「懸壺濟世醫蒼生,妙手回春解疾疼」。從古至今,醫生都是一個非常神聖的職業,以一生所學竭力為患者排憂解難,去除病痛。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逆行的「白衣戰士」更是不畏艱險與新冠病毒數月鏖戰,拯救了無數生命。
8月19日是中國醫師節。讓我們在感恩醫務工作者無私付出的同時,一起看看歷史上那些勇探醫路、心系蒼生的名醫妙手,感悟代代相承的「醫者仁心」。
「醫祖」扁鵲
「扁鵲言醫,為方者宗」。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姓秦名越人,是最早將脈診應用於臨床的「脈學之宗」。扁鵲善以結合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方法治療疾病,其望色、聽聲、寫影、切脈「望聞問切」四診法沿用至今,被後世尊為「醫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扁鵲脈診趙簡子和望診蔡桓公兩則醫案,史學家司馬遷高度讚揚了扁鵲的醫術:「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巾幗醫家第一人」義妁
西漢時,我國醫事制度中已專門設有「女醫」,古稱「視產乳之疾者」,專門診治婦科、產科疾病。《史記·義縱傳》記載:「縱有姊義姁,以醫幸王太后」,講述了西漢女醫義妁被召入宮拜為女侍醫,為漢武帝母親王太后診療的故事。義妁不僅擅長診治內科疑難雜症,對外科、針灸也頗為精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醫生,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女醫之首,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
「外科之祖」華佗
華佗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精於方藥、兼通數經,尤其擅長外科。《後漢書·方術列傳》記載,華佗「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尤有壯容,時人以為仙」。遇到「疾髮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華佗便會讓患者佐酒服下「麻沸散」麻醉後開刀手術。此外,華佗還創編推廣「五禽戲」,讓人們通過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
「醫聖」張仲景
「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張仲景是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採眾方,著有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備的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系統闡述了流行病和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及療法,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南北朝醫藥家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可見張仲景的醫學地位之高與醫方之寶貴。
「葛仙翁」「鮑仙姑」夫婦
「鮑靚女,葛洪妻也。多行灸於南海」。東晉時期,古代醫藥學家葛洪與我國第一位女灸治學家鮑潛光結為夫妻,二人一生採藥行醫,撰著醫理,為百姓去除病痛,被尊稱為「葛仙翁」與「鮑仙姑」。行醫採藥時,葛洪將醫學、製藥化學上的重要發現以及鮑姑的灸法記錄於《肘後救卒方》等醫學著作流傳於世。書中的狂犬病療法被認為是中國免疫思想的萌芽,現存於世的「鮑姑艾灸穴位圖」更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
「藥王」孫思邈
「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年幼時體弱多病的孫思邈十八歲時立志學醫,最終成為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在走訪記錄與診療經驗的基礎上,孫思邈著成「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時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孫思邈將婦幼保健視為「崇本之義」,主張婦、兒診治單獨設科,著有《婦人方》和《少小嬰孺方》分科對症治療。
外科醫女張小娘子
張小娘子是宋代著名的外科醫生,本名不詳。據傳,凡瘡瘍癰腫患者前來求醫,經張小娘子診治均見奇效。一時間,「張氏神醫」名聲大噪,被宋仁宗召入內宮,成功治好皇帝和貴妃的疾病。宋仁宗賞賜其女醫官職,但張小娘子卻以「發願懸壺濟世」謝絕,回到民間開設醫館,為普通人家診治。晚年,張小娘子將畢生行醫的經驗與年少獲贈的醫術整理成《癰疽異方》傳世。
「藥聖」李時珍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在詩中,青年李時珍向父親表明繼承家學從醫而行的決心,終獲父親認可。在醫藥研究的過程中,李時珍參考歷代醫藥書籍八百餘種,肩背採藥簍踏青山、攀峻岭、採草藥、制標本,歷時三十年著成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對我國明代以前的藥物學加以總結,明代文學家王世貞稱此為「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寶」。
秉承家學談允賢
明代著名女醫談允賢出生於醫學世家,祖父是當地名醫,祖母也十分精通醫藥。秉承家學的談允賢十幾歲時便「晝夜不輟」地研讀醫學典籍,在祖母的教導下研習醫術,深耕於婦科疾病,與西漢義妁、晉代鮑姑、宋代張小娘子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女醫」。談允賢將行醫所得著成《女醫雜言》傳於後世,收載了31例婦科病案,是中醫史上較早成書的個人醫案,也是我國古代少見的專科醫案書。
「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今天是中國醫師節,讓我們向傳承一顆仁心救死扶傷的醫生致敬,向面對疫情無畏執甲、逆行出徵的「白衣戰士」致敬,向至今仍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向您致敬,中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