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江西理工大學自主研發的產品「永磁磁浮技術工程示範線-紅軌」大放異彩,吸引了眾多中外客商的關注。
「紅軌相對地鐵、輕軌,具有建設運營成本低、建設周期短、批覆門檻較低等優點,適應多種客貨運輸場合,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巨大的商業價值潛力。」江西理工大學教師劉鴻恩介紹。
在今年5月份,該校就和江西省興國縣籤訂了合作協議,約定在「紅軌」的成果轉化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聚焦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學校通過市校共建創新轉化高地、百名博士教授進百企、舉辦科技成果專場對接會等舉措,讓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插上『翅膀』,飛越科技創新的『最後一公裡』。」江西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楊斌表示。
高校是江西省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迫切需要高校更好發揮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作用。
近年來,江西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但是在中藥製造的核心環節——「藥分傳遞」上存在瓶頸。這不僅是江西的痛點,也是整個中藥製藥行業的痛點。
江西中醫藥大學十多年如一日研究、攻關,終於在中藥製造精細化方面取得突破。
「中藥成份很複雜,製造工藝也很複雜,如何在製造過程中最大程度保留藥效,事關藥品質量的優劣。提取、濃縮、乾燥、滅菌四個製造單元,我們各個擊破,一個難題一個難題攻克,最終的目的是造好藥。」江西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伍振峰說。
把項目做到企業裡,論文寫在產品上,人才育在實踐中;解決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形成核心技術,服務整個行業,最終服務國家戰略。沿著這個思路,江西中醫藥大學科研創新成果豐碩。
「去年拿了一個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未來的路還很漫長,方向基本已定,那就是在綠色製造、智能製造上下功夫,解決企業痛點的同時,促進行業發展。」伍振峰說。
加大高校科技創新力度,離不開企業的支持。
長期以來,江西省高校和企業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開展科研攻關,取得了一批重大協同創新成果。南昌大學牽頭成立的江西綠色食品產教聯盟就是成功的典範。
該校針對聯盟內企業需求研發的南酸棗產業化關鍵技術和裝備創新與應用,去年拿到了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產教聯盟成立後,溝通成本縮減了,學校根據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做研究,貼近市場前沿,貼近學科前沿,研究成果又服務企業,服務行業。」聯盟負責人、南昌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陳軍說。
近年來,江西不斷提高科技成果有效供給,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實現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青年長江學者等一系列零的突破。
2015年以來,江西全省高校共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48項,以第一完成單位身份獲國家級獎勵8項。高校在江西省科學技術獎佔比逐年提升,從2015年度的38.3%提升到2019年度的66.9%。
校企科研合作成果豐碩的同時,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校企之間供需信息不對稱,創新工作「供需脫節」「供需不平衡」,大量科研成果不能及時轉移轉化;科研人員價值得不到充分保障,積極性降低。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校企通合作平臺,加大技術經理人隊伍培養力度,保護科研人員的合法權益和智慧財產權,進一步調動高校科技人員從事校企合作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江西省教育廳副廳長汪立夏說。
(責編:羅娜、吳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