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 威 儀

2021-02-08 上海奉賢萬佛閣


在佛滅度一百年以後的南瞻部洲,曾有一位名叫優波鞠多,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大導師。 


當時,有一位一百二十歲的比丘尼,在她年輕的時候,曾經見過世尊。優波鞠多尊者想要知道佛的容貌以及威儀,就想到了這位比丘尼可以幫助他解答疑惑。 


於是,派遣一位弟子來到比丘尼的住處說言:"我的導師優波鞠多尊者,想要到您這來請教有關佛陀的威儀、容貌。" 


這時候,這位比丘尼做了一個動作,就是用缽盛滿麻油,放在靠近門的下方,意思是想要試探這位尊者是不是有具足威儀。 


優波鞠多尊者來到這位比丘尼的家門口,輕輕推開門,結果麻油溢了一些出來,而這時的尊者並沒有注意到。 


尊者坐好位子,向這位比丘尼問道:"聽說你見過佛陀,他的容貌如何呢?是否可以說出來讓我聽聽?" 


比丘尼回答:"那時我年紀很輕,聽到佛陀來到村子裡,大家都很歡喜,呼喊著佛陀來了!佛陀來了!我也跟著眾人一起出來迎接佛陀,一走出村子,就看到一片光明。我看到這片光明,心中非常歡喜,馬上五體投地禮拜了;這時頭上的金釵,忽然掉落在地上,原本黑暗的大林子裡,因為佛陀的光明,照耀十方,使整個林子處處光亮,比十五的月亮還要光明。因此,我找到了我的金釵。從這時候起,我做了比丘尼。"


優波鞠多尊者又問:"世尊在世的時候,比丘們的威儀、禮節,又是如何呢?" 


比丘尼回答:"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群無慚無愧、不懂禮貌、不聽佛的教誨、又沒有精進用功的六群比丘,他們是最不好的出家僧。但是,他們的威儀,卻遠超過尊者您。怎麼說呢?因為六群比丘進入房舍,必定不讓麻油溢出來。雖然他們弊惡不聽從佛的教導,但是比丘行、住、坐、臥的威儀法則,卻都能夠守持得很好。尊者您雖然證得六神通,是大阿羅漢,但在威儀上顯然還不如六群比丘。而就此點來觀察,更可以說明佛在世時,眾生的根機是比現在更為利智啊。"


優波鞠多尊者聽到比丘尼如此說法,不僅深刻感受到佛住世時,眾生善根利智的景況,也為自己應在威儀及修行上更加提升而深感慚愧。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說的四威儀有哪些含義
    「非時不住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讚嘆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時,應如松樹般地安穩,不可輕率、扭斜或身體抖動,並於適當立時則立,立於適當的位置,並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儀之相。 「跏趺晏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即坐時,應將精神統一、身心放鬆。由後觀之,彷如大鐘一般穩定。切不可坐姿前傾、後仰、左右倒斜。
  • 居士的威儀很要緊,影響力很大的!(宣化上人)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宣化上人慈悲開示:受闍黎教  當願眾生>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受闍黎教:闍黎就是阿闍黎。那麼你受阿闍黎的教誨時,當願眾生:也發願,因願而起行,所以說當願眾生,具足威儀:這個威儀在儒教裡也講:「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在佛教裡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什麼要具足威儀呢?因為你威儀若好,一切眾生就見而生信──見著你就會生一種信心。
  • 禪修第一日擴展項目:「四威儀」訓練
    威儀具足,不但可以加快意識訓練達到有作意的心一境性,還能讓他人感到莊嚴、得體而起親近之心。同時這也是儀表、禮儀的一種自覺訓練。故古人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有執身次序的偈語如下: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 DNF:最強的稱號出現,天選之人靠邊站,龍之威儀算什麼垃圾
    17你那的春節稱號龍之威儀,購買了當年的10套春節套才能獲得的稱號,屬性還是非常強勁的,35點雙攻,55點獨立,65點四維,增加15點屬強和其他的屬性加持。城鎮移速+30%,增加12%點白字傷害,還是非常強力的稱號,在當時是土豪的象徵,有這個稱號的人實力肯定不會差的!可以說是當前版本中輸出前列的稱號,國服中擁有的人也是比較稀少的!
  • 太極功夫扇,飄逸瀟灑的美感與武術的陽剛威儀
    太極功夫扇以武術動作為基礎,適當吸收京劇、舞蹈的成分,讓古老的武術運動和現代歌曲巧妙配合,並且汲取了中華傳統武術精華,剛柔並濟、形神兼備、舒筋理氣、內外兼修,充滿了飄逸瀟灑的美感與武術的陽剛威儀,是具有觀賞性及藝術性的健身運動。
  • 佛教四大威儀與中華傳統禮儀之間的異曲同工之妙
    也許大家感覺那些高僧大德都很莊嚴,講法如口吐蓮花,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如果不是長期的對自己的四威儀嚴格要求自己,又怎麼能受到信眾的尊重呢?而且長期保持四威儀,除了能讓人威嚴莊重之外,還是有一定的養生作用的。
  • 人而無儀 不死何為:威儀決定生死命運
    《詩經》《左傳》等文獻中,「威儀」一詞經常出現。毛公解釋說:「君子望之儼然可畏,禮容俯仰,各有威儀耳。」威儀即禮容,毛公說得非常明確了。威儀包括哪些內容呢?《左傳》中有明確的論述。《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北宮文子見令尹圍之威儀事。北宮文子認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各有其威儀,如若錯亂,則必釀成禍端。北宮文子看到令尹圍身為人臣而威儀有似人君,就判定令尹圍「將有他志」,並預測他將不得善終。
  • 堅持佛教中國化 講好成都佛教故事丨第三期:福康安與成都昭覺寺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新時期佛教故事,是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和傳承優秀民間文學的重要手段。福康安與成都昭覺寺的因緣昭覺寺位於成都市北郊5公裡處,素有「川西第一叢林」的美譽。在昭覺寺的山門大殿裡,除了兩尊神像外,竟然還有一尊人像。
  •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儒釋道一體化有聲心國學 clwj3359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 科儀的定義很大程度上,既是科儀研究的基礎,也是科儀研究的目標
    從一定程度上講,道教就是科儀化的信仰傳統,幾乎所有的道教研究都需要或多或少地涉及科儀的問題。因此,科儀研究是道教學術研究中不能迴避的關鍵課題,然而,科儀的研究又不得不面對內容龐雜、譜系交織、內外之學等方面的現實挑戰。
  • 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
    佛教為了宣揚其教理,往往用一些淺顯的故事來講解很多深奧的道理;同時,為了強化釋迦牟尼這一崇拜對象在信徒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就十分重視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宣傳。所以佛教寺院和石窟中,雕刻或繪製的有關釋迦牟尼傳記的故事(簡稱佛傳故事)隨處可見。
  • 佛教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塑造了國畫的獨特魅力
    由此可見盛唐佛教壁畫創作數量之多,並且盛唐時的佛教壁畫也在融合各種藝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成就,宋代後,由於佛教日漸衰落,佛教繪畫也漸趨衰落。寺院壁畫也漸落入民間畫家之手。佛教最早傳入中國時,據說以白馬馱經像,而這裡的像,就是指佛畫。南北朝時。善於佛畫的畫家越來越多。
  • 佛教常識 學佛行儀
    學佛行儀   佛門教育十分重視思想教育與生活教育,因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規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業。   2.入殿後要先拜佛,才能拜人,或是瞻仰佛像。   3.在大殿中不可寒暄講話,不可相互送禮,有事須退出殿外講說。   4.不可隨心所欲進出佛殿,更不可衣冠不整。進入佛殿時,應操手行走。     四、禮拜行儀   1.禮佛時,宜在佛堂、佛殿、佛塔,以免引人側目。
  • 佛教戒律
    第七課 • 佛教戒律佛教戒律分大乘和小乘兩個系統
  • 獨特的佛教音樂——梵唄-文化藝術內容-佛教在線
    其時支謙、康僧會、覓歷等高僧結合當時中國民間音樂以及正統文學開創和初步形成了中國佛教音樂體系——中國梵唄。六朝的齊梁時代,佛教徒開始吸取民間文藝形式(如「轉讀」「唱導」等)。此時是我國梵唄發展的重要時期。 隋唐時代,佛教不僅盛行俗講音樂(講唱經文及佛教故事),而且由於西域交通的發展,西域方面的梵唄也漸漸傳入漢地。
  • 正本溯源|媽祖(媽祖信仰)是屬於道教神祇還是佛教?
    ▪媽祖故事被滲入佛教色教,應是從明代中葉開始。《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天妃娘娘》(見清.葉德輝重刻明刊本)說: 「妃,林姓,舊在興化路寧海鎮,即莆田縣治八十裡濱海湄洲地也。 雖然《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天妃娘娘》摻進佛教之觀世音,說天妃的母親夢見觀音送予優缽花,又說天妃「五歲能誦《觀音經》」,似乎與佛教的觀音,關係密切。 但此觀世音,以明人《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看來,又稱之為慈航道人,是被道教收編的佛教神祇,已和佛教的觀世音有別;明中葉以後小說中所見的觀世音,都是玉皇大帝的手下屬神,是道教化的神祇。
  • 佛教禮儀
    佛教禮儀 ,是指佛教的禮節和威儀,按照地域劃分有三類:漢傳佛教禮儀、南傳佛教禮儀和藏傳佛教禮儀.
  • 龜茲石窟壁畫——傾聽古國故事與佛教故事
    公元5至6世紀,是龜茲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連續興起了一系列的石窟寺院。公元7世紀,玄奘去印度經過龜茲國時,發現這個國家在管弦歌舞方面的技藝,明顯地超出鄰近的其他國家。這裡佛教徒們研習的是小乘佛教,在教義、戒律上都直接取法於印度。而小乘佛教是很重視信徒們的個人修行的,那些開鑿在幽靜山林中的石洞穴,更能適合出家人的胃口。於是,龜茲國的佛教僧侶們就選擇了以石窟作為佛寺的一種重要形式。
  • 中國傳統喪禮中,有哪些佛教因素?
    曲阜地區雖然並非佛教傳播非常廣泛的地區,但就具體喪俗而言,受佛教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1)七七追薦在古周禮中,喪葬禮儀之中關於祭祀亡靈的儀節有虞祭、卒哭、襯、小祥、大祥、譚。近代以來的曲阜除吸收了這些儀節中的部分內容之外,還特別重視死者的「七七」祭祀,這與佛教信仰在曲阜的傳播有著密切的聯繫。
  • 導遊必備:佛教用語中英文對照(EFG)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行業英語>旅遊英語>正文導遊必備:佛教用語中英文對照(EFG) 2013-04-23 14:13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