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儀具足,不但可以加快意識訓練達到有作意的心一境性,還能讓他人感到莊嚴、得體而起親近之心。同時這也是儀表、禮儀的一種自覺訓練。
故古人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有執身次序的偈語如下: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大家可以結合第一天的課程,在四威儀中體會、訓練松、靜、自然。
(一)行如風
即行走時,舉止動步,安詳徐行,猶如清風徐拂。
行進時,兩眼平視,不左窺右瞄,不向外攀緣;
移步時,勿踏蟲蟻,勿倉倉惶惶,或令鞋履拖拉出聲;
當收攝身心,或在佛號、或在呼吸、或內住作意;
舉止動步,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儀之相。
(二)立如松
即站立時,頭頸不偏不倚,身軀挺直,安穩而立,猶如蒼松,不可輕率、歪斜或抖動。
並於適當立時則立,於所立於適當的位置,並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儀之相。
(三)坐如鐘
即坐時,應將意識按照或行止、或行觀、身心放鬆。從後觀之,彷如大鐘一般穩定。切不可坐姿前傾、後仰、左右倒斜。
當端肅威儀,息緣絕慮,觀照自心,諦觀實相,如法而坐。如此之坐,具威儀之相。
(四)臥如弓
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若睡眠時,當右脅而臥,以右手曲肱為枕,左手平舒於腿,雙腿微弓,兩足相疊,名為吉祥臥,亦名獅子臥法。
右脅而臥,於諸臥姿中,最為有益,能令身得安穩,心不動亂。
是故修道人不仰臥、不覆臥、不左脅臥,應右脅而臥,保持正念,意識無昏亂,如法而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