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和尚禪修釋疑(基礎班)【2009-12-08 】
一、 我已經六十歲了才開始學禪,會不會太晚?
「八十不嫌老,六歲不嫌小」,我們不嫌你年紀大小,有這個機會趕快參加就對了。六十歲不老,八十歲發心的人很多。
二、打坐無法雙盤,有影響嗎?若不行,有方便法嗎?
打坐無法雙盤,這沒有影響,你放心。能雙盤就雙盤,假如你想學到雙盤,這樣的年紀(六十歲)是需要一點訓練,否則單盤即可,不能單盤就金剛坐,那叫散盤坐,那都沒關係。但是有一個要求,就是要坐得穩,怎麼坐才會穩,這比較重要。你只有盤腿坐才不會感冒,尤其像現在的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因為你的腿假如這樣下垂的話,身體暴露的面積太大,蓋腳巾很難包覆完全,盤腿的話好包覆,一條浴巾就夠了,最主要是避免這些無謂的傷害。所以雙盤與否無所謂,腿要收起來就對了。三、為何要禪修?
禪修就是改造生命的工程,透過禪修,讓色身的我和法身的我相合一,我們現在就是色身的我和法身的我不能合一,你現在感覺不到;要怎麼天人合一,這就是禪修的目標。
四、如何將禪修運用在生活上?
這要到止法以上才能在生活中用,現在不行。現在我們說的禪修是初級的禪觀,是最粗的部份;想要在生活中用,至少要中級以上。
五、禪修的功能是什麼?
現在外面人家跟你說禪修有什麼功能,說的大概都是特異功能,那是外道禪,所以禪修沒什麼功能,禪修唯一的功能是斷除你的煩惱、增長你的靈性;當你覺得斷除煩惱、增長靈性沒有那麼重要的時候,那你來這裡就學不到東西,因為你要的是特異功能,例如:總統大選誰會選上、或是跟鬼通等,學到最後就會變成觀落陰、三太子,會起乩的那種。那我們能幫你什麼?我們能幫你的是生命改造的工程,讓你能夠轉凡成聖,把這個凡夫變成聖人,而聖人就是天人合一了,這是我們俗語說的。
六、禪修應如何下手?內心會有時恐懼的念頭,該如何應對?
你要從人格性的健全開始下手,因為會恐懼表示你在人生的成長曆程有受過傷害,你會有這個問題,表示你的觸功德已經產生了,你不必害怕。會有恐懼感,就是你埋藏在內心深處的那種恐懼感,逐漸在發露出來,你不用怕,你就看著它出來,讓它一直過去,然後你一直一數到十。數法先進行,數法好自然就會到隨法,隨法好會到止法,你現在就會有這種現象,大概進行到隨法轉到止法的時候,你內心那恐懼的根本原因就可以除掉,這個病就好了。
七、金三角是不是體、性、念?
金三角是置心一處、放輕鬆、息出息入很清楚,它是不是心、性、念,你先不要管它。你現在還沒到那裡,現在你只要能夠置心一處、能夠放輕鬆、對息出息入很清楚,這樣就好了。要你很清楚,是不要死心;要你放輕鬆,是要徹底改造你的生命,否則有潛意識的緊張,這樣不好。
八、上坐一段時間之後,會覺得胸部悶悶的,需要大吸一口氣,這是什麼原因?
這叫長短差,這是你吸氣吐氣的自然狀態跟你數息的呼吸狀態有長短差,就是說你吐氣,還在吐你就已經把它收回來了,那就會有一段呼吸差積著,積了一段時間,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時候,你就會喘一下,這就是你的數沒有配合你的息,你在數一二三的那個意志力,控制了你的息。本來你的息是要隨著你的自然狀態,所以你剛坐下去,先看一下你呼吸的狀況、長短,然後隨著你的呼吸,轉回來之後,輕輕的點一下,然後再出去,轉回來的時候再輕輕的點一下,就這樣子來往,然後我數一、二、三,到十我都很清楚,再回過頭來一、二、三……,隨著呼吸而算,就不會有長短差。我們剛開始都會有這種情形,假設本來息出、息入要十秒鐘,可能息出長一點、息入短一點這沒關係,但是你要很清楚。假設一次呼吸要十秒鐘,現在變八秒鐘,還差兩秒鐘的量,所以你可能數個七、八次以後會需要補一下,因為你有一截阻滯不通,所以會有悶悶的感覺,這叫長短差現象。
九、前幾天我們鄰居瓦斯氣爆,有人往生被拖出來,我有看到那個人的臉黑黑的、身體紅紅的,結果這兩三天打坐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在我面前,即使不去想他也還是會出現,該怎麼辦?
你把這打坐的功德回向給他就好了,他需要這份功德,你就回向給他;如果你懷疑這有沒有用,那你就誦一部金剛經給他,或者誦一部華嚴經給他,或者華嚴三品,這樣就好了。
十、剛開始找自己的切入點需要花一點時間,所以我從現在開始作實驗,我可能會去試著誦某一部經,或者唸佛號,過一段時間再換一下。那麼我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觸動自己,知道這就是我要的?
這個你到時候自然就會知道。像我個人也是這樣,我為什麼會在華嚴?因為在三十幾年前我學佛的時候,經書其實沒有現在普及,我那時候只要找到經本就會認真誦幾次,當然我那時是很認真的搜集經本,有一些是外道的我就不要。那時候我要找佛經都到一個地方—那時候臺灣只有一個地方,叫做大乘精舍,我都到大乘精捨去請經,請到最後那邊所印的經都被我請光了,而每一本經到我手上就是誦一百零八遍,誦到最後一本經,那時那本已經誦到九十幾遍了,心想:糟糕,這是最後一本了,之後沒經可誦了怎麼辦?那時候突然有一個感覺,應該就是這本,最後一本,我要一直誦到底,所以我就感覺,應該沒有錯了,不然怎麼會最後這一本出來,其他經都不見了?所以我就把這一本誦到底,那本就是普賢行願品。那既然普賢行願品要誦到底,又發現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所以我就要找四十華嚴,等找到四十華嚴之後,才知道四十華嚴是入法界品,是三十九品,前面還有三十八品,於是我就找到八十華嚴。然後一看,一個四十華嚴和八十華嚴加起來就有一百二十卷,這一百二十卷經文夠大了,要研究這樣一部經要誦一百零八遍,我心想,這工程可大了,這得用一輩子扛到底了,所以我就決定,盡形壽受持這部經。這樣就沒有一下子就誦完的問題了,像十大願王只有一點點而已,但是華嚴經這麼大本,而且這麼大本要盡形壽去持誦的時候,那工程就大了。那這工程要怎麼樣去進行呢?我就用我的習慣,把平常處理事情、做學問的那套本事拿出來,就這樣下了十年的工夫,不然要把華嚴經解決,沒那麼簡單。
所以我那時候發願,第一、拜經,一字一拜,華嚴經我不懂也要拜到懂,那拜一拜就通了。拜這部經我不求速度快,在拜經之前我先誦一遍;然後要拜這一卷的時候,這一卷誦一遍;然後今天要拜的這個量誦一遍,今天拜完了,今天的量再誦一遍;這一卷拜完了,這一卷再誦一遍;這一品拜完了,這一品再誦一遍。所以這部經被你拜完的時候,基本上你已經誦了五六遍了。而就在這樣高密度、積極進行的同時裡,你內心的翻騰,自然就出來了,所以你要選哪一部經,你自己自然會決定,只要在這範圍裡,你放心,一定會有你的。
像這些菩薩你要念哪一個?你根本不要管它,就都去念,念到最後你就會知道你應該要念哪一個,都不用問別人。問別人是你沒有信心,你都不用問,你自己最後就會知道你要念哪一個,不去管別人念什麼。那一個,其實就是你念起來最能安住的那個就對了。像我們這種發音,念阿彌陀佛是最好的,阿彌陀佛適合我們的音;像西藏人就喜歡念「翁嘛尼唄彌吽」,因為那個因適合他們,我們要念「翁嘛尼唄彌吽」不一定適合我們,但是念阿彌陀佛一定順的,所以罵人也罵阿彌陀佛,要讚嘆也說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你念得順口,所以你嚇一跳也會說:「唉呀!阿彌陀佛!」如果你改唸觀世音菩薩,你會第一時間叫出「阿彌陀佛」,回過神來才改成「觀世音菩薩」,因為你那個音對得不順。別說阿彌陀佛了,到時你絕對會「唉唷餵呀」,「唉唷餵呀」就是「阿彌陀佛」的音嘛!轉一個音你就會覺得不順,所以你適合念什麼,它自己自然會跑出來。有的人就適合念地藏王菩薩,所以念什麼都會變南無地藏王菩薩,你叫他念阿彌陀佛,他還是會念成地藏王菩薩,因為他念阿彌陀佛就是不順嘛!其實念得順就好。像有同修念佛念一念就老是會念成自己的佛號,那就是他自己的佛號;有的人則是持咒,持一持就是會持到某個特定的句子上,那就是你的了,不用擔心,它自然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