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緬甸禪修中心體驗修行

2021-01-07 環球網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 婷】緬甸給筆者的最初印象很簡單,佛教大國,盛產玉石。近幾年來讀了一些緬甸禪師的書籍,不由得對這個國度充滿嚮往。不久前筆者終於有個機會,來到位於仰光的雪烏敏禪修中心、班迪達森林道場,參觀並體驗了短期禪修。

出家被當成喜事慶祝

筆者有位朋友名叫朵塔敏,快七十歲的她曾是仰光大學的英語教授,從十幾歲就開始修習佛法,迄今未嫁。緬甸有很多像她這樣終身不嫁娶的居士。在緬甸,出家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緬甸的家庭成員中如有人出家,會被全家當成一件喜事來辦,還會舉辦類似婚禮那樣的慶祝儀式,男女老少穿著鮮豔而隆重,專門有轎車風風光光地送去剃度。在緬甸人看來,能夠專職修行,是累世的福報。

在仰光的大街上,隨處可見身穿僧袍的僧侶(如上圖),還可以看到僧侶和家人在一起親密地交談。事實上,在緬甸短期出家就是一種學習經歷,沒有人因為出家而和親人斷了聯繫,禪修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修行要過午不食

緬甸的冬季不那麼悶熱和潮溼,是最佳旅行和禪修時節,因此,很多禪修中心在12月至1月會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國際禪修營,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齊集在道場裡學習內觀禪法。外國人需要提前預訂席位,在拿到邀請函之後辦禪修籤證,有了禪修籤證,可以在緬甸待上一年半載。

即使沒有任何禪修經驗,甚至並不信奉佛教的人也可以去禪修中心學習。「禪修」並沒有嚴格的宗教儀式、戒律,只是通過學習佛法,追求內心世界的平和,改善和家人以及社會的關係,讓原本的生活更加快樂。

在禪修中心,修行者被要求穿上樸素的服裝,上半身穿白色的衣服,男女都穿緬甸傳統的裙子,為了方便脫鞋很多人都穿涼鞋,也有人光著腳走路,那樣是為了更好地去「感受」這個世界。喜歡吃肉的人也不必擔憂飲食成為禪修的障礙,因為在南傳佛教裡是不要求吃素的,許多禪修中心會把外國禪修者當作賓客來招待,獻上比較昂貴的各式點心和水果,雞鴨魚肉也一應俱全。筆者在班迪達森林道場用餐是三葷兩素、一個沙拉、兩種點心、兩種水果。只是需要遵守過午不食的戒律,下午4時禪修中心會提供糖水來幫助補充能量。

禪修到底做什麼?並不是筆者想像的那麼簡單。從禪修中心每天的日程上來看,清晨四點起床後,一天十幾小時就是坐禪和行禪交替,無論吃飯還是梳洗,甚至如廁,禪修者都會被要求「內觀——保持覺知」,這是在練習對心的掌控能力。在禪修中心,人們很少說話、走路很慢,因為要訓練時刻觀察自己的行為舉止、起心動念。

在這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過多強調外在,太少關注自己的「心」。每個人對外界的看法不過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學會了禪修,了解自己以及心的運作規律,就能夠改變自己對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心清明了、愉悅了,整個世界就是可愛、愉悅的。

禪修中心吃住不要錢

緬甸幾乎所有的禪修中心吃住都不要錢,每人根據個人經濟能力隨喜,而且禪修者想住多久都可以。禪修中心運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社會捐助。在緬甸大大小小的街道,每天清晨和中午都會看到僧侶在街上託缽化緣。緬甸人樂善好施,即使看起來並不富裕的人都會施捨食物。

除了在禪修中心白吃白喝,我在緬甸街頭也被「供應」免費的美食,剛開始被「招呼」坐下來吃飯時我會懷疑、忐忑;當路邊玩耍的小孩天真地望著我,我會忍不住掏出糖果給他們;當我在大街上看見烈日之下步履蹣跚的僧侶,自然而然把剛買的西瓜與之分享;當我臨走前把包翻了個底朝天,零食、茶葉,甚至連遮陽帽都送出去時,我也有了毫無由來的緬甸式笑容。當我同樣開始樂於施捨的時候,發現人與人之間互相給予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相關焦點

  • 恰宓禪修中心
    從1979年4月至今,恰宓西亞多在亞洲、非洲、澳洲、歐洲及美洲等五大洲的28個國家,主持無數佛法演講及獨處禪修,廣泛而不知疲倦的傳播佛法。1994年,恰宓西亞多在莫比成立了第二個新的恰宓禪修中心,即莫比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恰宓西亞多的禪修中心遍布整個緬甸。
  • 靈鷲山心道法師獲頒緬上座部最高禪修成就獎
    緬甸全國上下非常重視此次頒獎,總統帶領全國重要政府官員全程與會  靈鷲山佛教教團開山住持心道法師繼2006年獲得緬甸頒贈的「國家最高榮譽——弘揚佛法貢獻卓越獎」,2011年獲頒「傳授禪修卓越優秀獎」之後,2014
  • 毛淡棉帕奧禪修中心
    緬甸毛淡棉帕奧禪修中心位於森林中,居高臨下,有山有水,環境甚佳。全寺比丘有100~300位。1994年開始有外國人來學禪。
  • 那一起去禪修吧!
    一到熄燈就伸手不見五指,一開大靜就充耳不聞外物。真正是夜幕籠垂萬籟俱靜,人躺下來,有一種以天為蓋以地為廬的踏實,就此和失眠say 拜拜。另有專門給僧人禪修的住所,晚上躺進窯洞一般的鋪位養息,白天直接在門口的蒲團上參禪。
  • 內觀禪修學經歷
    內觀禪是緬甸傳來的,阿育王時期,他派兩位阿羅漢從印度到緬甸傳法,並預言說,佛涅磐 2500 年後,內觀禪法將傳回印度,並從印度傳向世界。現在傳給我們教法的老師,是在緬甸學法,又回到印度弘法的葛印卡老師。
  • 禪修的基本技巧 ( 音頻 + 漢字 )
    恰宓西亞多(Chanmyay Sayadaw)是近代緬甸最有名的高僧——馬哈希大師座下優秀弟子,為緬甸最受敬仰的當代大師之一。恰宓西亞多生於1928年7月24日,15歲出家受沙彌戒,法名為阿辛•迦那卡(Ashin Janaka)。由於資質聰穎,非常用功,雖為小沙彌,卻已精通巴利文經、律、論三藏及其註疏,故而被其師長派任去教導學生。
  • 等待千年之地——邀您共創國際千人禪修中心
    ——共創國際千人禪修中心——靈巖寺禪修中心禪堂配合心理治療法、養生膳食、經絡瑜伽、健身功法的學習,進行課程配置,為進一步的靈性修行奠定基礎。——農禪體驗園——禪修之外,大眾可以融入寺廟的日常生活,參與返璞歸真的農禪修行。
  • 女詩人愛斐兒在緬甸出家:人到中年,想靜一靜了
    「出家、回家只是尋常之事,並不需要理由……」今(24)日,紅星新聞記者通過女詩人愛斐兒的朋友圈得知,其意選擇在緬甸出家。愛斐兒隨後表示,自己去年年底便前往緬甸寺廟閉關禪修,並完成剃度受戒儀式。今年回到國內繼續閉關禪修,如今居家修行。
  • 內觀禪修體驗真的很可怕麼?
    答:一般上,我們對自己的體驗會產生好感或反感,或者讓它牽引出一連串的思緒、回憶及幻想。受到了這些幹擾,我們結果無法了解這些體驗。通過培養一種平靜的自覺,我們就能觀察自己為何有某些思維、言語和行為。我們越有自覺,就越能改善生活。修內觀禪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修持了一段時間後,我們將能把自己和體驗的距離拉開。
  • 【禪修】《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讀議
    所以,作者常以此去自我警惕:「莫要陷入『不以勝義印諍,只重自心體驗』的泥淖。」(2)分享同道:由於作者發現一些禪修者的諸多惶惑,更覺得「以正見指導行持」的重要。作者在書中(P19)說:「筆者在受用法喜並隨宜說法之餘,試圖織串這點點閃耀的星光,完整呈現印順導師的禪學思想,用供禪修行人參考,以為修行途程的暗夜明燈。」
  • 淵回禪修:修行需要學習功夫嗎?不一定要習武,但一定要養生運動
    淵回禪修:修行需要學習功夫嗎?關鍵是修行要有一個好的身體。現代社會,物慾橫飛,人們去追求物質性的欲望而樂此不疲。飲食沒有規律,徹夜玩耍,本來就脆弱的身體,早就被這些壞習慣給搞壞了。修行一定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身體被搞壞了,這個時候要怎麼辦?身體被搞壞,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個是靜,一個是動。一般我們靠這兩條路來調理身體。
  • 止觀丨全國如來禪止觀禪修基地——如來禪止觀禪修課程資訊更新至2020年11月20日
    願每個人都能在一生中,撥出七天的時間來修習如來禪止觀禪修。只有透過親身體驗,才能真正體會它是什麼。然後透過實修得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安詳、解脫、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想要了解更多有關如來禪止觀禪修,可關注:微信公眾平臺:Manjusri001聯繫人:池明泰電話:18640812313QQ:286660938(微信同號) ※如來禪止觀禪修基地及各地共修道場【實修法訊:七日禪修】龍口南山禪寺禪修中心2020
  • 禪修真的會走火入魔嗎
    這裡所說的實際操作淺意上就是指禪修,也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很多名詞如打坐、內觀、靜心、冥想。禪修印度譯為心靈的培育,就是要把心靈中良好的狀態培育出來。透過禪修的力量我們就能輕易地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那麼在家居士能修習禪修嗎?其實任何一個發心修習的人都能從平實的修習中體會到極具價值的覺悟真理。
  • 08-01 江西廬山:諾那塔院第七屆自在禪修營禪修
    親自來體驗它,它不是空洞的理想,不唱高調,不喊口號。體驗禪,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找到生命的方向,找到心靈的家園。活動內容清淨禪修活動形式多樣,既不失清淨莊嚴,又不離輕鬆活潑。注意事項行車路線 乘火車到九江火車站(非廬山站)下車,到九江汽車站或者到三裡街-裕泰園賓館大門口搭乘中巴車上廬山,車資15.5元,提前告知司機在廬山小天池下車,下車後後步行408級臺階即可到達。
  • 衍空法師訪談:禪、中西文化與現代人的修行
    衍空法師於2000年協助創辦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兩年後開辦全港首個佛學碩士課程,並為現任中心總監。法師擅於以契應現代人的根基來弘揚佛法,教授禪修。他亦是臨濟宗的第四十五代接法傳人和溈仰宗的第十代接法傳人。他在大學裡從事的研究包括:覺醒訓練課程、正法治療、禪修的腦神經科學,廣東瑜伽焰口等項目,並出版了很多有關佛學、心理治療、佛教教育的書籍和刊物。
  • 「禪」的修行正道——《楞嚴禪心》之修行2個重點
    年初筆者參加話頭禪修,有幸聽到法師關於心性及修行的開示,獲到不少啟發,但是吉光片羽,未窺全豹。現在感恩法師將多年的心得,輯集成《楞嚴禪心》一書,除了闡述《楞嚴經》的十番顯見,即真心的十大特質,最難得教導我們如何結合禪觀和生活實踐,有助真正做到活用楞嚴,走向修行的正道。
  • 泰國法身寺「入法身法門」禪修技巧
    將心和身體結合於身體中心點會使心和身體取得平衡。通過這身體的中心點,我們會發現那裡有很多次元的身體和心重迭在一起,有著共同的中心點。我們可以想像這身體的中心點,猶如一道門,透過禪修,我們便能探索眾多次元的身體,去發現真實的平靜和幸福。當這身體和心結合在一起,共處於同樣的中心點時,我們能以多層空間,高維度的集中力去體驗那無限的平靜和幸福。
  • 索達吉堪布:禪修對健康的巨大意義
    隨著佛教的普及,很多人發現,禪修背後的佛教認識,那種對心的透徹分析,是當今神經學、腦科學或心理學遠遠達不到的,而且禪修給心靈帶來的撫慰效果,更是超越了一般的治療手段。西方人喜愛禪修的原因就在這裡。你們也知道,當今歐美的高等學府,像哈佛、哥倫比亞、劍橋、牛津等都設有禪修中心,以幫助人們了解心性或處理壓力。
  • 《消失的森林修行回憶錄》:在洞穴中修行——頭陀僧的洞穴學校
    行腳的範圍不局限在暹羅/泰國的政治疆界內,他們經常跨越國界到撣州︵Shan States︶、緬甸、寮國與柬埔寨,在阿姜曼時代,僧侶可以自由進出鄰國,這正是頭陀僧所願。頭陀僧不像僧伽制度下的學問僧與行政僧,他們有強烈的志趣要雲遊到遠方,不假思索遠行以到達目的地。
  • 一篇深度好文,幫助您了解什麼是禪修
    本文為陳履安院長此前在北京大學及浙江大學校友會上與大家分享「覺性科學與禪修」的演講稿,陳院長分享了自己禪修的體驗與感受,並結合世界知名高校的研究成果,解析禪修給人的身心帶來的積極作用,是一篇客觀認識和理解禪修的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