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 婷】緬甸給筆者的最初印象很簡單,佛教大國,盛產玉石。近幾年來讀了一些緬甸禪師的書籍,不由得對這個國度充滿嚮往。不久前筆者終於有個機會,來到位於仰光的雪烏敏禪修中心、班迪達森林道場,參觀並體驗了短期禪修。
出家被當成喜事慶祝
筆者有位朋友名叫朵塔敏,快七十歲的她曾是仰光大學的英語教授,從十幾歲就開始修習佛法,迄今未嫁。緬甸有很多像她這樣終身不嫁娶的居士。在緬甸,出家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緬甸的家庭成員中如有人出家,會被全家當成一件喜事來辦,還會舉辦類似婚禮那樣的慶祝儀式,男女老少穿著鮮豔而隆重,專門有轎車風風光光地送去剃度。在緬甸人看來,能夠專職修行,是累世的福報。
在仰光的大街上,隨處可見身穿僧袍的僧侶(如上圖),還可以看到僧侶和家人在一起親密地交談。事實上,在緬甸短期出家就是一種學習經歷,沒有人因為出家而和親人斷了聯繫,禪修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修行要過午不食
緬甸的冬季不那麼悶熱和潮溼,是最佳旅行和禪修時節,因此,很多禪修中心在12月至1月會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國際禪修營,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齊集在道場裡學習內觀禪法。外國人需要提前預訂席位,在拿到邀請函之後辦禪修籤證,有了禪修籤證,可以在緬甸待上一年半載。
即使沒有任何禪修經驗,甚至並不信奉佛教的人也可以去禪修中心學習。「禪修」並沒有嚴格的宗教儀式、戒律,只是通過學習佛法,追求內心世界的平和,改善和家人以及社會的關係,讓原本的生活更加快樂。
在禪修中心,修行者被要求穿上樸素的服裝,上半身穿白色的衣服,男女都穿緬甸傳統的裙子,為了方便脫鞋很多人都穿涼鞋,也有人光著腳走路,那樣是為了更好地去「感受」這個世界。喜歡吃肉的人也不必擔憂飲食成為禪修的障礙,因為在南傳佛教裡是不要求吃素的,許多禪修中心會把外國禪修者當作賓客來招待,獻上比較昂貴的各式點心和水果,雞鴨魚肉也一應俱全。筆者在班迪達森林道場用餐是三葷兩素、一個沙拉、兩種點心、兩種水果。只是需要遵守過午不食的戒律,下午4時禪修中心會提供糖水來幫助補充能量。
禪修到底做什麼?並不是筆者想像的那麼簡單。從禪修中心每天的日程上來看,清晨四點起床後,一天十幾小時就是坐禪和行禪交替,無論吃飯還是梳洗,甚至如廁,禪修者都會被要求「內觀——保持覺知」,這是在練習對心的掌控能力。在禪修中心,人們很少說話、走路很慢,因為要訓練時刻觀察自己的行為舉止、起心動念。
在這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過多強調外在,太少關注自己的「心」。每個人對外界的看法不過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學會了禪修,了解自己以及心的運作規律,就能夠改變自己對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心清明了、愉悅了,整個世界就是可愛、愉悅的。
禪修中心吃住不要錢
緬甸幾乎所有的禪修中心吃住都不要錢,每人根據個人經濟能力隨喜,而且禪修者想住多久都可以。禪修中心運營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社會捐助。在緬甸大大小小的街道,每天清晨和中午都會看到僧侶在街上託缽化緣。緬甸人樂善好施,即使看起來並不富裕的人都會施捨食物。
除了在禪修中心白吃白喝,我在緬甸街頭也被「供應」免費的美食,剛開始被「招呼」坐下來吃飯時我會懷疑、忐忑;當路邊玩耍的小孩天真地望著我,我會忍不住掏出糖果給他們;當我在大街上看見烈日之下步履蹣跚的僧侶,自然而然把剛買的西瓜與之分享;當我臨走前把包翻了個底朝天,零食、茶葉,甚至連遮陽帽都送出去時,我也有了毫無由來的緬甸式笑容。當我同樣開始樂於施捨的時候,發現人與人之間互相給予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