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6月22日電題:「天津智港」千帆競
新華社記者王明浩、劉元旭、邵香雲、白佳麗
盛夏時節,天津第四次迎來世界智能大會,從線上到「雲端」,繼續探討人類與智能相遇後的無限可能。搭建平臺、以會興業,智能因子的注入,改變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質感」。
作為率先提出智能科技產業概念的城市,天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每5家規上企業中就有1家是智能製造類企業;形成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終端、先進通信、機器人等9大優勢領域;2019年智能科技產業比重達到16.6%……新引擎跑出加速度。
沿著高質量發展之路,一個智能科技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天津智港」正在走來。
(小標題)從海港到智港 搶佔產業新風口
在位於天津濱海高新區的雲帳戶(天津)共享經濟信息諮詢有限公司內,藍色大屏實時顯示著全國業務數據。
「一季度,我們企業的營銷逆勢增長,收入突破百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公司董事長楊暉說。
3年時間,雲帳戶年營業收入從8億元增長到347億元,為5000多家共享經濟平臺和超過4400萬名個體經營者提供線上收入結算等綜合服務,成為「共享經濟智能綜合服務」領域的「隱形冠軍」。
在濱海新區,城市精細化治理、政府精準化服務,由「數字孿生」技術等構建的「最強大腦」指揮完成。支撐這個「大腦」的,是位於區內的「紫光雲」。
「我們希望『紫光雲』可以全面助力百行百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紫光雲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天津公司總經理李明說。
2017年舉辦首屆盛會以來,天津著力做好「以會興業」的「後半篇文章」,智能科技產業茁壯成長。
為搶佔智能科技「風口」,天津重磅舉措不斷:出臺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1+10」方案體系,實施智能科技產業集群三年行動計劃,設立百億級智能製造專項資金……
中科曙光、深之藍、一飛智控等一批智能科技企業正發揮「頭雁效應」,引領天津向高質量方向展翅飛翔。
「以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終端、機器人等9大領域為代表的智能科技應用場景已經形成。」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尹繼輝說,2019年,全市智能科技產業比重達到16.6%。
(小標題)從製造到智造 提升發展新成色
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再到現代化印刷,走進天津長榮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歷史的展館和智能化的工廠,聯結起了印刷術的過去與當下。
作為行業領先的印刷裝備製造企業,傳統「遇見」智能,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數字告訴答案——長榮平均減少製造周期時間45%,減少數據輸入時間75%,減少產品缺陷18%。
「傳統製造業的智能升級是一條必經之路,我們通過智能化升級,實現了工業網際網路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天津長榮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李莉道出了秘訣。
如今,更多企業如長榮一般,走上了智能轉型的道路。
2019年,天津海爾洗滌電器有限公司落棋天津。在這個兼容全自動波輪、滾筒洗衣機柔性生產的大規模定製互聯工廠裡,用戶訂單直達工廠,定製產品直發用戶,滿足了用戶多樣化需求。
數據記錄著天津的這一變化:近兩年,天津市共支持智能化改造項目911個,安排財政資金36.2億元,打造高質量、多領域的智能工廠、數位化車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截至2019年底,天津共打造了60家智能工廠和100個數位化車間。
(小標題)從新基建到新技術 構築未來「新支撐」
「京津走廊」上的天津武清,一處工地正在緊張施工。4.2萬個機架的龐大容量,將使這裡成為中國電信在北方的核心匯接節點之一。
「項目建成後,有望吸引網際網路、金融科技、智能製造等大批『頭部』企業落戶。」中國電信天津分公司總經理趙昱鋒說。
新基建構建起未來新支撐。今年5月,騰訊摘牌天津高新區290畝土地,規劃建設全國最大IDC數據機房……這些數據中心,將憑藉強大的承載能力「築巢引鳳」。
另一支撐,來自突破「卡脖子」技術的自主創新。
今年3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兩家作業系統企業,「中標麒麟」和「銀河麒麟」合體成立的麒麟軟體,總部落戶天津。
「冰火麒麟」雙劍合璧,共闢「新藍海」:塑造規模逾萬人的自主作業系統團隊,帶動萬億產業。
在天津大學一間實驗室,布滿108個字符和符號的屏幕上,同樣閃爍著智能創新之光。這款自主研發的腦-機交互晶片「腦語者」,可通過「意念」實現全世界最大指令集的「隔空打字」。
「『腦語者』適用於特種醫學、康復醫學等智能應用領域,將使人類擁有『第三隻手』。」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副教授許敏鵬說。
在智能科技的藤蔓上,自主創新不斷開花結果。
「天河三號」百億億次超算完成關鍵技術指標認證,人工智慧供熱解決方案落地應用,中芯國際T2項目形成72萬片8英寸晶圓的年產能力,無人駕駛電動集卡整船作業獲得成功……
積蓄能量,蓄勢突破!天津正積極投身智能懷抱,擁抱無限可能的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