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基。新皇帝冷落黃老思想,青睞儒學是一個極為敏感的信號,預示著對於國家的未來,劉徹有著不同於自己祖輩的選擇。
然而,劉徹這些小心翼翼的嘗試,引起了她的祖母竇太后的警覺。在竇太后看來,劉徹重用儒生,抑制黃老學派,不僅是對她本人的不敬,還將動搖國家的根基。
竇太后他也看到了無為而治的這種好處,竇太后長期的受著這種無為而治思想的影響,所以當她看到這個小皇帝改弦更張的時候,她就不同意了。
公元前139年,儒家官員趙綰,向劉徹建議,應該取消竇太后參與朝政的權力,將矛頭指向了竇太后。這份奏摺直接導致了趙綰的悲劇。在竇太后強大的壓力下,趙綰被逮捕下獄,並在獄中自殺。
剛剛邁進漢帝國朝堂的儒學,又一次遭到嚴厲打擊。其實大臣們提出取消竇太后參與朝政的建議,其實也是漢武帝劉徹的想法。雖然,竇太后處理的是這些大臣們,實際上也是敲打了漢武帝。
年輕的劉徹,為他衝動的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即位後的第一次改革嘗試,就此夭折。此時的劉徹也已經清醒了,在太皇太后的權威面前,自己僅僅是一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他對國家的政局還沒有完全的控制力。劉徹現在需要做的不是急於改變現狀,而是耐心等待一個時機。但是在這個等候的期間,漢武帝有一種表現,特別值得引起我們注意。他所謂微服刑行獵,表面上是漢武帝對國家政事不太管理,實則漢武帝正在磨練自己的意志。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走完了人生的進程。漢武帝劉徹終於可以在朝堂上大展拳腳。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開始成為統治思想,其原因儒家思想有利於漢武帝的大一統。
漢武帝在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從此以後,儒家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2000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段歷史背景下,竇太后的行為到底是對是錯呢?我個人認為,漢武帝劉徹剛剛登基,思想上並不成熟,所以做事往往十分衝動。而竇太后作為太皇太后,她不能看著自己的孫子,這樣將一個國家置於危險之中。在竇太后與漢武帝之間的明爭暗鬥中,竇太后其實是在敲打漢武帝。她想讓皇帝更加懂得政治的殘酷,讓他更加成熟,所以,漢武帝後來才能夠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