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漢武帝與竇太后之間的明爭暗鬥,漢武帝敵不過竇太后?

2020-12-22 白衣書生說歷史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基。新皇帝冷落黃老思想,青睞儒學是一個極為敏感的信號,預示著對於國家的未來,劉徹有著不同於自己祖輩的選擇。

然而,劉徹這些小心翼翼的嘗試,引起了她的祖母竇太后的警覺。在竇太后看來,劉徹重用儒生,抑制黃老學派,不僅是對她本人的不敬,還將動搖國家的根基。

竇太后他也看到了無為而治的這種好處,竇太后長期的受著這種無為而治思想的影響,所以當她看到這個小皇帝改弦更張的時候,她就不同意了。

公元前139年,儒家官員趙綰,向劉徹建議,應該取消竇太后參與朝政的權力,將矛頭指向了竇太后。這份奏摺直接導致了趙綰的悲劇。在竇太后強大的壓力下,趙綰被逮捕下獄,並在獄中自殺。

剛剛邁進漢帝國朝堂的儒學,又一次遭到嚴厲打擊。其實大臣們提出取消竇太后參與朝政的建議,其實也是漢武帝劉徹的想法。雖然,竇太后處理的是這些大臣們,實際上也是敲打了漢武帝。

年輕的劉徹,為他衝動的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即位後的第一次改革嘗試,就此夭折。此時的劉徹也已經清醒了,在太皇太后的權威面前,自己僅僅是一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他對國家的政局還沒有完全的控制力。劉徹現在需要做的不是急於改變現狀,而是耐心等待一個時機。但是在這個等候的期間,漢武帝有一種表現,特別值得引起我們注意。他所謂微服刑行獵,表面上是漢武帝對國家政事不太管理,實則漢武帝正在磨練自己的意志。

公元前135年,竇太后走完了人生的進程。漢武帝劉徹終於可以在朝堂上大展拳腳。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開始成為統治思想,其原因儒家思想有利於漢武帝的大一統。

漢武帝在思想上,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從此以後,儒家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2000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段歷史背景下,竇太后的行為到底是對是錯呢?我個人認為,漢武帝劉徹剛剛登基,思想上並不成熟,所以做事往往十分衝動。而竇太后作為太皇太后,她不能看著自己的孫子,這樣將一個國家置於危險之中。在竇太后與漢武帝之間的明爭暗鬥中,竇太后其實是在敲打漢武帝。她想讓皇帝更加懂得政治的殘酷,讓他更加成熟,所以,漢武帝後來才能夠有所作為。

相關焦點

  • 漢武帝為何與祖母竇太后明爭暗鬥?只因漢初的這股勢力令人膽寒
    在竇太后的幹預下,漢武帝改革無果,二人明爭暗鬥實際上,劉徹在初登基的時候,他並沒有享受到皇帝的權威,而是經歷了非常多的坎坷,而這些坎坷的製造者竟是來自於祖母竇太后。但劉徹天生比較叛逆,他對當時存在的一些法規制度十分不滿,極力想要進行改革。但是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來說,想要打破大漢朝廷長期以來的執政理念和意識形態,是非常困難的。
  • 漢武帝為何會怕竇太后?在竇太后眼裡,劉徹是「未央宮實習生」
    漢武帝是皇帝,手握大權,會害怕一個老太太嗎?還真不是這麼簡單,事實上漢武帝對竇太后既尊敬又害怕。原因很簡單,在竇太后眼中,漢武帝只是個「未央宮實習生」,如果有必要,她一句話就可以讓漢武帝「摘帽」,提前退休。漢武帝即位的時候才15周歲,少年天子。雄心勃勃的漢武帝,即位之初就圍繞儒家思想,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
  • 竇太后果真很偏心嗎?為了維護黃老學說,竇太后狠批了漢武帝一頓
    次子梁王劉武,竇太后也希望他當皇帝,不過是在漢景帝認可的前提之下。可以說竇太后對這三個孩子是一般疼愛的,尤其是倆兒子,她根本就沒有偏心的意思。她希望自己的兒子都能成為皇帝,這種願望歷史上可不止她一個人有。朱元璋還希望自己的所有兒孫世世代代都是土皇帝呢!一、竇太后對漢武帝其實並不錯。
  • 竇太后活著的時候,漢武帝為什麼害怕她?
    漢武帝之所以害怕竇太后,最直接的原因是竇太后手中握有虎符兵權,形勢比人強,讓他忌憚。此外縱觀整個漢朝,有著外戚專權的傳統,所以竇太后在文臣武將中也具有很高的威望。比如侄子魏其侯竇嬰、淮南王劉安、還有跟李廣齊名的程不識等等這些重臣那會都只聽命於她。當時的漢武帝,說難聽點就是一個被架空的傀儡皇帝,只好選擇忍氣吞聲。
  • 千古一帝漢武帝,為何在執政初期備受竇太后壓制?
    就像西漢時期的竇太后權傾朝野,經歷三朝而不衰。她從一個家人子一步步做到皇后,即使中年因病失明喪寵,最後卻依然做到了太后的位置上。甚至在漢武帝執政初期都備受竇太后壓制,這是為什麼呢?個人的謀略手段在《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后》中有記載「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
  • 漢武帝對竇太后讓步,是因為害怕?並不是,而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現
    漢武帝對竇太后的讓步,並不是害怕,而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現,事實證明,最後的勝利是屬於年輕的漢武帝的。漢武帝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繼位以後,漢武帝就想有所作為,實行建元新政,漢武帝的新政,觸動了權貴的利益,漢武帝的哪些政策讓權貴強烈不滿呢?
  • 竇太后曾經打算廢掉漢武帝劉徹,她的權力到底從何而來?
    竇太后活著的時候,很明顯擁護她的人比擁護漢武帝的人多,這就是權力。竇太后一生坎稱傳奇,從一介小宮女成為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她足足影響力大漢王朝三代帝王,至少輔佐了兩任漢朝皇帝。她在大漢宗室擁有極高的地位,地位加上太后的權威,她的能量足以左右皇權。
  • 漢武帝推崇儒學時,竇太后為何反對他,其實背後另有目的
    漢武帝推崇儒學時,竇太后為何反對他,其實背後另有目的 漢武帝成長為一代明君,成為中國的千古大帝,一路走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還不到10歲就被推上了皇位,他自然是不能夠掌握到政權的,其實這還不如讓他成年之後直接上皇位掌握實權開始執政來得更好,他從小就要被別人當作傀儡,而操縱他的人便是他的祖母竇太后
  • 處險境劉徹韜光隱晦,消除竇太后疑心,漢武帝最終成就一代霸業
    導讀:漢武帝終於明白自己的處境是極其危險。情急之下,他馬上轉而恩寵陳皇后。並且,劉徹每天假意討好竇太后,事事聽從竇太后的安排。其實,漢武帝只是暫時選擇了收斂鋒芒。他明白,跟祖母硬碰硬並不明智。其實,竇太后已經逐漸年老體衰,劉徹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如今,他得想辦法讓竇太后逐漸對自己放鬆警惕。
  • 漢武帝身為一國之君,為何要聽命於竇太后?背後原因有兩個
    漢朝時,西漢的第一位太后是呂后,第二位太后是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第三位是竇太后,她是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竇太后一生經歷過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四個朝代,是標準的四朝元老。漢武帝在位期間,竇太后更有權勢,他想推行新政,實行儒學治國,於是起用一批支持儒學的大臣,如趙綰和王臧,他們都是儒學出身,趙綰是御史大夫,王臧是郎中,他們給漢武帝兩條建議,一條是以儒學為本,制定各種制度,如建明堂、開禪宗大典,另一條是禁止漢武帝向竇太后報告政事,禁止太后幹政。
  • 竇太后活著的時候,漢武帝劉徹為什麼那麼懼怕她,絲毫不敢反抗?
    漢武帝是可以跟秦始皇比肩的古代帝王,在位期間,一改漢朝對匈奴一味和親求和的頹勢,將匈奴打了個支離破碎。劉徹建立了如此武功,卻非常懼怕他的奶奶竇太皇太后,其原因也並不複雜,就是實力不足以抗衡竇太皇太后。從漢高祖劉邦去世到漢武帝劉徹繼位,西漢的外戚集團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支朝堂力量,跟文官集團、宦官集團比肩而立。
  • 漢武帝身為一國之君,為何要聽命於竇太后,原來背後有兩個原因
    西漢第一位太后是呂后,第二位太后是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第三位太后就是竇太后,她是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奶奶,竇太后一生經歷了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四個朝代,是標準的四朝元老。到了漢武帝一朝時,竇太后的權勢更甚,漢武帝想要推行新政,實行儒家思想治國,並且起用一批支持儒家思想的大臣開啟新政,比如趙綰和王臧,這兩人都是儒家學者出身,趙綰是御史大夫,王臧是郎中令,他們給漢武帝提了兩個建議,一個是以儒家為本,制訂各項制度,比如建立明堂、舉行封禪大禮,另一個是禁止漢武帝向竇太后報告政事,禁止太后幹政。
  • 竇太后逼迫漢景帝把皇位傳給皇太弟梁王,後來漢武帝劉徹咋上位的
    竇太后劇照漢文帝去世以後,他的嫡長子劉啟,也就是漢景帝順利繼位。竇太后的身份也由皇后變成了皇太后,地位進一步提高。竇太后的勢力是很大的,竇太后喜歡黃老之學。曾經讓與她思想不合的儒生轅固生去和野豬搏鬥,眼見轅固生就要命喪豬口,幸好皇帝出來制止,才免了一場悲劇。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此時的竇太后位高權重,是個說一不二的人物。
  • 竇太后逼迫漢景帝把皇位傳給劉武,後來怎麼是漢武帝劉徹上位了?
    不過,就是這麼一個不愛折騰的皇帝,在他當皇帝的那些年裡,卻出現了一件在歷史上都比較有名的動亂,史稱七王之亂。七王之亂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被朝廷平息了。不過有這場動亂也成就了那麼幾個人。一個是平定七王之亂的主力周亞夫,還有一個是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剩下一個就是漢景帝的弟弟劉武:吳楚以梁為限,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吳楚破,而梁所破殺虜略與漢中分。
  • 「有心栽花,無心插柳」——西漢竇太后
    太后的侄子竇嬰卻說:「漢法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陛下怎可傳給弟弟,擅自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竇太后聞之心裡很不愉快,並由此憎惡竇嬰,在進出宮的名簿上將竇嬰的刪除。景帝七年(前150年)十月,梁王再次入朝朝見景帝。因為竇太后寵愛的緣故,景帝批准了梁王欲留京師的請求。
  • 竇太后為什麼懲罰儒生讓和野豬打架?
    西漢孝景帝(前157年-前141年)的母親竇太后(閨名漪房),和她的婆婆薄太后一樣,都是虔誠的老莊信徒。這位老太太讀《老子》頗有心得,她認為,世間之事均應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治理國家也是,當官的做好分內事,哪怕回家賣紅薯都沒啥,只要有事沒事別去騷擾百姓(寬政待民),則天下必定太平。大家所熟悉的「文景之治」,就有竇太后的功勞。
  • 西漢的竇太后和東漢的兩位竇太后,她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提到漢朝的竇太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后竇漪房,但實際上,整個漢朝時期包括西漢和東漢,共出現了三位竇太后。竇漪房之外,還有漢章帝劉炟的皇后竇氏以及漢桓帝劉志的皇后竇妙。那麼,這三位竇太后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呢?
  • 竇嬰是竇太后的親侄子,官至丞相,最後被殺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的竇嬰,無論從身份地位還是從才學上,或者是功勞上,他都是處於高位者,他是竇太后的親侄子,屬於皇親貴胄,而且在漢景帝時期,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他又立下汗馬功勞,他的地位不是所有人都能比擬的,可是在漢景帝時期,他卻與丞相之位失之交臂,還比不上一個車夫衛綰,當時的丞相劉舍,被罷免的時候,竇太后曾向漢景帝推薦竇嬰,竇太后說竇嬰有才有德有功勞
  • 漢景帝欲立劉徹為太子,卻遭到竇太后的嚴辭拒絕,這是為什麼呢?
    這事漢武帝是知道的,雖然這是大逆不道。但漢武帝對姑姑還是非常寬容,包括對她的面首董偃也是一樣。但是,有了館陶公主的幫助,劉徹就能當皇帝了嗎?這一天,漢景帝被王美人和姐姐館陶公主所勸,來到竇太后宮裡,向竇太后請示立太子一事。可是,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當景帝提出要立劉徹為太子的時候,卻遭到了竇太后的拒絕。景帝以為竇太后不喜歡劉徹,於是問道:「母后,您不喜歡徹兒,那母后認為,兒皇改冊立哪位皇子為太子呢?」「每個都不可以,你的那些兒子個個都是庶出,沒有一個是皇后所生,他們都沒資格立為太子」。
  • 竇太后為何偏愛小兒子劉武,而不喜歡劉啟劉徹父子?
    提起竇太后,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她是那個不喜歡孫子劉徹的眼盲太后。其實竇太后竇漪房,更不喜歡劉徹的父親漢景帝劉啟。竇太后和漢文帝劉恆所生的兒子共有兩位:長子劉啟,次子劉武。劉啟執政期間雖然尊生母為太后(竇漪房),但竇太后卻更偏愛小兒子劉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