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與祖母竇太后明爭暗鬥?只因漢初的這股勢力令人膽寒

2021-02-13 高中歷史知識點

西漢初期,劉姓諸侯王的勢力漸漸強大,讓一些有識之士深感擔憂,建議對這種力量加以控制。漢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提出了削藩的策略,被漢景帝採納。

公元前154年,當朝廷下令削奪諸侯王的一些封地時,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宗室諸侯王聯合起來,並打著「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周亞夫、竇嬰等將帥經過一年的艱苦血戰,最終鎮壓了各路叛軍。然而,七國之亂雖已平定,但漢朝內部圍繞著儲君歸屬展開了殘酷的爭奪。

漢景帝以「無嫡立長」,立慄姬之子劉榮為太子

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迎娶了祖母薄太后的侄孫女薄氏,這也是一次典型的政治婚姻。在劉啟繼承皇位後,薄氏也就成為了皇后,漢景帝的十幾個子女中,沒有一個是嫡妃薄氏所生。在公元前153年,漢景帝本著「無嫡立長」的原則,將慄姬所生的大兒子劉榮立為太子。

慄姬相貌嬌美,有傾城之色,深受漢景帝的寵愛。但是慄姬的脾氣卻是相當潑辣,尤其喜歡爭風吃醋,她最討厭的人便是漢景帝的親姐姐館陶公主劉嫖。因為劉嫖經常為皇帝推薦宮外的美人,畢竟每個女性都希望成為丈夫唯一專注的另一半。

此前長公主劉嫖就對漢景帝說過,慄姬經常讓宮女們在背後用巫術詛咒唾罵皇帝喜愛的妃子,劉啟聽後對慄姬漸生反感之心,但念其以往和慄姬感情深厚,仍舊沒有計較。

廢黜太子改立劉徹,竇氏、王氏兩大外戚勢力結盟

後來,漢景帝在生病時,試探性的問一下慄姬:「我百年之後,你要善待其他妃子以及她們的兒子」,慄姬本來就惱恨眾妃爭寵,回答:「我定將她們全部殺掉!」

聽了慄姬所說的話,漢景帝也是十分的失望,本打算廢掉薄皇后改立慄姬為皇后的念頭也被打消。

沒過多久,十皇子劉徹的母親王娡故意找來了一位大臣,讓他上書漢景帝「母以子貴」,兒子是太子,母親卻不是皇后,這不合乎規矩,建議將慄姬立為皇后。

漢景帝聽了大臣的這番話,以為是慄姬派他來說的,一怒之下斬殺了這位大臣。公元前150年初,漢景帝將慄姬打入冷宮,廢掉太子劉榮改封臨江王;立第十子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封劉徹的生母王娡為皇后,並將長公主劉嫖之女陳嬌許配給劉徹。

從此,漢朝兩大外戚勢力竇氏和王氏結成聯盟,她們不僅能夠左右朝局,還扶持劉徹作為未來的大漢皇帝。

漢景帝為太子劉徹繼承皇位鋪路

到了晚年,漢景帝的身體每況愈下,他要在自己大限之前幫太子劉徹尋找到一位得力的輔臣,同時還要為太子的登基掃清一切障礙。

在漢景帝廢掉太子劉榮之前就曾徵求了丞相周亞夫的意見,遭到了周亞夫的極力阻攔,漢景帝覺得此人不可再用,不久後就把他奪職免官,趕回了老家。這一次,漢景帝又想起了周亞夫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希望將來能留給太子所用,於是召他入宮設宴款待。

漢景帝認為被冷落了幾年的周亞夫,脾氣會有所收斂,想趁機試探他一下,在宴席上故意不給他放置筷子,這讓周亞夫羞憤不已,馬上站起身來離去。漢景帝感嘆:「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太子呢?」

這件事剛剛過去,由於周亞夫的兒子偷偷買了五百甲盾而被人誣陷謀反,朝廷派廷尉調查時,周亞夫以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

公元前141年正月,漢景帝病逝,年僅十六歲的太子劉徹登上皇位(即漢武帝),他尊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后,母親王娡為皇太后,原配妻子陳嬌為皇后。

在竇太后的幹預下,漢武帝改革無果,二人明爭暗鬥

實際上,劉徹在初登基的時候,他並沒有享受到皇帝的權威,而是經歷了非常多的坎坷,而這些坎坷的製造者竟是來自於祖母竇太后。但劉徹天生比較叛逆,他對當時存在的一些法規制度十分不滿,極力想要進行改革。

但是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來說,想要打破大漢朝廷長期以來的執政理念和意識形態,是非常困難的。然而,直到儒學大師董仲舒的出現,就成為了漢武帝改革路上的左膀右臂。

在董仲舒、王臧和趙綰等人的助力下,年輕的漢武帝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是在文帝、景帝時期,整個社會都在崇尚道家的黃老思想,並且這種思想已經在國內運行的十分流暢,幾乎滲入到了每一個百姓的心靈深處。因此,上至竇太后,下至文武百官都堅持道家的黃老之說,反對漢武帝的這一改革。

面對朝廷上下一致的反對聲,漢武帝的態度卻是十分堅決,他開始重用儒學人才,而竇太后支持的大臣備受打壓。在這種情況下,竇太后開始幹預朝政,她用鐵腕的手段逼迫漢武帝處死王臧、趙綰,並罷免掉董仲舒的職位,還要求朝廷不允許推行儒學禮制的改革。

由於當時竇太后的實力太過於龐大,漢武帝只能隱忍,他開始偽裝自己,並且重用竇太后的心腹,以此來麻痺竇太后。在私下裡,漢武帝悄悄的發展母后王娡一族的外戚勢力來制衡竇家,啟用與母親同母異父的弟弟田蚡為宰相,從而形成朝堂上的一種權力平衡。

竇太后去世,漢武帝開始清除竇氏黨羽,並實施改革

一直以來,竇太后都非常推崇道家的黃老之說,思想過於保守;而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學說,視野變得十分開放,於是祖孫二人之間的隔閡也變得越來越深。後來,竇太后發現朝廷中支持漢武帝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她便想方設法打壓這些大臣,這一舉動也進一步激起了劉徹的怨憤。

就這樣,竇太后與漢武帝明爭暗鬥了多年,直到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以前,若是不依從竇太后的意願行事,劉徹可能連皇位都坐不穩。熬過了七年的默默隱忍,心中的憤怒終於可以爆發了出來,他親理政務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竇太后留在朝中的黨羽。

在竇太后的葬禮上,漢武帝直接罷免了竇太后的兩位心腹,之後又通過各種強硬手段一一除去竇太后的勢力,並且大量任命儒學人才,將儒家思想推向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據正史記載:一度讓漢武帝在朝中局面陷入僵局的竇太后,卻讓漢武帝在她去世之後仍然要心存尊敬。竇太后生性純篤,不失為一代賢后。他一生對劉姓王朝做出了非常多的貢獻,其中雖然也做過一些錯事,但一切想法也都是為了大漢江山的穩固。在竇太后臨終前,曾向漢武帝囑咐遺言,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謹防來自母后王娡外戚的勢力。

漢武帝母后王氏一族的外戚勢力踏入朝堂

漢朝初期,外戚勢力一直都在朝堂上佔據著主導地位,隨著竇太后的去世,劉徹的生母王太后一族的外戚勢力開始在朝堂上粉墨登場。

從漢景帝時期一直到漢武帝初期,外戚竇氏歷來是朝廷最為倚重的政治力量,而族首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在漢景帝平息七國之亂時立下了赫赫戰功,因而被賜封為魏其侯。由於竇嬰的聲名顯赫,天下的賓客遊士都爭相歸附,而田蚡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巴結竇嬰,田蚡經常來往於魏其侯府中陪侍宴飲,憑著這層關係,田蚡慢慢了走上了朝堂中心。再加上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被漢武帝直接提拔為宰相,這也為日後的田蚡、竇嬰之爭埋下了禍患。

在竇太后壽終正寢之後,外戚大將竇嬰也失去了在朝堂之上的依靠,沒有了竇太后的制約,漢武帝也準備施展自己的一腔抱負,而外戚竇氏肯定不能重用。但為了穩固朝堂,又不能將朝中竇氏功臣全部清除。

田蚡、竇嬰兩大外戚勢力之爭

漢武帝開始慢慢疏遠竇嬰,導致竇嬰的勢力一下衰落下來,但瘦死的駱駝仍比馬大,經過那麼多年的經營,竇氏一族總歸還是有些底子的。能夠衷心報效門庭的依然尚有幾人,退職回鄉的大將軍灌夫就是其一。

原本從魏其侯府前的車水馬龍,到現在的門可羅雀,如此強烈的反差讓竇嬰心中充滿了不滿,衷心於他的門客灌夫則經常為他打抱不平。然而,為竇嬰何灌夫招來殺身之禍的卻是一場宰相田蚡設計的酒宴。

以前,田蚡像家奴一樣侍奉竇嬰,現在卻仗著自己的權勢居然打起了竇嬰的土地的主意。在酒宴之上,灌夫借著酒醉狠狠的教訓了田蚡一頓,身為當朝宰相的田蚡自然咽不下這口氣,索性就命人將灌夫抓了起來,竇嬰急忙挺身而出營救灌夫。就是這樣,田蚡與竇嬰兩人之間的矛盾開始公開化。

竇嬰和田蚡兩人便在朝堂之上你來我往,相互爭鬥,甚至於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田蚡最終依靠著王太后的權勢取得了勝利,結果灌夫和竇嬰因罪被處決,外戚竇氏在朝堂的勢力轟然倒塌。

沒有了竇嬰這個死對頭,田蚡的生活應該是安穩無憂了,但並不是如此。在竇嬰死後的第二年春天,田蚡似乎受到了刺激而一病不起,口中還喃喃謝罪,有民間傳說田蚡是被竇嬰和灌夫附上身索命,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應該不大。朝中的御醫對此病也是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田蚡不治死去。

漢武帝打擊舊外戚,提拔新外戚,重用衛氏一族

漢武帝在剝奪竇氏一族的權利時,不僅利用了關係親密的田氏外戚,而且還從民間提拔了出身寒微的新外戚以加強皇權。其中,衛子夫就是漢武帝從姐姐平陽公主的府中挑來的舞女,並生下了長子劉據。藉此機會,漢武帝廢黜了陳皇后,立衛子夫為皇后,並立劉據為太子。至此,竇氏家族的殘餘勢力終於被橫掃一空。

與此同時,漢武帝還破格提拔了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姐夫公孫賀、以及衛青的好友公孫敖,讓他們幾人執掌軍政大權,統兵備戰匈奴。而這幾人也終究沒有辜負漢武帝的信任,成為了大漢帝國擊退匈奴的主要功臣。

一時間,衛氏外戚家族的勢力深受皇帝的寵信,朝廷又形成了衛氏「橫霸天下」的局面。漢武帝不斷的提拔新外戚,打擊舊外戚,但也終究沒有將外戚專權的情況完全扭轉。

沒有了之前竇氏外戚勢力的幹擾,漢武帝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大漢王朝的盛世時期在他的統治下逐漸呈現。據《漢書•石貨志》中記載:

「漢初至武帝繼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旱澇之災,百姓總是小康富足。郡國的糧倉內堆滿了糧食,大倉裡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以致腐爛不可食的程度。政府的庫房又餘財,京師的錢財又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

漢初推行休養生息的國策,使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治世,文景時期實施較為開明的政治,為後來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政治和物質上的基礎。而漢景帝繼續採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且在漢匈邊界設立關市進行貿易往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漢與匈奴的緊張關係。

猜你喜歡:

他是曹魏四朝心腹重臣,晚年站錯隊伍,被司馬懿當猴耍,活活氣死

劉備不愧為一代梟雄,畢生不重用趙雲,死前才告訴趙雲原因

三國猛將許褚,曾「裸衣」鬥馬超,他的武功處於什麼水平

相關焦點

  • 揭秘:漢武帝與竇太后之間的明爭暗鬥,漢武帝敵不過竇太后?
    在竇太后看來,劉徹重用儒生,抑制黃老學派,不僅是對她本人的不敬,還將動搖國家的根基。竇太后他也看到了無為而治的這種好處,竇太后長期的受著這種無為而治思想的影響,所以當她看到這個小皇帝改弦更張的時候,她就不同意了。公元前139年,儒家官員趙綰,向劉徹建議,應該取消竇太后參與朝政的權力,將矛頭指向了竇太后。
  • 千古一帝漢武帝,為何在執政初期備受竇太后壓制?
    就像西漢時期的竇太后權傾朝野,經歷三朝而不衰。她從一個家人子一步步做到皇后,即使中年因病失明喪寵,最後卻依然做到了太后的位置上。甚至在漢武帝執政初期都備受竇太后壓制,這是為什麼呢?個人的謀略手段在《史記·外戚世家·竇太后》中有記載「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
  • 漢武帝為何會怕竇太后?在竇太后眼裡,劉徹是「未央宮實習生」
    漢武帝是皇帝,手握大權,會害怕一個老太太嗎?還真不是這麼簡單,事實上漢武帝對竇太后既尊敬又害怕。原因很簡單,在竇太后眼中,漢武帝只是個「未央宮實習生」,如果有必要,她一句話就可以讓漢武帝「摘帽」,提前退休。漢武帝即位的時候才15周歲,少年天子。雄心勃勃的漢武帝,即位之初就圍繞儒家思想,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
  • 漢武帝推崇儒學時,竇太后為何反對他,其實背後另有目的
    漢武帝推崇儒學時,竇太后為何反對他,其實背後另有目的 漢武帝成長為一代明君,成為中國的千古大帝,一路走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還不到10歲就被推上了皇位,他自然是不能夠掌握到政權的,其實這還不如讓他成年之後直接上皇位掌握實權開始執政來得更好,他從小就要被別人當作傀儡,而操縱他的人便是他的祖母竇太后
  • 漢武帝身為一國之君,為何要聽命於竇太后?背後原因有兩個
    漢朝時,西漢的第一位太后是呂后,第二位太后是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第三位是竇太后,她是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竇太后一生經歷過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四個朝代,是標準的四朝元老。直到第三任太后竇太后在位時,由於前二任太后幹預朝政的先例,因此在漢景帝一朝和漢武帝一朝,竇太后也是頻繁幹預朝政,在漢景帝時期,竇太后十分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還想打破祖制,讓漢景帝百年後再立梁王為帝,漢景帝不敢直言,而是採取了一種溫和的應對方式,把這件事交給朝廷商量,結果滿朝官員一面倒地反對梁王即位,一邊就是竇太后親侄子竇嬰反對,結果竇太后只能作罷。
  • 竇太后曾經打算廢掉漢武帝劉徹,她的權力到底從何而來?
    竇太后活著的時候,很明顯擁護她的人比擁護漢武帝的人多,這就是權力。竇太后一生坎稱傳奇,從一介小宮女成為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她足足影響力大漢王朝三代帝王,至少輔佐了兩任漢朝皇帝。她在大漢宗室擁有極高的地位,地位加上太后的權威,她的能量足以左右皇權。
  • 竇太后活著的時候,漢武帝為什麼害怕她?
    還有一點,漢朝以孝治天下,漢文帝、景帝都是有名的大孝子,受他們影響,漢武帝也只能對奶奶竇太后畢恭畢敬,好生服侍。這三點原因,促使著漢武帝向現實低下了他那高傲的頭顱。同時他也知道這個皇位來之不易,要不是自己的母親跟館陶長公主強力支持,他還在做他的膠東王。因此他不想觸犯竇太后,使得奶奶把自己從皇位的寶座上趕下來。
  • 漢武帝身為一國之君,為何要聽命於竇太后,原來背後有兩個原因
    到了第三任太后竇太后在位時,因為前二任太后幹涉朝政的先例,所以竇太后在漢景帝一朝和漢武帝一朝也是經常幹涉朝政的,漢景帝時期,竇太后非常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還希望打破祖制讓漢景帝百年之後立梁王為帝,漢景帝不敢直接說不,而是採取了一種柔和的應對方式,將此事在朝廷上商議,結果滿朝官員一面倒地反對梁王即位,就連竇太后的親侄子竇嬰也反對,結果竇太后也只能作罷。
  • 竇太后果真很偏心嗎?為了維護黃老學說,竇太后狠批了漢武帝一頓
    此外,竇太后和漢武帝的生母王娡的關係其實也很好,這一點史料沒有直接說明,但是我們可以從史料中深究出來。比如說當年王娡做了皇后以後,竇太后主動向漢景帝申請,希望他把王娡的哥哥王信封侯。竇太后沒有理由去拍王娡的馬屁,除了疼愛王娡還有什麼原因呢?
  • 為何同樣是改革變法,秦始皇失敗了,漢武帝卻成功了
    漢初之時國家貧弱不堪,連年的戰爭令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此時急需發展民生經濟。而漢初的社會現狀卻是也符合道家的無為而治理念,有效地恢復了漢初的經濟與國力。這也使得漢初經濟民生發展很是迅速,到了漢惠帝繼位時更是出現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現象。
  • 處險境劉徹韜光隱晦,消除竇太后疑心,漢武帝最終成就一代霸業
    導讀:漢武帝終於明白自己的處境是極其危險。情急之下,他馬上轉而恩寵陳皇后。並且,劉徹每天假意討好竇太后,事事聽從竇太后的安排。其實,漢武帝只是暫時選擇了收斂鋒芒。他明白,跟祖母硬碰硬並不明智。其實,竇太后已經逐漸年老體衰,劉徹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如今,他得想辦法讓竇太后逐漸對自己放鬆警惕。
  • 竇太后活著的時候,漢武帝劉徹為什麼那麼懼怕她,絲毫不敢反抗?
    漢武帝是可以跟秦始皇比肩的古代帝王,在位期間,一改漢朝對匈奴一味和親求和的頹勢,將匈奴打了個支離破碎。劉徹建立了如此武功,卻非常懼怕他的奶奶竇太皇太后,其原因也並不複雜,就是實力不足以抗衡竇太皇太后。從漢高祖劉邦去世到漢武帝劉徹繼位,西漢的外戚集團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支朝堂力量,跟文官集團、宦官集團比肩而立。
  • 他才是漢朝能力最強的皇帝,比漢武帝更厲害,只可惜大家把他忘了
    漢武帝登位早期,深受外戚勢力挾制。這股勢力來自他的祖母竇太后,竇氏家族顯貴,竇太后執掌朝政,她崇尚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與漢武帝的思想衝突矛盾。漢武帝在祖母的挾制下做了6年閒散皇帝,如果不是竇太后去世,恐怕漢武帝還會繼續被祖母挾制下去。但漢和帝不一樣。說來也巧,漢和帝時期,朝中也有個「竇太后」,與漢武帝的祖母同宗同源。
  • 漢武帝對竇太后讓步,是因為害怕?並不是,而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現
    因為京城生活條件比諸侯的封地優越,所以這些諸侯並不願意回到封地生活,而且西漢時期,列侯娶的都是皇家的公主,這些公主也不願意去封地生活,京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權力中心,在京城可以出入朝堂,升遷的機會也很大,這些人在京城形成很大的政治勢力,對剛剛繼位的漢武帝實行新政威脅很大,漢武帝這項措施,觸動了諸侯的利益。
  • 「有心栽花,無心插柳」——西漢竇太后
    約漢高祖初年出生於清河郡觀津縣(河北武邑縣人)。其父早年經歷秦朝動亂,隱居於觀津不問世事,過著清貧垂釣的生活,後來卻不幸墜河而死。竇皇后有兄弟二人,兄名竇長君,弟名竇廣國,字少君。呂后時期(陰差陽錯去代國)漢高祖去世後,惠帝劉盈仁善,呂太后掌攬大權。這時,竇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漢宮伺候呂太后,稱為竇姬。後來,呂太后欲釋放一批宮人出宮,並將她們賞賜給諸侯王,竇姬也在其中。
  • 漢武帝遭遇重大打擊,甚至皇位難保,原來這都是新政惹的禍
    導讀:上文說到,劉徹在執政的前六年裡,一直被竇太后處處壓制,可以說就是個傀儡皇帝。那麼,身為祖母的竇太后,為什麼要控制孫子劉徹呢?原來,這一切都源自竇太后的幼子,梁王。其中,他當太子時的老師,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就是他政治勢力當中的左膀右臂。尤其是趙綰,他不僅博學多才,更懂得治國之道,在群臣中也頗有威望。這兩個人都是漢武帝在朝中為數不多的心腹大臣。
  • 竇太后逼迫漢景帝把皇位傳給皇太弟梁王,後來漢武帝劉徹咋上位的
    漢朝的竇太后原名竇漪房,是漢文帝的皇后。竇太后本是漢高祖劉邦的宮女果劉邦去世以後,呂后就把她們遣散的遣散,送走的送走。
  • 漢景帝欲立劉徹為太子,卻遭到竇太后的嚴辭拒絕,這是為什麼呢?
    這事漢武帝是知道的,雖然這是大逆不道。但漢武帝對姑姑還是非常寬容,包括對她的面首董偃也是一樣。但是,有了館陶公主的幫助,劉徹就能當皇帝了嗎?竇太后的這個回答讓景帝很是疑惑。那麼,竇太后為什麼否定了,漢景帝所有兒子的太子繼承之位呢?她到底是怎麼想的呢?原來,竇太后屬意的,是漢景帝的弟弟,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漢景帝劉啟有14個兒子。在史書中,我們沒有看到竇太后特別喜歡哪個孫子,在皇位上更是不屬意這些孫子們。她最喜歡的是自己的小兒子劉武,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
  • 漢武帝也有無計可施的時候,這個方針竟然取代了董仲舒的八字方針
    在公元前141年,漢景帝病逝了,便由皇太子劉徹繼位,其實他就是我國歷史上的雄主,漢武帝劉徹。然而漢武帝初登大典之時,他的年齡僅有十六歲,雖說當時的漢武帝,還是一個不懂得事理的孩子,但是他擁有著一股雄心勃勃的氣勢,立志是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 竇太后逼漢景帝傳位梁王劉武,景帝都答應了,最後為何劉徹是皇帝
    到漢景帝時期,竇太后作為漢景帝的母親,非常喜歡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這是人之常情,很多父母都喜歡自己家的小兒子或者小女兒,沒理由的喜歡,竇太后也是如此,更為離譜的是,竇太后要求自己的大兒子漢景帝在百年之後,把皇帝之位讓給小兒子梁王劉武來繼承,漢景帝並且親口答應了,都說君無戲言,這讓竇太后和梁王劉武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