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小鮮肉們霸佔了各大音樂排行榜,儼然是一副統一江湖的架勢,聽著他們哼哼唧唧無病呻吟的所謂「音樂」,不禁讓我們無限感慨:中國的流行音樂,還有救嗎?
說起中國的流行音樂,最早要追溯到三十年代的民國大上海十裡洋場。在這燈紅酒綠的繁華之地,娛樂業自然也是十分盛行,而流行音樂,也在這片土壤的孕育下開始萌芽。大上海的歌者,以周璇、白光、吳鶯音為代表,注重唱腔和歌唱技巧,充滿著燈紅酒綠的奢靡之氣。
五十年代初,大上海很多音樂人前往香港,啟蒙了這片土地的音樂,中國的流行音樂中心開始南移。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以翻唱英文歌和演唱國語歌為主,唱英文歌的諸如祖尊尼亞、泰迪羅賓、許冠傑、溫拿樂隊,唱國語歌的則以席靜婷、劉韻、崔萍等五大歌后為代表,一時間掀起了香港音樂的繁榮之路。
70年代,隨著港人本土意識的形成,粵語歌開始逐漸佔據了主流市場。1972年,許冠傑將兄長許冠文遊歷日本時做的一首小詩譜上曲,在無線電視臺的雙星報喜節目中演唱,香港第一首粵語流行曲就此誕生了,這就是被稱為港人之歌的《鐵塔凌雲》。
鐵塔凌雲之後,許冠傑先後創作了鬼馬雙星、雙星情歌、制水歌等一系列粵語歌曲,這些歌曲或大量使用粵語俚語,充滿了濃濃的市井氣,或大量化用古典詩詞,充滿了中國風的韻味,從此,粵語歌成為了香港的主流,許冠傑也被譽為香港音樂之父、歌神。
隨著許冠傑的成功,原本唱國語歌和英文歌的徐小鳳、林子祥、羅文、關菊英、張德蘭、仙杜拉、杜麗莎、麥潔文等人也紛紛改唱粵語歌,這其中尤以羅文的獅子山下,以及仙杜拉的新啼笑姻緣影響最大,獅子山下、新啼笑姻緣與鐵塔凌雲一起,被稱為粵語歌壇的肇基之作。
此時,臺灣的流行樂壇也悄然崛起,以鄧麗君、鳳飛飛、劉文正等歌手為代表的臺灣樂壇,流行的是簡單明了的小調,朗朗上口,淺顯易學,很快風靡一時。到了80年代,蘇芮憑藉微電影《搭錯車》演唱的插曲《酒幹倘賣無》,一炮走紅,成為臺灣樂壇的領軍人物,而此時的香港樂壇,也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
80年代初,以譚詠麟、梅豔芳、張國榮為代表的歌手,憑藉大量日本元素的歌曲走紅,他們的舞臺形象、歌曲風格,無一不是翻版日本的風格,甚至很多歌曲都是直接翻唱的日本流行曲,至此,香港樂壇掀起了一場日本風的革命。高度的商業化,讓香港成為大中華區的娛樂中心,在臺灣地位崇高的的鄧麗君、蘇芮、羅大佑等人紛紛來到香港發展,將香港的流行音樂推上了一個新高度。
此時,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出,內地的流行音樂開始萌芽,鄧麗君、劉文正等人的唱片紛紛被引入內地。80年代初,香港歌手張明敏、臺灣歌手費翔紛紛登上央視的春節晚會,他們的歌曲我的中國心、冬天裡的一把火紅遍迅速大江南北,內地的唱片業開始崛起,盜版開始盛行,流行歌曲,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此時,憑藉翻唱《走過咖啡屋》紅遍大江南北的張薔,以甜美的嗓音,出色的外形條件,成為內地流行音樂的領軍人物。
90年代,香港音樂開始了徹底的商業化,造星運動開始興起,隨著四大天王登上歌壇中心,香港歌壇的商業化攀上了巔峰,但隨之而來的,就是迅速的衰落。隨著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陳慧嫻、許冠傑、林子祥、葉倩文等實力派的逐漸隱退,偶像派成為香港的主流,走紅的歌手已經不再注重唱功,而是以光鮮的外表,五花八門的商業包裝,來推行「明星路線」。
此時的香港歌壇,又不合時宜地搞起了「原創運動」,使得推出的歌曲質量下降明顯,盛極一時的四大天王時代的最後,就是香港歌壇金字塔的突然倒塌。此時,內地樂壇開始崛起,楊鈺瑩、那英、田震、毛寧等人相繼走紅,廣州,也成為了另一個音樂中心。90年代末,臺灣音樂迅速趕超香港,以任賢齊、周華健、張宇等人為代表,迅速席捲華語樂壇。
進入新世紀後,周杰倫、陶喆、王力宏,以及孫燕姿、蔡依林等人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而香港樂壇,已經徹底進入了寒冬,唱片不再賣錢,歌手不再光鮮,迅速遭到了淘汰。
現在,內地樂壇背靠十多億人的大市場,潛力非港臺所能比擬,已經成為中國音樂的中心。但是現在的歌壇,卻是走了歪路,大量經過包裝的小鮮肉充斥著市場,這與香港90年代炒作四大天王,走偶像派路線,可謂是異曲同工之妙。香港的造星路線讓香港樂壇進入了寒冬,內地的樂壇炒作使得人們深惡痛絕,中國的音樂,還有救嗎?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