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中)—硫磺島戰役

2020-12-15 第五種權力

引子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自己習慣每次在看完影片之後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介紹

限於篇幅,今天這個主題我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來講,因為雖然是兩部獨立的電影,但卻是同一個導演,講述著同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就是二戰歷史上著名的硫磺島戰役,第一部影片是從美國人的視角所拍攝的電影《父輩的旗幟》,第二部電影是從日本人的視角所拍攝的爾電影《硫磺島的家書》,這兩部電影是同期發行的姐妹篇,也是電影史上很罕見的可以用兩方不同的視角展示的同一個事件的影視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

上部:介紹硫磺島及其它在二戰中的戰略意義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那張著名照片的歷史背景

中部:介紹整個硫磺島戰役的來龍去脈和很多細節

下部:介紹從日本人的視角看硫磺島戰役和對歷史的反思

今天要介紹的中部:硫磺島戰役

影片背後的歷史(聲明:本文真的很長,這是中部)

第一部分 戰役背景

1944年8月美軍收復關島,同年12月20日登陸菲律賓萊特島。其後的雷伊泰灣海戰中美軍基本消滅了日本帝國海軍主力。因此美軍取消原本在1945年2月底3月初登陸呂宋島或臺灣的作戰計劃,改為搶佔硫磺島後直接攻擊衝繩及日本本土。在之前的上部中我已經介紹了硫磺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所以美日兩軍在此必有一戰。

第二部分 戰前準備

美軍:

1944年10月初,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就將進攻硫磺島的計劃制定出來,參加作戰的地面部隊為第5兩棲軍,下轄海軍陸戰隊第3、4、5師,共約6萬人;所有參戰登陸艦艇約500艘,軍艦約400艘,飛機約2000架,由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上將統一指揮。

日軍

人員和武器方面,截止1945年2月,日軍在島上陸軍約1.5萬餘人,海軍約7000餘人,共約2.3萬人,飛機30餘架,包括361門75毫米(或更大)口徑的火炮,12門32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65門150毫米中型迫擊炮和81毫米口徑的輕型迫擊炮,33門80毫米口徑的海軍炮,94門75毫米(或更大)口徑的高射炮,69門37毫米和47毫米口徑的反坦克炮,200挺20到25毫米口徑的高射機槍,70門火箭炮,帶著從90公斤射程為2-3公裡到250公斤射程為7公裡以上的火箭彈,駐紮在朝鮮釜山的第26戰車聯隊28輛坦克和600士兵向硫磺島進發,雖然中途受到美國潛艇USS Cobia(SS-245)的魚雷襲擊,仍然有22輛坦克到達,安置到戰略要點,半埋在土中,以防止空襲。食品儲備足夠堅持兩個半月,由慄林忠道中將(以下簡稱慄林)統一指揮。

防禦工事方面,慄林忠道決心將硫磺島建成堅固的要塞,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以兩個機場(千島機場和元山機場,也叫一號機場和二號機場)為主要防禦地帶,在適宜登陸的東西海灘則是以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為骨幹的防禦陣地,日軍的防禦工事多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並有交通壕相互連接,當地的火山灰和水泥混合可以成為非常良好的混凝土,日軍用此建成許多非常堅固的地下工事,為了防止人員被圍困,每個工事都有許多出口,四通八達,通風良好,大的暗堡甚至可以容下300到400人。炮兵陣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儘管犧牲了射界,卻大大提高了在猛烈轟擊下生存的能力。火炮和通訊網絡都受到良好保護,折缽山幾乎被掏空,築有的坑道工事達九層之多!針對美軍的作戰特點,慄林在海灘前沿地帶埋設了大量地雷,機槍、迫擊炮、反坦克炮構成綿密火力網,所有武器的配置與射擊目標都進行過精確計算,既能隱蔽自己,又能最大限度殺傷美軍。(以上這些均在《硫磺島的家書》一片中有所體現)不足的是,原計劃元山地區將修築的坑道工事有28公裡長,由於時間不夠,當美軍發動進攻時只完成了70%,約18公裡,而且折缽山與元山之間也沒有坑道連接。

日軍的火力點隱蔽的很巧妙

防禦層次方面,由於日軍的海空軍主力在菲律賓戰役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已無力為硫磺島提供海空支援,硫磺島的抗登陸作戰是要在幾乎沒有海空支援的情況下進行。慄林主張憑藉折缽山和元山山地的有利地形,依託堅固的工事,實施縱深防禦。但島上的海軍守備部隊仍堅持殲敵於灘頭,最後慄林做出了折衷的方案,以縱深防禦為主,灘頭防禦為輔,海軍守備部隊沿海灘構築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進行前沿防禦;陸軍主力則集中在折缽山和元山地區,實施縱深防禦。

硫磺島日軍總指揮官慄林忠道

防禦策略方面 ,慄林一改日軍在戰爭初期的死拼戰術,借鑑塞班島日軍反登陸戰3天內損失3萬人的戰例後主張對美軍搶灘採取不抵抗戰術。直到美軍先頭部隊進入陸地500米再發起反擊,利用隱蔽工事近距離地大量殺傷美軍有生力量。規定了近距射擊、分兵機動防禦、誘伏等戰術,還嚴禁自殺衝鋒,號召每一個士兵至少要殺死十個美軍。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所以大篇幅的介紹慄林在硫磺島防禦上的費盡心機的各種策略,就是為了給下面介紹這場戰役的艱苦和血腥做一個很好的鋪墊。慄林的這些苦心經營,確實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困難,使硫磺島之戰成為太平洋上最殘酷、艱巨的兩棲登陸戰役。

硫磺島戰役中美軍作戰全過程示意圖揮

第三部分 戰役過程

第一章 登陸之前空襲準備

從1944年8月10日起,駐紮在塞班島的美軍航空兵就開始對小笠原群島進行空襲,重點是硫磺島的機場和為硫磺島進行物資補給的中轉地父島的港口設施。從8月至10月,共進行過48次轟炸,投彈約4000噸,但收效甚微。美軍於1945年2月8日組織了一次海空協同突擊,出動飛機192架次,其中B-29重轟炸機62架次,B-24中型轟炸機102架次、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7艘,共投擲炸彈814噸,發射203毫米炮彈1500發、127毫米炮彈5334發,這樣猛烈的轟擊,卻並未徹底摧毀硫磺島機場,僅僅起了短暫的壓製作用。自這次海空協同突擊後,美軍在1945年2月間又組織了四次類似的海空聯合突擊。

1945年2月9日起,由黑爾少將指揮的第七航空隊B-24轟炸機只要天氣允許,幾乎每天出動對硫磺島進行轟炸,塞班島的B-29也不時加入對硫磺島的轟炸,至1945年2月初,美軍共出動艦載機1269架次,岸基航空兵1479架次,軍艦64艘次,總共投擲炸彈6800餘噸,發射大口徑艦炮炮彈2萬餘發,其中406毫米炮彈203發,203毫米炮彈6472發,127毫米炮彈15251發。美軍如此猛烈密集的火力轟擊,由於日軍的防禦工事異常堅固,效果十分有限,對島上兩個機場也沒能予以徹底摧毀,日軍總能在空襲後迅速修復。而且,日軍初步領略到了美軍的火力,更加傾注全力修築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工事。

第二章 戰略判斷、戰役準備

斯普魯恩斯和尼米茲都認為攻佔這樣一個彈丸小島,不會費多大力氣,但看了對硫磺島的空中偵察所拍攝的航空照片後,才知道在這個島上極可能存在不同尋常的防禦系統,史密斯中將仔細研究了航空照片後,表示這將是最難攻佔的島嶼,並預計要付出兩萬人的傷亡。1945年1月28日當負責組織對日軍本土戰略轟炸的陸軍航空兵第二十一航空隊司令柯蒂斯.李梅少將前來協商航空兵如何支援硫磺島登陸作戰時,斯普魯恩斯就向他提出硫磺島對於戰爭究竟有多少價值?李梅立即肯定地表示沒有硫磺島就無法有效地對日軍本土進行戰略轟炸。斯普魯恩斯這才如釋重負,決心不惜付出巨大代價攻取硫磺島。1945年2月2日,尼米茲來到烏利西,視察硫磺島作戰的準備情況。斯普魯恩斯提議為阻止日軍對硫磺島可能的增援,必須首先使用艦載航空兵對日寇本土的關東地區機場進行壓制,尼米茲同意了這一計劃。隨後,尼米茲又前往塞班島觀看了將在硫磺島實施登陸作戰的第五兩棲軍的三個海軍陸戰隊師進行的臨戰演習。硫磺島戰役之前對日的戰略迷惑 1945年2月10日,斯普魯恩斯以「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為旗艦,第58特混編隊司令米切爾以「邦克山」號航母為旗艦,一起率領由12艘航母、8艘戰列艦、15艘巡洋艦、77艘驅逐艦組成的航母編隊駛離烏利西,經馬裡亞納群島和小笠原群島以東,直撲日軍本土。這是美軍自1942年4月杜利特爾空襲東京以來航母編隊第一次襲擊日本本土。斯普魯恩斯計劃16日抵達日本外海,以16日、17日兩天時間對日本本土關東地區的機場進行壓制性的空襲,然後再南下參加硫磺島作戰。他特別擔心日軍神風敢死隊的威脅,所以每艘航母上只30架轟炸機和魚雷機,其餘全部搭載戰鬥機。為了儘量減少被日軍發現的可能,出動多艘潛艇在編隊航道前方擔任偵察搜索,而塞班島的岸基航空兵則以B-24和B-29對編隊經過的海域上空進行巡邏警戒。編隊自身還以多艘驅逐艦在編隊前方組成搜索幕,同時以艦載機進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反潛警戒。正是由於採取了上述嚴密的防範措施,加上惡劣天氣的掩護,美軍航母編隊於16日拂曉一直到達距東京東南125海裏海域,此地距最近的日本本土海岸僅60海裡,仍沒被日軍發現。1945年2月16日,美軍航母編隊出動艦載機1000餘架次,分成數個攻擊波對東京灣各機場進行攻擊,由於天空中陰雲低垂,攻擊效果並不理想。1945年2月17日,美軍又出動兩個攻擊波艦載機500餘架次,對關東地區的機場、飛機製造廠、錨泊船舶等目標進行了轟炸。兩天裡,美軍在空戰中擊落日機332架,在地面上擊毀日機177架,給一些機場、飛機製造廠造成了一定破壞,這次空襲的效果不是很大,但卻極大吸引了日軍注意力。當天下午,美軍航母編隊離開日本外海南下,參加硫磺島作戰。此次行動的意義在於即加深日本對於本土防禦的重視和對美的恐懼,切斷日本本土與硫磺島的物資補給的聯繫,使硫磺島成為孤懸外海的一處孤島。

第三章 登陸前的火力覆蓋時間1945年2月14日——2月19日

1945年2月14日,威廉.布蘭迪海軍少將率領由6艘戰列艦、12艘護航航母、5艘巡洋艦、16艘驅逐艦組成的火力支援編隊離開塞班島前往硫磺島。1945年2月15日,美海軍部長福雷斯特爾在尼米茲陪同下到達塞班島,聽取有關硫磺島戰役的匯報,並視察戰役準備。大病初癒的登陸編隊司令特納,人稱「短吻鱷」,匯報原計劃對硫磺島進行十天的炮火準備,因為軍艦無法攜帶十天炮擊的彈藥,只能進行三天的炮擊,但特納表示對面積僅二十平方公裡的小島進行三天的炮擊已經足夠,炮火未能摧毀的防禦將由登陸部隊來完成。1945年2月16日清晨,布蘭迪的火力支援編隊到達硫磺島海域,開始實施預先火力準備。所有戰列艦、巡洋艦都被劃分了地段,對已查明的目標逐一摧毀。為確保炮擊的準確,有幾艘戰列艦甚至在距岸邊僅3000米處對目標進行直接瞄準射擊。但由於天氣不佳,島上又是硝煙瀰漫,預定的750個目標只摧毀了17個,炮擊效果很不理想。日軍只以部分中小口徑火炮進行反擊,擊傷戰列艦、巡洋艦各一艘,大口徑火炮出於隱蔽考慮,一炮未發。

1945年2月17日,美軍水下爆破隊在12艘登陸炮艇的掩護下探測海灘礁脈的航道,並清除水下的水雷和障礙物,折缽山岸防炮陣地(海軍指揮)以為美軍登陸在即,下令大口徑火炮開火,將12艘登陸炮艇擊沉9艘,擊傷3艘,艇員陣亡、失蹤44人,傷152人。美軍大為震驚,島上的日軍竟然還有如此猛烈的火力,立即對這些剛暴露出的目標進行轟擊。從16日至18日三天裡,美軍除了艦炮火力外,護航航母的艦載機也全力出擊,有的進行空中掩護;有的進行反潛警戒;有的觀測校正彈著;有的向日軍陣地投擲燃燒彈,燒掉日軍陣地的偽裝,使之暴露出來,以便於艦炮將其消滅。而塞班島的轟炸機也頻頻前來助戰,對硫磺島進行轟炸。這三天中,硫磺島幾乎完全被美軍火力轟擊的硝煙所淹沒,日軍只得龜縮在坑道裡無法活動。據統計,美軍在登陸前共消耗炮彈、炸彈24000餘噸,硫磺島上平均每平方公裡承受了1200噸,但日軍憑藉堅固的地下工事,損失輕微。

第四章 登陸時間:1945年2月19日

1945年2月19日凌晨02:00時,100架轟炸機先進行轟炸。06:00時,特納率領的登陸編隊到達硫磺島海域,斯普魯恩斯和米切爾指揮的航母編隊也到達硫磺島西北海域,此時,硫磺島出現了少有的晴朗天氣,天高雲薄,微風輕拂。06:40分,美軍艦炮支援編隊的7艘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和13艘驅逐艦開始直接火力準備,航母編隊一邊擔負空中掩護,一邊出動艦載機參加對硫磺島的航空火力準備。這次火力準備,時間雖短,但因為天氣晴朗,目標清晰可見,效果比較理想。登陸部隊海軍陸戰隊三個師,以陸戰第4、第5師為一梯隊,陸戰3師為預備隊,在直接火力準備的同時,第一批登陸部隊八個營完成了換乘。登陸灘頭在硫磺島的東海灘,從折缽山山腳下沿海岸向東北延伸,總長3150米,從南到北依次每450米劃分為一個登陸灘頭,代號分別是綠一、紅一、紅二、黃一、黃二、藍一、藍二。陸戰5師在南端的三個灘頭登陸,穿越島的最狹窄部,孤立或攻佔島南的折缽山,陸戰4師則在北面的四個灘頭登陸,攻擊一號機場。08:25分至08:59分艦炮持續炮擊。此時登陸艇在海面轉圈航行讓守軍無法知道登陸的確切時間。08:30分,第一波68輛履帶登陸車離開出發點,向灘頭衝擊。08:59分,艦炮火力開始延伸射擊。

9點整,由第4,5海軍陸戰師組成的第一波3萬人開始登陸,一開始非常順利,日軍按照預先的部署使美軍遭遇抵抗十分微弱,只有迫擊炮和輕武器的零星射擊,美軍遇到的最大阻礙是岸灘上的火山灰,由於岸灘全是火山灰堆積而成,土質鬆軟異常,履帶登陸車全部陷在火山灰中,難以前進,後面的登陸艇一波接一波駛上岸,卻被這些無法動彈的履帶登陸車阻擋,根本無法搶灘登陸,艇上的登陸兵只好涉水上岸。見日軍只有零星的輕武器射擊,特納甚至認為照此發展,只需五天就可佔領全島。但好景不長,日軍等美軍炮火開始延伸,慄林就下令從坑道進入陣地。9:30分,美軍的坦克上岸,隨即引導並掩護登陸部隊攻擊前進。10:00整,日軍突然發動反擊,登陸的美軍才推進了二百餘米,根據事先早已測算好的數據,日軍炮火準確覆蓋了登陸灘頭,一時間,美軍被完全壓制在灘頭,傷亡慘重,前進受阻。陸戰4師的第24,25團死傷25%,第一波上陸的56輛坦克半數損失,本該發揮巨大作用的坦克,大都陷入火山灰,動彈不得,少數幾輛也行動蹣跚,很快就成為了日軍反坦克炮的目標,被一一擊毀。美軍只能依靠士兵用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一步一步向前推進,而每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陸戰5師因為比陸戰4師晚了大約20分鐘遭到炮擊,而且炮火相對比陸戰4師遭受的要弱,所以先頭的28團1營得以利用這一機會,穿越島的最狹窄部,切斷了折缽山與其他地區日軍的聯繫,2營則隨後向折缽山發起了攻擊。陸戰4師在日軍猛烈炮火阻擊下,幾乎寸步難行。就在這樣的危急時刻,美軍的艦炮火力給了登陸部隊以極其有力的支援,此次登陸,美軍登陸部隊每個營都配有艦炮火力控制組,能夠及時召喚艦炮火力的支援,而空中的校射飛機也發揮了巨大作用,準確測定日軍炮火位置引導艦炮將其消滅,可以說,在太平洋戰爭歷次登陸戰中,艦炮火力支援從沒有像硫磺島登陸戰那樣有效,在艦炮火力的大力支援下,美軍登陸部隊艱難向前推進,全天美軍共消耗127毫米以上口徑艦炮炮彈38550發,火力支援之強,史無前例。

10:30分,美軍已有8個步兵營和1個坦克營上岸,正竭力擴大登陸場。11:00時,風向轉為東南,風力逐漸加大,給美軍的登陸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這時各團的預備隊營正在登陸,許多登陸艇被強勁的陣風吹得失去控制,甚至傾覆,再加上日軍炮火的轟擊,灘頭上到處都是損壞的登陸艇,而後續的物資和人員仍在按計劃源源不斷上岸,整個海灘一片混亂。但這樣混亂的場景因塵土飛揚,硝煙瀰漫,海面上的軍艦根本看不清楚,特納向尼米茲報告登陸部隊幾乎沒遇到抵抗,傷亡輕微。12:00時許,美軍陸戰4師23團才前進了450米,接著繼續在火力支援下攻擊前進,直到十四時,才攻到一號機場。而陸戰4師的另一個團25團則被日軍在藍二灘東北的一個小艇專用港邊懸崖上的大量永備發射點所阻,傷亡嚴重,卻毫無進展,為摧毀這些永備發射點,美軍使用了一種新的引導艦炮射擊法:先以登陸艇向目標發射曳光彈,巡洋艦再根據曳光彈的彈著射擊,效果極佳,到黃昏時分,終於消除了這些火力點的威脅,但25團在登陸當天幾乎沒有進展。陸戰5師情況,28團已割裂折缽山日軍與其他地區日軍的聯繫,將其包圍起來;27團在海灘上被困四十分鐘之後,終於取得了突破,推進到了一號機場南端,其餘4萬人也開始登陸。

日落時,美軍已有6個步兵團、6個炮兵營和2個坦克營共約3萬人上岸,佔領了寬約3600米,縱深從650米到1000米不等的登陸場,全天有566人陣亡,1858人負傷,傷亡總數約佔登陸總人數的8%。就第一天的戰況而言,還不算太糟糕,但隨後的戰鬥將更加艱巨。天黑後,美軍害怕日軍發動大規模夜襲,海面上的軍艦幾乎不間斷地向島上發射照明彈,將黑夜照得如同白晝,出乎意外的是,日軍通常會在登陸的當天夜間發動的夜襲根本沒有,除了一些小股日軍的襲擾外,太平無事。這是因為慄林深知自己的實力,堅決不採取自殺性的衝鋒。度過了第一個平安的夜晚後,迎接美軍的將是更為殘酷的戰鬥。

第五章 擴大登陸場奪取折缽山時間:1945年2月20日——2月23日

1945年2月20日,從凌晨開始,美軍艦炮就根據登陸部隊的要求進行火力準備。8:30分,美軍登陸部隊發起了進攻,28團進攻折缽山。其他三個團向元山方向進擊。陸戰4師在艦炮和坦克支援下,攻佔了一號機場,並切斷了島南日軍與元山之間的聯繫。機場剛剛被攻佔,工兵就開始全力搶修,以便儘快能投入使用。陸戰5師向折缽山攻擊,折缽山獨立守備隊由日軍第312大隊和速射炮第10大隊組成,日軍防守頑強寸土必爭。由於日軍很多工事都建在艦炮火力無法射擊到的巖洞中,在坦克到來前,28團幾乎無法前進,最後在坦克掩護下,以手榴彈、炸藥包、火焰噴射器逐一消滅巖洞中的日軍,有時甚至出動推土機將洞口封閉,因此進展極為緩慢,直到黃昏,才總共前進了180米。折缽山獨立守備隊隊長厚地兼彥大佐戰死。1945年2月21日,島上的激戰仍在繼續,進展十分有限。海灘勤務大隊經過不懈的努力,解決了灘頭的混亂局面,天氣卻愈加惡劣,海上風大浪高,嚴重影響了補給品的卸載。由於島上的部隊傷亡較大,作為預備隊的陸戰3師21團奉命登陸投入戰鬥。日軍32架飛機從千葉縣香取基地起飛對美軍展開敢死攻擊。美軍航母薩拉託加號,擊沉護航航母俾斯麥海號。美軍當日死亡644人,傷4,108人,失蹤560人。1945年2月22日,因大雨美軍登陸部隊被迫停止進攻,抓緊進行戰地休整。由於三天來,美軍在硫磺島上陣亡、失蹤人數已達1204人,負傷4108人,由於戰鬥減員嚴重,第3海軍陸戰師接替第4海軍陸戰師繼續進攻元山。美軍用火焰噴射器逐次消滅坑道中的日軍,無法燒到的情況用黃磷彈或者灌入汽油點燃燻烤。美國國內的新聞界甚至強烈要求「讓陸戰隊喘口氣——給日本人放毒氣。」誠然,對付隱藏在坑道或巖洞中的日軍,毒氣既實用,又比火焰噴射器更為「仁慈」,儘管美、日兩國都沒有籤署嚴禁使用毒氣的《日內瓦公約》,但羅斯福總統和尼米茲都不願違反公約,戰後尼米茲承認,沒有使用毒氣完全是出於道義的考慮,結果使大量優秀的陸戰隊員付出了生命代價。

1945年2月23日,美軍陸戰4師以2號機場為目標發起總攻,但在日軍永備發射點、坑道、地堡和巖洞工事組成的防線前,推進極為緩慢,簡直像蝸牛爬行。全天,只有右翼前進了約300米,左翼和中間幾乎毫無進展。戰果是在折缽山,美軍因其不斷噴發煙霧,稱之為「熱巖」,日軍幾乎將整座山掏空,修築有數以千計形如蜂窩一樣密集的火力點,尤其是山頂的觀察哨,居高臨下俯瞰整個東海岸,能準確指引、校正縱深炮火的射擊,對於美軍威脅極大。10:20分,經過4天的血戰,陸戰5師28團由哈羅得.希勒中尉率領的44人組成的小分隊,終於攻上了折缽山山頂,升起了一面美國國旗。儘管折缽山裡,仍有近千日軍憑藉著坑道和巖洞工事在拼死抵抗。喬·羅森塔爾知道此消息便大喊著衝上了折缽山,可是國旗已經升上去了,此時島上戰事正酣這面星條旗大大的鼓舞了美軍的士氣。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山頂的旗幟,他們決定換一面更大的國旗。於是,指揮員命令779號坦克登陸艦緊急將一面更大的國旗送上岸。四小時後,12:15分希勒的6名士兵又插起了一面更大的星條旗,美聯社記者喬·羅森塔爾(Joe Rosenthal)將插旗時的情景拍攝下來,這張照片隨即廣為流傳,成了著名的《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海面上軍艦上的水兵看到這面象徵勝利的旗幟,歡聲雷動!——特納將陸戰五師二十八團留在折缽山,負責肅清山上殘餘的日軍,而五師的另兩個團則調到北部,協同四師攻擊元山地區的日軍。

同日美軍的航母編隊在硫磺島以東海域與海上勤務大隊會合,接受海上補給,當晚再次向日本本土進發,以壓制日本本土可能對硫磺島的支援。第六章 向縱深推進 時間1945年2月24日——3月6日

1945年2月24日,戰鬥更為激烈殘酷,日軍使用戰車26聯隊防守元山機場。陸戰3師21團在海空火力的大力支援下,由坦克開道,終於突破了日軍在元山機場南側的防線,推進730米,拔除了日軍近800個碉堡,日軍隨即發動了一次逆襲,二十一團猝不及防,一度被迫後退,隨後在艦炮支援下拼死反擊,才將陣地鞏固。很快美軍就發現,隨著逐漸升高的地形,日軍構築了密如蟻穴的地堡和縱橫交錯的坑道網,憑藉著這些工事

美軍作戰計劃與灘頭分布抵抗是越來越頑強。至當天,美軍傷亡總數已達6000人,其中陣亡1600人,面對如此慘重的傷亡,美軍將作為預備隊的陸戰3師師部和陸戰第9團、野戰炮兵第12團送上島,投入戰鬥。1945年2月25日,三個陸戰師在硫磺島並肩開始攻擊,4師在右,3師居中,5師在左,並列向東北推進。同一天拂曉,美軍的航母編隊到達距東京東南190海裏海域,出動艦載機對東京地區日本人的機場和飛機製造廠進行空襲。空襲和第一次空襲一樣,因為天氣惡劣,轟炸效果並不理想,米切爾隨後指揮航母編隊轉向西南,前去突擊衝繩島。於1945年3月1日對衝繩首府那霸進行了空襲,同時對衝繩島、慶良間列島和奄美大島等地進行了航空攝影,為即將開始的衝繩戰役提供資料。航母編隊最後於1945年3月4日返回了烏利西。1945年2月26日黃昏美軍佔領元山機場,至此日軍死傷過半,彈藥只剩原來的1/3。同日美軍工兵修復千鳥機場可供偵察機起降。3月初機場基本上完成修復。硫磺島上的美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戰鬥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消耗,有時一整天只前進4米,慘重的傷亡甚至使軍官們都沒有勇氣再將士兵投入戰鬥。日軍在元山的正面由千田少將率領混成第2旅團防守,在對島上第二制高點382高地的爭奪中,陸戰4師屢屢陷入日軍的交叉火網,傷亡極其慘重,382高地因此被稱為「絞肉機」,戰鬥部隊的傷亡高達50%以上,有經驗的連、排長和軍士長傷亡殆盡,許多部隊連長由少尉或上士擔任,而排、班長大都由普通士兵擔任。美軍必須逐一消滅側翼的日軍的陣地,解除側翼威脅,才有可能向前推進,所以戰鬥異常殘酷、激烈,直到1945年3月2日,24團才攻上了高地,但所付出的傷亡是巨大的,有好幾個連的官兵非死即傷,幾乎全連覆沒。

左翼的5師,攻擊362高地的遭遇與4師在382高地如出一轍:剛攻上山頭,側翼日寇立即以密集火力封鎖美軍的退路,再以縱深火力和兇猛的反擊將攻上高地的美軍盡數消滅,美軍死傷枕籍,卻毫無收穫,只得先消滅最突出部的日寇陣地,再步步為營艱難向前推進。日軍早已掌握了美軍的攻擊程序,先是航空火力準備,再是艦炮火力轟擊,接著是地面炮火射擊,最後才是步兵衝擊,所以日軍總在坑道裡躲過美軍的炮火,再進入陣地迎擊步兵的進攻,美軍一次又一次的攻勢都落空了。美軍飽嘗失利的滋味,終於痛定思痛,改變戰術,1945年3月7日拂曉,美軍沒進行任何炮火準備,藉助黎明前的黑夜,悄然接近日軍陣地,突然發起衝擊,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一舉攻佔了362高地。陸戰隊員的巨大犧牲並沒有白費,1945年3月3日,就有一架C-47運輸機在硫磺島的一號機場降落。次日一架在轟炸東京後受傷的B-29在硫磺島緊急降落,3月6日第一架P-51戰鬥機在硫磺島降落。硫磺島的戰略價值已經開始得到了體現。

第七章 總攻時間:1945年3月7日——3月16日

1945年3月7日,美軍發動總攻,擔負中央突破的陸戰三師勢如破竹,進展神速,遇到難以克服的日軍陣地就設法繞過去,繼續向前推進,儘管給後續的陸戰4師、5師留下不少「釘子」,但3師突破了日軍的防線,並於兩天後攻到了西海岸,佔據了一段約800米長的海岸,將日軍分割為北、東兩部分並切斷了聯繫。陸戰3師21團1營最先殺到西海岸,作為戰績的證據,營長在一個軍用水壺裡裝滿了海水,貼上:「只供檢驗不得飲用。」的標籤,派人送給師長厄金斯少將。1945年3月9日美軍佔領了尚未完工的三號機場。慄林中將得知美軍突破了防線將日軍一分為二時,立即組織部隊進行反擊,他深知美軍火力強,正面進攻難以奏效,所以進行的是夜間滲透反擊。他命令部隊儘可能穿越美軍的防線,滲透到美軍後方重新打通兩翼聯繫。美軍發現了日軍的行動,發射的照明彈將黑夜照得如同白晝,許多日軍越過了美軍的前沿防線,有的甚至滲透距離達1600米,但美軍預備隊和後方勤務人員,依託工事頑強抗擊,給予反擊的日軍重大殺傷,天亮時,日軍的反擊被徹底粉碎,傷亡至少一千人,徒勞無功,反而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給以後的作戰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1945年3月10日,陸戰3師將日軍防線截為兩段後,隨即開始向兩面擴張戰果,9團向東,21團向西,分別策應陸戰4師、5師的攻擊。儘管日軍的防禦態勢已經相當不利,但日軍仍依託工事死戰不退,尤其是陸戰5師面對的是由慄林直接指揮的部隊,遭到的抵抗更為激烈,陸戰5師的傷亡超過75%,許多戰鬥部隊失去了戰鬥力,師部的文書、司機甚至炊事員等勤雜人員都投入了戰鬥。3師、4師的傷亡也很嚴重,出於這種情況,陸戰4師師長克利夫頓.凱茲少將向粟林忠道中將和硫磺島日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第145聯隊隊長池田增雄大佐發出勸降信,信中首先向他們無畏精神和英勇作戰表示了尊敬,接著說明了無法取勝的處境,最後要求他們指揮所屬部隊停止抵抗,美軍將根據《日內瓦公約》保證投降的日軍受到人道待遇。但勸降信如同石沉大海,沒有回音。1945年3月16日,東北部的800餘日軍被殲滅,美軍於當日18:00時宣布佔領硫磺島,但戰鬥仍在繼續,粟林指揮殘部依然在抵抗,有時戰鬥還相當激烈。敗局已定,同日,慄林中將命令步兵第145聯隊長池田大佐燒毀軍旗,並向東京大本營發出訣別電:「面對數量和質量佔優的陸海空攻擊,卑職已盡全力,然險要盡落敵手,卑職萬分抱歉」。然後銷毀密碼,準備實施最後的反擊。

第八章 收拾殘敵時間:1945年3月16日——4月底

1945年3月17日,日軍大本營晉升慄林為大將軍銜,以表彰他的英勇作戰。同日粟林對殘餘部隊下達總攻擊指令:一、戰局已無可挽回。二、兵團於17日晚上發動總攻擊。(實際上17日晚並沒有發起總進攻,而是等到了26號清晨。)三、各單位於本夜午時,向各方面的敵軍進攻,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四、我將一如往常在諸位前頭。陸戰三師師長厄金斯少將找到兩名日軍戰俘,給了他們很多乾糧,還配備了一部最新式的報話機,然後讓他們給慄林和池田帶去勸降信。這兩名戰俘將勸降信設法交給了池田的傳令兵,但到了規定的時間期限,日軍仍未投降,這兩戰俘為美軍的人道主義待遇所感動,竟留在日軍防線裡,通過報話機為美軍炮火指引目標,一直到18日才返回美軍戰線。從16日美軍宣布佔領硫磺島後又經過整整一周的激戰,24日美軍才將殘餘的日軍壓縮在島北部約2100平方米的狹小範圍裡。

由美國海軍第31建設營繪製的362a高地的草圖虛線表示日軍隧道

1945年3月25日,慄林派人設法通知島上每一個人,於夜間攜帶武器在三號機場附近的山區集合。1945年3月26日凌晨,慄林忠道親自率領約350名日軍向二號機場的美軍發起了最後反擊,許多美軍在睡夢中被殺,天亮後,美軍組織掃蕩,四處追殺這股殘餘日軍,激戰三小時,將這股日軍殲滅,日軍僅遺留在美軍陣地前的屍體就有250具,慄林負傷後在島上剖腹自殺,美軍傷亡172人。美軍於當天9:00時宣布硫磺島戰役結束,但殘餘日軍的戰鬥一直持續到4月底。第九章 海空戰

硫磺島的日軍在殊死抵抗的同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由於主要的水面艦隻在菲律賓雷伊泰灣海戰中損失殆盡,殘餘軍艦因為燃料不足,也無力組織救援。能夠出動增援的就只有岸基航空兵和潛艇部隊了,但岸基航空兵的第一、第二航空艦隊基本喪失了戰鬥力,第三航空艦隊還在訓練中,而且是準備在本土保衛戰中使用,因此,日軍大本營決定儘量避免損失,只以少量飛機和潛艇實施「特攻作戰」,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戰果。1945年2月19日,日軍在香取基地成立了以自殺飛機為主體的「第二御盾特別攻擊隊」,專門擔負特攻使命。1945年2月21日,這支特攻隊轉場至八丈島,於中午加油完畢,分批出擊。17時許,第一攻擊波的6架自殺飛機飛臨美軍在硫磺島西北35海裡正準備執行夜間空中巡邏任務的「薩拉託加」號航母上空,日機隨即展開攻擊,有4架被擊落,另2架接連撞上這艘航母,使該艦受傷起火,所幸傷勢不重。18:50分,「薩拉託加」號的水兵剛把艦上的大火撲滅,日軍第二攻擊波5架自殺飛機就接踵而至,前4架均被擊落,第5架雖被擊傷,仍一頭撞上「薩拉託加」號,在航母甲板上翻滾著落入海中,給母艦造成了多處創傷,被毀飛機42架,艦員陣亡123人,傷192人。只是因為艦上損管人員搶修得力才倖免沉沒,終因傷勢太重而奉命撤出戰場,隨即回國進塢大修,直到戰爭結束都未能參戰。

與此同時,日軍神風敢死隊的自殺飛機還攻擊了硫磺島以東的美軍艦艇,一架日機撞上了「俾斯麥海」號護航航母的後升降機,並在機庫裡爆炸,立即引爆了機庫裡的飛機,大火迅速蔓延,很快波及到了彈藥艙,引發了大爆炸,艦長見無法挽回,只得下令棄艦。該艦燃燒了足足三小時,才沉入海中。艦上水兵傷亡約350人。被日軍自殺飛機擊傷的還有「隆加角」號護航航母、477號和809號坦克登陸艦、「基厄卡克」號運輸船。日軍除組織自殺飛機的攻擊外,還以潛艇實施特攻作戰。1945年2月19日,日寇以伊—368、伊—370、伊—44各攜帶五條、五條和四條人操魚雷,組成代號為「千草」的特攻隊,於1945年2月20日、21日、22日分別從瀨戶內海的大津島潛艇基地出發,前往攻擊硫磺島海域的美軍艦隊。1945年2月23日,又命令16日從吳港出發原定前往琉球群島活動的呂—43號潛艇改往硫磺島攻擊美艦。1945年2月26日,到達硫磺島海域的伊—368號和呂—43號被美軍艦載機擊沉,伊—370號則被美軍的驅逐艦擊沉。伊—44號多次向美艦接近,都受到美軍反潛艦隻的有力壓制,無法佔據人操魚雷的出發陣位,只好返航,回日本後艇長因未完成任務而被撤職。1945年2月28日,日軍又以伊—58號和伊—36號潛艇各攜帶四條人操魚雷組成代號為「神武」的特攻隊,分別於1945年3月1日和2日從吳港出發,但到了1945年3月6日,日軍統帥部見硫磺島大勢已去,這才命令在硫磺島海域活動的潛艇全部撤出。

第四部分 戰役復盤

美軍本來計劃五天拿下硫磺島,但結果整整打了一個多月的硬仗。3月16日,美軍宣布佔領硫磺島,但在25日,隱藏的日軍還跑出洞穴進行最後一次進攻。結果,除200人被俘外,島上日軍全被擊斃。這次戰役中,進攻部隊的傷亡超過了守軍:美國陸海軍將士負傷19000人,陣亡約7000人。傷亡評價 美軍登陸部隊傷亡人數佔總人數的30%,陸戰3師的戰鬥部隊傷亡60%,而陸戰4師、5師戰鬥部隊的傷亡更是高達75%,第5兩棲軍幾乎失去了戰鬥力。此次戰役中,海軍陸戰隊的傷亡之高也是其在太平洋戰爭中絕無僅有的,戰後,尼米茲對參加過硫磺島戰役的陸戰隊員給予了高度的讚揚:「在硫磺島作戰的美國人,非凡的勇敢是他們共同的特點!」

美軍還有一艘護航航母被擊沉,航母、登陸兵運輸艦、快速運輸艦、中型登陸艦、掃雷艦、運輸船各一艘、坦克登陸艦兩艘被擊傷。此外,巨型航空母艦薩拉託加號受重傷,護衛航空母艦俾士麥海號被擊沉。美軍為攻佔硫磺島所付出的人員傷亡比日軍還多,這在太平洋戰爭中是極其少見的,日軍在失去海空支援,又沒有增援補給的情況下,以地面部隊憑藉堅固而隱蔽的工事,採取正確的戰術,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使美軍原計劃五天攻佔的彈丸小島,足足打了三十六天,並付出了慘重的人員傷亡。美軍在此次作戰中閃光之處就是艦炮支援比較得力,共發射各種口徑炮彈30餘萬發,計1.4萬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力支援了登陸部隊的作戰。

情報評價 臨近開戰,美軍第28偵察中隊的偵察機以很低的高度冒險對硫磺島實施了偵察,這次偵察拍攝的照片幾乎覆蓋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後來進行激烈戰鬥的所有區域。然而可悲的是,情報中心卻缺乏經驗豐富的情報分析員對這些來自第28偵察中隊的重要照片進行分析評估。因為按照美國海軍的輪換政策,1945年1月,剛剛在關島成立的高級情報中心抽走了聯合情報中心所有有經驗的照片分析人員,這為美軍後來付出慘痛的代價埋下了伏筆。但美軍的巨大代價很快就得到回報,當美軍登陸後,工兵部隊就上島搶修擴建機場,至1945年4月20日,上島的工兵部隊已有7600人,將一號機場跑道擴建為3000米,二號機場的跑道擴建為2100米,不僅進駐了戰鬥機部隊,還成為美軍B-29轟炸機的應急備降機場。美軍戰鬥機部隊進駐硫磺島後,其作戰半徑就覆蓋了日本本土,能有效掩護轟炸機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使對日轟炸愈加頻繁和激烈,並將轟炸效果提高了一倍以上,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崩潰。硫磺島上應急備降場至戰爭結束,累計共有2.4萬架次受傷或耗盡燃料的B—29在此緊急降落,從而挽救了這些飛機上2.7萬名空勤人員。

第五部分 戰役影響

日軍在單位戰鬥力和美軍差不多的情況下,僅用兩萬之眾對抗美軍十萬人,是無奈的舉動,失敗當然也是理所應當。從戰略角度,日本必須守衛硫磺島。即使不能取勝,也讓美軍付出慘痛代價,並延緩了美軍的進展。如果,日軍早日任命指揮官,美軍將面臨更加困難的局面。美軍此役的指揮官斯普魯恩斯、米切爾、特納和史密斯都是在太平洋戰爭中驍勇善戰的名將,跨洋作戰,能夠組織10萬的兵力,體現了其軍隊良好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而且在後勤保障上體現了其強大的國力。通過該次戰役,看到美軍的戰爭決心,面對重大戰略利益,可以承擔巨大傷亡,並沒有退卻。

硫磺島,不僅使美軍獲得了轟炸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還打開了直接攻擊日本本土的通道。在太平洋戰爭中,只有兩場在日本本土發生的戰役,一場是在東京市京橋區政府管轄的硫磺島,另一場就是衝繩島戰役。由於硫磺島重要的地理位置,對此後美軍的軍事行動產生巨大的作用。轟炸機在護航戰鬥機的保護下可以在中低空轟炸日本本土的城市,大大提高了攻擊效率。奪取硫磺島之後,美軍迅速組織了東京大轟炸(3月10日),名古屋大空襲(3月12日)和大阪大空襲(3月13日)。至戰爭結束為止共有2251架受傷的B29在硫磺島降落。美軍以犧牲6,800人,傷2萬2千人的代價拯救了約2萬5千名B29機組成員的性命,光這一點也是相當偉大的勝利。而美軍在硫磺島的慘重傷亡,也使美軍的高層意識到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一定會遇到比在硫磺島更頑強的抵抗,美軍的傷亡將會更慘重,美軍在硫磺島戰役中的巨大傷亡也間接促成了美軍最終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決定。第六部分 拾遺

有兩名日軍士兵,山蔭光福兵長和松戶利喜夫上等水兵堅持到1949年方才投降。四年間,他們躲藏在硫磺島航空基地附近的防空壕內,靠螃蟹、老鼠和盜竊美軍的糧食維生。1947年,他們偶然發現美軍丟棄的雜誌上,美軍士兵和日本女人在東京上野的合影照,才知道戰爭已經結束。由於厭倦東躲西藏的生活,他們於1949年1月6日向美軍投降,遣送回日本。1951年5月,山蔭光福回到硫磺島,試圖找回當年埋藏的日記以撰寫回憶錄,卻找尋無果,絕望中從折缽山上投海自殺。他的日記於1968年硫磺島航空基地擴建施工中被偶然發現。硫磺島戰役中倖存的一位日軍在晚年回憶錄中曾經提到:因為繁重的工作和食物短缺,為了僅有的淡水資源軍中很多人發生內訌,導致美軍在登島後很多日本士兵已經沒有了抵抗能力。面對硫磺島的極端惡劣環境下,人性中對於生存本能的渴求就暴露出來,為了一口淡水槍殺昔日的戰友,為了果腹烹屍體而食。這位日軍在回憶錄中還提到,自己假裝屍體才能夠從硫磺島戰役中生存下來,把戰友的的腸子從肚中掏出放到自己身上,躲在屍體下面,整天口中就含著一口鹹魚一動都不敢動。

沒有後勤補給的日軍想盡一切辦法生存,為了生存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做,沒有糧食的日軍開始吃野狗,野生動物,吃完這些東西之後,開始啃樹皮,雖然可以短暫解決身體需要,硫磺島上面根本就沒有任何水源可喝,為了解決口渴,只要是能喝的液體都喝,不管是什麼東西,有毒沒毒都會將其直接喝掉甚至酒精、汽油,並且還會在地上喝那些泥水。有時候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吃到高蛋白質的蛆蟲,一下子各個方面都補齊了。據統計,硫磺島戰役美軍每前進一千米就會有500人傷亡;這場戰役中每46秒就有一人死亡。在硫磺島戰役中,日軍在戰前要求射殺美軍醫護兵,這樣就可以讓美軍的傷員無從救治,美軍醫護兵在鋼盔上和胳膊上的紅十字反而成了鮮豔的射殺目標,一個個紅十字醫護兵倒下,眾多美軍傷員得不到及時的救治,最終冤死在硫磺島。(此細節在這兩部影片中均有體現)火焰噴射器在二戰中是一種特種武器,被大量裝備到美軍部隊。在硫磺島戰役當中,美軍用火焰噴射器射殺了大量的日軍。除了實際的作戰意義,美軍的火焰噴射器給予日軍最大殺傷的還是他們的心理恐懼。當時的日軍都在執行所謂「玉碎作戰」,藏在碉堡裡的日軍往往會和碉堡共存亡。但是當他們面對美軍噴出的火焰,即便最死硬的日軍都會選擇扔掉武器跳出碉堡投降。最後,這種武器成為了碉堡內日軍的噩夢。美軍當時最新式噴火器由於使用凝固汽油,讓其具有M1型噴火器無法比擬的巨大威力。M2-2可以持續噴火12秒鐘,噴出的火焰溫度極高,在極短時間內就可造成人體的重大燒傷。所以硫磺島戰役中如果評價立下頭功的武器肯定是火焰噴射器。

在硫磺島上構築這樣龐大規模的地下工事最難的是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太惡劣,全島到處有地熱,地下溫度高達49攝氏度,又兼硫磺氣味太濃,官兵只能戴防毒面具進行作業,所以坑道作業每班只能連續幹五六分鐘。島內飲水嚴重不足,只能依靠收集雨水。各部隊除用鐵罐儲存雨水外,還想出一個特殊集水辦法,就是在噴出硫磺水蒸氣的地方,樹立幾根木樁,上面覆蓋草蓆,把滴落的水滴用鐵罐回收。雖然這種水裡面仍有硫磺味,但比沒有水要強得多。這樣千方百計得到的水仍是很有限的,根本不能解決缺水問題,所以日軍限定兵團司令官以下全體官兵每人每天的用水量為3公升,飲用水每人每日一水桶。儲存的糧食足夠食用75天,只是蔬菜不足,再加上水質不良刺激胃壁,日軍不但營養不良,而且患傷寒或痢疾的約佔20%以上。

後記

我很難想像能有誰真的有耐心看到這裡,今天介紹的是硫磺島戰役的全過程,如果您全部讀完以後我想肯定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很難想像從1945年2月19日到1945年3月26日這整整36天裡,美日兩軍的官兵在硫磺島上都經歷了些什麼,現在僅僅從披露出來的細節來看,其慘烈程度不亞於二戰中任何一個著名的戰役。

整整36天對於攻防兩端的人來說都是在地獄中度過一樣,每時每刻都有流血、每時每刻都有死亡,神經隨時都處於緊繃的狀態。我想那時候死亡對於參戰的士兵來說已經不是最可怕的了,最可怕的是不知道死亡會以那種方式先來臨。

其實就算過去了75年,這場戰役帶給兩個國家的影響依舊存在,對於世界上仍有奪島訴求的國家依舊有參考和借鑑的意義。(最後一句話請不要對號入座)

(未完待續)

點擊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上)—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背後的歷史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4—美國電影《軍火販》背後的歷史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3—英國電影《黑道傳奇》背後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下)—美國電影《硫磺島家書》背後的歷史
    上部:介紹硫磺島及其它在二戰中的戰略意義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那張著名照片的歷史背景中部:介紹整個硫磺島戰役的來龍去脈和很多細節下部:介紹從日本人的視角看硫磺島戰役和對歷史的反思今天要介紹的是《父輩的旗幟》的姐妹篇《硫磺島家書》這部影片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上)—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背後的歷史
    上部:介紹硫磺島及其它在二戰中的戰略意義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那張著名照片的歷史背景中部:介紹整個硫磺島戰役的來龍去脈和很多細節下部:介紹從日本人的視角看硫磺島戰役和對歷史的反思今天要介紹的是《父輩的旗幟》這部影片。
  • 硫磺島戰役中的戰地攝影師,親手殺死三名日軍,獲得銅星勳章
    近期,一家美國公司表示將會拍賣一把參加過1945年硫磺島戰役的柯爾特1911手槍,以及硫磺島進攻計劃的原始標註地圖。這些物品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戰地攝影師亞瑟·基利(Arthur Kiely)中士。據悉,史密斯中將在硫磺島戰役接近尾聲時向基利展示了這張地圖。除了手槍和地圖外,基利拍攝的許多照片也將被拍賣,包括的硫磺島戰場偵察照片,以及基利在塞班島和塔拉瓦等地的多張照片。其中一張照片記錄了基利在塞班島的一片田野中手持步槍,畫面中有一名死去的日本士兵,背景中有一輛美國坦克戰損在海裡。
  • 二戰悲劇:美國國旗在硫磺島立起的背後,居然有這些悲傷的故事
    讀者朋友們好,感謝您的賞光點擊,這裡是歷史記譯中心,一個志在「記古今歷史,譯中外名篇」的號。點擊加【關注】,記譯君的文章將第一時間送達哦~今天第一時間送達的,依然是與二戰有關的文章,不過今天,記譯君想和大家聊的不是二戰時的女性,而是一張照片——美國國旗在硫磺島上立起來了,以及它背後那些記譯君認為有些悲傷的故事。
  • 日軍在硫磺島戰役修建連環地堡群,號稱可以抗百噸炸彈,結果如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出現了許許多的經典戰役,例如史達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戰役等等,它們不僅是世界軍事上的奇蹟,更是二戰中為人所熟知的歷史轉折點。不過在二戰中不僅僅是著名將領們的博弈對決引人注目,吸引著很多愛好歷史的人的目光,也有著一些無名小卒們的意外出現,改變了一場戰役的進程。
  • 硫磺島戰役為什麼有人說是美軍的痛
    12:15,哈羅得.希勒中尉帶領的小分隊的6名士兵又插起了一面更大的美國旗,美聯社記者喬·羅森塔爾(Joe Rosenthal)將插旗時的情景拍攝下來,這就是後來著名的《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美軍於當天9:00時宣布硫磺島戰役結束,但殘餘日軍的戰鬥一直持續到4月底。五、戰役結局美軍本來計劃五天拿下硫磺島,但結果整整打了一個月的硬仗。1945年3月16日,美軍宣布硫磺島已被佔領。
  • 硫磺島戰役美軍佔據絕對優勢,為何還有2萬8千傷亡?
    硫磺島面積不過21平方公裡,是地道的彈丸之地。如果不是太平洋戰爭,相信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島會如它眾多孤懸海外的兄弟島嶼一樣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然而當日美之間最慘烈的島嶼爭奪戰結束以後,全世界都記住了這個叫「硫磺島」的地方,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唯一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戰役。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5(下)—電影《紅色機尾》背後的歷史
    引子「這是一個沒有最後一集的系列文章,如果你愛看電影、喜歡歷史、願意探究,那它就是你最好的夥伴!」——作者 第五種權力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
  • 殘酷的硫磺島戰役,佔據優勢地位的美軍損失卻比日軍還要慘重
    硫磺島戰役是一場可以載入史冊的戰爭,使得自視甚高的美軍首次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傷亡高於日軍。日軍的頑強抵抗使得美國人膽寒,幾乎沒有勝算的日本人沒有打算投降而是寧可全體"玉碎"也要阻止美國人。甚至可以說正是硫磺島戰役讓美軍重新開始審視放棄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轉而思考是否要使用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
  • 硫磺島戰役時,美軍指揮官殺紅了眼:給我灌汽油,用火焰噴射器
    ,到了1945年2月,美國軍隊已經逼近日本本土,而他們前面還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硫磺島。人,更有21865人負傷,美日傷亡比例達到1.23:1,這在太平洋戰爭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硫磺島戰役的慘勝也讓美國下定決心在日本本土投放原子彈。
  • 硫磺島戰役日軍要塞讓美軍損失慘重?美軍自己的判斷失誤也很重要
    太平洋戰爭裡美軍和日軍打了無數次島嶼攻防戰,除去早期的瓜島戰役算得上是以逸待勞之外,剩下的島嶼大多要經過和日軍的血戰才能拿下。在諸多島嶼攻防戰裡,硫磺島則是美軍遇到過的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在這個小島上美軍的傷亡數字與日軍的傷亡數字相比,還要多上一些。
  • 硫磺島戰役,美軍用11萬對日軍2萬多,為何結果傷亡近3萬
    (硫磺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說,兩萬多死傷,實在是一個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數字。那麼,明明美軍當時擁有巨大的人數優勢,為何不對硫磺島實行圍而不攻,讓島上的日軍彈盡糧絕呢?在1944年的塞班島戰役中,美軍出動6.7萬人,與4.3萬日軍展開了正面對決。戰役結束後,美軍以死傷1.6萬人的代價,基本全殲了日本士兵。在美軍看來,塞班島戰役已經是日軍能夠做到的極限。而在硫磺島,美軍顯然不想再給日本人任何機會。
  •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小笠原群島(八)
    二戰地理歷史資料彙編——小笠原群島(一)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小笠原群島(三)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小笠原群島(四) 二戰歷史地理資料彙編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2—法國電影《突襲》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血戰硫磺島,美軍傷亡人數為何會比日軍多6000餘人
    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讓美軍攻打硫磺島付出了比日軍多6000人的巨大傷亡? 日軍的環形坑道陣地 提到硫磺島,我們不得不提到日軍的環形坑道陣地。由於日本的海軍主力已經在雷伊泰灣大海戰中損失殆盡,日本海軍已經抽不出更多的機動力量參與硫磺島戰役。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6—電影《菲利普船長》背後的歷史
    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前後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您看完也能了解電影背後的歷史。今天我們介紹一部關於索馬利亞海盜的電影—— 《菲利普船長》這部電影背後的歷史。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24—美國電影《慕尼黑》背後的歷史
    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歷史: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電影《金剛川》所講述的,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金城戰役期間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故事就是圍繞著這條河上的一座橋所展開的。志願軍工兵第十團三連在連長張振智的帶領下,在金剛川上架橋作為金城戰役志願軍後勤補給通道。橋梁遭到美軍的狂轟濫炸,美軍飛機投彈3500枚,橋梁數次被炸毀。
  • 同樣是坑道作戰,日軍守不住硫磺島,為何志願軍在上甘嶺讓範弗裡特...
    說到美軍在太平洋戰役中傷亡率最高的一戰,那就是硫磺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2月19日的這場戰爭,22000日軍到投降時只剩數千人,美軍也付出了傷亡總計28686人的代價,巨大傷亡間接促成了後來美軍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結局。
  • 榮譽勳章:硫磺島上鋼鐵俠,槍林彈雨中閒庭信步
    ▲一張難得的施泰因訓練照 布幹維爾島戰役中,施泰因總共幹掉了五名日軍狙擊手,得到了「狙擊手殺手」這個綽號。 如果說布幹維爾之戰證明了施泰因特別能打,那麼他的另一項天賦直到1945年2月的硫磺島戰役前夕才展現出來。 白朗寧M1919中型機槍是一種火力強大的連級機槍,它過於沉重,不適合用作單兵武器。 這款機槍還有一種機載版本,槍身更輕、射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