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喜歡看電影,特別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歷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並能引起觀眾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
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后都會去找一些關於影片的相關資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歷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你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於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於愛好,你看完也能增加知識。
影片介紹
限於篇幅,今天這個主題我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來講,因為雖然是兩部獨立的電影,但卻是同一個導演,講述著同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就是二戰歷史上著名的硫磺島戰役,第一部影片是從美國人的視角所拍攝的電影《父輩的旗幟》,第二部電影是從日本人的視角所拍攝的爾電影《硫磺島家書》,這兩部電影是同期發行的姐妹篇,也是電影史上很罕見的可以用兩方不同的視角展示的同一個事件的影視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
上部:介紹硫磺島及其它在二戰中的戰略意義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那張著名照片的歷史背景
中部:介紹整個硫磺島戰役的來龍去脈和很多細節
下部:介紹從日本人的視角看硫磺島戰役和對歷史的反思
今天要介紹的是《父輩的旗幟》的姐妹篇《硫磺島家書》這部影片。
劇情介紹:2006年,在硫磺島地下發現了數百封信件。那是61年以前,在這個島上作戰的將士們留給家人最後的一點東西——寫給家人最後的訣別信。這些沒有寄出的信寄託著他們的希望。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中途島海戰的失敗,宣告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開始走上徹底潰敗的道路。當美軍強大的攻勢波及到看似渺小卻被戰火硝煙瀰漫的硫磺島時,以粟林忠道中將為首的日軍,面對強大的美國軍隊的進攻,卻採取了頑固的抵抗策略。
狡猾的日軍在硫磺島上利用天然的山洞、礦穴以及人工挖制的地道,與美軍周旋。但是,志在必得美軍卻依靠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對負隅頑抗的日軍採取了愈發殘酷的攻勢。而粟林忠道明知日軍無法抵抗住來勢兇猛的美軍,但他還是身先士卒和同夥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事實上,這位日本軍官早在寫給家人的一封家書中,就已經表達了對自己現狀的認知以及擔憂。就在日本徹底戰敗前夕,仍不願繳械投降的粟林忠道,最終在硫磺島自殺身亡。他的這封發自硫磺島的信則成了後人審視這段歷史的有力途徑。
影片背後的歷史(聲明:本文很長,這是下部)
其實硫磺島戰役的絕大部分的歷史背景和在此期間發生的事件在本系列的上部和中部中已經介紹完了,本部分我想從戰敗者——日本人的視角來審視一下這場戰役和在這場戰役中的幾個人物。
人物一 慄林忠道
慄林忠道(1891年7月7日一1945年3月26日),1891年7月7日出生於日本長野縣,小時候志向是記者。191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6期,成為一名騎兵軍官,隨後進入陸軍騎兵學校進修。1923年晉升大尉,並從陸軍大學第35期畢業,成績名列同期學員的第二名,獲頒天皇御賜軍刀,出任騎兵第15聯隊中隊長。1927年至1931年,慄林忠道先後兩次出使美洲,任駐美國及加拿大武官,曾在著名的哈佛大學學習,研究美國軍事,是日本陸軍中少有的熟悉美軍特點的高級將領。回國後歷任騎兵第7聯隊長,陸軍省軍務局馬政課課長,任期內選定《愛馬進軍歌》作為軍歌,侵華戰爭時期任騎兵第2旅團長、騎兵第一旅團長等職,駐紮在內蒙古前線。
1941年9月日本騎兵部隊解散改編成機械化部隊,他調任廣州的23軍參謀長。12月輔佐酒井隆司令官指揮香港戰役,迫降了英國、加拿大軍隊。1943年晉升中將,出任留守近衛第2師團長,是日本軍隊中少有的「美國通」。硫磺島是美軍攻打的第一個屬於日本領土的島嶼,1944年年底慄林忠道奉命守衛這第一塊將要失去的日本領土。他深知美軍的技術和火力優勢,因此到任後力排眾議, 決定放棄灘頭陣地,以縱深防禦為主,灘頭防禦為輔,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進行防禦。並每天在島上巡迴查看,設計陣地位置火力諸元等細節。戰後被俘的日本兵竟然每個人都聲稱看到過他們的最高指揮官。在戰術方面,慄林一改日軍在戰爭初期的二桿子戰術,運用近距離射擊、分兵機動防禦、誘伏等戰術,嚴禁自殺式衝鋒,號召每個士兵至少要殺死十個美軍 。慄林在1945年3月16日發出訣別電報,大本營誤以為其已經戰死,17日昭和天皇特旨晉升其為陸軍大將,時年53歲,是當時日本最年輕的陸軍大將。
1945年3月26日日落時分,慄林的身邊大概還有三百多人,並且被美國人包圍,慄林決定發動最後的總攻擊。慄林將身上的軍銜扯下扔在地上, 其他的官兵也俱將軍銜扯下,慄林一手持刀,向兵士們做了最後的戰前演說:「我即使在諸君之前,在戰陣中倒下,諸君戰鬥到今日的豐功偉績也不會被人們忘記,即使這次日本國在這場戰爭中失敗 ,日本國民為諸君的忠君愛國的精神所感動激昂, 歌頌各位的功勳,對著各位的靈位流淚默默禱告的日子,也一定會到來的。 諸君安心的殉國吧。」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之前慄林將部下的戰功上報,但是內地一直沒有下來戰功的獎狀,所以慄林的心中很是不安。然後慄林左手持刀,率領兵士冒著炮火前進,一個軍曹在隊伍散開之前還看到了慄林的背影,之後不久就聽到了「兵團總指揮戰死」 的消息,說是受了重傷, 但是仍然扶著一個軍官的肩膀繼續前進, 最後因為失血過多而死。出擊之前, 慄林下了「不要把我的屍體交給美軍 」的命令,所以是帶著一個小鏟子衝鋒的,最後部隊的一個參謀長將其就地掩埋 。
總結硫磺島戰役,慄林忠道雖然戰敗,但僅就他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和作用,仍值得討論,比如慄林忠道沒有傳統日本軍頭的那種等級觀念和驕揚跋扈的習慣,雖然算不上愛兵如子但在日軍的體制內已經非常體恤士兵了,這在影片中有幾個段落是提及到的,因為所有日本官兵都知道防禦的是一處死地,最終的歸宿是什麼,所以慄林忠道的帶兵方式也算是能給這些官兵一些士氣和安慰。另外慄林忠道對於防禦備戰的準備事無巨細,甚至一個火力點都要認真勘察,如果沒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也就無法做到讓美軍進攻過程中如此艱巨和產生大量傷亡了。再比如慄林忠道作為在歐美多年的職業軍人,對於美軍的戰鬥力還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的防禦策略很好的切合了日軍的特長並最大限度的攻擊到了美軍的短板,知己知彼而且還能揚長避短這是一個優秀將領的基本素質。毋庸置疑任何一次著名的戰役中都會有比較出彩的將星,無論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能夠讓後人認同甚至尊重的將領必然值得討論和書寫。在硫磺島戰役中慄林忠道就是這樣一個將領。影片中基本上真實還原了慄林忠道在硫磺島戰役中的點點滴滴,美軍之所以在這次戰役中吃盡了苦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遇到了一個優秀的對手。
慄林忠道也確實曾從硫磺島寄出頗多的信件,在日本,他的四十一封信件被收集成一本書出版,書名叫做《慄林忠道 - 來自硫磺島的信件》,其中頗有一些他自己畫的漫畫,他的履歷顯示這個軍官是一個受到西方影響相當重的人物。
對於本場最重要的人物,慄林忠道要再多說兩句,雖然他在硫磺島的表現足夠優秀,但也不能掩蓋他在侵華過程中的所作所為。1940年起慄林忠道任職侵華日軍「駐蒙軍」騎兵集團(師團級)的旅團長,主要對手是堅持綏遠抗戰的傅作義將軍所部,在內蒙古地區指揮日軍騎兵部隊瘋狂圍剿屠殺抗日武裝。1941年調任在華南方面的第23軍參謀長,圖謀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入侵香港,該軍司令官是臭名昭著的酒井隆,這兩個人搭檔指揮日軍於12月底佔領香港,在當地製造了很多慘案,考慮到日軍參謀體系的獨特性(這是一個伏筆,以後有機會單獨來講),慄林忠道對香港發生的屠殺和其他暴行難辭其咎。所以評價一個人,特別是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應該把他放在他的一生和更長的時間維度上來看,是瑕不掩瑜還是毀譽參半或者是道貌岸然不可能因為一事一時就可以下定論的。人物二 西竹一
西竹一出生於東京港區麻布,為明治時代著名外交家西德二郎男爵庶出第三子。西德二郎是研究中亞問題特別是中國問題的專家,曾經親身考察中亞地區和中國的新疆,在處理義和團事件時,由於得到了西太后的信任,當時擔任駐清公使的西德二郎獲得了中國茶葉的專賣權,獲得了巨額利潤。後來也做過伊藤博文和松方正義兩屆內閣的外務大臣。
西竹一十歲時,西德二郎去世。西竹一繼承了家族財產。1915年4月,按照父親的遺願,西竹一進入了日本著名的「東京府立第一中學」,然而,進入該校後第二年,不知何故,西竹一突然提出要轉學到位於廣島的「日本陸軍幼年學校」。在那裡,西竹一第一次接觸到馬,並對馬術產生了強烈的興趣。1930年,西竹一收到了一封來自義大利的信。這封信是一位叫今村安的朋友寫給他的,今村是騎兵少佐,此時正在義大利留學。今村得知有一匹好馬由於性格暴躁,主人無法馴服,正準備把它出售。知道西竹一正需要一匹好馬,因此特意寫了這封信。在義大利和這匹馬見面時,說來也巧,原本性格暴躁的馬,見到了西竹一後,輕輕地用頭蹭他,表示友好。二人仿佛一見鍾情。西竹一當即自己掏10000美元買下了這匹烈馬。這匹馬身高為181cm,出生於法國,品種為Anglo-Norman,血統不明。由於性格暴躁,除了西竹一之外,無人能夠馴服。由於其額頭部位有一顆星形痣,故取名為「天王星」。買下「天王星」之後,西竹一帶著它參加了眾多歐洲馬術比賽,以促進二人之間的磨合 。
在1932年的第十屆奧運會—洛杉磯奧運會上,騎兵中尉西竹一和愛馬「天王星」參加了馬術男子個人障礙賽。由於日本在1931年發動了「9.18事變」,入侵中國東北三省,此時的日本在國際上正遭受著廣泛的輿論譴責,再加上美國當時排斥日本移民,美國國內爆發了空前的反日浪潮。但是,在場的美國觀眾被他的精彩表演所打動,紛紛高喊「Baron Nishi(西男爵)」,替他加油。最後登場的這對搭檔靠著高超的技術,力壓群雄,獲得了金牌。這是日本在奧運會上第一次獲得馬術項目的金牌,也是迄今為止日本在奧運會馬術項目上獲得的唯一一塊金牌。在跨越最後一道障礙時,愛馬不經指示自行橫曲後足越過障礙物,在接受採訪時,西竹一興奮地說「We won!」。在這裡之所以使用了「We」而不是「I」,是因為他把愛馬「天王星」看成了真正的搭檔,做到了人馬合一。
由於西竹一性格開朗,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使得他在美國擁有極高的人氣。獲得金牌後,連日有好萊塢女明星打電話邀請他參加宴會,洛杉磯市授予他榮譽市民稱號,西竹一參加了洛杉磯市的聖塔安妮塔(Santa Anita)賽馬場建設動工儀式,並被推薦為終身榮譽會員。 竹一性格豪放,曾經有過騎馬飛躍長官汽車的紀錄。他對天皇的至高無上神權表示懷疑,在朝著皇宮方向實施遙拜的時候,他甚至都不低頭。西竹一雖然是陸軍,但是他沒有剃光頭(按當時日軍的規定,陸軍是要剃光頭的)而是留著三七分的長髮,再加上他是個美國通,擁有豐富的國際閱歷,和陸軍的保守風格顯得格格不入,因此西竹一在軍中一直遭受冷遇。
4年之後,西竹一又參加了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由於在比賽中意外落馬,西竹一沒有獲得獎牌,最終成績為馬術障礙團體賽第6名。不過對於西竹一來說,還有雪上加霜的事情:同一年騎兵科減員,時任騎兵教官的西被迫離開自己熱愛的騎兵職位,進入到逐漸興起的裝甲兵科,並且被派到當時駐紮在牡丹江的第二十六戰車聯隊,成為陸軍中佐。1944年7月西竹一被命令去硫磺島,7月17日在靠近硫磺島的父島海域,遭到美國潛水艇「科比亞號」的襲擊,雖然人員沒有多大傷亡(2人死亡),但是這次襲擊使得28輛戰車都和運輸船一起沉到了海底。1944年8月,為了補充損失的戰車,西竹一又返回了東京。在東京逗留的短暫日子裡,西竹一抽空到世田谷區的「馬事公苑」看望正在那裡度過餘生的愛馬「天王星」。「天王星」聽到了西竹一的腳步聲後,非常興奮,用脖子不停地在西竹一身上蹭來蹭去,表達見到主人的喜悅之情。預感到此次前往硫磺島是兇多吉少,西竹一剪掉了「天王星」的鬃毛,仔細地包好放在自己的軍服內,隨身攜帶以便留作紀念 在硫磺島上,西竹一也是穿著馬靴,整日馬鞭不離手。西竹一在硫磺島經過一番考察,認為硫磺島的地理條件並不適合傳統的戰車戰,徵求到守島司令慄林忠道的同意,他決定把後來補充的22輛97式中戰車以及95式輕戰車的炮塔拆下來當作要塞炮使用,並做了精心偽裝。西竹一的戰車部隊在戰鬥中拖住了美軍海軍陸戰隊的一個師,在一個巖石峽谷中戰鬥了六天。戰役末期,許多日本軍官拒絕隨著被打散的士兵躲入洞窟中,但西竹一以「一起作戰吧」的理由和士兵處在一起,西竹一曾經命令把為數不多的藥品用於救治美軍傷兵俘虜是確有此事的(影片中有此情節)。
在硫磺島戰役中,美軍情報官Sy Bartlett在得知西就是地方指揮官時,曾以高音喇叭試圖勸降已經陷入絕境的西,稱「世界將為失去馬術中的西男爵而惋惜」,但是西從未回答。他是因為一隻眼睛受傷了而不想拖累大家自殺的,他死時一隻手握著他曾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贏得金牌時用過的鞭子。西竹一戰死時42歲,按照規定死後晉升一級,最終軍銜為陸軍大佐。由於西竹一戰死,其爵位由長子—西 泰德繼承。是日本唯一一位在昭和年間出生而封爵者 (西泰德現為硫磺島協會副會長。在影片「硫磺島來信」的開頭和結尾中,負責挖掘的那些人就是硫磺島協會的工人。該協會主要負責挖掘日美戰死者遺骨遺物,並交還遺族,同時舉行相關紀念儀式等)生前,西竹一曾經感嘆道:理解自己的人太少,只有「天王星」才是最理解自己的。戰死時,西竹一身上還保留著從「天王星」身上剪下來的鬃毛。而西竹一戰死後不到一周,愛馬「天王星」也病死了,仿佛追隨主人一般……西竹一在關東軍期間就是慄林忠道的部下,所以兩人是老相識了,在硫磺島上其他中層軍官對於慄林忠道的防禦部署頗有言辭的時候,西竹一是最為堅定支持慄林忠道的軍官。片中救治美國傷兵和最後因為眼睛受傷而不願撤退的情節完全屬實。人物三 各種各樣的人物
兩部影片中都描述了大量普通士兵的形象,雖然這些人都是影片中特意設置的角色,人物的群像。但其實這是導演通過鏡頭去傳遞整個戰役的殘酷和對戰爭的反思,在影片中雖然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其實更多人都是無名的,沒有名字並不代表他們就會被遺忘。
《父輩的旗幟》中主要介紹是美軍這邊的情況,小伊在片中是一個比較重要的人物和線索線,因為年輕所以天不怕地不怕,也可以說很天真,在登陸前很高興自己可以成為第一波出發的人因為這樣就不用爬下纜繩到登陸艇上,而是直接乘坐登陸艇登島。但老兵都知道第一波上岸的部隊,傷亡比例是最大的,他們大概率起到了測試火力點的作用。雖然美軍已經在1944年-1945年取得了戰略轉攻的態勢,但老兵傷亡也很大,補充的大量新兵從這一點看來經驗非常差。這也為小伊最後失蹤慘死埋下了伏筆。戰爭中有很多這種剛上戰場的新兵甚至一槍未放就直接陣亡了。而且美軍對於這次戰役的殘酷性還是預估不足,他們認為日本人還是會採取「自殺衝鋒」這種硬碰硬的方式,這在戰前美軍登陸的一個畫面上可以看出的出來。
麥克是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人物和線索,麥克是小隊隊長,一般這種老兵都在屍山血海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所以戰場經驗豐富,也能很好的為新兵起到帶頭和保護作用。可在硫磺島戰役中美軍各部隊的戰損比例最高達到了65%,大量的有經驗的老兵也陣亡了。這就是戰爭的殘酷的一面,戰爭不是唯經驗論,不是因為你是老兵,你經驗豐富就能放你一馬,麥克的死讓酋長一直不能釋懷,他認為像麥克這種人才是英雄,是他帶領著大家在硫磺島戰役中衝鋒陷陣,他才最有資格代表海軍陸戰隊回國接受榮譽。如果說英雄,那硫磺島戰役中有太多的人可以稱之為英雄了,可國家認為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有人配合把這場「募集公債」的秀演完,雖然麥克是英雄,但國家希望一個可以站在人民面前演講和有鼓舞士氣的英雄。其實我想每個士兵在走上戰場之前都有個英雄夢或者英雄情節,但當他們走到戰場之後發現活下來並取得勝利遠比要成為英雄更實際、更現實,那些後來活著的英雄原本就無意成為英雄,在他們心裡真正的英雄都已經戰死沙場了。
《硫磺島家書》因為是站在當年日軍的視角來創作的電影,在影片中幾個士兵的思想動向其實就是當時日本底層士兵的思想。以日本帝國海軍大尉伊藤為代表的是典型的日本軍人形象,只懂正面作戰的頑固派,一心想轟轟烈烈地戰死,本打算用反坦克地雷與美軍同歸於盡,沒想到願望沒實現,反而當了美軍的俘虜(這也是夠諷刺的),這種人物其實沒有什麼可聊,島上大部分的日軍軍官應該都抱有這種思想。 西鄉升,日本帝國陸軍一等憲兵,在妻子懷孕時出徵,日夜思念著家人。西鄉升是影片的中心人物之一,他是被強行入伍的,軍事素質非常差,射擊訓練經常脫靶,沒有武士道精神,在帶著必死的信念死守這個島的日本軍人中,他是一名想要生存下去的士兵,在全體士兵集體自殺成仁時,他沒有勇氣自殺,最終成了美軍的俘虜,這種士兵其實在當時日本軍隊中應該說為數不多,因為一方面當時日軍武士道精神的泛濫,以戰死為榮,而這種苟且偷生的做派在部隊中是肯定受到排擠的。
清水洋一,日本帝國陸軍上等兵,剛從憲兵隊調來。原本是憲兵,只因不忍心殺百姓家的一隻狗而得罪長官,被發放到前線來。在重壓力之下,他選擇了投降,但不幸的是最終還是被美軍槍殺了,有人會覺得對於這個人物的描寫很戲謔,投降了還被美軍槍殺了,其實在我看來在他的內心中真實的想法一直是想活命,但又不能表現出來,他不像西鄉升「我就是很怕死,你們都針對我也無所謂,只要能活下去」。從這個事情我們也能看出來在戰爭戰況激烈的時候投降其實就是送死,雙方都殺紅了眼,身邊都是倒下的戰友,對方以為投降就能免死,對不起,那個時候沒有人能遵守日內瓦公約。後記
在這裡用了三期時間一直其實都是在講硫磺島戰役的事情,可見硫磺島戰役在整個二戰史中的著名戰役的地位也是不多讓的。美軍當年進攻日本採用的奪島策略就是「蛙跳戰術」,即奪取有戰略價值的島嶼,放棄沒有進攻價值的島嶼。美國在二戰當中打出名聲的兩支部隊一個是空降師,因為他們在諾曼第登陸戰、阿登戰役中打出了空降兵的名聲,另一支就是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奪島戰中有太多可以書寫的戰役,相對於傘兵「我們是傘兵,本來就是該被包圍」這種有些壯烈的誓言,海軍陸戰隊面對的戰場情況更加險惡,由海向陸並且很多時候是仰攻,這種進攻難度和傷亡程度肯定是大於傳統戰爭的。所以海軍陸戰隊「「折缽山上升起的國旗意味著海軍陸戰隊此後五百年的榮譽!」是眾多陣亡將士用生命和鮮血所鑄就成的。
另外想聊聊對於守島日軍當時的想法,有人可能會說軍國主義分子有什麼可聊的。但我想說,硫磺島是日本所屬的島嶼,也就是日本的領土,雖然日本人有「殺身成仁」的傳統,但當時在島上的日軍明知道他們堅守的島嶼必定會被美軍佔領,自己必定會戰死沙場,這僅僅是能靠軍國主義思想可以支撐的住的嗎?而且在戰役過程中36天,防守一方在彈盡糧絕、無任何支援可能的情況下,20000多人僅僅有寥寥幾百人投降,我覺得在他們的思想中除了武士道精神以外,"守土有責,為國盡忠」的思想成分可能會更多一些,他們 。所以這也是只要戰爭是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開打,戰爭都格外慘烈的原因(當然法國、義大利這樣的除外)。
借用《父輩的旗幟》中片尾的一段話來結尾吧,「英雄是我們創造的東西,我們需要的東西。這是我們了解幾乎難以理解的東西,人們如何犧牲那麼多的一種方式。但是對於我父親和這些人來說,他們所承擔的風險,所遭受的創傷,是他們為他們的夥伴所做的。他們可能為自己的國家而戰。但是他們為朋友,為面前的男人,為身邊的男人而死。」
點擊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中)—硫磺島戰役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上)—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背後的歷史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4—美國電影《軍火販》背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