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對於「堅持「這個詞的認識,是源於1983年的高考作文題。本來,按照正常這道題應該能考到我,不過,被我「成功」地躲過了。因為中學教育改革,部分高級中學施行了兩年改三年的模式,我被『幸運」地留了一級,變成1984年參加高考。雖然沒參加83年的高考,但做前一年高考的考題是絕然躲不過的。依稀記得是一幅漫畫,畫的是一位志大才疏的挖井人,由於缺乏毅力、淺嘗輒止,終於失敗的經過。此君在地上掘了不少的大坑、小坑,但沒有一次能堅持到底,甚至當他渴望的水就在眼前的時候,卻棄之而去,終使功虧一簣。從這次高考前的「磨刀「過程中,我第一次領悟到了」堅持「的重要,並繼續」堅持「了一年,終於考上了大學。
那你想知道一代亞聖孟子是如何看待「堅持「的嗎?
在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第九章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意思是,別對大王的不聰明感到奇怪吧!(培養人正如培養植物),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能生長。後來人們把「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合二為一,叫做「一曝十寒」,這這就是「一曝十寒」這個成語的由來。
為什麼孟子有此一說呢?原來,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突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說了那句話,後面還接著說,「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他,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他,他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接著,他又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如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認為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這個徒弟就趕不上第一個人了。你說這是他的智慧不如人家嘛?依我看,不是!「
亞聖通過比喻和講故事,生動地表達了自己對於「堅持」的意見,那就是決不能「一曝十寒」!這個典故實際上一直都在警醒世人:雄心大志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還在於行動,在於行動中有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我們所從事的事業中,雄心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那就會變得鼠目寸光,甚至變成奧勃洛摩夫式的廢物,但是雄心畢竟還只是一種主觀的東西,要把它變為現實還要靠頑強的毅力。人世間沒有平坦的路,人類歷史每前進一步都需要經過血與火的鬥爭。如果我們只有遠大的理想而不以巨大的毅力從事「韌」的戰鬥,當歲月流逝,你會發現,理想仍然是理想,它還是天幕遠景上的海市蜃樓,你終究會同那個你曾經鄙視的挖井人一樣,無功而返,一無所獲。如果我們在樹立雄心壯志的同時,不忘刻苦努力,以頑強的毅力去拼搏,用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概向困難衝擊,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否則,只能費盡氣力兩手空空。挖井如此,學習亦如此,人世間一切為目標的奮鬥莫不如此!
你想成功嗎?那就堅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