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怎樣看待堅持?成語「一曝十寒」解讀

2020-12-22 追根溯源品國學

我第一次對於「堅持「這個詞的認識,是源於1983年的高考作文題。本來,按照正常這道題應該能考到我,不過,被我「成功」地躲過了。因為中學教育改革,部分高級中學施行了兩年改三年的模式,我被『幸運」地留了一級,變成1984年參加高考。雖然沒參加83年的高考,但做前一年高考的考題是絕然躲不過的。依稀記得是一幅漫畫,畫的是一位志大才疏的挖井人,由於缺乏毅力、淺嘗輒止,終於失敗的經過。此君在地上掘了不少的大坑、小坑,但沒有一次能堅持到底,甚至當他渴望的水就在眼前的時候,卻棄之而去,終使功虧一簣。從這次高考前的「磨刀「過程中,我第一次領悟到了」堅持「的重要,並繼續」堅持「了一年,終於考上了大學。

那你想知道一代亞聖孟子是如何看待「堅持「的嗎?

在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第九章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意思是,別對大王的不聰明感到奇怪吧!(培養人正如培養植物),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能生長。後來人們把「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合二為一,叫做「一曝十寒」,這這就是「一曝十寒」這個成語的由來。

為什麼孟子有此一說呢?原來,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突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說了那句話,後面還接著說,「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他,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他,他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

接著,他又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如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認為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這個徒弟就趕不上第一個人了。你說這是他的智慧不如人家嘛?依我看,不是!「

亞聖通過比喻和講故事,生動地表達了自己對於「堅持」的意見,那就是決不能「一曝十寒」!這個典故實際上一直都在警醒世人:雄心大志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還在於行動,在於行動中有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我們所從事的事業中,雄心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那就會變得鼠目寸光,甚至變成奧勃洛摩夫式的廢物,但是雄心畢竟還只是一種主觀的東西,要把它變為現實還要靠頑強的毅力。人世間沒有平坦的路,人類歷史每前進一步都需要經過血與火的鬥爭。如果我們只有遠大的理想而不以巨大的毅力從事「韌」的戰鬥,當歲月流逝,你會發現,理想仍然是理想,它還是天幕遠景上的海市蜃樓,你終究會同那個你曾經鄙視的挖井人一樣,無功而返,一無所獲。如果我們在樹立雄心壯志的同時,不忘刻苦努力,以頑強的毅力去拼搏,用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概向困難衝擊,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否則,只能費盡氣力兩手空空。挖井如此,學習亦如此,人世間一切為目標的奮鬥莫不如此!

你想成功嗎?那就堅持吧!

相關焦點

  • 【每日成語積累】一曝十寒
    生詞本 【成語】一曝十寒【yī pù shí hán】 【出處】《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忍辱負重,你還知道哪些具有聯合式用法的成語?
    相關成語:含垢忍辱 委曲求全 臥薪嘗膽 忍無可忍 報仇雪恥 報仇雪恨2.一曝十寒 [yī pù shí hán]基本釋義:曝:曬。 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恆心。出處: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出自《孟子》的12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書中擁有很多名言警句,出自《孟子》的成語很多,這裡選了12個成語,並加以點評。1.不言而喻解釋: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淺顯。出處:《孟子·盡心上》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 50個出自《孟子》的成語,智慧而深刻,和孩子一起長知識!
    《孟子》是一部儒家經典著作,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孟子》中有許多智慧的故事和觀點。今天,我們來學《孟子》裡的成語,一起感受孟子的智慧吧!
  • 這50個成語來源《孟子》,智慧而深刻,看看出自哪句話
    《孟子》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孟子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的成語, 則有50個之多。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2、不為己甚 【解釋】:已甚:過分。不做得太過分。多用於勸誡別人對人的責備或處罰應當適可而止。 【出自】:《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孟子》作為儒家的一部經典之作,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為今天的成語、格言、俗語。今天收集其中常見的三十個成語,與大家共享。一,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釋義:比喻自己具有和別人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比別人輕一點,就毫無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別人。
  • 孟子告訴你怎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寸積銖累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積少成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反義詞有:一曝十寒,寸積銖累是貶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定語;含褒義,指從小積累。寸積銖累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寸積銖累(cùn jī zhū lěi)成語釋義: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銖為一兩。形容一點一滴地積累。
  • 一天一個成語: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成語拼音】míng chá qiūháo 【成語釋義】明察秋毫,漢語成語,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事物。 【近義詞】洞若觀火、明查暗訪 【反義詞】不見薪新 【成語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假借孔子說梁惠王無果,成語被傳下來了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學又有自己的發展,他主張通過仁政去統一天下,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也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王之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就是出自他周遊列國到魏國時。雖說孟子沒有說服梁惠王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他卻為後人留下了「始作俑者」這句廣為使用的成語。
  • 記住這50個成語,你就讀懂了《孟子》
    《孟子》是四書中部頭最大的一本,千百年來,學者必讀;格言警句,家戶傳誦。本文精選出自《孟子》的50個成語,讓我們讀懂《孟子》的智慧。1、杯水車薪【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出自】:《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6、出爾反爾【解釋】: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7、出類拔萃【解釋】: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
  • 《孟子讀法》
    大思想家孟子和他的傳世之作《孟子》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文學評論家張定浩用新書《孟子讀法》(譯林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對孟子及其重要思想,進行了新穎別致的解讀,為我們理解和把握這部宏闊巨著,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孟子約出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後,早年喪父,家境衰落,由母親撫養成人。
  • 成語故事297 明察秋毫
    1.梁惠王上:孟子是如何給梁惠王下套的?
  • 每天一個成語故事(出爾反爾)
    出爾反爾【成語】出爾反爾【拼音】chū ěr fǎn ěr鄒穆公實在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好請孟子幫他出主意。孟子聽了鄒穆公的話,說:「老百姓們之所以不救他們,完全是因為這些官員自己的責任。曾經因為天災,老百姓沒有糧食吃的時候,很多老弱病殘的人都被活活餓死,身強力壯一點的,也被迫四處逃難。但是大王你的穀倉裡卻堆滿了糧食,庫房裡也裝滿了財寶。你的官員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卻不向你報告,對於百姓的生死根本不關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的當官。
  • 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
    下面就分享孟子的一段短文,只有26個字,卻引申出兩個成語。原文:(選自《孟子》)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段短文的大意是:道在近旁,卻到遠處去尋求;事屬容易,卻往難處去下手。人人都親近自己的父母、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安定了。「道在邇而求諸遠」,這是捨近求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這是舍易求難。
  • 一天一個成語故事之「出爾反爾」
    大家好,我是不會寫文案的編輯,今天是我們學習成語故事的第二天,昨天我們學習的成語是「寵辱不驚」,不知道小夥伴們還記得是什麼意思嗎?不記得的快去翻我之前的小故事吧。話不多說,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今天要學習的成語是「出爾反爾」。我們先來看看故事怎麼說。故事話說在戰國時期,鄒國和魯國是國力相當的兩個小國。有一年,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鄒穆公覺得這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雙方必須經過一番苦戰,才能分出勝負。
  • 讀不在三更五鼓 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讀不在三更五鼓 功只怕一曝十寒。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現代·郭沫若語句   郭庶英書  郭庶英 1940年6月出生,四川樂山籍。
  • 成語「出類拔萃」原來和他有關
    一起學成語之:出類拔萃成語「出類拔萃」今天運用的非常廣泛,我們對它也是比較熟悉。而這個成語究竟出自哪裡?它當時是說得誰?原始意義又是怎樣的呢?——《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就是「出類拔萃」的前身。要解釋這段話,我們從頭講來: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儒家學說,因此,儒家思想也就被人稱為孔孟思想,成為漢代以後中國的主流思想。孟子非常欽佩孔子,在孟子的心目中,孔子是個生而知之的聖人。
  • 孟子:從儒家的順天應人,看待地攤經濟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夢歸秋塵:第140期) 有人說,諸子百家各成一派,但我們如果認真看待就會發現:百家思想的不同大多是其表現形式不同,而其理論依據卻基本是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