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二十一個中國記者節】
今天是11月8日,中國第二十一個記者節如約而至,廣大新聞工作者依舊忙碌在採編一線。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推出以「轉型融合,為了更好地前行」為主題的特別報導,聚焦我省4位優秀新聞工作者——他們是中國新聞獎獲得者,四川「十佳編輯」獲獎者,全省「好記者講好故事」獲獎選手及「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今年,《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出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將成為傳媒業發展的主旋律。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時代背景下,這幾位守正創新的優秀新聞工作者代表,有著怎樣的故事和人生感悟?他們又是如何踐行「四力」,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一起走近他們。
說融合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任何一個好的選題,都是基於對硬核內容的堅守,才能有更加豐盈的呈現。
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獲得者杜江茜:
堅守「硬核」內容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浩 範芮菱
「5月初夏,爬上海拔4800米的子梅埡口,眼前雪山巍峨,雲海翻騰,身邊是深深彎腰拾撿垃圾的一家四口。」11月6日,在四川新聞界慶祝第二十一個記者節暨表彰大會上,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講述了一個守護雪山的故事。不久前公布的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根據這個故事拍攝的短視頻現場新聞《全鄉村民化身「爬山俠」守護雪山!》榮獲二等獎。
「大約兩年前,我被一段視頻所打動,視頻中,一位77歲的藏族老人定期上山清理遊客垃圾,為此,他需要步行10多公裡,靠著一根繩索穿梭於懸崖峭壁間,其垂直落差達到1000米。」杜江茜說,自己被這個畫面震撼,幾經輾轉,找到了與老人相鄰的村社——四川康定市貢嘎山鄉。接通副鄉長仁青多吉的電話,說明來意,他愣了下說:「我們全鄉的人都是這樣呀,都會爬上雪山去撿垃圾。」就是這句話,牽出關於守護和傳承的故事。
雪山、徒步、一次次彎腰……這次採訪給杜江茜留下珍貴回憶。結束採訪時,她曾在採訪本上寫下感受: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雪山,還是你我的家園;而我們去記錄的也不僅僅是故事,更有對於未來的信心。
「新聞是歷史的底稿,每一次對話都是一場抵達。」杜江茜說,如果說,一篇好的新聞報導是以一個好的選題為種子生長的,那麼,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任何一個好的選題,都是基於對硬核內容的堅守,才能有更加豐盈的呈現。
「有一套完整的標準化內容生產流程非常重要。」杜江茜說,在操作雪山這個選題時,團隊先後設想過視頻直播、圖文直播、專題講述等形式,但是當真正行走在這個被群山環抱的鄉村裡,看著乾淨整潔的村舍、與人友善的村民,感受著他們守護雪山的信念,她和同事們最終決定以短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人物聚焦在有老有少的一家人上。
「不同的報導有不同呈現,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中,更應該堅持『內容為王』。」杜江茜說,自己和同事們一直堅信,在每一個百萬級的點擊量後,都是那些被故事中所攜帶的人性和時代氣息所擊中的共鳴、思考和銘記。
說融合
要適應新媒體時代手機拍攝即時發,更要深耕精細化專業化製作。
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張藝:
做好大小屏兼顧和取捨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浩 範芮菱
每當回憶起在武漢的近兩個月時光,總有一串畫面出現在全國抗疫先進個人、四川廣播電視臺記者張藝腦海中:一架飛機即將降落武漢,飛機上坐著四川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124名醫務人員,還有兩名記者,其中一位就是自己。
十多分鐘後飛機降落,張藝發現:機場,清靜;道路,寂靜;城市,安靜。武漢,仿佛是一座靜止的城市,「心有繃緊的感覺,但我知道,我只能往前。」張藝說,這些畫面,自己一輩子也忘不了。「以己之力履職,我要真實記錄正在發生的大事件和事件中的人們。」一片寂靜中,張藝心中湧出一股強大力量。
從2月2日到3月31日,張藝跟隨醫療隊在武漢堅守了59天。其間,他親歷、見證並記錄了四川省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點點滴滴,及封城之下的武漢日常。他與後方同事一起,製作新聞專題9篇、新聞報導13篇、新媒體視頻26個、記者手記17篇。這些報導,生動展示了四川醫療隊在武漢的奮戰歷程。除常規拍攝,張藝還對124名醫務人員進行了口述實錄,力求走進每個人的世界,記錄他們的喜樂悲歡,見證他們強大的內心。「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克服了恐懼。」在武漢期間,張藝13次走進隔離病房,留下大量寶貴的影像。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當下,在重大新聞現場,電視臺的記者該如何更好地前行?
「要把握好時間節點,根據需要主動推出新聞報導。」張藝說,武漢需要講述的維度很多,根據後方提供的報導側重點,他把報導分為離家出徵、救治病人、典型人物三個階段。初到武漢,觀眾想了解醫療隊隊員,《隔離病房的「四朵金花」》報導了4名90後護士逆行武漢的故事;第二階段,觀眾關注醫療隊在武漢隔離病房的工作情況,《天使在人間》《堅韌的守望》講述了醫生與時間賽跑、搶救患者的感人故事;第三階段,報導了很多典型人物,其中《我來自汶川》講述了來自汶川的護士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護士長之間,支援汶川和支援武漢兩次善舉的「團圓」。
「要適應新媒體時代手機拍攝即時發,更要深耕精細化專業化製作。」張藝說,一個電視大屏,一個手機小屏,二者如何取捨和兼顧,是自己在以後工作中需要反思的地方。「現在的我時時告誡自己,不能只在重大災難的採訪時才緊繃神經,不能使用編輯技巧去掩蓋新聞採訪過程中的不足,不能使用簡陋直白的新聞白話去反映我們鏡頭表現下的生活。」張藝說。
說融合
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人應該不斷更新符合網際網路傳播規律的語言表達形式,主動去成為全媒型、專家型的新聞人。
全省「好記者講好故事」十佳侯衝:
搭好講述主旋律的階梯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浩 範芮菱
「作為一名常在涼山採訪的記者,我早從心裡把自己當成一名彝族群眾,所以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故事,都與大涼山有關。」在不久前舉行的四川省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侯衝憑藉作品《大涼山的階梯》入選「十佳」,他也代表四川參加了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
涼山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是影響四川乃至全國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控制性因素。侯衝講的兩個故事,就來自這裡。
第一個,是涼山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懸崖村」)。「如今,我想大聲跟大家報告,『懸崖村』村民們再也不用爬藤梯,甚至連鋼梯都不用走了,因為今年5月13日,村裡84戶村民搬進縣城集中安置點。」侯衝激動地說,自己當天原本想用手機一路跟拍70歲的村民阿子日哈某下山,但完全跟不上老人興奮的搬家腳步。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好政策下,阿子日哈某跟「懸崖村」其他村民一起,從爬藤梯、走鋼梯到上樓梯,日子越過越紅火。
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是涼山州越西縣的布各小合木,今年14歲。去年侯衝在越西縣採訪控輟保學時,認識了她。每天放學後,布各小合木總要帶弟弟去院子裡寫作業。為什麼?因為家裡照明根本不夠。一盞燈,一本書,是小合木夢想的全部。後來,侯衝和同事們聯繫愛心企業,為小合木及其他涼山州的孩子,募捐了5000多盞檯燈。
這兩個故事,都是侯衝和四川日報「涼山戰報」同事採寫的鮮活故事。「涼山戰報」是四川日報為記錄涼山脫貧攻堅,專門推出的一個蹲點式全記錄採訪活動,兩年間累計派駐記者50多名。「我們的足跡遍布涼山11個深度貧困縣、120多個貧困村,發布上千篇全媒體報導。」侯衝說,在涼山採訪,這樣的畫面時常出現在自己腦海:「懸崖村」搬家,走的是有形的鋼梯;布各小合木讀書,面前是無形的階梯;涼山交通的改善、教育的提升,共同成為彝族這個古老民族前進的階梯;而自己正在踐行的新聞事業,也是外界了解大涼山的階梯。
如何搭好這個階梯?「我覺得首要還是能力提升。」侯衝認為,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人應該不斷更新符合網際網路傳播規律的語言表達形式,「主動去成為全媒型、專家型的新聞人」。
「到基層,察實情,在一線不斷錘鍊自己的基本功,在一線挖掘更多鮮活生動的故事。」侯衝說,在媒體融合的時代,很多事物都在變化,但是這個理念自己會堅守下去。
說融合
希望我們的新聞產品能夠通過媒體融合的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展現時代風貌與風採。
全省2018-2019年度「十佳編輯」馬建華:
不懼困難,保持前進魄力
□徐豔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浩 範芮菱
「媒體融合就跟新聞採寫一樣,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保持前進的魄力很重要。」11月6日,在四川新聞界慶祝第二十一個記者節暨表彰大會上,甘孜日報社馬建華榮獲2018-2019年度「十佳編輯」。
馬建華的媒體人生涯,可以說就是不斷克服的過程。1995年以來,馬建華先後在甘孜州人民廣播電臺、甘孜州廣播電視臺、甘孜日報社從事新聞採編業務。他真正踏上融合之路,是在2012年底,到甘孜日報當編輯,從「電視人」變成了一名「報人」。
「一個版面無編輯、無校對,只有一名責任編輯;報社記者人員少,採寫稿件數量少;縣(市)通訊員隊伍量少質弱,報社每年七八月就開始出現稿荒。」面對在全國報業中少見的「特殊」情況,馬建華不僅要完成版面的編輯,還要自採自寫新聞稿件。
「當時確實難,但是難也不能不做了呀。」8年來,馬建華相繼發表《藏家好媳婦18年如一日演繹人間大愛》等深度報導500餘篇;策劃創辦了《經濟民生周刊》,並擔任一版和三版的責任編輯;策劃實施了《感恩奮進新甘孜同心共築中國夢》等精品欄目10餘個。
馬建華介紹,由於運距過長,在甘孜州18個縣(市)中,縣城能當天看到《甘孜日報》的只有康定市,白玉縣城最快看到《甘孜日報》也是在3天以後。大部分鄉鎮、村委會等地,投遞時間一般為15天到30天。
在民族地區,面對傳統媒體面臨的發行等困難、輿論引導力和影響力有所弱化等現實問題,馬建華感到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媒體深度融合是解決主流媒體在民族地區有效覆蓋、及時傳播黨的聲音的根本途徑,希望我們的新聞產品能夠通過媒體融合的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展現時代風貌與風採。」馬建華說。
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
四川獲獎作品(8件)
●二等獎作品
《全鄉村民化身「爬山俠」守護雪山!
村民跋涉5000米高山撿垃圾》
短視頻現場新聞類 封面新聞
《警惕提筆忘字之後的沙漠困境》
報紙副刊類 四川石油報
《守護》
國際傳播類 美國西雅圖中文電臺(四川廣播電視臺採制)
●三等獎作品
《「這兩天是哪天?今天還是明天?」涼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調度會辣味足》
文字消息類 川觀新聞
《請記住這個年輕人,他叫「雲貴川」》
融合創新類 川觀新聞
《1個人和27個人生死對話》
文字通訊與深度報導類 華西都市報
《其美多吉》
廣播訪談類 四川廣播電視臺
《力洛的心願》
電視專題類 四川廣播電視臺
2018-2019年度四川「十佳記者」「十佳編輯」
一、榮譽「十佳記者」
吳光於 (新華通訊社四川分社)
王明峰 (人民日報社四川分社)
二、「十佳記者」
吳曉鈴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
張 欣 (四川廣播電視臺)
餘 靈 (自貢廣播電視臺)
王三春 (德陽日報社)
沙 勇 (涼山州廣播電視臺)
周子陽 (成都市廣播電視臺)
付 勇 (達州日報社)
杜 宇 (雅安市廣播電視臺)
江 濤 (廣元日報社)
周 越 (攀枝花日報社)
三、「十佳編輯」
方 埜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
宋小川 (四川廣播電視臺)
吳 欽 (成都傳媒集團)
劉紹俠 (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
馬建華 (甘孜日報社)
舒小鈴 (四川黨建期刊集團)
陳朝紅 (綿陽晚報社)
謝小英 (資陽日報社)
秦權軍 (巴中廣播電視臺)
尹 瑤 (樂山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