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損可逆?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重塑了「帕金森小鼠」

2020-12-23 澎湃新聞

受損的腦神經還有望再生嗎?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

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人們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神經環路),是感知、思考和行為的基礎。

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

然而,包括人在內的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對於神經元丟失導致的疾病,臨床上一直缺乏有效治療措施。

通過腦內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替代腦內丟失的神經細胞的功能(幹細胞治療),是潛在的治療措施之一。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能否長出神經纖維,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仍然不清楚。

更重要的,這種修復作用是移植細胞隨機整合的結果還是特異性修復?這都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團隊成員以帕金森氏病為模型,研究了通過成年腦內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來修復受損神經環路的可行性和機制。

帕金森氏病是以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等為主要表現的全球第二大神經退行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大腦黑質腦區的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丟失。

團隊成員把遺傳學標記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移植到了帕金森氏病模型鼠受損的黑質腦區。

結果發現,移植過去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長出大量神經纖維,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表現出和小鼠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相似的電生理特性,接受相似的神經遞質調控。

這說明了,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特異性地修復和重建了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神經連接,並且其結構和功能與內源神經連接高度一致。

該研究提示,成年腦內受損的神經連接,可以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實現結構和功能上的修復,重塑神經功能。

同時,該研究也發現,不同類型的神經細胞對環路的修復作用是不同的,提示對於不同類型神經元丟失造成的神經系統疾病,需要有針對性移植特定的神經細胞進行環路修復和治療。這些發現為腦損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

如今,人腦內主要的神經細胞類型已可以通過幹細胞神經分化技術在體外高效獲得,幹細胞技術的發展將為很多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重塑神經功能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由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受損神經修復和功能重塑新方案
    像女媧補天般「補腦」,該漫畫寓意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 帕金森病和中風、腦外傷引起的許多神經系統疾病一樣,是因腦內神經元丟失和神經連接破壞而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通過腦內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替代腦內丟失的神經細胞的功能(幹細胞治療),是潛在治療這類疾病的措施之一。但因為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再生能力有限,尚缺乏有效治療手段。
  • 中老年人的噩夢——帕金森綜合症,幹細胞有望終結!
    幹細胞這一具有強大自我更新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種子細胞」,同樣也引起了帕金森疾病研究學者的注意,關於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疾病的臨床研究在全球各地開展。研究表明,幹細胞在幹預帕金森疾病中,一方面可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替代體內損傷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從而起到促進神經再生的作用。
  • 中老年人的噩夢——帕金森症候群,幹細胞有望終結!
    幹細胞這一具有強大自我更新複製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種子細胞」,同樣也引起了帕金森疾病研究學者的注意,關於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疾病的臨床研究在全球各地開展。 研究表明,幹細胞在幹預帕金森疾病中,一方面可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替代體內損傷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從而起到促進神經再生的作用。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分泌神經細胞營養因子以及免疫調節等功能,促進損傷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修復。
  • 幹細胞成為治療帕金森的關鍵
    研究表明,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幹細胞在帕金森病治療中均能夠發揮神經再生與修復的作用。幹細胞移植治療帕金森病主要作用機制是利用其分泌神經營養因子、免疫調節等發揮神經保護功能,促進損傷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修復,或者將其誘導分化為多巴胺能神經元替代體內損傷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發揮細胞替代作用[1]。
  • 新研究表明移植某些腦細胞可逆轉小鼠的多發性硬化症損傷
    現在,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通過移植某些腦細胞,其影響可能會在小鼠身上得到預防甚至逆轉。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了髓鞘——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外面的一層膜,以及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包繞軸突、形成絕緣的髓鞘結構的少突膠質細胞。
  • 帕金森症研究進展一覽
    具有無限適應性的幹細胞為更好的神經修復提供了希望。但是,大腦精確調整的複雜性阻礙了臨床治療的開發。在一項旨在克服這些障礙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帕金森病的小鼠模型中展示了一種用於概念驗證的幹細胞療法。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
  • 歷時7年,幹細胞研究揭示帕金森病治療新靶點
    歷時7年,幹細胞研究揭示帕金森病治療新靶點 2020-09-15 0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幹細胞移植對神經肌肉疾病的研究進展
    目前臨床受損無法通過修復損傷的神經細胞來有效治療神經肌肉疾病。研究發現幹細胞具有定向分化潛能與分泌神經因子,在一定環境因素下能對損傷的組織進行修復,對神經肌肉疾病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幹細胞移植的研究多年來,科學家致力於幹細胞對神經肌肉疾病的研究,從基礎研究到動物模型,再到臨床研究,透露了一個積極的訊息:幹細胞移植修復神經肌肉萎縮是科學可行的。
  • 誰持彩練當空舞 :幹細胞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
    今天,我們分析總結一下幹細胞療法到底能在哪些用途上發光發熱。撰文:步步先生   來源:幹細胞者說幹細胞療法是指利用幹細胞或幹細胞衍生的細胞,以特殊技術移植到體內,取代或修復病人受損的細胞、組織或器官。近三十年來,幹細胞臨床應用發展的趨勢很快。儘管與細胞治療相關的臨床實驗註冊數目呈現指數型增長。
  • 幹細胞移植在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的臨床價值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外面的髓鞘損壞或脫失,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的一組疾病,多發性硬化及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是典型的疾病模型。幹細胞移植是將健康的幹細胞(如間充質幹細胞、神經幹細胞、脂肪幹細胞等)移植至人體內,或局部注射到大腦病灶處,從而發揮幹細胞修復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的功能。研究發現,幹細胞移植可有效緩解疾病的進展。
  • 幹細胞移植在修復關節軟骨損傷中的研究進展
    近期,美國科研人員發現了一種在小鼠和人體組織中再生關節軟骨的方法,他們先對關節組織造成輕微損傷,然後在損傷癒合時使用化學信號來引導骨骼幹細胞生長,並分化為軟骨細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
  • 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中科博生
    由於幹細胞分裂緩慢,因而可長期探測到放射活性,比如小鼠表皮幹細胞的標記滯留 可長達2年。這種標記滯留也與DNA永生化鏈(DNA immortal strands)有關。DNA永生化鏈假說認為成體幹細胞在不對稱分裂過程中,含有相對比較古老的DNA鏈(永生化鏈)的染色體總是被分配給將要成為幹細胞的子代細胞,含有相對 新合成DNA鏈的染色體被分配給趨向分化並最終衰老死亡的另一個子代細胞。中科博生。
  • 神經細胞與外泌體研究進展
    星形膠質細胞外泌體中含有突觸蛋白1,這是一種神經細胞黏附分子結合伴侶。OGD時,外泌體中的突觸蛋白1能促進神經突起生長和神經元存活。與此同時,神經元外泌體內含有的miR-124a能被星形膠質細胞攝取,繼而上調興奮性胺基酸轉運體2/穀氨酸鹽轉運體1表達,導致星形膠質細胞攝取穀氨酸鹽的能力提高,從而影響突觸活動。少突膠質細胞分泌的外泌體能進入神經元並提升其活性。
  • 匯總:幹細胞治療退行性疾病
    今天,我們盤點一下幹細胞治療退行性疾病,主要聚焦於脊髓損傷,漸凍人症,帕金森病。來源:生物谷幹細胞,簡言之就是一類能夠自我更新並分化形成多種組織細胞類型的原始細胞。2、造血幹細胞有望治療多種難治性疾病造血幹細胞的來源主要包括骨髓、外周血和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可用於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和某些惡性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2019年10月,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報導造血幹細胞移植可逆轉視神經脊髓炎的疾病。
  • 皖西南首家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啟用
    12月2日,皖西南地區首家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在安慶市立醫院新院區正式啟用。當天下午,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王先生作為首位進入病房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即將開啟近1個月的重生之旅。安慶市立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中心)是目前我省地市級醫院最大的標準化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也是省內第二大移植病房。中心前期投入1000餘萬元,總面積近1800平方米,擁有11間移植倉,其中百級倉6張、萬級倉5張,相關設備配套齊全。該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的啟用,也標誌著安慶市內及周邊地區需要做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在家門口便可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