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關注小天工作室
本篇內容較長,建議您收藏,不然刷著刷著就找不到了
第一章
我們把投資路徑分為四類:
第一類,他們設法成為「真正的價值投資者」。理論上,以上帝視角來看,如果你發現了過去十年騰訊每年超過40%的淨利潤增速,並且跟隨,確實可以抓到這個大牛股,平安、茅臺、恆瑞都是這樣,我們不懷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他們很賺錢。
同時,在市場中也有一派,是熱衷於技術分析的人。這類投資風格的人不少,但是精通的不多。過去出現過很多大師,歐奈爾、江恩、利佛摩爾......他們都憑藉獨創的技術分析策略,獲取利潤。而就當下整個股票市場發展的階段和投資理論水平,多數人甚至是基金經理,當談及一支股票的時候,會先問一句:「我看看圖先」。
還有一類人選擇跟隨政策、消息做投資。他們在這個市場中的收益,應該還可以,如果是看新聞聯播,那麼確實未來幾天,股票市場中的反饋都是比較相關。但是來的快去的也快,如果你碰上最近幾天全世界股市這麼波動,那麼概念類的交易機會持續性都很差。
還有一類是研究明星基金投資步伐的人,他們很聰明。懂得「站在巨人的肩頭」來節省時間,跟著巴菲特、段永平、高瓴、高毅、睿遠...買股票,其實很大程度上能規避掉不少風險,有時確實能獲得不錯的收益。
1、很可惜的是,99%的人都無法成為「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因為他所謂的研究,只是看看網絡上已經披露出來的信息,無法深度研究基本面、實地調研、堅持每天看大量的研報等。很多人說自己買的股票業績好,但是業績都是公司自己發布出來的,你只是知道了公司發布出來的東西不錯,就像你說的話很好聽,但實際你是不是個好人?只有自己知道。市場裡財報作假的公司太多了,作為財務從業者,今年的利潤挪到明年,或者明年的利潤放到今年,其實難度並不大。
2、技術判斷類的交易。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總結,沒有長期有效的反應力和總結能力,是不可能形成系統的技術分析架構的。而人性有個很大的劣勢,就是喜歡「投機取巧」和「盲目自信」,換句話說就是「恐懼與貪婪」,有時候你覺得你找到了股價上下的規律,但實際你只是鑽入了真正的圈套。
當然,市場裡做技術分析的壁壘比研究基本面還是更低點的。
3、追隨消息面的投資路徑,這類風險很大,如果是跟著新聞聯播,還好,但如果是跟著網絡上一些騙人的微信群和QQ群,市場裡真的不缺騙子,如果你一味聽取別人的意見,那麼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自負。不自信,最後就會導致心態失衡。
4、站在巨人的肩頭是一種聰明的做法,因為巨人往往從基本面上幫你篩選過了,成功的概率大了很多。但是,巨人也可能出錯。做期貨、股票的大佬,中招的也很多,但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積累,再加上足夠的團隊支持,資金支持,運用風控手段,從中招之後可以慢慢恢復,但跟風的人並不具備這種能力。
我們把上面四種投資路徑,列為ABCD四個選項。A為基本研究、B為技術分析、C為消息捕捉、D為跟隨策略。
每個人都不可能把ABCD各方面都運用到極致,但可以有個優先級排序。對我來說,我的排序是:B ≥ A > C = D。因為我確實是一個比較側重技術分析的人。
為什麼我把技術分析放在第一位?
在我看來,技術分析根本上反應的是「真實的交易行為」。(不是真實的現實狀況)
比如「某美醫藥」「某視」當年財務造假,但是他在市場中曾是一隻眾多資金追尋的大白馬,而真實的狀況是造假,基本面拙劣不堪。
市場交易就是這樣,很多股票會跌破1pb,甚至跌破淨現金價,按邏輯跌破淨現金價在這個世界上是不應該存在的,因為你可以立馬私有化,回收所有淨現金。真實的現實狀況,往往和真實的交易行為會發生偏差,這種事情經常發生。
我認為,捕捉真實的交易行為是比研究真實的狀況更重要。所以我不奢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純粹的價值投資者。這也是為什麼我把B放在A前面,卻用了「≥」號。
技術分析是建立在使用基本面研究排雷的基礎上的,如果技術分析手段不能在雷區以外的股票池中運行,那麼風險同樣非常大。
很多幾百億的公司都會出問題,更別說小几十億的公司了,所以小公司的風險非常大,不值得做任何技術分析。過去一年漲幅超過150%的五糧液,在此輪啟動時,就有明確的技術買點。比如今年的TCL,三安光電等公司,而類似於這樣的公司的基本面不用太擔心,他們都不在雷區裡。
對於我來說,基本面研究的目的就是排雷,如果有團隊可以幫你做是最好的了。如果你能預判到一些業績還不錯,比如淨利潤增速可以大於收入的增速,動態市盈率會小於靜態市盈率,他所處的行業和賽道是主流,我覺得就足夠了。接下來,就交給技術分析系統。
至於消息捕捉和跟隨策略,不否認是好的做法。
經常看新聞是好習慣,每天接觸和分析大量的信息是投資者基本的能力。但要認清接受消息到處理消息,這是兩個能力。
接受到很多消息,這是你的渠道優勢,但是處理消息的能力,才是對投資能力主要的考驗。很可惜的是,消息在我國的市場中,總是滯後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技術分析應該在前的原因,往往市場中的實際交易技術走勢,會提前預判一些消息面的內容。有時候消息出來的時候,會把股票板塊帶入熱點,但也有可能會把股票推向反轉。記得去年就有一個經典案例,航空股。
消息:內地民航發展基金徵收標準降低50%, 料釋放航空股利潤。股價大跌。
至於跟隨策略,初期的投資者可以學習,但是之後要慢慢擺脫這些「巨人」,因為他們有大量的資金進行市場運作,而你沒有。做到「取他人之精華,補自己之拙劣」,就可以了。
每個人都應該在不斷地學習中強大自我,做投資是孤獨的。
第二章
上一章中提到的投資體系,各種因素的排序應該是:B≥A>C=D。其中B代表技術分析,A代表基本面研究,C代表消息捕捉,D代表跟跟隨策略。之所以C和D排的很後面,我覺得根本原因是他們太滯後,會讓你陷入被動。
很多人推崇趨勢跟隨,認為股價的趨勢形成後,只要跟隨就好,基本思路我是認同的,這也是技術分析的目的。但這裡其實有個前提,就是得「儘可能早地開始跟隨這個趨勢」。如果你成為了買入鏈條後半部分的人,風險和收益比就不值得博弈了。
我畫了一個收益率的微笑曲線。做交易時所處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經驗積累(俗稱交學費),投資能力提升,都是不斷要把自己的位置向前(左)挪的過程。所有人其實都是從最右側開始的。有的人升級速度很快,很快就會從負收益率變成正收益率,但有更多人無論如何努力,最後都無法成為該鏈條前部分的人。
所以第一步要做到的是「自省」,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認為自己每筆交易到底是能賺錢的還是虧錢的,再考慮拿多少本金進行交易。
好了,在認清自己的位置後,我們再來具體談技術分析。
正如之前的排序,技術分析會很大程度地提升每次交易的成功概率。我理解的技術分析,有三要素,分別是「時」「量」「價」。這三要素的重點排序是:「時」>「量」>「價」。
時,代表時間、時機;量代表質量、數量;價代表價格、價值。
第一節 「時」
這個世界上只有時間和效率,是過去之後就回不來的。很多人有很大的挫敗感,不是因為這件事情他沒有做成,而是當他發現這件事情最後沒有做成,還耗費了自己大量的時間的時候,他會懊悔不已。每天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時間。
時間、時機在股票市場中,是最難掌握的東西。有人信奉「價值不會缺席、只會遲到」。但我認為這句話沒有加上時間觀念,不夠完整,我覺得另外一句話更正確:「要追尋有趨勢的價值」。
認知我們的世界,絕大多數都是三維的,從點線面到xyz,再到形聲色,比如一個物件,它具有形聲色,這是三維概念,但是唯獨缺乏了四維中的「時間軸」概念,既下一秒的這個事物,和上一秒的這個事物,是完全不同的了。
人是活的,市場也是活的,股票交易也是動態的,是一個四維事物,所以A股是早上9:00-11:30,下午1:00-3:00開盤,港股是9:00-12:00,下午1:00-4:00,都是非常重要的時間概念。
一年365天,一年12個月,一個月30天,一個月有4.5周,一周7天,一天24小時,一天4.5小時的交易時間,對於每個投資人來說,都有非凡的意義。
股票最佳的交易時間是什麼?一個股票在時間上的啟動點、調整點、是什麼時候?這些都是無比重要的信息。
比如,對於A股來說,交易最活躍的,最容易形成當日最高點或者最低點的時間,往往有兩個。一個是早上開盤後15-20分鐘內,一個是收市前10-15分鐘。基本上一天的「有效」交易量,有80%以上都來自這兩個時間段。
對於每七天的交易周期,周一上漲的概率大,周四調整的概率大;對於每三十天的交易周期,每月7-8日上漲的概率大,20日左右調整的概率大;哪幾個月份科技股容易漲,哪幾個月份醫藥股容易漲,那幾個月份軍工和旅遊股容易漲,對於每年來說,符合中國二十四節氣表的這些日子,往往都會成為重要的變盤點......
如果你在思考一個交易機會的時候,能先想到的是,我要什麼時候去交易,而不是什麼價格,那說明你的四維更提升了一層。以後當想下單時,先問自己現在是不是最好的時機,如果不是,那就再等等。
關於時間,如果再往深講,那又會談到一個概念,叫做「周期」。
每個行業有周期,每個股票也有周期,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一隻股票一輪上漲時間有多長,對應的調整時間就有多長,而距離下一次上漲的時間,剛好是整段上漲周期的整數倍,或者半數倍。
「股票交易周期」,不是指的類似於有色金屬,豬肉這種行業周期,而是從技術面理解的,股票波動周期。在市場中有一些理論,比如波浪理論,C浪大於B浪或者A浪這種講法,大5浪什麼這些理論,如下圖:
這些理論,都過分強調了相對價格,而沒有把「時間觀念」柔進去和突顯出來,比如波浪理論,除了價格維度,幅度維度以外,應該還需要增加第三四維的,時間維度。
當我們把指數,用一些不同維度的時間周期來進行輔助,那在你眼中的股票走勢,應該如下圖:
注意,我沒有添加任何均線,任何技術輔助指標,而只是增加了縱向的時間概念。而這些時間概念,都是用一定的周期來設定的。而使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很多重要的變盤位置(圖中圈出的位置),都被時間證明了,是可靠有效的。而要知道,這些未來的時間點,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周期是你之前就定好的。時間不斷推進,股價上下而動,但是未來的時間點一直不變。
如果你對股票運行的「時」有了這個理解,就會進一步真的幫助你理解股票其實就是時間的堆砌。而其實我們生活中,人的一生中也是這樣,時間是最重要的,時間過去是回不來的。未來還會有什麼時間在那裡等著我們,這些話題思考起來是不是更有意思。
關於股票周期的選擇和判斷,這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且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對待和處理方式,這是一套更複雜精細的系統,以後有時間,看看能否用文字來表達清楚。
第二節 「量」
很多人以前理解的量,主要是包括數量的概念,但其實量的意義,更多是指質量。而質量這個詞,不僅僅是形容「交易量」,而可能代表公司的「質量」,又或者是這個公司所處的質量軸。
什麼叫質量軸,這是一個新概念,大致的意思是指一家上市公司在市場中,成交量和成交活躍度和公司流通市值形成的一種係數維度關係。而通過這樣的量的判斷,就可以找到當下市場中交易最「最活躍」公司,或者說是機構投資者最關注的公司。
在活躍的市場中交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一個公司陷入死寂,對於做交易,會帶來所謂的「時間貶值損失」。還記得第一節中提到時間的重要性嗎?
如果你交易的市場或者股票,處於了成交量萎靡,下滑的狀態時,股價和活躍度下降,波動變小,雖然看起來對你的資金狀況沒有影響,但是,你損失了時間成本。
時間是大自然給的,交易是人們自己產生的。自然法則最大,你不能因為成交而耽誤了時間。
各位去計算一下自己所交易的公司的交易量,除以公司的流通市值,你可以做個排序,然後從中篩選出適合自己交易資金體量的標的。如果比值過小,我是不建議任何人參與的。只有這個比值在某個區間內的公司,才會更符合市場交易的定價規則。(所以,根據自己的資金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流通市值區間的公司,這點要做在前面)
關於量,第二點值得大家留意的,是量能的中長期變化規律和在關鍵變盤位置的「放量」情況,舉例看圖:
上圖中股票量能的變化很明顯,從一開始黃色區域的稀鬆疏離,到藍色區域的密集徘徊,再到最後紅色區域的放量堆積,而對應的股價表現自然不用說了。(這裡需要注意,最後的放量階段,股票一定是在關鍵位置,出現了放量的過程,才會出現這樣的走勢。)
當你能洞察到一個股票周期中,量能分階段變化的情況,那很可能你在下一次交易過程中,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勝率。
小結一下:關於量能,第一,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易量對應流通市值的合理的區間;第二,對於量能中期趨勢變化的捕捉判斷;第三,對於關鍵位置變盤時間點時,股票的放量表現進行綜合判斷。
第三章 「價」
很多人交易時有個誤區,就是覺得高價就代表高風險。這個思維首先要打破。股價的波動都是區間性的,和價格的本身數值沒有關係。其實給你一張K線圖,不標明刻度,你也會嘗試去判斷他會漲還是會跌。
市場上所有的交易軟體,其實都是在對價格進行輔助決策,比如人們發明的MA均線,布林線,SAR拋物線等各種指標。
價格是體現在你的收益和虧損的直接表現,當你持有的資產價格漲了,你就賺錢,反之亦然。但因為人們太在乎價格,讓這個要素被「過分關注」了。
對於股價漲跌,你能做到應對平常,就像對待生活中偶爾要等得紅燈一樣時,也就養成了良好的心態了。對待價格,當你理解了陰陽消長,也就自然爾然了。
其實當你對時間做了判斷,並且結合量能判斷了一隻股票的交易方向,他當下的價格其實並不重要,你並不應該考慮他現在是漲了3%,還是5%,也不應該考慮他從底部上漲了20%,還是30%。
比如上證指數從2440 漲起來的這一輪,當時間和下方的量能配合起來的時候,2440這個數字還有多大的意義嗎?
比如高瓴入股凱萊英和海螺水泥,他們參考的並不是過去的價格,而是公司未來的發展。如果他們因為凱萊英和海螺水泥過去漲幅已經很高了就放棄對公司的投資,那就是愚蠢的決定了。
在價格方面,有一點值得理解,就是在大周期下形成「心理壓力」。比如下圖是三安光電當時的突破位置。
這一種判斷方式,通過經驗判斷是有效的,但要注意兩個前提,一是大周期,而是量能達到了之前的階梯狀分布,最後臨門一腳突破。
結
技術分析交易的三要素已經寫完,此內容也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幫助和關注,雖然仍然不完備,但希望可以有拋磚引玉的作用,讓大家對股票交易的系統和波動規律,有一種新的視角的理解。
股票投資不在於日常,而在於每年你都會發現,隨著自己的成長,他也給你增加了另一份生活體驗,以年為單位去總結自己的投資生涯,這樣會讓自己輕鬆很多。
「分享」一下,或點「在看」鼓勵我們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