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仲愷大道沿線城市更新的最後兩個單元地塊項目實現摘牌,標誌著該區全面完成了19宗城市更新項目地塊摘牌工作。
從2019年6月啟動,到現在全部實現摘牌,仲愷推進城市更新的速度不可謂不快。在此期間,多個高端產業項目在仲愷落地或動工,還有一大批等著落戶。與此同時,高端產業和人才對仲愷的城市配套、營商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僅加強了仲愷城市更新的迫切性,也為仲愷打造國內一流高新區探索了一條新路子。
●南方日報記者 劉光明寶
改造勢在必行
高效工作機制助力城市更新
10月18日,冠球五金製品有限公司的老闆在香港,與仲愷惠環街道有關方面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籤訂了搬遷補償協議,從而加快了該片區的城市更新進度。這是今年疫情背景下並不鮮見的溝通方式,也是仲愷在推進城市更新工作中的一個縮影。
如今,走在仲愷大道可以看到,馬路兩側既有高樓大廈和繁華的商業綜合體,也有不少矮舊民房和廠房,甚至有相當一部分是閒置的,改造勢在必行。去年推出的仲愷大道沿線城市更新,是在仲愷大道沿線以連片改造的方式推動9.7平方公裡區域實施城市更新。它經過惠環和陳江街道,總長度為8.5公裡,共劃為17個單元,涉及19宗地塊。
對於這項工作的必要性,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鄧力的解釋是,一方面,這片區域產值佔仲愷比重大,人口密度高,但城市面貌備受吐槽,亟須改造提質。另一方面,這片區域基礎設施配套相較其他區域更完備,基本處於四環路以內,與惠州市區可以實現同城化,可以較為順利地推進改造。
正因為如此,去年6月啟動之後,這項工作立即進入加速階段。舉行城市更新單元推介會、和企業籤訂合作意向協議、徵集城市更新意願、組織政策宣講和解讀活動……一系列行動馬不停蹄。
近日,該項更新的最後兩塊地塊由恆大地產集團(深圳)有限公司競得,它們都位於惠環街道,使用權面積分別為約2.4萬平方米和近14萬平方米。仔細算起來,從去年底第一塊地摘牌,到如今全部摘牌,用了10個月時間。「這樣的推進速度非常快」,仲愷城市更新領域的多位企業負責人認為,這反映了仲愷城市更新的迫切性,當然,也有賴於一套高效的工作機制。這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工作,接下來還要看徵拆和建設的進度。
年內完成徵拆
2021年全面進入建設階段
在加快摘牌的同時,仲愷同步加強了對相關地塊的徵拆事宜。
10月初,仲愷大道三陽酒店附近的兩棟混凝土框架結構樓房,在挖掘機的推動下「轟隆隆」應聲倒下。這是兩棟足足有25年歷史的爛尾樓,有9層樓高。
相比摘牌,徵拆是一塊「硬骨頭」。為了加快徵拆進度,幾個月前的8月27日,仲愷高新區領導班子全員來到7個城市更新項目現場,現場督導和推進集中徵拆工作,這也標誌著仲愷大道沿線城市更新進入全面徵拆階段。
當天集中徵拆的7個項目是大陂村片區、科融大廈片區、學塘排片區、仲愷輕軌南(一期)、冠球片區、梧村片區、清園創投項目。共拆除建築共54棟,面積約7.4萬平方米,完成清表後可供地18萬餘平方米,完成拆除後將加快供地建設。
仲愷高新區有關負責人介紹,對第一批次已摘牌單元,該區在2020年度掛圖作戰計劃表中列明,要在12月底前完成徵拆工作,目前已進入建設階段,2021年將開展全面建設。進入全面徵拆階段之後,每月安排一周開展集中徵拆行動,確保如期完成徵拆並供地建設。
記者從仲愷高新區城市更新中心了解到,目前已摘牌項目測繪評估工作基本完成。進入徵拆階段以來,陳江和惠環街道共開展12輪集中徵拆。截至10月19日,累計清拆建築物752棟,拆除建築面積39.1萬平方米。
與摘牌和徵拆同時加速的,還有城市更新項目的審批流程。為此,仲愷在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的基礎上,對城市更新項目採取「保姆式」跟進服務,優化城市更新項目審批流程,開啟「綠色通道」快批快審工作,壓縮審批時間。並根據實際徵拆並結合規劃用地情況,對項目進行分宗供地,確保拆出一宗、供地一宗、建設一宗,讓權利人早日獲得回遷安置。目前,仲愷正在謀劃推動一批首建區,對其先行供地啟動建設。
仲愷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屆時,不僅仲愷中心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將得到顯著提升,而且將進一步提升仲愷的城市形象,打造更優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優質項目和團隊來仲愷幹事創業。
目標直指「一流」
打造仲愷版「深南大道」
「這是大手筆,將徹底改變仲愷的面貌。」此前,惠州市委書記李貽偉在仲愷高新區召開座談會時,充分肯定仲愷高新區建設國家一流高新區取得的成效,並提出要大力提升城鎮化水平和城市品質,推動產、城、人融合發展,並指出,要下定決心把仲愷大道打造成仲愷版的「深南大道」。
對於仲愷來說,這並不是新鮮事。早在幾年前,仲愷就提出要對標深圳,學習深圳的先進做法和創新經驗。作為國家級高新區,仲愷正在集中力量發展以智能終端、新型顯示兩大產業為主導,以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以北鬥、新能源、半導體、人工智慧等產業為方向的「2+1+X」現代產業體系。
可見,高新技術產業是仲愷的主導產業,這與深圳重視創新和科技產業一脈相承。然而,儘管布局了多個高新技術產業,仲愷仍然存在產業不夠高端、人才不夠豐富等問題,成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瓶頸」。為此,該區一方面通過平臺招商和產業鏈招商的方式,大力引進高端項目落戶。另一方面,通過集中的城市更新來改善城市面貌、優化營商環境,這反過來也為產業升級提供優良的承載環境。
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鄧力認為,仲愷城市更新和相關文旅項目的引進,都將進一步提升仲愷的城市配套和知名度。生活環境好了,高端人才才引得進、留得住,可以與其他產業形成良好的互動、相互促進。因此,仲愷如果把這些工作做好了,今後將會是產城人融合的示範區。有了一流的環境和一流的產業,仲愷才可能打造成國內一流高新區。
觀察眼
從系統工程看仲愷高質量發展
當前,高質量發展是許多城市唱響的「同一首歌」。具體怎麼實現這個目標,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這個目標絕不是專注於狹義上的經濟發展就能實現的,應該看到它是個系統工程。從仲愷高新區近年來採取的種種措施,就可見一斑。
仲愷是1992年設立的國家級高新區,最初只有8.8平方公裡,到2010年體制機制改革之後面積約為320平方公裡。它位於惠州西側,與東莞接壤,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因此基礎設施和城市配套欠帳較多。近幾年,一方面可用地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陣痛,發展面臨較大的壓力。
產業轉型升級,是不是一味地找大項目、優質項目就有用呢?這要看兩點。其一,產業環境是否相匹配。這要求周邊有比較完善的產業鏈和營商環境,使得該項目的供應鏈成本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其二就是當地的城市配套,這既包括交通、教育、醫療,也包括對企業和人才的各種政策措施等軟環境。
如果一個地方做好了這兩點,要引進一些優質的項目並不會太難。綜觀仲愷高新區這些年的發展,無論是對人才團隊的引進和獎勵,還是集中推進成片區域的城市更新,其實都是圍繞這兩點做文章。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得好可以帶來更多先進項目,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一流高新區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