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來源:中信證券
我們認為,支付機構未來機遇在於:1)開拓藍海,強化產業支付和跨境支付布局;2)深耕存量,強化C端流量向高毛利金融業務的「二次引流」;3)升級模式,從靜態業務轉向動態數據挖掘,推進徵信、數據科技、企業SaaS等多元「智能」產品。
第三方支付:估算交易規模超過300萬億/年。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網際網路支付、行動支付為主的電子支付業務規模2857萬億,其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處理規模分別為2607萬億/250萬億(未包含紅包類等娛樂性產品)。我們估計,寬口徑下銀行卡收單、網際網路支付、線上行動支付、線下行動支付規模分別約60萬億/25萬億/190萬億/34萬億。下文我們按照支付產業鏈的三個主要參與機構模式,來分析細分行業經營格局。
帳戶機構:場景為王,流量致勝。
1)行業格局:頭部集中。「場景×頻率=流量」邏輯下,支付寶和財付通成功將電商和社交的場景及客戶,轉化為C端支付帳戶流量。先發優勢和客戶粘性築成護城河,細分市場CR 2均持續處於80%+水平。
2)盈利模式:手續費分潤與二次引流兩條線。帳戶機構的手續費分潤目前在1‰-2‰左右,用戶增長速度放緩,未來看費率提升的可能。支付奠定客戶與帳戶基礎,看好支付業務向高毛利金融業務的「二次引流」。
3)經營現狀:平穩樂觀。國內支付用戶布局趨於完成,螞蟻金服和騰訊金融收入增長樂觀。
收單機構:從商戶收單邏輯,到產業支付思維。
1)行業格局:分散。較薄的利潤率水平,加之帳戶側大機構介入意願較弱的歷史背景,使得國內收單行業格局分散(估計目前CR 5不足60%)。
2)盈利模式:從費率分潤到增值收入。收單機構的手續費分潤目前在1.5‰左右(若考慮代理分潤絕對水平將更低),商戶增值業務為主的產業支付為盈利新方向,包括營銷管理、資金管理、財稅費控等。
3)經營現狀:頭部機構相對受益。2019年拉卡拉、匯付天下淨利潤同比+35%/+39%,移卡盈利轉正,多元化收入強化可持續增長基礎。
清算機構:特許經營,坐擁流量。
1)行業格局:特許權下的壟斷格局。目前,國內支付清算領域已經形成銀聯司職銀行跨行清算、網聯司職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業務清算的格局。2019年,銀聯、網聯處理交易量分別為189.4萬億元/259.9萬億元。
2)盈利模式:剛性費率下,以量取勝。「96費改」後,銀聯在商戶手續費中的分潤比例不超過0.65‰(單筆6.5元封頂),根據當前交易量簡單匡算轉接業務收入貢獻將穩定在百億水平以上。未來,網聯或步入收費階段,亦有望分享第三方支付規模和結構紅利。
行業展望:開拓藍海,深耕存量。
1)擁抱產業網際網路,2B端產業支付大有可為。可能路徑為,帳戶端巨頭以C端撬動B端,提升零售商戶價值貢獻;收單端機構紮根垂直支付領域,通過定製化服務拓寬護城河。
2)2C端強化數據資產,創新數字金融產品。支付業務強化客戶粘性,有助於向高毛利金融業務引流,亦有益於創新數字金融產品。
3)跨境布局帶來新業務空間。頭部機構借海外布局實現生態複製,收單機構借跨境支付探索業務藍海,全球網絡支付網絡建設。
4)業務模式持續迭代升級。從靜態業務轉向動態數據挖掘,預計將推進徵信、數據科技、企業SaaS等多元「智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