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民政部發布《離婚冷靜期條款》,離婚冷靜期又被吵上了熱搜。
再過幾天,中國的離婚冷靜期就要正式生效了。
1月1號起,夫妻雙方申請協議離婚後,需要經過30天冷靜期才能離婚,期間如果有一方不願意,離婚申請都將被撤回。
「離婚冷靜期」加重了離婚難度,這個政策的背後,也折射出中國人「勸和不勸分」的傳統思想。
離婚第一救火梯隊是雙方的家人。
離婚,離的不僅是兩人的感情,更是兩個家族盤根錯節的糾纏。
當初一起買的房子和車子,曾經付出的聘禮和嫁妝……
如果有孩子,那就更不能離了,那是兩家人共同孕育的結晶。
社會上也有不少陌生人,會為了挽救他人婚姻,進行一些騷操作。
比如曾有一位民政局熱心工作人員,在工作9年間,用「網絡故障」等謊言,勸阻了500段瀕臨破裂的婚姻。貴陽一家列印店,店主為阻撓夫妻離婚,收取50元天價列印費。
……
這些,都被視作一種「善舉」。
在他們看來,只要沒邁過離婚的儀式,別人的婚姻就是被挽救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陝西有一樁民事訴訟引發了網上的熱烈討論。
原告結婚40年,常年累月忍受著丈夫「非打即罵」的暴躁脾氣。如今子女都成年,她終於痛定思痛決定離婚。
她的丈夫不願意離婚,最終法院判原告敗訴,還說「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晚年」。
訴訟發上網後,許多網友對這個判決提出了質疑。
40年貌合神離,早就消耗完了這段感情的幸福值。
就算不離婚未來的日子也全是忍受,哪裡來的幸福晚年?
在國內,像這種「被他人勸著,隱忍過完一輩子」的例子屢見不鮮,不只是女人,男人也受困於婚姻的圍牆,比如這個被綠的六旬老漢。
或許離婚,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是太沉重。
這不是簡單的籤字、蓋章、雙人合影換單人合影,而是你這麼多年的婚姻白過了。
一段婚姻失敗了。
但離婚,真的等同於「失敗」嗎?
以自由著稱的法國,對於離婚的態度和我們完全不同。在法國,一生中結婚、離婚數次,甚至一輩子不結婚也不在少數。
從數據來看,法國約45%婚姻以失敗告終。因為嫌棄結婚麻煩,法國還有將近一半婚姻形式為「同居協議(PACS)」。
這種形式,稱得上只戀愛不結婚。只要籤下同居協議,在稅收、醫療和福利方面就可以享有和夫妻一樣的權利,但不用承擔相應的義務。
解除關係簡單得很,只要一方去法院籤個字,兩人就可以一拍兩散了!
不少持有這種婚姻觀的法國人,在一起的時候愛情糖分含量很高。
比如,法國著名愛侶簡·伯金(Jane Birkin)和賽日·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但他們也沒有籤同居協議,因為當年還沒出臺。ps.簡·伯金是英國人)
插播一下,甘斯布有法國貓王之稱,你可以看做是法國周杰倫;簡·伯金是著名時尚ICON,是現在流行的慵懶法式風的祖奶奶,鉑金包是為她而生。
在相愛前,簡·伯金和甘斯布都是情場老手。
簡·伯金早在18歲就嫁過人了,在遇到甘斯布前已經離婚,有一個女兒。
甘斯布總在各種場合「夾著香菸,摟著女人」。法國第一性感尤物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曾為他公開婚內出軌,在花花公子裡屬於「戰功赫赫」的那種。
兩人都不純情,沒想到相愛後,愛得死去活來,媒體拍到的照片裡,兩人到哪裡都是手挽手的連體嬰兒。
為了見證愛情,兩人還一起錄了小黃歌《我愛你,我也不愛你》(Je T'aime . . . Moi Non Plus),歌曲充滿了不明嬌喘,一經發布就被全歐洲電臺禁播。
以這種方式宣告愛,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後來,簡·伯金生下了女兒,兩人感情還一如從前,不工作就去通宵酒吧串場子,早晨才會回來補覺。
俗話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兩人偏要愛得刻骨銘心。
甘斯布曾聽說簡·伯金要回英國不帶他,就在房間裡哭了一整晚,簡·伯金在吵架時為了留住甘斯布,一頭跳進塞納河……
據說真正的戀愛會把你變成孩子,簡·伯金和甘斯布就是這樣,仿佛兩個未成年的大兒童,用最放肆的方式,表達著愛意。
他們不結婚,因為以婚姻做束縛,遲早愛情變親情,他們以愛情本身作為紐帶,所以愛的熾熱,愛得轟轟烈烈。
這樣整整持續了12年,直到甘斯布的愛變成了佔有欲,檢查簡·伯金所有物品,翻看她的信件,常年酗酒。
簡·伯金在甘斯布那兒感受不到愛,又無法自拔的愛上了導演雅克·杜瓦隆(Jacques Doillon)。
「我今年33歲了,就要老了,遇到這麼個如此深愛我的人,我實在是難以無視…」(簡·伯金後來出版的日記)
於是在幾個月猶豫後,她攤牌離開了甘斯布,和杜瓦隆走到了一起。
別以為這種出軌分手,兩人就老死不相往來了。事實上他們離婚後,關係依然很好。
甘斯布尊重簡·伯金的新愛情。
在簡·伯金和杜瓦隆的孩子出生後,他寄了一盒嬰兒服給簡·伯金,上面寫著「爸爸二號」,後來還成了孩子教父。
簡·伯金從不掩飾深愛甘斯布的過往,曾說:「沒人能取代他在我心裡的位置。」
1991年甘斯布去世,簡·伯金參加他的葬禮,整整三天不願意放他走,還將自小帶在身邊的毛絨玩具猴,放入了甘斯布的棺材裡。
沒有用婚姻做圍城,甘斯布和簡·伯金愛的時候投入了無限精力去放肆,不愛後相互祝福,轉身離開,一切都順其自然。
無獨有偶,在法國有「小雲雀」之稱的女歌手凡妮莎(Vanessa Paradis),和德普(Johnny Depp)談了10多年戀愛,期間孕育了三個孩子,後來還在德普家暴案中,堅定站在德普一邊,力證好前任。
天性浪漫的法國人,似乎不會將分手或離婚,視作為失敗,而是將這些都看做愛情的一個過程。
愛情,既然會開花,會結果,自然也會凋謝。
他們只是去適應這個變化,讓自己生活重新步入新的階段。
不過,法國人真的完全享受這種只戀愛不結婚嗎?倒也未必。
凡妮莎離開特普後,轉身就嫁給了導演塞繆爾(Samuel Benchetrit)。和德普相愛的十年,凡妮莎或許也是想要結婚的,只是沒有罷了。
在風氣沒開放的20世紀初,開放式婚姻的鼻祖,哲學情侶薩特和波伏娃,籤訂一份「戀愛協議」,規定要保持戀愛不分手,各自獨立不同居,永遠坦誠不欺騙。
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
薩特雖然身高只有153cm,但他魅力非凡,不斷和不同的女人發生肉體關係。
波伏娃雖然支持這種「各自美麗」的婚姻方式,但在這段感情中完全沒有安全感,常常覺得很受傷:「我和所有人一樣,一半是受害者,一半是同謀。」
婚姻有必要嗎?對很多人來說也是有必要的。
就算天性浪漫如法國人,依然還會有不少人像凡妮莎那樣選擇結婚。
即使像波伏娃那樣獨立通透,內心深處也會渴望著穩定。
這就是人性。
婚姻是一種責任,是兩個人相愛一輩子的承諾,同居到底還是和婚姻不一樣。
但婚姻,不該成為枷鎖,當愛情消失,還緊緊鎖著兩個不愛的人,讓人無法追尋下一段幸福。
愛就在一起,不愛就分開。
婚姻就該從容而簡單。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麥子熟了(maizi8090),一個有溫度有態度、全網最優秀青年聚集地。分享最深刻觀點、見證最精彩人生,麥子與你一同遇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