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體測替代競技非壞即蠢!人民日報:副作用不可不察

2020-10-03 瑜說還休



中國體育現在開始全面實行「體測制」,令遊泳冠軍們哪怕是預賽得了第一,甚至是打破全國或亞洲紀錄,仍無法進入決賽,包括擊劍、體操、鉛球等項目都出現了這一現象,也因此引發了廣泛爭議。

對此,有兩大官方媒體的發聲,在其中很是振聾發聵:

其一,《中國新聞周刊》在其官方帳號上,發出一個視頻評論稱:

「有什麼情況會讓世界冠軍都束手無策呢?答案是體能測試,在2020全國遊泳冠軍賽上,預獲第一的傅園慧,刷新全國紀錄的餘賀新,以及奧運冠軍葉詩文都無緣決賽,提前出局,原因就一個,體育不過關,很多人看不明白,這合理嗎?」

「全國擊劍冠軍賽、全國體操錦標賽也出現了類似情況。體能是競技體育的基礎,體測本身沒有毛病,但捨本逐末,用體測代表競技,並以此為標準選拔運動員,不是壞,就是蠢!」

「如今連種子選手都被篩選掉了,這樣的體測有什麼意義呢?請把最好的運動員送到奧運賽場上去摘金奪銀,不要再折騰他們了!」

而《人民日報》也發表專門評論,在肯定體能測試本身並無問題後,其則稱:「把體能測試結果與比賽晉級掛鈎,甚至有的項目在1/4決賽階段不比專項只比體能,也讓不少體育迷直呼『看不懂比賽』」。

「拿全國遊泳冠軍賽來說,如果選手抱著只遊一槍的心態,或許能在預賽中創造成績,但無法檢測連續作戰的能力,起不到模擬大賽的作用。對這種比賽槓桿帶來的『副作用』,不可不察!」。

從這兩大官方媒體的發聲中,不難看出:

其一,媒體也都肯定了「體能測試」本身並非不可取,但要講究方式、方法。

比如像遊泳選手,訓練和測試3000米跑,這對於腳踝鍛鍊,正好與田徑選手的長跑相反,而需要腳踝柔軟性的遊泳選手,過多跑3000米,反而會造成腳踝傷害。

同時,在預賽中,又允許選手比賽,但進入決賽卻要加上體測分——那何不先設一個標準,即達不到體測分就不能參加比賽?何苦讓他們參加預賽,破了亞洲紀錄卻不能進決賽,這不是太過搞笑了嗎?

顯然,這就是如何進行體能訓練與測試的問題了——要有科學性的鍛鍊與檢測方式才對,而不能對所有體育項目搞「一刀切」。

其二,像人民日報指出,一些比賽項目,直接就用體能測試分作標準,來決定比賽資格,這就有違體育運動的特點了。

而中國新聞周刊稱「體測替代競技,非壞即蠢」,雖然話有點重,但也說明了如此「一刀切」的做法,顯然並不可取,也會像人民日報所言:「後遺症不可不察」!

面對官方媒體的重捶,有關管理方面雖未正式回應,但一些體育界的官方人士也站出來,開始為「體測制」力挺了——而有關方面規定:如果不按照要求進行此類體測,就要扣除津貼費用,顯然也會讓體育圈內的人,不得不如此站隊了吧?

其實,對於一項決策,還是要多聽取八方意見,只有納諫如流,才能撥亂反正,才會真正對中國體育的發展有利!【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重音發聲定調:「體測制」可以有,但「副作用」不可不察
    人民日報的文章稱:「運動員在預賽中創造新的紀錄是令人欣喜的事,但最近,這種驚喜在泳池裡卻有些變味」。文章首先肯定了體育運動重視體能,也是必須的前提:「光州遊泳世錦賽上,一些中國選手就出現後半程體能不足的問題,甚至在出水後感到強烈體力不支,難以多項目兼顧。因此,重視體能、強化體能,這點毋庸置疑」。
  • 人民日報:體能測試不應成攔路虎「副作用」不可不察
    2018年的杭州短池遊泳世錦賽和去年的光州遊泳世錦賽上,一些中國選手就出現後半程體能不足的問題,甚至在出水後感到強烈體力不支,難以多項目兼顧。因此,重視體能、強化體能,這點毋庸置疑。遊泳-資料圖也要看到,不同項目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差異,有各自不同的專項體能要求。據了解,國家體育總局所強調的,是更為底層的「基礎體能」。
  • 說這話的人非蠢即壞
    想著阿聯拼勁全力,燃儘自己的每一滴血仍換不來一場勝利而失眠;想到姚明眼看中國男籃被奧運會拒之門外雙眼通紅而失眠;想到周琦在關鍵比賽2分4籃板早早5犯下場而失眠;想到被捧為亞洲第一後衛的郭艾倫2分2助攻接連失誤而失眠...太多太多的期望、失望、不甘心、痛苦,讓我夜不能寐。
  • 人民日報評論:體能要補強,但體測不應成為比賽攔路虎
    更多網友表示,並不是不支持設置體能測試,而是反對一個標準,反對一刀切——即可以讓體能影響成績但不應用體能決定成績,畢竟「術業有專攻」。——「中國遊泳要想全面衝擊更高水平,必須基礎和專項雙管齊下,因此這次全國比賽中增加基礎體能測試,目的就是為了彌補中國運動員的短板,以提高中國遊泳運動員在世界上的競爭力。」
  • 「請滾出娛樂圈」:將國難娛樂化,非蠢即壞,是時候該曝光了!
    如今全球疫情正處於水深火熱中,作為公眾人物,完全不顧後果地拿疫情開玩笑,給整個社會造成恐慌,這真的不是蠢,而是壞!任何時候,拿災難開玩笑都不合時宜!消費國難,不是蠢,而是真的壞!蹭疫情熱度的人,吃相可謂是十分難看!有蹭流量無下限的博主,畫起了新冠病毒的仿妝。有人將新冠病毒萌化成蘿莉形象,配文簡直刷新三觀,令國人憤怒。
  • 人民日報稱體測不應成比賽攔路虎,要看到不同項目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差異
    2018年的杭州短池遊泳世錦賽和去年的光州遊泳世錦賽上,一些中國選手就出現後半程體能不足的問題,甚至在出水後感到強烈體力不支,難以多項目兼顧。因此,重視體能、強化體能,這點毋庸置疑。也要看到,不同項目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差異,有各自不同的專項體能要求。據了解,國家體育總局所強調的,是更為底層的「基礎體能」。
  • 挑撥家校關係的反轉劇導演們,非蠢即壞!但事情遠沒那麼簡單…
    魔幻的2020年臨近尾聲,我們又被一則魔幻的新聞刷屏了。起因是一個「家長給老師送特製錦旗」的視頻。視頻中的男子手持「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的錦旗,反映徐州市天翔小學三(2)班趙西海老師頻繁叫家長去學校。
  • 人民日報評論:體測不應成為比賽攔路虎
    2018年的杭州短池遊泳世錦賽和去年的光州遊泳世錦賽上,一些中國選手就出現後半程體能不足的問題,甚至在出水後感到強烈體力不支,難以多項目兼顧。因此,重視體能、強化體能,這點毋庸置疑。也要看到,不同項目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差異,有各自不同的專項體能要求。據了解,國家體育總局所強調的,是更為底層的「基礎體能」。
  • 奧運雙冠王因體測無緣決賽!人民日報緊急喊話,糾正中國體壇亂象
    北京時間9月30日,近來中國體育進行的部分項目體測工作,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很多志在東京奧運會上為中國隊贏取重要榮譽甚至金牌的選手,在比賽當中表現出色,但是卻因為體測成績差無緣決賽。這樣荒唐的做法,引發了網友們的集體炮轟。
  • 鬧大了,18歲天才3次因體測出局,人民日報質疑,國外網友熱議
    北京時間9月30日,關於中國體育界體測的爭議,現在吸引的關注度是越來越高了,尤其是在之前中國遊泳名將,亞運會的女子800米和1500米自由式冠軍以及全錦賽的女子1500米冠軍王簡嘉禾,已經在連續三次預賽當中無緣決賽
  • 對話微博歷史大V@考古小隊長:個別「盜墓粉」非蠢即壞
    2日前,有著102萬粉絲的考古小隊長被評為微博2020年度十大影響力歷史大V,在一篇微博中,他說,「很榮幸被評為年度十大影響力歷史大V,其實我只是一名有執照的考古小隊長,是中國考古隊普通一員。借這個機會,我想再次呼籲——尊重歷史、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一起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 人民日報評論:體能要補強,但體測不應成為比賽攔路虎
    2018年的杭州短池遊泳世錦賽和去年的光州遊泳世錦賽上,一些中國選手就出現後半程體能不足的問題,甚至在出水後感到強烈體力不支,難以多項目兼顧。因此,重視體能、強化體能,這點毋庸置疑。也要看到,不同項目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差異,有各自不同的專項體能要求。據了解,國家體育總局所強調的,是更為底層的「基礎體能」。
  • 蔡贇說 | 體測與競技能力
    常規賽排名前6的俱樂部都有進入半決賽的資格,但最終還要看這6支俱樂部體測的綜合成績來決定。 對於這樣的規定,有些球迷後臺給我留言表示不能理解,奧運會上大家是靠競技成績排名次,也沒有說還要比體測成績的,這樣的規定,是不是有些脫離實際。
  • 警惕「一刀切」的體測鬧劇毀掉競技公平
    面對爭議,泳協主席周繼紅回應稱,「中國遊泳要想全面衝擊更高水平,必須基礎和專項雙管齊下,因此這次全國比賽中增加基礎體能測試的目的,就是為了彌補中國運動員的短板,以提高中國遊泳運動員在世界上的競爭力。」設置體能測試的初衷不難理解,問題在於,設定令體能測試成績凌駕於競技成績之上的規則,真的能達到提高中國遊泳運動員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對標世界頂尖水平的目的嗎?
  • 姚明致信女籃揭幕,人民日報熱議體測,小丁單獨訓練
    姚明在最後也是說道:「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和支持女籃聯賽,我們共同努力,為中國女子籃球找到更多更好的發展途徑,推動中國籃球事業實現更大的突破」。消息2:人民日報熱議體測不應成為比賽攔路虎>目前CBA大多數球隊都已經進行了體測,但是卻有很多球員都沒有通過,再加上之前的遊泳比賽,多名球員也因為體測原因未能晉級,也是引起不少網友的吐槽。
  • 人民日報終回應體測大鬧劇,17字標題犀利表態,網友喝彩幹得好
    北京時間9月30日,中國體壇的又一大爭議事件,現在已經傳來了一個全新消息,之前備受關注的體測事件,現在收穫了《人民日報》評論的關注。,而16進8的標準居然不是比擊劍,而是比體測,只有體測排在前8名才能進行8進4的對抗。
  • 人民日報犀利發聲?
    更有甚者一位河北選手預賽成績倒數第一,以最簡單的動作排名第5,因體測成績好居然湊數進了決賽,原本有8個決賽名額,而其他選手都被體測淘汰了。對於這一衝上熱搜的大熱點,人民日報也加入了點評,犀利的指出了存在問題,對這一錯誤思路進行了明確的糾偏,明確指出體能補強理所應當
  • 用體測代替競技,是高要求還是鬧笑話
    經過兩天的發酵,體測這兩天已經成為微博熱搜的常客。王簡嘉禾打破亞洲紀錄也進不了決賽、餘賀新破全國紀錄也進不了決賽、擊劍比賽用體測比賽代替……大家越來越看不明白,現在國內的體育比賽到底是在比什麼。如果體測分數排名沒到前8,即使是預賽第1也只能被淘汰。這條規定導致王簡嘉禾1500米自由式和800米自由式兩項預賽第一都進不了決賽,小姑娘也挺耿直,認為體測不應該成為決定性的東西。熟悉遊泳的人都知道,遊泳運動員長期泡在水裡,他們身體的關節比普通人都要「脆弱」一點,他們甚至連走路都要比常人弱一點。
  • Happy Lunar New Year是一種既蠢又壞的說法
    Happy Lunar New Year是一種既蠢又壞的說法。因為中國農曆並不是陰曆,而是一種兼顧了陰曆和陽曆的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