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陽節,九九重陽日,道教眾仙升天時!

2021-02-15 三清道場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曬秋節、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鬱,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在道教,九月初九同樣也是中壇元帥(太子爺)誕辰、酆都大帝誕辰、鬥姆元君誕辰、九皇大帝誕辰、玄天上帝飛升、重陽帝君飛升、東鬥下降、北極下降、東華帝君降現、太上救苦天尊下降、真武飛升、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正一靜應真君、並玉府王真人、右侍趙真人、左卿徐真人同升仙日。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來源於一個道教傳說。

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伙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一道令牌拿在手,宣布升天成仙節。

真武大帝來得道,金花教主同升天。

太上老君誕辰此,鬥姆星君也結伴。

海神媽祖本日生,登高意願在重陽。

眾仙苦練修行身,長生不老共九天。

在道教文化中,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時間,所以道教傳說中多選擇九月九日「升天成仙」。道家認為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地勢越高,清氣聚集越多,人就可以乘清氣而升天。

《太清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採菊花與獲芬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道家無論是服食丹藥,還是苦練修行,其最終的最求是與天地同壽,能長生不老,而長生不老,在世俗世界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升上九天,才能與日月同壽,而九月九日重陽節是升夭的最好時機。

九九重陽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相傳軒轅黃帝在這一天乘龍升天,張道陵天師也是於重陽節之日升天成仙,其妻亦尾隨升天。無獨有偶,東南沿海各地尊崇的海神媽祖也是在這一天升天。

重陽節的重要習俗「登高」與道教九月九日「升天成仙」也有內在的聯繫。因此在重陽節成為華夏民族傳統節日的時候,這種九九重陽「升天」又直接演變為重陽登高。先人們相信九月九是神仙升天的日子,就選擇九月九日登高,意圖能像那些得道成仙的神仙一樣,這種美好的願望溯其源頭,是人們對長壽的一種企盼。

黃帝的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鬚,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軒轅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金龍戴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升天而去。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蕩魔天尊、玉虛師相、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等,全稱「祖師北極法主真武佑聖靈應真君玄天上帝」,尊居元和遷校府,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

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道經《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載: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託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之淨樂國淨樂宮,乃國王之子。淨樂國善勝王后夢見自己吞日而孕,懷胎十四個月之後,生下一王子,國王和王后喜愛至極,並將他命名為「太玄」。太玄很小就顯露出聰穎的天資,十歲時,便可讀各種書籍至過目不忘。國王和王后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並發誓要掃盡天下妖魔。十五歲辭別父母進太和山修練。在絕壁的巖洞裡苦修四十二年功成果滿,於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

不僅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是在這一天乘龍升天的,著名的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天師也是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升天成仙的。「真人張道陵,於桓帝永壽二年九月九日,在巴西赤城渠亭山中,太上遺使者持玉冊,授正一真人之號。」就在道陵被授號的同一天,其妻孫夫人,與天師在間中雲臺白日升天,位於上真東嶽夫人。

無獨有偶,東南沿海各地尊奉的海神媽祖,也是這一天升天。媽祖,名林默,生前是福建蒲田循洲島巫女,死後被奉為海神,有「天妃」、「天后」等稱號。傳說媽祖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升天成仙的。宋太宗雍熙四年秋九月八日,媽祖對家人說:「我愛清靜,塵世所不樂居,明天九日是重陽日,我有登高的意願,預告別期。」家人卻以為重九登高是例行的事,而不知道她是成仙去的。

升天成仙是人們對理想境界的一種無限追求,成仙,是希望能永遠存在而不消失,是古人對永恆的追求。而在現實社會中,九月九日重陽節升天成仙則轉化為人們對長壽的企盼。

在意象上,重陽登高,正是人們對人生不老的一種追求,所以從魏晉開始,人們已經開始把九九重陽與長壽聯繫在一起了。曹巫在九月九日送鍾麟菊花,說:「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椒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曹巫重陽贈菊,希望鍾怒能借菊之力,身體健康長壽。道家的升天成仙追求人生的永續,這與俗世中的人追求長壽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九月九日登高升天成仙,已經內化為九九重陽祈壽。

農曆九月初一至初九為九皇聖誕,民間俗稱九皇會。許多道教宮觀都會舉行拜鬥。北鬥九皇在道教中尊稱「中天大聖北鬥九皇九真延生解厄上道星君」等,居垣下北鬥九皇宮。據《先天神後鬥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經》載,鬥姆天尊一團神炁,三次超脫,為生聖嗣九真,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輔、天衝、天芮、天蓬,是為九子,皇號九皇。諸子洎壯冠乃各修,圓地功行俱滿,白晝沖天受得三清貴職。九皇群季分治九州,稱居方氏,仁風灝蕩,普惠群生。

據《太上北鬥二十八章經》載,若人至九月九日夜半子時,自身合家清齋行道,清潔素裳冠履,百和名香砂素表章,奏拜三三之次,各隨願所陳披宣,北鬥七元君在七元宮中端目視之,天宮金闕門下,有左右年值月值日值時值天一真官、天官值事,獲時與此人合奏何事,披露何言,疾速判斷善惡,定其分數,生人增加壽算,福祿自然,子子孫孫,代代相承,亡者生天,出離苦趣,受生善道。

在拜鬥期間,若求名利,隨其高下,若雪冤讎,送冥府泰山府判,送速報司對照,天地無私,若有一王朝鬥蓋之,一國四方寧靜,八表來朝,五穀成熟,果木茂盛,萬民無爭,乾坤佑之,星辰恭敬,若有清靜道心朝鬥蓋之,坊境無諸魔難,此人虔誠積功,朝拜一二三年、二九之年,九玄七祖超生善國,見存獲福。若有不信吾法者,頭破七分,絕其命根。

鬥姆元君的聖誕是農曆的九月初九。據《先天神後鬥姆元尊大道九皇真經》載,七元九皇是鬥姆元君先天一炁相接而生。「敬七元者,能使人卻死延生;敬九皇者,更令人成仙作佛。若有善男女,先禮七元高真,復禮九皇大聖,其居家住宅,必有甘露下降,醴泉發生,掬而飲之,返老還童,金光罩體。再於九皇位前,一周供養,九載行持,功成行滿,跨鶴升空。禮鬥善報,有如是者。」

志心皈命禮。

西天竺國。大智光中。真空妙相法王師。無上玄元天母主。金光爍處。日月潛輝。寶杵旋時。鬼神失色。顯靈蹤於塵世。衛聖駕於閻浮。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聖德巨光天后。摩利攴天大聖。圓明道姥天尊

農曆九月初九也是葛仙翁的聖誕。葛洪,東晉丹陽人,字稚川,號抱樸子,是葛天師葛玄之侄孫,世稱葛仙翁。葛洪一生著作宏富,《抱樸子》有《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頌詩賦》百卷,《軍書檄移章表箋記》三十卷,《神仙傳》十卷,《隱逸傳》十卷;又抄五經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雜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匱藥方》百卷,《肘後備急方》四卷等。

志心皈命禮。

天台得道。閣皂成真。昔受東華。復傳西蜀。詔命玉京金闕。位登太極仙班。慈憐拯撥於沉淪。恩念普資於苦爽。葛天氏遺風顯著。勾漏令丹砂俱存。括蒼任遊。羅浮乃止。翛間玉笥。修理金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玉京。東吳太極。左公仙翁。雷霆玄省。天機內相。玉虛紫靈。普化玄靜。常道衝應。孚佑真君。垂恩廣教。慈悲大帝。度人無量天尊。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曆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製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闢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闢邪翁」。

為更好的弘揚國學,將之前的抖音直播改為快手直播,請關注。

直播內容:心理諮詢,情感交流,國學文化,武學書法。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三清道場微信

QQ:2860986895


相關焦點

  • 農曆九月初九|九九重陽日,道教眾仙升天時!
    在道教文化中,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時間,所以道教傳說中多選擇九月九日「升天成仙」。道家認為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地勢越高,清氣聚集越多,人就可以乘清氣而升天。《太清諸草木方》曰:「九月九日,採菊花與獲芬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
  • 為什麼重陽節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時機?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西京雜記》中記載,西漢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 為什麼重陽節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時機?為何眾多尊神選擇在這天飛升
    九九重陽節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 重陽節 | 九九重陽日,歡聚敬老時
    重陽節歷史悠久,起源於上古時期,據史料考證,上古時期人們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即為重陽節的原始形式。到了唐代,重陽節並定為正式節日,發展到鼎盛。宮廷、民間共同慶祝重陽節,並在節日當天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 九九重陽節圖片文案 2020最新重陽節說說送父母朋友圈句子
    重陽節將至,佩茱萸、簪菊花也許已有些遙遠,但敬老孝親,理應根植於骨血。重陽節朋友圈文案說說怎麼發呢?小編為你整理了一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日日思念,來把情傳,重陽九月九,友誼就如酒,永遠都會久,重陽登高日,祝福送給你,願你重陽佳節日,開心無限期!  若你現在身邊有朋友,拉著他;若現在你身邊有老人,拉著他;若你現在身邊沒有人,不怕,我拉著你!用我溫暖的手拉著你,傳遞最真情的祝福!重陽快樂。
  • 【文明實踐】九九重陽節 濃濃敬老情——金雞鄉仁元村開展重陽節新...
    【文明實踐】九九重陽節 濃濃敬老情——金雞鄉仁元村開展重陽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 2020-10-25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九九重陽節 幸福文案
    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節九月九11.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遠賞秋菊,身插茱萸思念長,美酒一杯敬親人,祝願家人皆平安,幸福生活萬年長,重陽節,願幸福圍繞,平安相隨!2.九月九日上酒樓,酒醉醉酒忘憂愁,久久凝思九九日,九九重陽想舅舅,糾結思念家中舅,久久未見離家久,帶酒一瓶送舅舅。4. 九月九登高望,遍地茱萸**香;重陽節寄祝福,親朋好友暖洋洋。在這個美好的節日裡,祝願你:事業豐收,薪水豐收,愛情豐收,重陽節快樂!5.
  • 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是怎麼由來的?重陽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在道教文化中,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是「升天成仙」的最好時間,所以道教中的仙真多選擇九月九日「升天成仙」。道教認為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地勢越高,清氣聚集越多,人就可以乘清氣而升天。
  •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科普九九重陽真正寓意有哪些
    馬上就要到九九重陽節了,大家都知曉,在這一天裡,很多網友都會去登山、和菊花酒慶祝節日,關於這個節日的意義,小編在文中為大家詳細解答。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為什麼稱為「重陽」呢?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 今日重陽 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 九九重陽 國泰人康長久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寓意深遠,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 重陽節的意義及由來
    今天我校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 九九重陽節,祝天下所有老人健康長壽,幸福安康!
    今天是2020年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庚子鼠年 丙戌月 辛丑日,九九重陽節。 據史書《呂氏春秋·季秋紀》中記錄,從上古時代起,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舉行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陽祭祖民俗從上古傳承至今,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 2020九九重陽節祝福語大全,九月九重陽節送朋友的朋友圈溫馨問候
    4、陽光照,暖融融,九月九,重陽節,祝福送,久久順,久久財,久久福,久久運,久久喜,久久好,你來了,就是你。5、品一杯美酒,重陽佳節倍思親;尋一份心情,登到高處想親人;賞一片美景,菊花朵朵開我心;插一地茱萸,深深牽掛故鄉根;送一份祝福,父母兄弟情誼深。祝願家人們健康平安,幸福永相隨!重陽節快樂。
  • 我圖網重陽節海報推薦,分享給你敬重的長輩吧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 重陽節送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祝福語 重陽節送長輩溫馨問候語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重陽節也稱老人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重陽節給老人送祝福的話,歡迎大家前來參閱。重陽節怡情!  7. 就讓你吉祥,就讓你如意,就讓你健康,就讓你快樂,就讓你圓滿,就讓你順心,就讓你喜悅,就讓你歡喜,就讓你朝氣!九個「就」就代表:九九重陽快樂!  8. 滾滾長江流淌著我的期待,綿綿長城傳遞著我的祈禱,悠悠黃山承載著我的希看,滔滔黃河傾吐著我的祝福:國泰民安,物阜人康!  9.
  • 普及丨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及習俗介紹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重陽節介紹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
  • 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重陽節為什麼叫老人節
    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叫「老人節」,因「九九」有長久、長壽之意。尊老敬老,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數千年代代相傳。一、重陽節為什麼叫老人節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已有千餘年歷史,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 重陽節的真正意義,你了解到了嗎?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易經》中九月九日,表示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所以稱為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