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晨:用創新雕琢「匠心」
樸實幹練,這是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曉晨給人的第一印象,張曉晨是平舒公司運輸隊的一名機電工長,從事井下機電安裝維護工作,同時他也是2016年度「陽煤工匠」獲得者。出於對工作崗位的熱愛和對技術革新的執著,張曉晨對井下運輸工作崗位上機電設備的革新創新見解獨到,身上透著滿滿的技術創新氣息,當談到由他牽頭主持獲得山西省「五小」競賽一等獎的「道岔智能轉換裝置」項目時,張曉晨對這個項目在通信、監控、道岔感應等的革新改造又有了進一步的想法。這就是張曉晨,平舒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工,將自己的工作標準定得很高,創新思維永遠快人一步,他是隊組中獨當一面的技術大咖,一位將「創新、安全、成本」時刻記掛在心上的「陽煤工匠」。
精益求精勇創新,崗位擔當。對於工作,張曉晨對自己有著更高的要求,不僅僅滿足於完成日常的運輸系統機電維護任務,更在尋找著通過技術革新實現工作效率提升的突破點。他認為,在原有的井下道岔基礎上,經過一定的技術改造,能夠實現井下人車運行的實時監控、安全運行、精準變道等預期目標,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道岔智能轉換裝置」正是在這樣的實踐需求背景下攻關實現的,平舒公司井下道岔的變道裝置在經歷了手動、風動和信集閉三次改造後,面臨著進一步改造升級的迫切需求,如何在已有的道岔轉換系統基礎上通過智能改造,實現效率提高、崗位工勞動強度降低的目標,成了張曉晨下定決心要攻破的一道課題。經過不懈的試驗和改進,實現了人車不停車通過的預期目標,同時降低了崗位工勞動強度、提高了人車通過效率、減少了勞動用人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實現了基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道岔轉換系統低成本改造,為今後大面積推廣此項技術做了積極的技術嘗試和必要的經驗儲備。作為一名工長,張曉晨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了遠比規定崗位職責要多的貢獻,用精益求精的創新精神,擔當起了更大的崗位職責。
技術本領傾囊授,大師擔當。在「傳幫帶」「師帶徒」等日常培訓工作中,張曉晨是那種毫無保留傳授技術技能的師傅。「張師傅總是能認真幫助解決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工友們如是說。「幹一行愛一行,大家的悟性很好,動手能力也強,教的東西領悟學習比較快」,說起他的工友們,張曉晨一臉自豪的誇獎道。張曉晨將儘可能多的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去年全年共出勤331天,以單位為家,熱心幫助解決工友們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對待工友的提問,他總是來者不拒及時解惑,正是因為張曉晨的這種擔當和對工作的熱愛,進一步凝聚了工友們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大家都成為了「五小」攻關的行家裡手,都能從提高效率和安全生產兩方面思考運輸系統機電設備的革新改造。「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只有每個人都強了,團隊才叫強」,張曉晨多次提到,正是由於張曉晨這種毫無保留的傳幫帶方式,一大批技術能手在班組中成長,傳授技藝不藏私,大師風範在人心。
時刻算好成本帳,主動擔當。「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這是張曉晨談到技術革新的口頭禪。他認為,好的技術革新需要達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兩方面的平衡收效,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為了降低「道岔智能轉換裝置」關鍵元器件的採購成本,在平舒公司工會的支持下,張曉晨和他的團隊到陽泉市各個工廠進行了考察,並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價格和質量的雙重比對,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察比較後,將傳感器元器件最終定型。為了提高改造系統感應的準確性,杜絕安全事故,經反覆研究試驗,採取了井下運輸巷道分段節點式道岔顯示裝置,既避免了大規模信息化改造的成本負擔,又符合井下巷道運行的實際情況。為了提高井下軌道運輸效率,增加軌道傳感器監測裝置,當自動檢測到前方車輛來臨時,會自動觸發道岔自動換道,實現了由安裝前每班開鉤24分鐘,崗位員工6人,到改造後,每班開鉤10分鐘,僅需員工4人,每班多提168車料,使道岔實現了無人值守,不停車通過,節省了崗位操作人員,提高了通行效率,避免了操作失誤,保障了運輸安全性和流暢性。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張曉晨自覺主動追求崗位價值的結果,也是企業職工主動擔當的一個縮影。
正是憑著對技術創新應用的不懈努力和「匠心」追求,張曉晨才能在平凡崗位上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夫,用執著和擔當澆灌出驕人的工作業績,沉潛自己、專注一事。
文章原作者:郝定紅
下面張曉晨同志的採訪照片和個人榮譽:
很樸實的工人師傅有木有。
平凡的崗位,平凡的人,但卻有著不平凡的事跡,希望公司的每一個人都能在平凡中做出最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