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進行題為《為師之道:教師如何點亮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的分享演講。新華社記者宋玉萌攝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羅鑫 宋玉萌)今年9月10日是中國第36個教師節。當天,來自多個學科的「教師團」來到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為現場師生和線上觀眾帶來一場以「承師之美德 傳國之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分享沙龍活動。
「國子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兼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跟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講解員陳宇彤和主持人來到國子監門前,大門的牌匾上,「集賢門」三個字格外醒目。
「集賢,意即聚集人才的地方。」陳宇彤說,「國子監有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是古代停放車馬的地方,相當於現代的停車場。進入院落後東側的持敬門進去就是孔廟。」
據介紹,中國古代教育的一大特點就是凡是學校都要建立孔廟,便於師生祭祀孔子。北京孔廟是元明清三朝皇家祭祀孔子的場所,在全國孔廟當中是規格最高的一所。學校每個月的農曆初一和十五都要組織學生祭祀孔子。
進入第二進院落就到達了闢雍殿前。據了解,周代時就出現了闢雍這種形制的建築,往往建在湖中心的小島上。「闢」是指宛若「玉璧」的水域,「雍」是指水中的高臺。闢雍歷史上是皇帝講學的地方。
在巍峨的闢雍前,琴聲悠揚。鋼琴教師楊訴彈奏著曲目《春江花月夜》,拉開了文化沙龍活動序幕。
上海開放大學教授鮑鵬山以《論語》為例,進行了「青年人如何打開傳統文化大門」的分享演講。他說:「孔子是萬世師表。《論語》相當於是他當時的教學筆記,這個筆記記錄了孔子眼中『什麼樣的社會是理想的社會,什麼樣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麼樣的人是理想的人』。這是一本可以幫助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書,給予青年啟迪。」
隨後,北京理工大學教師劉曉蕾對談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研究館員孔喆。國子監的校長是怎樣的人?生源來自哪裡?學生們開展的體育活動是什麼?……對於觀眾感到好奇的問題,孔喆一一回答。
北京理工大學教師劉曉蕾對談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研究館員孔喆。新華社記者羅鑫攝
被網友稱為「當代魯班」的阿木爺爺是一位木匠。他在現場展示了自己的一手絕活——無須螺絲、釘子、膠水就能完成的榫卯結構「魯班凳」「小豬佩奇」。他說:「闢雍大殿採用的就是榫卯結構,它能很好地實現承重。」
「什麼樣的文化土壤就會開出怎樣的花、結出怎樣的果。對於信息化時代的孩子們,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很『盛』,教師們要能『接住』。」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說,教師節能在國子監開講,感覺格外幸運和榮耀,在這裡觸摸先賢遺蹤,更感覺重任在肩。
「北京是古城,也是歷史文化名城,這是北京的特點和優勢。發揮這個優勢,關鍵就在於讓古老的東西『活』起來,讓舊的東西『新』起來。這樣線上線下融合的文化沙龍活動,其實就是讓文物『活』起來的一種很好的嘗試。未來可以多多開展類似體驗活動,讓人們親近文物,讓文物背後的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蒙曼說。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說,此次教師節活動是一次創新性轉化。北京正積極推動文物的生活化和數位化,讓文物走進人民群眾生活,讓人們感知文物之美,感受文物背後的審美價值、歷史文化價值。
現場,史家小學六年級的一位女同學觀看完分享活動後說:「見到了平日裡只能在電視和電腦上見到的『網紅』,感到非常開心。今天這場活動以新穎的方式感受古老的文化,感到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