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塑,也稱「礬塔」,是聰明的礬山人利用當地出產的明礬,借鑑傳統彩扎塑形工藝創造出來的一種工藝,也是獨一無二的民間手工技藝。
礬塑是藝術與科技、手工與「天工」巧妙結合的工藝,以線條造型,用材簡單,創作方便,工具只需一把鑷子、一把剪刀、一把鉗子,材料只需數條銅絲及數種有色紗線,就可紮成各種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模型,再將模型放入明礬結晶池,通過自然凝固,使模型上的紗線沾附上晶瑩剔透的明礬晶體,成為別具神韻的礬塑作品。
關於礬塑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礬塑工藝由煉礬工人朱炳仁始創。1920年,朱炳仁發現一株小草在結晶桶,有結晶體對陽光折射光彩奪目,用竹篾和線紮成各種小玩意,放於結晶桶結晶,無意中成為礬塑創始人。
二說礬塑創始人為劉朝寶。1925年的一天,童工劉朝寶發現一株葉片上結著明礬珠子的蕨草在晨光下閃著亮光,煞是好看。他試用篾絲紮成各種小動物,放入明礬結晶池內結晶。見結晶後的小動物像翡翠一樣通透光亮,他不斷改進位作工藝,扎出花木蟲魚亭臺樓閣,飛禽走獸等為題材的作品,使礬塑成為流光溢彩別具韻味的藝術作品,並曾獲全國美術工藝展覽會獲得金獎。
後來,劉朝寶的兒子劉祖珍、劉祖瑋對礬塑工藝進行了創新改造,工藝技術更加精湛,構圖更加流暢自如,表現手法更加新奇巧妙,給明礬帶來更高的觀賞價值、保存價值和藝術生命力。
如今,交接棒傳到了礬塑第三代傳承人劉旭紅手上,她則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礬塑、了解礬塑,從而喜歡上礬塑,留住這項工藝美術民間瑰寶。
一件礬塑作品從開始製作到最後成型需要經過繞線、定尺寸、製作胚型、結晶等四道工序。每個步驟皆是看著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是技術難度大、要求高、講究心靈手巧,心手相應。
我們只看到一根普通的銅絲在劉祖瑋師傅手中很快就變成一件精美的礬塑作品,其中卻凝聚著l劉祖瑋師傅十年如一日的實踐中積攢的經驗。
劉祖瑋和陳桂珍夫婦作為礬塑的非遺傳承人,他們經常在一起研究如何把礬塑創新工藝進一步發揚光大,設計製作出各種各樣的礬塑工藝品。他們的礬塑工藝作品多次被中央電視臺拍攝並在央視節目上播放。
劉祖瑋師傅對礬塑進行的創新改造給明礬帶來了更高的觀賞價值、保存價值和藝術生命力,作為旅遊品牌之一的礬塑製品深受遊客青睞,已成為遊客必帶的紀念品之一。
如今,隨著研學的不斷開展,礬文化中心裡的礬塑體驗課經常「爆滿」。位於礬山鎮繁榮路85-87號的研學地(礬都科學文化園)以溫州礬礦工業遺產知識為核心課程,通過2天或3天的研學實踐活動課程,讓學生(遊客)在遊學中充分認識了解這裡的地理地貌、歷史人文、紅色教育、科學實驗、美食。
編輯:小礬
圖片:董希澤,曾瑞行
部分內容參考書籍《世界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