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北京的芝麻醬麵

2021-02-07 皇城根兒胡同串子

芝麻醬,作為一種調味的小料,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歡吃。不過對於北京人來說,它還有更為特殊的涵義。在北京的夏天,芝麻醬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調味品,而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因為北京人夏天最主要的吃食就是——芝麻醬麵。

「北京人夏天離不開芝麻醬!」這句話摘自老舍先生當年作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正式提案。那年,北京的芝麻醬缺貨,老舍先生心裡急呀!他懂北京人,懂得芝麻醬麵就是北京人夏天的命。於是,先生特意提交了名為「希望ZF解決芝麻醬的供應問題」的提案。沒過多久,北京的胡同裡就又能見到從油鹽店捧著小碗出來的孩子,一邊小心謹慎的走,一邊伸出長長小舌頭去舔那碗裡香噴噴的芝麻醬,然後美滋滋的咂咂嘴,詭秘的笑著。即使在短缺經濟時代,北京人的副食本上也是每人每月二兩芝麻醬。炎熱的三伏天,北京的老百姓也能吃上涼爽清香的芝麻醬麵。那時也許很少有人知道,這二兩芝麻醬是一位人民藝術家為北京人所謀的實實在在的幸福呀。

北京人吃芝麻醬麵所用的麵條兒,最地道的是用抻面,其次是用切面。這一點和吃另幾種北京特色麵條兒——打滷面、汆兒面、炸醬麵並沒有多大區別,區別在於,吃芝麻醬麵要過涼水。如果是我吃,一般要過三遍水,吃起來才痛快。

先說說這抻面。如果您有幸能看到傳統北京人的抻面,那肯定會覺得一是種視覺上的享受。從觀賞性上說,抻面的功夫比現在滿大街拉麵館裡的拉麵要好看多了。不過現在會這一手的人是越來越少,而且大街上也似乎沒見哪家館子敢挑出「北京抻面」的招牌。

抻面是門手藝。這首先就表現在和面上。那可不是面和上水揉成麵團這麼簡單,這樣和出的面是沒法抻的。和抻面用的面,必須是先和出一塊比較硬的面,然後一點一點的往面裡扎水,同時使勁的揉。什麼時候感覺那面不再粘手,用手輕輕一按就可以出個小坑了,才算和好。

和好的面還要「醒」上個把鐘頭才能用。一塊面放在面板上先揉成長條兒,再用雙手拎起來抖長了,之後把抖長了的這條粗面對摺成兩股,滴溜溜地轉成麻花似的,再抻成四股,四股對摺、悠起來抻成八股,套扣後抻成十六股……抻面的過程中還要時不時地把這幾股面在撒上乾麵粉的面板上使勁地摔。不一會兒,一塊麵團兒就成大姑娘的辮子,大股裡有小股,小股裡是銀絲——乾淨利落,一絲不亂。面抻好了,下鍋一煮,就成了筋道滑溜的一窩絲。一般來說,一塊面能煮出個七八碗,足夠一大家子人吃的。這才是地道的北京抻面。

除了抻面,切面同樣是北京人的常項,這大概也是像北京菜一樣深受山東人的影響。和切面的面,面裡要加一點點鹽,這樣切出來的面不愛斷。先是用一條三尺長的擀麵杖在撒上乾麵粉的面板上把「醒」好的面均勻地擀成一張大大的餅。再用一個小布袋裝上澱粉薄薄的撣在大餅上,這為的是吃起來口感爽滑。然後,像捲紙筒似的把這張大麵餅卷一層一層松松的卷在擀麵杖上,用雙手輕輕地壓住擀麵杖,一邊擀一邊有節奏地向兩頭捋。越擀那麵餅就越薄,越擀那面捲兒的層也就越多。這個動作要非常協調,不然擀出的面就不勻溜兒了。面擀到一個鋼鏰兒厚的時候,輕輕地打開面捲兒,摺疊一層,撣一層澱粉;再摺疊一層,再撣一層澱粉。不一會兒,整張薄薄的面捲兒就被整整齊齊地摺疊成三尺來長,三寸來寬的寬帶子了。之後,用刀切橫著成細細的絲,再撣上澱粉兜攬開,面就算切好了。現在有些個北京麵館裡的手擀麵大體是這麼做的。不過怎麼說呢?面擀得工夫短了點兒,麵條兒切的粗了點兒,吃起來感覺差了點兒。

吃芝麻醬麵的主要調料當然是芝麻醬,不過,這芝麻醬可不是買回來就能用的,而是要先用水澥開。所謂「澥」就是把買來的那種芝麻醬擓出兩三勺發在一個小碗裡,加上一勺鹽,然後一邊用筷子攪拌均勻一邊逐步往裡加涼開水。注意,攪拌的時候筷子要朝一個方向轉,只有這樣,芝麻醬才會和水充分交融。過不多會兒,巧克力色的稠芝麻醬變成棕黃色的稀漿,到用筷子挑不起來的程度,就算澥得了。

澥得了芝麻醬還遠沒做好吃芝麻醬麵的準備。因為吃芝麻醬麵不只是放芝麻醬就成的,還必須要加一系列的調料和麵碼兒。現在很多餐廳的所謂芝麻醬麵裡除了齁鹹的芝麻醬,就給點黃瓜絲,吃起來無滋無味的,實在是不敢恭維。還美其名曰:老北京風味?在我看來簡直是在辱沒北京風味的名聲。

調料裡蔥花醬油是必不可少的調料。地道的做法是這樣:先在一個小碗裡倒上多半碗上好的醬油,切一些蔥花撒在醬油上。然後再炸花椒油。用一個小鐵勺倒進點花生油或者豆油,小火慢炸,眼看著那花椒粒兒炸得焦糊,油冒青煙了,立刻把這勺兒帶著焦糊花椒的熱油砸在小碗裡的蔥花醬油上,香味兒馬上就竄出來了。有人用香油炸花椒油,不過我覺得香油一燒熱了,那香味兒就揮發了,倒不如吃的時候直接點上幾滴感覺更好。

吃芝麻醬麵還有一味必不可少的調料——芥末醬。芥末醬最好是用芥末面兒自己燜。方法很簡單,就是把一點兒芥末面放上一點點水,在一個小碗裡和成稠糊,然後倒扣在熱鍋蓋上,沒多會兒,那芥末味兒就竄了。悶熱的夏天,吃上一碗拌著芥末的芝麻醬麵,那股衝鼻子的辣勁兒能直衝到腦門兒,再打兩個噴嚏,人一下精神了起來,那叫一爽利!

除了芥末,醋也是必須要放的,但可不是什麼醋都適合。吃麻醬麵用的醋最好是米醋。因為米醋味薄,吃著爽口,適合夏天吃。這一點和吃炸醬麵和汆兒面不同,秋冬季節吃炸醬麵最好是用陳醋,因為陳醋厚重,吃起來香,而吃汆面最好選燻醋,燻醋的焦糊味兒可以更加突出羊肉的的鮮美。而吃打滷面最好不放醋,因為一放了醋,就吃不出面滷本來的鮮味兒了。

至於吃芝麻醬麵的麵碼兒,黃瓜絲屬於最基本的。除了黃瓜絲,還應該有小水蘿蔔絲和切成末的青蒜。另外,還應該加上點兒醃香椿末兒。最地道的醃香椿應該選用紫色的那種,而不是綠色的。綠色的叫菜椿,遠沒有紫色的香。還可以再加上點兒胡蘿蔔絲,抄過的豆芽菜。

至於大蒜,北京人的吃法是咬整瓣兒的,唯有這樣才過癮。不過對於南方的朋友可能受用不了。

最後,再說說餐具。吃芝麻醬麵最有情趣的餐具不是碗,而是半個西瓜皮。就是一個西瓜攔腰切成兩瓣兒,把瓜瓤吃了,剩下來的那半個西瓜皮。捧著冰涼的西瓜皮吃上一頓過了三回水兒的芝麻醬麵,那感覺是從心裡往外清涼,悶在心裡的火氣能消去一大半兒。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歡迎點擊右上角(...),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哥們兒姐們兒可以直接搜索「皇城根胡同串子(微信號:bj11010_)」關注哦!

【如閱讀以往內容,請輸入序列號】

【1】老北京風水中暗藏的驚世謎團

【2】老北京的桃酥到底有沒有核桃

【3】戀戀老北京——何勇聊那時候的北京

【4】記憶猶新的東單菜市場

【5】咱北京的二鍋頭

【6】2002年關注南池子拆遷系列報導:南池子之劫

【7】80年代中北京有了計程車「面的」

【8】北京人正在悄悄開溜?

【9】北京胡同名字趣談

【10】馥鬱香醇千杯不醉 老北京酒鋪歷史

【11】417次列車承載了幾代北京人的記憶

【12】北京超速攝像頭位置大全(含高速、市區、郊縣)

【13】80年代北京西單人肉包子事件

【14】北京爺們兒

【15】拆不掉的胡同--抹不去的記憶(冬)

【16】無法解釋的老北京十個詭異事件

【17】彩色照片記錄:100年前的北京

【18】老舍說北京1

【19】往胡同深處走走,北京還是北京。。。

【20】少見的一些老北京照片

【21】胡同串子們拍攝的「北京的秋」

【22】品品北京話

【23】嫁個北京拽男人

【24】北京俏皮話

【25】地道的老北京土話!

【26】從喝豆汁看老北京人

【27】王府井部分街巷的名稱來歷

【28】送水從老北京哪就開始了

【29】京城故事——小混蛋的故事

【30】北京爺們兒特點之不完全收錄

相關焦點

  • 全面聊聊咱大北京的芝麻醬麵
    芝麻醬,作為一種調味的小料,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歡吃。在北京的夏天,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調味品,而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因為北京人夏天最主要的吃食就是——芝麻醬麵。「北京人夏天離不開芝麻醬!」這句話摘自老舍先生當年作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正式提案。那年,北京的芝麻醬缺貨,老舍先生心裡急呀!他懂北京人,懂得芝麻醬麵就是北京人夏天的命。於是,先生特意提交了名為「希望ZF解決芝麻醬的供應問題」的提案。
  • 老北京地道的芝麻醬麵
    不過對於北京人來說,它還有更為特殊的涵義。在北京的夏天,絕不是可有可無的調味品,而是人們生活的必須品。因為北京人夏天最主要的吃食就是——芝麻醬麵。「北京人夏天離不開芝麻醬!」這句話摘自老舍先生當年作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正式提案。那年,北京的芝麻醬缺貨,老舍先生心裡急呀!他懂北京人,懂得芝麻醬麵就是北京人夏天的命。
  • 燜雷震芥頭片、炒王瓜丁……北京幾乎快要絕跡的家常菜!
    (不過,疫情當前,咱最好還是在家吃!) 各式各樣的京菜館, 也像雨後春筍般開了一家又一家。那些屬於北京人家的家常菜, 更是在這些餐館裡瞅不見的, 像「燜雷震芥頭片」之類, 如今還在做的北京人,也是少之又少。
  • 咱北京人饞的這一口,比肉貴!!
    在北京的京味裡,能讓咱北京人過足了癮的除了肉,這」味兒「裡頭少不了那些吃食更少不了醬菜!!
  • 北京人和麵條
    炸醬麵由於食材便宜、做法簡單,所以深受北京人,特別是尋常家庭的北京人歡迎。從上面故事可以看出,北京人對吃是多麼考究。從麵條種類說,北京人最吃不夠的當屬芝麻醬麵。芝麻醬麵是應季飯食,一般都是盛夏吃。有些年因為限制不能隨便買,所以感到芝麻醬永遠吃不夠。
  • 咱老北京吃麵真講究!今兒的晚飯,您要來碗什麼面?
    咱老北京的麵食車輪戰就能累垮全國剩餘33個省級行政單位。夏至吃麵的「爆款」裡,怎能少了芝麻醬麵呢?北京人吃麻醬麵,講究麻醬、麵碼兒和麵條分開單放著。說來奇怪,北京人對原產自千裡之外的延吉冷麵,很是情有獨鍾,前陣子,金正恩在板門店會見文在寅時帶去的平壤玉流館冷麵,愛吃冷麵這一口兒的北京人一定不會陌生。
  • 咱菏澤又來一條高鐵!去北京、香港分分鐘就到了!
    10月7日,鐵三院公布京霸鐵路環評公示線路圖,至此昌吉贛(南昌-贛州)、商合杭、京霸鐵路環評都陸續進入公示階段,整個京九高鐵走向也基本確定,據21世紀經濟報導消息,該線路經過北京到達山東省聊城市據21世紀經濟報導消息,10月7日鐵三院公布的京霸鐵路環評公示線路圖顯示,該線路經過北京新機場、霸州、衡水、聊城(山東)。而商合杭高鐵環評顯示圖也標明,上述鐵路從聊城繼續向南,到達菏澤,再到阜陽、麻城、九江、南昌、吉安,再往南到贛州、龍川、深圳。其中商丘到阜陽段,屬於商合杭(商丘—合肥—杭州高鐵)客運專線的北段。
  • 街拍:咱北京的大蜜就是有個性 受男人追捧 受女人嫉妒
    點擊上方關注 訂閱皇城根五爺街拍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大家一邊聽歌一邊欣賞美圖北京話大蜜是指美麗漂亮的女孩子,大蜜是一種範兒,一種明星的範兒。北京的大蜜受男人追捧、受女人嫉妒。大蜜等於個子高、身材好、會打扮、氣質好。
  • 誇誇咱國家的體育健兒
    二0二0年十一月十七日(庚子十月初三)周二.小雨.12~14度.新鄉原作於2010年11月27日.鳳凰山繼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運會,咱中國奪得金牌榜首位後,今天在廣州舉行的第16屆亞運會上,咱家又以金牌及獎牌總數第一的成績,完美收官。
  • 今兒個立夏,咱聊聊這老北京的澆頭!
    這一立夏,咱們北京人兒最離不開的就數這爽滑的麵條了,尤其到了三伏天,您累了一天到家了,來一碗過的涼涼的麵條,稀裡呼嚕這麼一搓,再啃根兒水裡拔的哇涼哇涼的黃瓜,對了,再來瓣蒜,嘿~甭提那叫一個舒坦嘍!       說到麵條必然要說到澆頭,咱這老北京的澆頭可是種類繁多了。今兒個串子就和您聊聊咱們老北京這澆頭。
  • 北京隊,咱能不能局氣一點?
    昨天,專業體育媒體《體壇周報》也暗示了《北京700萬年薪挖角李慕豪》這則新聞的真實性。用開篇那句北京話,就是首鋼自認為自己很局氣。對此,老司機只想說,有些時候,越缺什麼就越標榜什麼,咱爸咱媽給咱起名的時候,不也喜歡叫張健康,李明亮什麼的麼,我們周邊的某些國家,不也把自己叫做「**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嗎?
  • 抖音咱也不敢問是什麼梗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被沙雕網友們玩壞
    抖音咱也不敢問是什麼梗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被沙雕網友們玩壞時間:2019-04-15 17:13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咱也不敢問是什麼梗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被沙雕網友們玩壞 在抖音裡各種花樣的玩法日益增多,不管是讓人眼前一亮的特效,還是深情款款的翻唱,都讓更多的人加入抖音大軍中來了
  • 老公的「咱媽」哲學
    每逢我和他商討母親的事,老公總是「咱媽,咱媽」的,說得好像我媽跟他很親近似的。他叫得很順很甜,一下子就俘虜了我母親的心。母親也因此大受影響,「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在我跟前總說老公的優點,讓我珍惜他,說他是個難得的好男人。我和老公偶爾吵架,母親總是站在老公一邊,指責我的不是。我有些「醋」意了:這女婿怎麼比女兒還要親?
  • 王立彬:咱西北狼 咱誰都不怕!
    陝西省籃球協會會長、陝西籃球標誌性人物王立彬激動地喊出一句振奮人心的口號「咱西北狼,咱誰都不怕!」現在距離2017年天津全運會還有一年多時間,剛剛恢復組建的四支隊伍也將立即投入到「全運會周期」的備戰階段。
  •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出處哪裡 梗的含義及來源介紹
    抖音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是什麼梗?其實具體的意思大家也別想的太深奧了,這就是一種調侃的語氣詞,有明知故問的意思。  最近抖音上時常看見有人評論,「」咱啥也不知道,咱誰也不敢問的的語句,這句話對於多數人來說都是比較摸不著頭腦的,畢竟這麼長的梗還能這麼火的梗還是比較少見到的。
  • 【國防教育】專家給咱講國防知識了!
    【國防教育】專家給咱講國防知識了!國家國防教育專家庫首批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名譽教授、海軍陸戰學院名譽教授、公安海警學院名譽教授、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名譽教授,石家莊市國防教育講師團成員。
  •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是什麼梗?你了解嗎?來看看就知道了!
    最近我們發現突然有一句話特別火,主要的詞語就是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而且用這種句式,後續也出現了許多其他的句子。這句話從字面理解的話,意思就是這個事情我們也不知道咋回事,我們也不敢去問,字面理解就像我們比較害怕之類的,如果從字面理解的話,我們可能只是理解對了一半。
  • 「咱的駐馬店」APP獲評地市級「十大」優秀創新案例
    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思婕近日,由中國軟體評測中心主辦的「2020年數字政府服務能力評估暨第十九屆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發布了「2020年數字政府服務能力評估暨第十九屆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駐馬店市「咱的駐馬店」APP從500個參評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地市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