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張雅新 青島報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她一直秉持著快樂美育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知識,在快樂中茁壯成長;「快樂教學法」是她對教學之路的探索,而她也是快樂的踐行者。她,就是山東省特級教師、齊魯名師、青島實驗初級中學美術教師蘇美榮。從教28年,她微笑生活,快樂教學。
蘇美榮: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從青島十七中任高中美術專業班教師,到2001年來到青島實驗初中工作,她都投入了自己滿腔的熱情。「孩子們身上的純淨、簡單,讓我覺得跟他們待在一起特別幸福。」提起她的學生,蘇老師有說不完的話,「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叛逆期,不只是需要學習上的溝通,也需要課下的了解,開導,像朋友一樣去相處。」蘇老師會去了解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看什麼書,聊什麼話題,把它和課堂內容結合起來,孩子們也特別喜歡蘇老師的課,有時候因為開會或者其他工作就會被學生們「聲討還課」,近年來,青島實驗初中集團化辦學,西海岸新區分校於去年招生,蘇美榮老師作為學校的教師骨幹,還擔任西海岸新區分校的執行校長,即便是高強度的工作,蘇老師也能做到教學、管理兩不誤。
蘇老師把「爭取讓學生熱愛你的學科」為目標,從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力求帶領學生們走進美、感受美、創造美,讓美術學習成為一種快樂,一種享受。她的美術課堂成為了學生們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的場所。在她看來,會不會畫畫並不是主要的,從生活中獲得美術體驗也是美術教育的一種,從體驗中感受到美術的美,這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
把課堂「搬進」美術館
突破教室的局限,讓課堂走進生活,讓生活融入課堂。蘇老師摒棄掉傳統拿著課本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法,轉而更加注重實踐,「走進美術館」「走進大自然」這些主題活動的開展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也提高了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我們學校距離美術館很近,我經常帶著學生們去參觀,這是我們學校的優勢,也是一種常態化。」在實驗初中,課堂上,教師們創新思路,將鮮活生活實例導入課堂,培養學生興趣,注重學生體驗,激發學生動力,形成課堂教學互動的「場效應」,生動詮釋了「快樂教育」的真諦。
蘇老師還會把課堂搬進美術館,「遇上美術館有畫展,我就直接帶著同學們去美術館裡上課,孩子們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讓同學們近距離欣賞美術作品帶來的魅力,而不是課本上的圖片。「我就想通過我們的學科,讓孩子們能認識美感受美,最終的目的是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蘇老師說著,眼神裡滿是希望。
鄉村支教 一直在路上
作為齊魯名師的蘇美榮老師,還積極發揮帶頭作用,參與了「山東省義務教育薄弱學科教師教學技能培訓」項目,談起參與初衷,蘇老師告訴記者,當初就想摘掉美術學科是薄弱學科的這頂帽子,「這個項目是給鄉村老師上課,我們把教學技能教給老師,老師會去教給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以點帶面,影響的面會廣。」作為該項目的核心專家,她和志願者們犧牲了周末和節假日的時間,間周去給鄉村老師們培訓學科知識和教學技能,被遴選的貧困縣市都是交通不太方便的,有的縣市開車時間太久,只能火車轉汽車,要花上一天的時間才能到,「但是看到老師們的那種熱情,那種精神,我們覺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支教三年來,走過14個縣,有近700名志願者加入到該項目中來, 為鄉村教師送課。「我遇到許多來參加培訓的並不是美術教師、更不是美術專業畢業,他們來參加培訓是因為要兼任美術老師,這件事對我觸動非常大,我們美術教育要走的路還很遠」蘇老師說道。
面對藝術和工作,她是執著追求而又淡然從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