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
即使在這樣高節奏的時代裡,我們依然隨處可見竹子,幾千年來它與中國人一直相依相伴。
不僅竹子資源豐富,而且養竹用竹歷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彈歌》唱道:「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說明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用竹子製作箭頭、弓弩等武器,用於娛樂、捕獵或戰爭了。
進入文字時代,竹木簡成為主要的書寫工具,記錄了歷史,譜寫了文明。
到了漢代,智慧的中國人又將竹子用於建築。漢武帝時期,一批能工巧匠以竹子建造了甘泉祠宮。
竹與人類的文化生活結下不解之緣,在中華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處都有竹的身影。竹筍是江南傳統菜餚不可或缺的一味,有春筍與冬筍之分。筍燒肉、油燜筍、醃篤鮮、筍悶蛋……每家都有幾道與筍有關的菜色。
江南傳統名菜 醃篤鮮
「仙翁遺竹杖, 王母留桃核。」 、「頗戀桃笙穩,行煩竹杖持。」、「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唐宋時期的詩人們,爭相吟誦的「竹杖」,是老人們的專屬、是旅人的伴侶,象徵著長壽與隱逸。
西冷八杖
左起:樓辛壺、高野侯、王福廠、王竹人、丁仁、葉品三、童大年、張石園、左第八人未詳
蘇東坡說過,「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中國人把竹的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長特徵賦予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品質,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的象徵。
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曰正直;
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曰奮進;
竹外直中通,襟懷若谷,曰虛懷;
竹有花深埋,素麵朝天,曰質樸;
竹一生一花,死亦無悔,曰奉獻;
竹玉竹臨風,頂天立地,曰卓爾;
竹雖曰卓爾,卻不似松,曰善群;
竹質地猶石,方可成器,曰性堅;
竹化作符節,蘇武秉持,曰操守;
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曰擔當。
古人愛竹,文人墨客為之揮毫吟詠,繪畫抒懷,也形成了獨有的竹文化。司馬遷說:竹外有節禮,中直虛空。白居易:「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虛即吾師」。亦有:「竹死不改節,花落有餘香。」
古人認為竹本是草的一種,也許是因為它的中直、虛空、有節,才使它超然挺拔於其它草類之間,而且凌冬不凋,叫做冬生草。司馬光曾感慨竹子頑強的生命力,作《種竹齋》詩云:「雪霜徒自白,柯葉不改綠。」
《沐雨圖》故宮藏
揚州八怪鄭板橋,一生愛畫蘭竹,取法篆隸,熔書畫於一爐,獨創一派。畫到興致濃處,提上詩句,「淡煙古墨縱橫,寫出此君半面,不須日報平安,高節清風曾見。」,「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虛心傲節,君子之道。
時光的長河裡有太多傳統、傳世的物件
離我們漸行漸遠
關注 傳物
每天十分鐘
一起尋找舊時光裡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