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疫情的影響,各種線上課、訓練營、短視頻、直播課遍地開花,層出不窮。
畢竟,在當前的情況下,所有的教培機構和獨立培訓師都無法線下開課了,轉型線上是必然的,凡是有想法、有策略、有進取心的老師都開啟線上教學的旅程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感受:看了很多乾貨,學習了很多牛人的經驗分享,參加了很多場直播課,可是自己好像沒有明顯的進步,這是為什麼呢?
很多老師的線上課程,要麼是從線下課直接「搬」到線上,要麼是受限於線上教學的局限性......很多線上學習的方式,都存在以下六類常見的問題:
1、學習時間碎片化,整個教學過程缺乏系統的設計;2、課程的內容與學習者實際工作生活的關聯度不大,很難實現知識遷移;3、缺乏對學習者的激勵機制,完全靠學習者的自控力來學習,但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信息,自控力又有多少呢?4、學習過程缺乏場景化,無法吸引學習者持續學習;5、沒有學習轉化機制的設計,學員很難將所學內容學以致用;6、學習是單向的,沒有建立起「學習共同體」,導致沒有教學共創的過程。
怎麼樣解決這些問題呢?
答案就是——線上訓練營。
有人可能會說,訓練營和線上課沒什麼不同,無非就是在線上課的基礎上配套了一個微信群 ,還有一個天天不厭其煩催你寫作業的班主任。
很久以前,我也是這樣認為的。
但後來,經過無數場線上訓練營的「薰陶」,以及自己做訓練營的經驗總結和復盤,我發現線上訓練營和線上課程,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第一,線上課僅僅只是教授的過程,而線上訓練營會有老師和助教帶著大家在學習之後進行練習、實踐,有輔導、答疑、作業和反饋,學員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
《刻意練習》書中有一個詞被反覆的提到,那就是反饋。意思是說,要實現真正有效的學習,一定要有及時的反饋。
沒有練習,你怎麼知道自己是否學到了、理解到了呢?
沒有產出學習成果,你怎麼知道自己學到的東西能夠用得上?
沒有反饋,你怎麼知道自己學到了何種程度呢?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不斷的練習、反饋、調整,才能不斷優化迭代,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做得更好,實現及時的糾偏和飛速的成長。
第二,線上課程的時間比較短,而且講完課就結束了,沒有後續。而線上訓練營往往是長周期,會有一段較長的時間,老師陪伴學員成長,手把手輔導學員實現學以致用。
我們都知道,線上課的學習,一方面,如果知識內容比較乾貨且豐富,學員很難在短時間內吸收;如果本身是技能類的課程,那麼就像遊泳和開車一樣,光聽講、不上手是學不會的。
而且,學員參加線上課的時候,也不像線下課程那樣,有一個封閉的利於學習的環境,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受到幹擾,這又進一步加大了學員吸收知識的難度。
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呢?答案是重新設計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
請注意,不是把一天8小時的線下課程,分成1小時1次,分8次教給學員。而是根據:線上學習的特點、線上教學的工具設備、線上授課的局限性和變通性、線上交互的多元性、及學員在線上學習時候的狀態,重新調整培訓策略。
這就是為什麼,《化書成課》的線下私房課和《化優質書為爆款課》的訓練營,課程內容95%都不一樣的原因。
你的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要因地、因時、因人、因境而變,這樣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給學員帶來最大程度的學習收益。
第三,線上微課也好,短視頻也好,都是以「單向傳遞知識」的方式來引導學員學習。而線上訓練營,依據"團體動力"學的原理,採用了「社交化學習」的教學設計機制。
說到團體動力學,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代表人物——勒溫教授。勒溫教授通過研究發現:
群體不是人們的簡單集和,而是一個動力整體,其中一部分發生變化,會導致其他部分的狀態發生變化。在群體中,只要有別人在場,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就和單獨一個人的時候有所不同。團隊決定比單獨做出的決定對團隊中的個人有較為持久的影響,通過團體來改變個體的行為,比直接去改變一個個具體的個體效果更好。反之,只要團體的價值觀不發生變化,個體就會更加強烈的抵制外來的變化,個體的行為就不容易發生變化。
個體是通過獲取新的知識來形成新行為的。但在團體中,個體的行為經驗,通過團體成員間的對話與互動,會使個體產生頓悟。頓悟經由碰撞,變成個人與團體共同的成長經驗。
只有將學員當成一個團隊來進行教學,才有機會發揮團隊的力量,產生群體智慧升級之後的創新學習成果。
當教學方式要從傳統的講授和控制,轉向促進團隊共創、合作、創新,學員群體就會在這樣的機制下,「組合」成為自運轉的一套「設備」,自動自發的運用團隊的合力解決問題,探索出最佳解決方案。
所以,做線上訓練營,你需要至少過四關。
第一關:課程質量關。
確保課程既有用又有趣,學員既能聽得明白,又能聽得興趣盎然。
第二關:學習轉化關。
很多老師在線下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轉型到線上後要重新思考,哪些經驗可以保留,哪些需要改變。
線下課的學習轉化,可以讓學員現場做一些練習,線上應該怎麼設計,才能測試學員的學習效果,並促進學員的學以致用?
這是需要認真思考並多維驗證的。不能實現學習轉化的課程,都不算是有價值的課程。
第三關:學習體驗關
線下課的激發活躍,可以現場做一些學習活動,讓學員在體驗中悟出新知,線上應該怎麼設計,才能讓學員也能夠在體驗中領悟真諦?
其實,線上訓練營中,也可以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方式。線上的學習體驗不局限於課程中,而是可以貫穿整個訓練營的長周期——把訓練營設計成一個刺激豐盛且充滿期待的旅程,讓學員在沿途欣賞風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進步和提升。
第四關:激勵設計關。怎麼樣通過機制設計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怎麼樣塑造學員的學習成就感,怎麼樣讓學員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這些都是需要配套機制的。
說到這裡,相信你已經發現了,線上訓練營和線上課程完全不一樣。
線上課程相當於教你怎麼做出一盤番茄蛋炒飯,給你方法和步驟。而線上訓練營相當於帶著你一起探索共創,用番茄+蛋可以做出多少種不同的菜品,並且帶你上手實踐,讓你看到自己的潛力和蛻變。
一邊學習一邊輸出,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既能讓你學得深入高效,又能促進學以致用,還能通過輸出的質量測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從而在這個學習—輸出—反饋—改進的循環過程中,邁著穩妥的小碎步,一點點的靠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