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嶽飛在《滿江紅》中提筆寫下「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以此抒發自己報國殺敵的豪情壯志,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記錄了自己「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故事——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
從不計其數的邊塞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匈奴未除,何以為家」是古人秉持了成百上千年的觀念。朝廷遣派大量軍隊鎮守邊疆,維護著國家的和平與安定,防止匈奴的入侵。「匈奴」在漢朝時期後便逐漸消失了,他們去了哪裡,如今又生活在何處呢?
01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當時,該地區十分寒冷,土壤也十分貧瘠,當地人主要以遊牧業為生。久而久之,這裡形成了匈奴帝國。由於該地區生存環境的惡劣,這些遊牧部落便起了侵略鄰國的野心。戰國時期,北境匈奴時常南下,掠奪土地和糧食,甚至綁架百姓給他們做苦力。燕趙自古,四處皆是英雄豪傑,面對匈奴的攘據,燕國、趙國、秦國皆派遣軍隊奮勇殺敵。匈奴武裝和人手皆都不佔優勢,因此,他們並不敢過於囂張跋扈。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曾經讓匈奴大傷元氣,這使得十年之間,趙國的邊境鮮有匈奴作祟。
待到秦國統一天下,秦始皇對匈奴的防治採取了更加強有力的措施。秦始皇修建萬裡長城的目的之一便是攘除匈奴,維護中原大地的和平安定。公元前215年,秦朝派出名將蒙恬對匈奴趕盡殺絕,匈奴被趕出了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然而,秦朝末年,匈奴卻「死灰復燃」,憑藉多年的遊牧經驗,匈奴擅長騎射,野蠻好鬥,其鐵騎兵十分兇猛,整個邊境在匈奴騎兵的鐵蹄下呻吟……匈奴在頭領冒頓的帶領下控制了西域,陸續收復了先前被秦將蒙恬佔據的地區。此時的秦朝卻是內憂外患之際,秦朝滅亡後,漢武帝登基。時至漢代初期,匈奴又開始屢屢進犯中原大地,西漢政權迎來了巨大的威脅和挑戰。漢武帝作為一代明君,怎能容許匈奴割據土地,佔山為王?匈奴最終為漢武帝所敗,匈奴在名將霍去病的驅逐追殺之下不僅退居到漠北,就連其政權因為內部矛盾而四分五裂。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帶兵歸順西漢,北匈奴遭到重創,後在東漢時期再次分裂,分成了南、北兩支。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率軍歸降光武帝劉秀,而北匈奴從始至終都在負隅頑抗,後被迫西遷。匈奴一路向西,光顧了羅馬帝國,將西方國家搞得烏煙瘴氣,最終定居於中歐地區。
02
由此看來,中國古代匈奴一部分歸降於漢朝,一部分遠赴歐洲大陸。歷史演變至今,匈奴的後代是什麼人呢?
據學者分析,根據觀察匈牙利人的相貌和行為,對比昔日的匈奴,再結合匈牙利的歷史可以發現,匈牙利人極有可能是東漢時期北匈奴的後裔,而歸順於漢朝的南匈奴,與漢族融為一體,如今已經十分難以辨別了。但根據史料記載,有部分匈奴被漢軍擊潰之後逃回了故地,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因此,一些藏族、土族人也許就是匈奴人的後代。考古學家提取了古墓中匈奴人的基因,對比如今世界各個民族,研究發現南匈奴應該是古華北地區和北亞地區的基因的結合,和現代的內蒙人基因也有類似。除此之外,史學家根據匈奴遷移史,總結出匈奴的後裔還可能包括如今的土耳其人。
結語
時至今日,各民族之間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歌曲《愛我中華》唱得好——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
不論匈奴的前生今世如何,各族之間都應該做到互相尊重、相互幫助、和平共處,珍惜眼下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文|南書房|雜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