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章資本翁怡諾:在新品牌崛起中,為什麼「定位理論」不起作用了

2020-12-18 穀倉爆品學院

在11月穀倉爆品總裁營上海站,弘章資本創始合伙人翁怡諾圍繞品牌成長主線,深度分享了對於新品牌未來的看法。翁怡諾認為,要將品牌、產品、流量三者揉在一起研究,零售平臺迭代的主線,本質上是流量成本和供應鏈效率間的不斷博弈。

在翁怡諾看來,品牌的本質是一個認知的「池子」,它是一個動態的認知分值的積累。

同時,他還將產品品牌和場景品牌進行了區分,並認為二者的邊界正變得越發模糊,而做任何一個品牌品類,最終都要回到全渠道經營。

如何思考品牌的本質, 並在新品牌浪潮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壁壘,本文根據弘章資本創始合伙人翁怡諾現場分享摘編(未經本人審閱),希望對創業者有所啟發。

一、談品牌,為什麼不能脫離流量和產品?

在過去10年裡,商業環境中三個大的要素:1.流量渠道2.傳播媒介3.產品供應鏈,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渠道流量端進化迭代速度極快

基本2~3年,流量熱點就可以完成一個短周期的迭代,無論是線下場景端迭代,還是線上各種平臺不斷湧現,流量端的迭代速度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

其次,媒介端從集中變得非常分散

今天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非常碎片化,相比10年前比較集中的廣播、電視、報紙,今天各種年齡層、各種人群可以選擇自己擅長、喜歡的內容平臺獲取信息。

第三,超級供應鏈企業正變成大勢力

很多年前投資工廠在VC圈裡是非主流,但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超級供應鏈出現了很多大市值的公司,超級供應鏈已經變成一個重要的投資邏輯。

今天消費類公司的成功要素變得更多元,脫離了任何一個維度,單講一個東西的重要性意義不大。我們不僅是從每一個環節去思考其價值,更要站在一個整體價值鏈博弈的關係去思考。

不同價格帶的產品邏輯中,成功要素的歸因權重是有差異的。

1)比如說高科技元素、高客單價的產品品類,成功要素的本質是品牌。因為品牌除了構建消費者信任以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功能是差異化。

2)中間價格的產品,其成功的本質在渠道。

3)而低客單價的東西,成功的本質在超級供應鏈,生死就在規模上面。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客觀的說法。

所以今天講品牌,我們認為品牌不能脫離產品,而產品不能脫離流量。

二、自有品牌崛起:零售商聯手領先品牌,幹掉小競爭者

現在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發展趨勢,叫做零售商的自有品牌。自有品牌已經深刻的影響了很多國際上的零售業的發展趨勢:零售業越來越從一個商品差價的組織者變成製造型的零售。

這相當於一個平臺,它不僅要賺平臺的溢價,還要做製造業。

自有品牌為什麼成立?是因為消費者把他對這個場景品牌的信任移植到了具體的商品。比如說沃爾瑪做水、做紙巾,有很多的生活品類和基礎品類,越來越變成零售商自有品牌的主戰場。

目前在歐洲,自有品牌比例已經高到接近50%以上,50%以上的零售端的商品是零售商做的產品,極端一點的就出現了接近於SPA的零售業,85%以上的商品是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所以在全球範圍裡,自有品牌正成為一個新現象。

自有品牌的本質是什麼?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說法是,零售商聯手品類第一品牌,合作幹掉了小競爭者。

因為自有品牌的核心邏輯叫做性價比,這也是中國過去四五年商品進化的一條主流,性價比的核心在「比」字上面,你會發現品類第一的品牌,變成了產品價格的標杆。

在這場博弈裡面,由於自有品牌是零售商自己組織的供應鏈產品,它不需要有中間的環節,所以他把整個定價基礎打一個大折扣去對標品牌,比如說可口可樂假設價格一歐元,Aldi出一個Aldi可樂4毛9。

通過這種強大的折扣溢價,相當一部分對品牌不敏感的消費者會轉換到買4毛9的可樂,最終結果是,零售商聯手可口可樂,幹掉了可樂品類中的小競爭者。

零售企業從這幾年開始無比重視這件事情,都成立了自己的自有品牌部門,這個方向我相信是平臺型公司一定會不斷打磨的一個方向。

講自有品牌,其實這套邏輯裡面是以後我們在選品類的時候,其實也要小心的一點,從某種程度上,我們說做產品的時候需要注意,有一些品類有可能也是中國未來自有品牌的主戰場。

三、今天做品牌的壁壘正在下降

品牌是什麼?本質上是一個認知的池子,它是一個動態的認知分值的積累。

品牌總體有兩大功能:一個是構建信任;其次是如何與眾不同,炫耀性功能形成它的社交貨幣的屬性。

我們所有的消費行為,購買行為都伴隨一種現象叫信任轉化。

社交電商的流量變化的邏輯中,應用的也是消費者對熟人的信任推薦。包括今天我們也會看到IP也是作為一種內容賦能產品的一個重要手段,這些都是對權威、場景的一種信任轉化。

為什麼消費者越來越容易被信任轉化呢?很重要的一點是,今天新一代年輕人對於整個基礎生產的信任度提升了。

我是70後,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大家對中國製造這件事情非常沒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大家會覺得外資的東西會比較好。但今天我們看00後,大家會發現他覺得中國製造都挺好,他們沒有那麼強的記憶中的不信任。

因此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事情:跟過去相比,今天做品牌的壁壘在大大下降。

過去我們要建立認知效果,需要花很多錢去快速教育消費者,使他們形成一個認知,而我們的渠道又是非常集中的,所以其實要在渠道裡面獲得流量支持的成本非常高。但今天,流量很碎片化以後,獲取流量的起始成本和過去相比大大降低,加上整體的供應鏈的成熟,導致了我們今天實際上做一個新品牌的門檻大大降低。

但反過來,做大品牌的難度也提升了。我們只能通過比較特別的定位,抓到某一個階段的某一種流量紅利,我們叫品類創新。所以今天我們做新品牌的一個基礎邏輯是品類創新,與別人一模一樣的東西一點機會也沒有。

比如在包裝設計,在內容上做出一些創新的東西,也許就可以被定義為一個新品類。而今天我們又看到整體的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客單價都有機會提升,所以造成了今天新品牌大量湧現這樣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這是我們看到的做品牌的一個基本邏輯。

四、場景品牌和產品品牌的邊界逐漸模糊

新的品牌崛起需要區分產品品牌和場景品牌。產品品牌跟場景品牌有共性,但是有巨大的差別。

第一,產品品牌。非常好理解,品牌是附著於一個具體的品類,比如洗衣液、洗手液,這就是非常典型的產品品牌,產品品牌會更具化 。

第二,場景品牌 。場景品牌可以分成兩塊,一個是我們稱之為物理場景,比如永輝超市,它是一個固定場景。另一個是虛擬場景,京東的APP實際上是虛擬場景。也就是說一個是實物搭出來的空間、場景,另一個是以文字、視頻、圖片搭出來的虛擬空間場景。

因為它不是跟某一個具體品類去連結,場景品牌相對較為抽象。比如京東這個品牌,大家想到京東的時候,其實想到的可能是一個非常抽象的品牌的點。

場景品牌建立認知的時間會比較長,但場景品牌的信任度是非常高的。

在過去,產品品牌跟場景品牌之間的溝壑是非常的清楚,但是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產品品牌和場景品牌兩個邊界在模糊。

我們在講一個新品牌成長路徑的時候,其實逃不了先後的次序,過去我們看到一個品牌,它往往是先鋪線下零售,發展經銷商,構建渠道,把分銷體系做好,然後做一點所謂的電商平臺。

但今天我們看到新的品牌大多倒過來做,先做線上,它實際上做的是起盤的效率。大家會發現單一流量渠道的起盤效率高,所以線上這些新品牌大部分都是流量運營的高手。

但是一個平臺的流量紅利有天花板,有些品牌做線上幹到比如四五個億,線上運營就會出現階段性的瓶頸,品牌一定會進入到平臺遷移的過程。

所以很多品牌走到某一個規模以後,需要補課,補什麼?補渠道怎麼發展、分銷怎麼做、怎麼利用線下原有龐大的經銷商體系。所以我覺得本質上的長期看,做任何一個品牌品類,都是會回到全渠道。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渠道的碎片化,帶來了對各種渠道的運營規則的深入理解和運營,所以我們能夠經常看到一個品牌商在流量碎片化這件事情上,在快速迭代自己對渠道的管理和運營的能力的擴展。

五、新品牌崛起:快速擴品類+快速做多品牌

新的品牌的邊界模糊以後,我們會發現,新的品牌崛起的路徑在某些方面跟過去大品牌成長路徑明顯不同。

按照原來的定位理論,往往通過一個細分的品類非常精準的切入,不斷通過營銷轉化要佔領消費者心智,品類即品牌。

但新品牌不這麼幹。比如完美日記從眼影切入,快速覆蓋了整個美妝的各個品類,甚至於更極致的就是快速地開始做多品牌。

過去,當一個品牌不能再覆蓋一個品類的特徵的時候,才考慮做品牌矩陣。但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品牌剛殺入某一個品類不久,便開始擴充品類,就開始想做線下的場景。

所以從這個維度我們可以看到,邊界模糊的意思就是他既可以靠貨撐出一個消費場景,但是又可以從中抽離出爆款的邏輯,這是我們今天看到比較受歡迎的一個路徑。

比如哈根達斯,他的門店是一個商業模式,但是也可以從中用品牌力抽離出快銷產品去做,量更大,這時候門店就是該品牌的一種付出跟體驗。

也就是說,有一些新品牌的路徑實際上在線下場景也成立,同時又可以抽離出來做產品,做渠道。

所以重點應該關注什麼?有複製特點、帶場景屬性的快消品,是可以把場景品牌和產品品牌兩個邏輯揉在一起,但前提是要把場景品牌和產品品牌的邏輯重新區隔。

在這個過程中,高手們會理清先後秩序,秩序是什麼?是先做場景,然後有了品牌知名度以後,把抽象出來的東西賦予到產品力上。比如說喜茶現在也開始推快消產品,瑞幸也開始推出精品咖啡小罐子快消品。

基於這個邏輯的多SKU、多品類覆蓋的品牌是有長期價值的,而單一的爆款型的品牌則很難出現一個超級公司,因為它會有其品類天花板,這是當下市場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

六、人口結構變化與下沉市場催生巨大機會

未來做產品的一個重要的邏輯就是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在中國整體進入到老年化以後,未來20年消費領域會出現非常複雜的變化。

另外今天我們看到很多連鎖模型有一個新問題,就是其實有一些一線城市出來的品牌,他最大的問題是不容易下沉,甚至跨區域都很難。

那麼我們需要怎麼做?下沉市場才是整個消費裡邊最大的機會,還有大量的消費者沒有被轉化,大量的消費者還用著假貨,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更廣闊的下沉市場仍有巨大的機會。

所以事實上,我們講商業邏輯的迭代,其實是流量端的變化,新零售做的就是這件事。

但是新零售跟過去的差異是什麼?我們過去的零售平臺只重視交易經營。但是今天零售商都開始有平臺思維,他關注的是數字資產和用戶資產的留存,有些品牌方也在試圖幹私域流量,把用戶當做一種資產,所以都開始試圖用工具留存用戶和直接觸達。

這裡就延伸出另一個維度,就過去我們的整個零售平臺比較重視單場景、單店的效率,這是零售商單店模型能不能成立的一個重要的評估邏輯。但今天我們的數據化和我們的基礎設施已經非常完善以後,出現了一個新的邏輯,就是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流量轉換來做供應鏈,不再追求單店的銷售效果,而是說額外多賺5000塊錢也挺好,實際上就是讓更多已經存在的消費,能夠額外產生一點利益而形成的一個供應鏈網。

所以,零售的本質是它可以把一個零售公司拆成兩塊,一邊是場景端、流量端,一邊是供應鏈端。

在這裡送給大家一句話,起勢靠流量,生死供應鏈。你的模型能不能成立,取決於你能否打磨出與這個平臺流量相適應的供應鏈基礎,所以起勢以後就需要不斷迭代供應鏈的效率。消費者的信任轉換是通過好產品來實現,這才是流量的本質。

相關焦點

  • 新品牌的雙十一鍍金戰:融資、打榜、再融資
    其背後是越來越多的新品牌願意通過雙十一大促鍍金,因為銷售數據的增長和行業類目排名的變化,會影響他們此後一年在資本市場的價值。過去幾年崛起的新品牌,比如三隻松鼠、三頓半、王飽飽等,都是因為登上天貓雙十一細分類目第一名的位置,被外界廣泛知曉,並受到資本的追捧。
  • 華益弘資本商學院:科幻,難「掘」國漫
    華益弘資本商學院注意到,距離《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元年,華益弘資本商學院指出已經有600多天,受到疫情、政策等多方面影響,依然無片能接棒其創造的輝煌。跟風在2019年初立項的科幻項目,經過近2年的製作,也到了該交卷的時候。
  • 雙十一,一大波新品牌在抖音崛起
    在對電商行業發展趨勢足夠敏銳的觀察者眼裡,今年雙11最大的亮點或許並非催生出了一大批「尾款人」,而是一大波新品牌走到舞臺中央、在各大電商平臺中快速崛起。畢竟,「尾款人」的出現只是因為遊戲規則調整,但新品牌的湧現卻可能改變整個生態的格局。就像提前商量好了一樣,各大電商平臺都在今年不約而同地密集推出各項新品牌扶持政策。
  • 為什麼很多人說「定位理論已死」
    、「洗腦式」的定位輸出對強勢傳統媒介依賴度極高,但這種媒介環境基礎如今已經基本瓦解;3、定位理論並不是適合所有品類的,也不適用於品牌建設的高級階段;4、中國的市場極其廣闊,需求層次也複雜多樣,定位理論遠遠稱不上「已死」;5、在移動網際網路的環境中,定位的傳播輸出,需要升級換擋,完成裂變傳播。
  • 戰略| 定位理論為什麼不能解釋BAT的成功?
    定位理論在中國有一批忠實的信徒,他們言必稱定位,而且喜歡用定位去點評一切。君智的創始合伙人謝偉山點評過很多知名企業,並認為蘋果、百度、騰訊、華為、小米、海爾這些企業都不行,因為這些企業多個品類使用一個品牌,而這會讓客戶心智的認知產生困擾,不符合品牌無法跨品類延伸的定位原則。類似的話特勞特的合伙人鄧德隆也說過,他們的評判原則非常簡單:只要不符合定位理論就錯了!
  • 定位原理|對定位理論最大的誤解
    如果按照Positioning來翻譯,應該是「定位中」、「一直定位」、「持續定位」,或者 「校準」 會更準確,因為定位是動詞而不是名詞,也不是形容詞。可惜的是中文的特點決定了,我們適合意會而不適合言傳。在佛教的概念中,「心」至少有八個不同的層次,而在中文裡只有一個「心」來傳達。
  •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 作用」是全會重大理論觀點
    第一,關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這次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重大理論觀點。這是因為,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 350多個新品牌拿下行業細分類目N0.1,它們是這樣打造出來的
    今年天貓雙11,357個品牌拿下細分類目TOP 1、16個新品牌過億、327個新品牌過千萬、54個品牌成交超全年,自此開啟了新品牌在天貓快速崛起的新紀元。「今年有太多新品牌出來了,這不是一個偶發事件,一定是背後有一個邏輯支撐」,面對這種情況,完美日記的聯合創始人兼COO陳宇文發出了過去10年從未有過的感慨。
  • 華益弘資本內容學習:蘋果維持平板霸主地位
    華益弘資本內容學習資訊,華益弘資本內容學習指出,缺貨,是2020年繞不開的關鍵詞,小到手機大到電腦配件、遊戲機和筆記本,都呈現了史無前例的供給短缺。並非是只要高端數碼設備才會供不應求,連本來定位群眾能夠隨意購置的產品也不好買了:第八代iPad(下稱iPad 8)近期呈現大面積缺貨,線下直營店和線上官方渠道都一板難求。
  • 為什麼被奉為經典的「定位」理論定死了很多中國企業?
    和阿爾·裡斯一起提出「定位」理論的特勞特仙逝了,世間再無特勞特。兩位定位大師訪華講學無數次,定位理論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定位」成為中國營銷界的顯學,很多營銷人和廣告人言必稱定位。在公開論壇和電視節目中,我曾和兩位大師都公開辯論過「定位」理論。西方的營銷理論在多大程度上適合中國的商業實踐?為什麼被奉為經典的「定位」理論定死了很多中國企業?
  • 定位理論4.0:基於社會責任的企業存在論
    如果說3.0時代的定位理論是小戰略,那麼4.0時代的定位理論就是大戰略。4.0時代的定位理論吸收了德魯克的企業觀:企業是社會的器官,要為社會解決某個問題。特勞特專家鄧德隆經常提及德魯克:彼得·德魯克說,企業家的第一要務,是要為企業找到使命、設定使命。他所說的使命就是要從外部世界去找一個企業存在的理由,即回答「我們為什麼而存在?」
  • 定位理論,投資的密鑰!
    就在這一背景下,特勞特從與企業與消費者的關係中提出定位理論。從中國的發展來看,《定位》一書很早就引進國內,但直到最近幾年才引起大眾關注。而背後就是中國的商品生產也從供不應求進入到了供過於求的階段。企業家們必須開始重新審視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2.定位理論在說什麼?作者對「定位」的定義是:「如何讓你在潛在客戶的『心智』中與眾不同。」
  • 從李寧、安踏重新崛起,看國產運動鞋服新品牌如何破局?
    服裝作為「衣食住行」中的頭號基礎消費品,一直以來都是各大電商平臺,以及線下消費的主要品類。其中,運動鞋服市場約3000億,是服裝行業中增長最快的細分賽代之一。而且隨著全民運動健康意識的持續提升,長期來看,運動鞋服行業的增長空間仍然巨大。但和其他服裝品類一樣,雖然服裝品牌的創業門檻不高,但頭部壁壘卻很明顯,要想做大並不容易。
  • 從李寧、安踏重新崛起,看國產運動鞋服新品牌如何破局?| 投資者說
    其中,運動鞋服市場約3000億,是服裝行業中增長最快的細分賽代之一。而且隨著全民運動健康意識的持續提升,長期來看,運動鞋服行業的增長空間仍然巨大。但和其他服裝品類一樣,雖然服裝品牌的創業門檻不高,但頭部壁壘卻很明顯,要想做大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