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黃花古渡頭,山河表裡幾千秋。
臨流不見蹇裳客,冬自橋梁夏自舟。」
【 渭河兩岸】
說到渡口,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
河水微瀾,一葉孤舟,沉默的老人守著一份寧靜。渡口就是這樣簡單而古樸。
渭河,黃河最大的支流,千百年來它滋養著渭河平原的百姓,但也隔絕了南北兩岸的往來,「秦中第一渡」——鹹陽古渡便因此應運而生。在這八百裡之長的河流上,靠著一隻只渡船聯繫著南北兩岸的人們。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渡船;有渡船,就有擺渡人。
多年的撐船生涯讓尹參軍雙手長滿厚厚的老繭,膚色黝黑,臉上溝壑縱橫。
從這一邊到那一邊,再從那一邊到這一邊,來來回回,擺渡人載著乘客漾開了水的波紋,一圈一圈,宛若時間的光暈在不經意間渲染。
擺渡人擺渡了流水,也擺渡了時光。
【 渭河兩岸】
古時的鹹陽橋已不復蹤影,新修建的渭城橋已成為鹹陽的一處新的地標景點。
白日裡,渭河水流過,蘆葦蕩和各種草木自成一景,有種歷經千年、淡泊從容的滄桑感。夜晚搖身變成一道璀璨的風景線,秦風廊橋在燈光的渲染下,變得盛大而熱鬧。人群來往絡繹不絕時,如秦中第一大渡重現,徹夜不息。
今天的我們依稀可以通過博物館所展出的文物感受到古渡往日的繁華景象。古老的渡口見證了鹹陽商旅往來的繁榮以及人們的悲歡離合。如今,雖然鹹陽古渡已經成為一處遺址,但這座大西北的古渡廊橋,依然可以讓人們領略千年勝景,感受這渭水之畔的帝都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