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在水下浸泡兩周的塑料垃圾,會對野生動物造成比那些全「新」的塑料垃圾大10倍的危害。
據悉,來自拜羅伊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ayreuth)的科學家們在淡水、鹽水和純水中培養微塑料顆粒,然後將其放入口腔細胞中,研究其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和湖泊中的微塑料顆粒會形成一種發揮「特洛伊木馬」效果的外殼,使其能夠蠕蟲般地進入動物細胞。
德國研究小組警告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淹沒在水中的5.25萬億塑料垃圾將會滲透到海洋生物中,造成的危害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大。
為了研究環境如何影響塑料微粒,研究小組研究了在不同水環境下的微塑料顆粒,包括:在人工池塘的淡水、來自水族館的海水、放置了2-4周的無菌超純水。
然後,他們將這些顆粒暴露在老鼠細胞中大約3個小時,觀察它們是如何滲入細胞的。
暴露在淡水或鹽水中的微塑料顆粒被細胞吸收的頻率,比暴露在純水中的微塑料顆粒高出10倍。
這是由於他們所謂的「生態冕」(eco-corona),即在微粒表面形成的微生物和生物分子的外殼。
拜羅伊特大學的博士生Anja Ramsperger說,生態冕是在類似於自然界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可能不是原始塑料顆粒本身,而是暴露在環境中的微塑料——會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
「它增加了細胞內在化的可能性,因此可能會對那些在食物中同時攝入這些顆粒的有機體構成更多的健康風險。」
「帶有生態電暈的塗層可能會導致一種『特洛伊木馬』效應,通常不會與膜受體相互作用的粒子會被內化。」
這些研究得出的推測結論與主流觀點相悖。在主流觀點中,人們認為從有毒的角度來看,塑料本身是一種「惰性」材料(不發揮作用),因此如果它們暴露在鹽或淡水中也應當同理。
目前研究得出的結論恰恰相反。
「這將使我們獲得細胞微塑料內在化的全面圖像。反過來,我們看到——確定微塑料暴露如何影響汙染環境中的生物體,這樣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有最新研究顯示,100%的海龜、59%的鯨魚、36%的海豹和40%的海鳥都受到塑料汙染。據估計,每年有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海龜和100萬隻海鳥死於海洋塑料汙染。
這些發現表明,風化的微塑料——比如大太平洋垃圾帶中汙濁的糞坑裡的微塑料——對生物的健康風險可能比未受汙染的顆粒大得多。
另一方面,研究河流汙染的科學家們也提醒了我們一點:城市洪水導致塑料微粒流入海洋的速度比想像的還要快。
英國大曼徹斯特區的水道現在已經被塑料微粒嚴重汙染,以至於在每一個樣品中都能發現塑料微粒——即使是最小的河流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汙染是造成海洋汙染的一個主要因素,這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首次詳細研究的一部分。
這些碎片——包括微珠和微纖維——對生態系統是有毒的。
科學家們對曼徹斯特周圍的40個地點進行了測試,發現每條水道都含有這些有毒小顆粒。
微塑料是非常小的塑料碎片,包括微珠、微纖維和塑料碎片。
人們早就知道它們從多種來源進入河流系統,包括工業廢水、雨水排水溝和生活汙水。
然而,雖然人們認為海洋中約90%的微塑料汙染來自陸地,但人們對它們的運動知之甚少。
根據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詳細研究,大多數被檢測的河流每平方米有大約517,000個塑料顆粒。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大洪水之後,研究人員在所有的地點重新進行了採樣。然後,他們發現大部分地區的汙染水平已經下降,洪水衝走了儲存在河床上的大約70%的微塑料。這說明洪水事件可以將大量的微塑料從城市河流轉移到海洋中。
(文章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