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塑料經海水浸泡後危害高出10倍更輕而易舉入侵動物細胞

2020-12-14 東方財富網

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在水下浸泡兩周的塑料垃圾,會對野生動物造成比那些全「新」的塑料垃圾大10倍的危害。

據悉,來自拜羅伊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Bayreuth)的科學家們在淡水、鹽水和純水中培養微塑料顆粒,然後將其放入口腔細胞中,研究其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和湖泊中的微塑料顆粒會形成一種發揮「特洛伊木馬」效果的外殼,使其能夠蠕蟲般地進入動物細胞。

德國研究小組警告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淹沒在水中的5.25萬億塑料垃圾將會滲透到海洋生物中,造成的危害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大。

為了研究環境如何影響塑料微粒,研究小組研究了在不同水環境下的微塑料顆粒,包括:在人工池塘的淡水、來自水族館的海水、放置了2-4周的無菌超純水。

然後,他們將這些顆粒暴露在老鼠細胞中大約3個小時,觀察它們是如何滲入細胞的。

暴露在淡水或鹽水中的微塑料顆粒被細胞吸收的頻率,比暴露在純水中的微塑料顆粒高出10倍。

這是由於他們所謂的「生態冕」(eco-corona),即在微粒表面形成的微生物和生物分子的外殼。

拜羅伊特大學的博士生Anja Ramsperger說,生態冕是在類似於自然界的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因此,可能不是原始塑料顆粒本身,而是暴露在環境中的微塑料——會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

「它增加了細胞內在化的可能性,因此可能會對那些在食物中同時攝入這些顆粒的有機體構成更多的健康風險。」

「帶有生態電暈的塗層可能會導致一種『特洛伊木馬』效應,通常不會與膜受體相互作用的粒子會被內化。」

這些研究得出的推測結論與主流觀點相悖。在主流觀點中,人們認為從有毒的角度來看,塑料本身是一種「惰性」材料(不發揮作用),因此如果它們暴露在鹽或淡水中也應當同理。

目前研究得出的結論恰恰相反。

「這將使我們獲得細胞微塑料內在化的全面圖像。反過來,我們看到——確定微塑料暴露如何影響汙染環境中的生物體,這樣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有最新研究顯示,100%的海龜、59%的鯨魚、36%的海豹和40%的海鳥都受到塑料汙染。據估計,每年有10萬隻海洋哺乳動物、海龜和100萬隻海鳥死於海洋塑料汙染。

這些發現表明,風化的微塑料——比如大太平洋垃圾帶中汙濁的糞坑裡的微塑料——對生物的健康風險可能比未受汙染的顆粒大得多。

另一方面,研究河流汙染的科學家們也提醒了我們一點:城市洪水導致塑料微粒流入海洋的速度比想像的還要快。

英國大曼徹斯特區的水道現在已經被塑料微粒嚴重汙染,以至於在每一個樣品中都能發現塑料微粒——即使是最小的河流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汙染是造成海洋汙染的一個主要因素,這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首次詳細研究的一部分。

這些碎片——包括微珠和微纖維——對生態系統是有毒的。

科學家們對曼徹斯特周圍的40個地點進行了測試,發現每條水道都含有這些有毒小顆粒。

微塑料是非常小的塑料碎片,包括微珠、微纖維和塑料碎片。

人們早就知道它們從多種來源進入河流系統,包括工業廢水、雨水排水溝和生活汙水。

然而,雖然人們認為海洋中約90%的微塑料汙染來自陸地,但人們對它們的運動知之甚少。

根據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詳細研究,大多數被檢測的河流每平方米有大約517,000個塑料顆粒。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大洪水之後,研究人員在所有的地點重新進行了採樣。然後,他們發現大部分地區的汙染水平已經下降,洪水衝走了儲存在河床上的大約70%的微塑料。這說明洪水事件可以將大量的微塑料從城市河流轉移到海洋中。

(文章來源:前瞻網)

相關焦點

  • 被水生生物吃掉的塑料,給環境研究帶來新視角
    一些科學家認為,我們對塑料的分布研究過度,而對其實際危害研究不足。塑料尺寸可能是一個切入點。在所有人造廢物中,塑料可能是最被熟知的一種。最近《自然·通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了水生動物體內攝取塑料的粒徑分布,發現動物能攝取的最大塑料尺寸與其自身體積比例大概20:1。該研究提示我們,在估測塑料汙染造成的風險時,應該把尺寸也考慮在內。
  • 塑料的危害:塑料可給地球帶來的10大可怕的危害
    人類發明塑料之後,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它會對地球生態帶來如此巨大的危害。大量的塑料被遺棄在了大自然當中,為整個生態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只不過,大多數時候,生活在人類社會的人們,根本就不會真正地意識到塑料所造成的危害都有哪些。從被塑料圈困住的海龜到大量進食塑料的鯨魚,今天,小編就要分享,塑料的危害:塑料可給地球帶來的10大可怕的危害。
  • 日本開發了海水降解塑膠袋,中國呢?
    據NHK報導,三菱化學和一家包裝材料製造商研發出可在海水中降解的塑膠袋。這種購物袋由甘蔗等植物成分製成,在海水裡僅需約1年時間即可被完全降解。但由於需先進技術為支撐,價格估計會是普通購物袋的6倍以上。2019年9月一則報導顯示,我國「限塑令」實施11年後,廢塑料不減反增。目前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其中僅用於買菜的塑膠袋就達10億個。同時,聯合國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全人類每年使用5萬億個塑膠袋。
  • 生物入侵危害不大?澳大利亞為娛樂狩獵引入數種動物,現在怎麼樣了
    它們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野生駱駝和野生的家養寵物,這些入侵物種危害有多大呢?我們看看它們造成的惡果就知道了!野馬1788年,隨著歐洲第一艦隊的到來,馬匹被帶到澳大利亞,定居者們將馬匹運送到這裡替農場和公用事業工作。
  • 「吃塑料」時代
    請別幻想它們會安安靜靜地躺著,直到幾百年後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就萬事大吉,雖然科學家真正著手研究微塑料的時間不過15年,但他們已發現,微塑料可能直接或間接帶來更多破壞。首先,與矽酸鹽巖石顆粒(用人話說,是沙子)不同,不少微塑料密度較小,浮在水面的微塑料會遮擋部分陽光,直接弱化海水或淡水中的藻類光合作用不足,導致產氧量減少[19]。
  • 人體內發現微塑料?不僅侵入血液、肝臟等,它還有哪些危害?
    每10克糞便樣品中含有20顆微粒,最常見的微粒是聚丙烯和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它們是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專家表示,還不能確定這些微塑料的具體來源,而它們是否可以留在人體內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值得警惕的是,最小的微塑料能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肝臟,腸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
  • 學術頭條:高壓氧治療血細胞或可逆轉衰老,珠穆朗瑪峰頂現微塑料...
    據一項《衰老》上的研究,科學家讓35名64歲及以上的健康老年人在90天內接受了總計60次的高壓氧治療,即在壓力室中呼吸高濃度氧氣,並分析了他們治療前、中、後的血液免疫細胞。結果表明高壓氧治療或可延緩,甚至逆轉染色體變短和衰老細胞變多的衰老過程。
  • 吃海鮮等於吃塑料?因為吃海鮮,人體每年或攝入5.5萬微塑料!
    結果發現,微塑料存在於海洋動物的腸道、肝臟等各個部位中,軟體動物(如貽貝、牡蠣、扇貝和烏賊)中的微塑料含量為0-10.5MPs/g,甲殼類動物為0.1-8.6MPs/g,魚類為0-2.9MPs/g。其中,大型魚類和哺乳動物只消化了一部分塑料,大部分被排出;而牡蠣、貽貝和扇貝等軟體動物則消化掉了所有吞食的塑料。
  • 往水庫裡扔了9600萬顆黑塑料球又撈起來,美國這是要幹嘛?
    答案就是在這個超級水庫的水面上,漂浮著總計 96,000,000 個直徑 4 英寸( 約 10 釐米 )黑色塑料球!每個球的成本高達 36 美分,也就是說想要覆蓋一個加州普通大小的水庫,水廠得多花上將近三千五百萬美元的成本,球裡面並不是裝了活性炭,用來淨化水。
  • 塑料將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在1分鐘內,全球就能賣出100 萬個塑料瓶,200萬個塑膠袋,人類 平均每年製造800萬噸塑料廢物。這 些急速增加的塑料要等1000多年才能降解。儘管人類知道塑料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也在侵蝕地球。國際上針對微塑料的研究最早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但引起重視是在 2000 年之後。
  • 科普生活 | 玻璃製品和塑料製品相比,哪個危害更大?
    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卻表明,玻璃瓶的危害可能是塑料瓶的4倍左右,會導致更多環境和健康問題出現!第二,被拋棄在陸地或者水體中的塑料垃圾,有可能會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從而導致動物死亡,比如泰國的一則新聞,有一頭鯨因吞食過量的塑膠袋而死亡。據悉,它在死前吐出的塑膠袋多達60個,這種情況在挪威、西班牙都有發生,無論是大象還是牛,所有動物都在劫難逃,而且我們人類也受到了塑料的嚴重威脅。
  • 日本研發出不用牙膏的牙刷和海水可降解塑料
    新華網東京1月8日電(記者 華義)從十分注意環保的角度出發,他日本最近研發出了不用牙膏的牙刷、可海水降解的塑料以及「非誠勿擾」的自動門。牙膏中通常含有磨砂效果的塑料微珠,即一種極小的微塑料,近年來微塑料汙染問題日益受到日本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僅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有研究稱在人體排洩物中也發現了形形色色的微塑料。
  • 微塑料對我們的影響你了解多少?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灣、我國長江口、加拿大喬治亞海峽、加拿大溫哥華島西海岸在單位體積的海水中微塑料個數相對較多,這個數據看出我國是微塑料排放量較多國家之一。有西方發達國家研究者通過模型得出結論說我國微塑料排放量較多,是美國的30倍,對於這個模型所得出來的數據我們持懷疑態度,但這個結論卻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在微塑料排放方面進行指責的依據,並造成一定的壓力。
  • 微塑料入侵人體!嬰兒每天喝下160萬粒微塑料,連大腦都有塑料
    塑料,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糟糕的發明之一,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或者是人類有機會發明出時光機器,可以回到塑料發明之前,那麼,或許未來人類會阻止塑料的發明,因為它的出現,已經讓地球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 塑料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呢?其實這與人類進入工業時代有關。
  • 專家解讀 | 關於「禁/限塑令」助力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思考與...
    全球海洋垃圾現狀1997年夏季,Charles Moore(查爾斯·穆爾)等[9]在美國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州之間,首次發現了太平洋上漂浮的垃圾帶,如今它已發育成為160萬千米2(面積超日本國土面積4倍)的「垃圾島」,並且裡面基本全是塑料,被戲稱為「世界第八大洲」[10]。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時間:2020-11-24 15:32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 科學期刊《細胞》:研究表明,肥胖或可導致癌細胞腫瘤生長
    同日,另一項來自英國拉夫堡大學湯姆·諾裡斯(Tom Norris)博士及其合作者的研究,也揭露了肥胖對我們身體健康的危害。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 20746 名 10-40 歲被調查對象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以及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因素。
  • 大規模動物細胞培養的原理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以下所描述的放大培養系統是以實驗室規模為基礎的,通常培養規模為10~20L,但其原理和實驗方法同樣適用於10000L的大規模細胞培養,如疫苗、幹擾素、單克降抗體的工業化生產。由於黏附細胞難以擴大培養,目前已發展了多種適合黏附細胞生長的替代培養系統。中科博生。對黏附細胞常採取兩種大規模的培養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在保持相同細胞密度的前提下只是簡單地增加細胞的培養體積。第二種方法是通過培養基灌注技術,10-100倍地增加細胞密度。
  • 距離南極洲僅120公裡,科學家意外發現塑料汙染,正被加速擴散
    更讓你熟悉的應該是這座島嶼還有一座我國的科考站,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喬治王島建設的長城站是我國首個南極科考站,填補了我國科學事業上的一項空白。這座島嶼除了科考活動外,也是南極野生動物的天堂,雖然除了在夏季的幾個月時溫度勉強達到零度以上,其餘時候全島都被冰雪覆蓋。但是和南極圈其它地方相比,它比南極大陸氣候要更溫和。
  • 以色列研究人員稱發現首個無氧呼吸的已知多細胞寄生動物
    新華社耶路撒冷2月27日電(記者尚昊 陳文仙)一般認為,有氧呼吸是多細胞動物的基本特徵。但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現了地球上首個不需要氧氣就可以生存的已知多細胞寄生動物。這種名為鮭生粘孢子蟲的動物是一種生活在鮭魚肌肉中的寄生蟲,由不到10個細胞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