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雅俗共賞
鄧先生的詩亦雅亦俗。其雅者字斟句酌,典故頻出;其俗者,信手拈來,涉筆成趣,常常時語入詩,風格迥異。
試看其雅而用典者:
欲倩東風力,上青雲,憑虛挾電,扶搖萬裡。迢遞天山遮望眼,瀚海萍蹤如寄。故鄉遠,登樓凝睇。此地嘆無洛陽紙,對龍沙,寧灑書生涕!去留語,瀟湘意。 八千裡路誰知己?月缺圓,心潮澎湃,歸思難己。談笑常捫肝膽在,昆仲一堂歡集,也吞吐胸中豪氣。佯作疏狂留醉眼,看杯中春色微波起。當再整,凌雲筆。(《金縷曲.鄉思.1978年》)
聽慣人云高處寒,淮安雞犬競升天。他年我若操硃筆,會向懸魚點額前。(《戲步淑萍大姐原韻,狂生故態,聊博一粲》)
讀「去留語,瀟湘意」,並不覺有典溶化其中,然而卻把林則徐的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與柳宗元的《酬曹侍御》的「春風無限瀟湘意,欲採蘋花不自由」兩個故實融入其中。另又暗用嶽飛之「八千裡路雲和月」,翻新舊意。作者閒雲舒捲,思接千裡,神遊八方,而讀者玩賞的卻是豪放超逸、雄峻開闊的美境。
再看「會向懸魚點額前」,短短七言中竟暗含了「懸魚」、「點額」兩個典故。可見其用典之高妙:渾化無跡而又氣力貫注,渾化無跡猶如水中之鹽,觀之無色,飲之乃知其味。
又如「甫洗鍾期耳,來聽焦尾琴「,「夢化丁公鶴往徊」「平生空負阮郎才」,「雄兵十旅華胥夢,大漠千年精衛魂」,「正意氣縱橫問祖鞭」,「一從臨浦識荊後,始信詩中有孟嘗」,「懷橘陸郎今若在」「馬帳難逢彈鋏客」、……不勝枚舉,俯拾皆是的典故,充分顯示了詩人厚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底蘊。
試看其俗者,如白話般淺顯、樸素,輕鬆自然,猶如信手拈來,淺顯易懂但並不顯俚俗。如:「點點芝麻飾靚妝,外酥裡軟色金黃。縱教此物藏深巷,過客鹹知是餅香」(《淮揚菜譜.芝麻大餅》)、「老子平生未信神,人云傲骨自嶙峋。天主果然佑吾女,折節甘為不二臣。」(《聖誕節前,寄旅申小女侃如》)、「為看湖山且屈尊,車中難作自由人,高低未許舒雙臂,寬窄惟容側半身。上鋪鼾聲雷漸息,臨床夢囈話仍頻。今宵姑忍風塵罪,明晚擎樽布爾津。」(《赴喀納斯途中口佔》)
(三)
總體而言鄧世廣先生的詩沒有隱退塵世、逃遁於自然山色的空靈之作,也不浸淫於吟花賞月的溫情裡,(除了詩友酬唱外,他更主要還是以一個醫者形象,展示在人們面前。)在他那裡,有奮然前行的豪放曠達,有友人之間的互答酬唱,有旅遊的寫景狀物,有憂國憂民的諫言,有怒斥美帝侵略的抗議,有對往事的反思,有孤芳自賞的欣許等等不一而足。
從創作思想和理論來說,大體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詩質樸、渾厚、通俗;浪漫主義的詩則瀟灑、俊逸、神奇、豪放。不同的體裁,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構思,不同的表現形式,雖說不上詩歌萬體皆齊備,卻也是興觀群怨任騁懷,因而形成了詩作的多樣,也由此見出詩人既深沉又奔放的情感。
綜觀全局,其不足之處在於:用典多且僻。
如「吾今漸悟濠梁意」、「轍中涸鮒餘殘夢」、 「議止三言免受烹」、「詩傳妙法三車論,酒助靈犀一點通「、「正意氣縱橫問祖鞭」、「馬帳難逢彈鋏客」等,使其詩略顯晦澀,非有一定文化底蘊之人難以讀懂。
注釋:
1、洪燭《我心目中的西域》敏思博客
2、王佑夫、李志忠《遠拓詩疆隨牧鞭——星漢詩詞論略》2006年第2期
3、清 彭孫橘《金粟詞話》
4、《論語·陽貨》
5、《毛詩正義·周南關睢詁訓傳第一》
6、唐 白居易《移家入新宅》
7、唐 楊乘 《南徐春 日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