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前五卷心得

2020-12-15 詠卿先生

截至目前,推送的這些文章,我自己的思想感悟少,原文和白話文譯文佔據了大部分篇幅。這是接下來要重點做出改進的。

原本打算一周讀一卷, 寫一篇筆記。實際操作起來耗時甚多,所以改為兩周一卷,每周一篇筆記。

除非面臨大考等其他特別緊急的事情,本欄目會暫停更新1周~1個月,其餘時間都是按計劃執行。

接下來要加以改進的:

1.結合自身實踐生活,寫下自己對文章內容和人物有關的所思所想,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2.文字儘可能有趣一些,與書中人物做朋友,或調侃、或嬉笑怒罵,都可以。不必忌諱、不必畏首畏尾。儘量是真性情的體現,說錯也沒有關係。

3.在每篇文章的末尾,摘錄值得銘記的名言佳句,做一個簡短的總結。

一邊讀寫,一邊改進、修正,相信會越來越好的!

前五卷經典名句摘錄於此,請慢慢品享。

01《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一 上篇》(點擊可跳轉)

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

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

《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

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

02《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一 下篇》(點擊可跳轉)

君仁則臣直。

君明樂官,不明樂音。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

卑不謀尊,疏不謀戚。

03《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二(上)》(點擊可跳轉)

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

04《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二(下)》(點擊可跳轉)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不仁者不知也。

《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詩》云:「採葑採菲,無以下體。」

05《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三 (上)》(點擊可跳轉)

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詘,是之謂大丈夫。

06《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三 (下)》(點擊可跳轉)

愚者所笑,賢者察焉。

家聽於親,國聽於君。

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終必受詘。

07《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四(上)》(點擊可跳轉)

死者復生,生者不愧。

小人有欲,輕慮淺謀,徒見其利,不顧其害,難必不久矣。

毋變而度,毋易而慮,堅守一心,以歿而世!

夫道,善用之則百裡之地可以獨立,不善用之則楚六千裡而為讎人役。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

國者,天下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

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

以國濟義,一日而白,湯、武是也。是所謂義立而王也。

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具與。

明主之所謹擇也,仁人之所務白也。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08《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四(下)》(點擊可跳轉)

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

09《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五(上)》(點擊可跳轉)

趙奢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道遠險狹,譬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

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

10《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五(下)》(點擊可跳轉)

先人有言:燕雀處屋,子母相哺,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將及己也。

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 END -

相關焦點

  • 司馬光《資治通鑑》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在其助手劉攽、範祖禹、劉恕等人的通力協作下,歷時十九年編纂的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其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終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錄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跡,成書二百九十四卷,另成《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故賜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宋神宗說得非常清楚,讀史書,知往事,見得失,銘「商鑑」,對於他的求索治道,非常有益。史書中所載的「治道」是什麼呢?神宗用了十二個排比句:「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敎,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
  • 【推薦閱讀】王財貴教授:同學們該讀資治通鑑了!
    其實他五歲開始讀書,十歲左右就背完了九經(五經加上公羊、穀梁、儀禮、禮記),從此以後優遊經史子集了。居然還自責「志學不早」!不過比起其它人,曾國藩的讀書經歷確實有點「晚」了。且舉一代名人胡適之為例:胡適之四歲就背詩,五、六歲開始背古文,九歲就讀古典小說,十一歲點讀資治通鑑。十三歲就讀完左傳了。
  • 《資治通鑑》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作為一部篇幅長達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資治通鑑》對歷史的記載通常被人們認為是詳盡的
  • 讀《資治通鑑》對提升一個人的修養有什麼意義?
    讀《史記》多了,人會熱血沸騰,屁股一抬,就想離開椅子,去當遊俠、辯士或刺客;而讀《資治通鑑》多了,屁股又坐回來了,會考慮做大事前,先學一點邏輯思辨。《史記》等紀傳體史書看的主要是個人傳,個人命運,個人奮鬥。當然,《史記》各國世家,天子本紀,也都有年表大事,但那個太悶了。
  • 《資治通鑑》| 司馬光打造史學超級IP
    司馬光與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等人一起,耗費十九年時間完成了這部294卷皇皇巨著。《資治通鑑》涵蓋歷史時段廣:從三家分晉(前403)起,直到宋代開國之前一年(959),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徵引史料極為豐富:除歷代紀傳體正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治史態度十分嚴謹,敘述一事往往用數種材料寫成,遇到記載差異,詳加考訂,註明取捨原因;重在資治:以"臣光曰"的形式納入前人的和自撰的史論二百多篇,在敘述史事中貫穿明確的道德、政治觀念,供皇帝借鑑。
  • 《資治通鑑》問世之謎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司馬光本人擔任主編,在劉攽、劉恕和範祖禹的協助下,歷時19年而編撰完成。全書分為294卷,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即公元959年,按照時間順序記載了共16朝1362年的歷史。
  • 智庫解析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按年代順序排列實史,上起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2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1361年間的歷史,全書共294卷,另附目錄及考異各30卷,共300多萬字,是一部很有參考價值的歷史巨著,至今仍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司馬光為《資治通鑑》耗盡畢生精力,書成後兩年,於1086年逝世,終年67歲。
  • 品·鑑|《資治通鑑》卷第二
    靜讀《通鑑》,對境煉心,觀復知常。本文共計 6579 字因上一篇文章《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二 上》未添加「原創」標記,無法加入【專輯】之中,所以將其連結添加於此處,以保證行文連貫性。本文標題應為《品·鑑| 《資治通鑑》卷第二 下》。
  • 資治通鑑:文人讀它看清天下,君子讀它處世安身
    唯有讀歷史的人,活得達觀通透,不易迷失。 讀史明鑑,必少不了《資治通鑑》。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最權威齊全。中國上下幾千年,都歷經了哪些朝代興衰,出現過哪些歷史事件。要系統理清中國歷史,則一定要讀它。 毛澤東生前,曾讀過17遍,每一遍都仔細批註。
  • 《資治通鑑》10句金玉良言,對我們每個都有用,建議至少讀一遍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本書主要用歷史的得失來鑑誡加強統治,把歷史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為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除政治之外,《資治通鑑》在文化、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均有記載。在文化方面,就學術思想來說,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陰陽、縱橫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學術主張,下及漢初的黃老思想,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以及魏晉玄學的盛行都有記載。《資治通鑑》10句金玉良言,對我們每個都有用,一生至少讀一遍一、儉約,所以彰其美也。
  • 134 《資治通鑑》第134卷宋紀十六
    相關連結 1-100   《資治通鑑》第1-100 卷 合集 101《資治通鑑》第101卷 晉紀 二十三102  《資治通鑑》第102卷 晉紀二十四103 《資治通鑑》第103卷 晉紀 二十五104 《資治通鑑》第104卷 晉紀 二十六105 《資治通鑑
  • 《資治通鑑》裡的那些小故事
    前言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對,就是那個小時候砸缸救人的宋朝神童)前後用了19年的時間,主持編寫了一部從戰國到秦亡這一段歷史的編年體通志。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將編好的《資治通鑑》呈報宋神宗。
  • 187《資治通鑑》第187卷 唐紀三
    相關連結《資治通鑑》第 1-150 卷合集151 《資治通鑑》第151卷梁紀七152 《資治通鑑》第152卷梁紀八153 《資治通鑑》第153卷 梁紀九154 《資治通鑑》第154卷 梁紀十155 《資治通鑑》第155
  •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不過,比起「砸缸」這件軼事,更值得世人銘記和崇敬的是,司馬光耗時十九年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
  • 讀《資治通鑑》,感悟三種處世大境界
    在卷帙浩繁的歷史文化典籍中,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它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1 淡泊寧靜 以儉養德 《資治通鑑》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誡子書》有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周易》言「君子以儉德闢難」,《左傳》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資治通鑑》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第一次聽說《資治通鑑》是在中學上老師講的歷史課上,老師說這是北宋年間宰相司馬光編寫的一部史書,它是我國繼西漢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後又一部重要歷史巨作,在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那麼,後來成為宰相的司馬光一定不同凡響,他編寫的《資治通鑑》這本書肯定偉大,事實也果真如此。
  •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曝光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書殘稿。這是司馬光《資治通鑑》全世界唯一手稿。手稿為一長卷形狀,共計29行465餘字,記東晉永昌元年事,殘稿改動塗抹處頗多。
  •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長啥樣?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此為司馬光親自書寫的原本。這本作品約 29行,460多個字,記錄了西晉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事件。卷背有陳謝狀5行,24字,亦是司馬光手筆。司馬光《資治通鑑殘稿》司馬光為人行事都很嚴謹,黃庭堅謂:「餘嘗觀溫公《資冶通鑑》草,雖數百卷,顛倒塗抹,迄無一字作草。」
  • 旅遊:人生二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我總是回答:「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人生二樂也。」本人之喜歡讀書,由來已久。這倒並非響應宋真宗號召,相信「書中自有幹鍾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是讀書一可長知識,二可擴心胸,三可明志向,四可辨是非,五可得樂趣。同樣,我之喜歡旅行,也是由來已久。且「積四十年之經驗」,深感古人把「行萬裡路」與「讀萬卷書」等量齊觀,大有道理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