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2021-02-07 中華讀書報



作為一部篇幅長達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資治通鑑》對歷史的記載通常被人們認為是詳盡的。事實卻並非如此。舉一個例子,《資治通鑑》對前代的歷史記載,以敘述唐朝的內容最為豐富。兩漢四百餘年,《資治通鑑》不過給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卻佔據了八十一卷篇幅。但當一位讀者嘗試著在《資治通鑑》中尋找李白的蹤跡時,他會發現什麼?他會發現,《資治通鑑》中居然沒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資治通鑑》給予唐朝歷史如此高的關注度,卻為何隻字不提李白?是《資治通鑑》的作者們疏忽了嗎?把這個疑問暫時擱在一邊,讓我們繼續在《資治通鑑》中尋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又會發現了什麼?我們會發現,杜甫的運氣比李白好一點點。為什麼是好一點點?因為杜甫的名字至少在《資治通鑑》中被提到了一次。是的,你沒有看錯,這也就意味著杜甫事實上在《資治通鑑》中也沒有出現過,只不過被別人提到了一次,因為他的名句「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頗受不得志的政治家們的青睞。


深入核查後,讀者們會發現,在《資治通鑑》裡失蹤的,不僅僅是李白、杜甫,還有很多跟他們同樣大腕的中國歷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歷史小名人,被《資治通鑑》「遺忘」的更是不計其數。這當然不是以司馬光為首的《資治通鑑》編纂團隊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學者李光地所諷刺的那樣,《資治通鑑》的疏曠「網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為屹立千餘年不倒的經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記》一起構成中國傳統史學的雙峰。顯然,粗心出錯的是李光地這樣的讀者,而不是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


《資治通鑑》為什麼會出現這類貌似「疏漏」的現象,如果這並不是真正的疏漏,那它背後的合理性又是什麼?我們先來算一筆帳。《資治通鑑》篇幅的確巨大,總字數約三百萬不到。但大家不要忘了,它所記述的歷史時段上起春秋戰國之際,下至宋代建立以前,縱橫一千四百餘年。平均下來,每年只能佔用2000字左右。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在位五十四年間,外服四夷,內強皇權,奠定了此後中國歷史兩千餘年的走向。這麼重要的歷史時期,《資治通鑑》只給它六卷篇幅,平均一卷講述九年,每卷不超過兩萬字。我們全面抗戰打了八年,試想,若規定用兩萬字的篇幅把抗日戰爭敘述一遍,我們能講什麼?把主要戰役,指揮將領,犧牲多少同胞羅列一遍,大概也不止兩萬字。然而《資治通鑑》就在兩萬字不到的篇幅裡,把漢武帝時代波瀾壯闊的九年給講完了,何等惜墨如金!


這樣看下來,《資治通鑑》的篇幅成為一個相對的問題。和一般著作比,煌煌三百萬言,當然算巨著。但和它所承擔的任務與內容比,三百萬字卻已經是節省到不能再節省的地步了。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相對性?這和上文提到,屈原、李白、杜甫等歷史名人不見於《資治通鑑》又有什麼關係?先來看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鑑表》中的一段話:


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司馬光這段話包含兩層意思,分別能解答我們之前提出的兩個問題。中國古人重視歷史,尤其是中晚唐以後,歷經戰亂,皇帝以及宰相等最高統治階層成員,開始日益重視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並形成閱讀、討論歷史的穩定傳統。這一傳統在宋代得到進一步鞏固。但傳統的史書,即便是最重要的那部分,積累到宋代中期,分量也已經非常大。今天被我們稱之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資治通鑑》開始編修之前,已經完成了十九部,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一直到《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僅這十九部歷史著作加起來,字數就達到一千五百萬左右。這就是司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話中所描述的情況,「遷固(指司馬遷和班固)以來,文字繁多」。找個讀書專業戶,認認真真每天讀五萬字,讀完這些書要花一年時間。以致用為目的的讀史,猶需細緻認真,不能流於泛泛觀覽,要做到學與思並行。若用這種方法一絲不苟地讀史,對於日理萬機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級官員,怎麼有時間把這些書讀遍?


這就引出了司馬光在前段引文中提及的第二個話題。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古往今來的這些歷史作一次提煉、總結,縮減篇幅,留下最精華的部分,以便以皇帝為首的帝國高級管理人員有可能對它進行仔細閱讀。這就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的由來。壓縮歷史、選取敘述對象,必然需要有標準。把什麼內容保留下來,什麼內容剔除出去,都應該按照這個標準來確定。而標準的制定,又與寫作目的緊密聯繫在一起。司馬光講得很清楚,他編這部《資治通鑑》,是為了給皇帝等國家高管提供歷史參考,便於他們汲取歷史經驗以提高治理國家的水平。這就是《資治通鑑》的編纂目的。根據這一目的來選擇什麼樣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可以進入《資治通鑑》,什麼樣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可以忽略,其標準自然也就不難定義。用司馬光的原話說,就是「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這就是《資治通鑑》選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最為簡要的標準說明,它只記錄那些影響到國家興衰成敗、百姓幸福指數的人和事,沒有多餘的篇幅留給文學、藝術以及名人軼事。


李白、杜甫不見載於《資治通鑑》,符合這個標準,因為他們不是政治人物。司馬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子虛賦》《上林賦》不見載於《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只選取他一篇短短的《諫獵賦》,也符合這個標準。因為《子虛》《上林》辭藻再華麗,也與治國無關;《諫獵賦》的文字雖然相對平實且篇幅短小,卻從一個角度提出了帝王行為規範的問題,與治道有關,故能被《資治通鑑》相中。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相關焦點

  • 《資治通鑑》智慧精髓,讓李白消失無影,卻讓杜甫金句出名
    唯一問題就是,《資治通鑑》唐朝81卷中,卻少有詩人出現,詩仙李白壓根沒提過,至於杜甫也僅有一句入列。這個問題無疑值得研究,而研究的起點,就從杜甫入列的那句金句入手吧。風華是個好東西,沒有經歷過而只能幻想的杜甫,只能將情感寄托在詩句中,於是就有了一下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用短短十餘個字概括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沒有三顧茅廬,如何有三分天下?
  • 此書被稱為小《資治通鑑》,乃中國古代權謀名著,作者乃李白老師
    《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權謀書」,該書被稱為歷代皇帝的必修課,書中闡述了很多用人馭臣的道理和君王心術。 有一部僅次於《資治通鑑》的權謀書今天卻鮮為人知,這部書被稱為「小《資治通鑑》」,書中有不少值得後人借鑑的內容。
  • 如何讀懂《資治通鑑》?|紀念司馬光誕辰1001周年
    舉一個例子,《資治通鑑》對前代的歷史記載,以敘述唐朝的內容最為豐富。兩漢四百餘年,《資治通鑑》不過給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卻佔據了八十一卷篇幅。但當一位讀者嘗試著在《資治通鑑》中尋找李白的蹤跡時,他會發現什麼?他會發現,《資治通鑑》中居然沒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資治通鑑》給予唐朝歷史如此高的關注度,卻為何隻字不提李白?是《資治通鑑》的作者們疏忽了嗎?
  • 《資治通鑑》裡的那些小故事
    前言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對,就是那個小時候砸缸救人的宋朝神童)前後用了19年的時間,主持編寫了一部從戰國到秦亡這一段歷史的編年體通志。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將編好的《資治通鑑》呈報宋神宗。
  • 李白詩才無雙,官場上卻淺嘗輒止,野路子出身對李白前途的影響
    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些讀者就要問了,科舉考試和李白到底有著什麼關係呢?其實對於李白而言他在仕途不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源自於他並沒有參加當時的科舉考試。2.身份限制成阻礙李白參與科舉考試主要原因很多讀者可能都不太理解,按照上文中所說唐朝時期科舉考試以重詩賦為主,對於李白這樣的大詩人來說那不是很容易的麼,那麼李白為什麼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呢?
  •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為什麼不稱呼武則天為皇帝,而稱為皇后
    歷史上都已經蓋棺定論認為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那麼,為什麼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不大大方方地稱呼武則天為「皇帝」呢?對於這件事,小編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司馬光在這本「官版」的史書中不稱呼武則天為後補,但不代表司馬光反對武則天當皇帝。
  • 李白思念家鄉,卻為什麼一生都沒有回去過?
    從他這一生的經歷,我們可以知道李白第二次出來遊歷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這一點讓人匪夷所思。李白可以寫下名篇《靜夜思》,表明他對家鄉如此思念,那為什麼他不回去呢?可惜的是李白到死也沒有混出一個好的事業來,雖然他的詩寫的好,可是沒用,這並不能成為他成功的象徵,所以他因為好臉面不敢回家。2、實在是離家太遠李白老家比較偏僻,他出來打拼事業又不得不去往繁華的地方。
  • 《資治通鑑》裡一句美文,了解完史實,再不忍卒讀
    《資治通鑑》是中國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展示了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曾經出現的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資治通鑑》,又被稱作「帝王書」,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 浪漫詩仙李白,為何會悲催一生?答案就在這3首詩裡
    在駱駝最初的印象裡,李白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因為他的詩歌經常被選進教材;後來讀到他的《將進酒》,駱駝又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傲嬌」的人,因為他視金錢如糞土,視聖賢於無物;等到駱駝開始研究唐代歷史以後,駱駝最終認為,李白是一個「可憐」的人,因為他一生胸襟未展,四處漂泊,最終客死異鄉。
  • 李白為什麼那麼愛大鵬鳥?
    一談及李白,仿佛眼前就浮現出一幅狂人縱酒豪歌圖。李白給人的印象,總是曠達、縱逸、瀟灑、樂觀、恣肆的。李白一生都很嚮往一種神話中的大鳥,那就是大鵬。李白的詩作中多次出現了大鵬鳥的意象,如《上李邕》詩中:「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 唐詩裡的鳥,李白是大鵬,杜甫是沙鷗
    唐詩裡山水田園、風花雪月題材的作品很多,但是寫鳥類的也不在少數。如崔顥只一首《黃鶴樓》,就寫出了神話傳說中黃鶴的神奇景象,連大詩人李白都自愧不如。再比如鷓鴣、燕子、大雁等這些普通的鳥,寫入唐詩的那就更多了。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意象。我們今天只說李白和杜甫。如果說李白是大鵬,那麼杜甫就是沙鷗。為什麼這麼說呢?
  • 司馬光《資治通鑑》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毛澤東向吳晗談起《資治通鑑》這部書寫得好,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但舊本沒有標點,不分段落,今人讀起來不方便,市上流傳亦已不多,要他與范文瀾組織人手在一兩年內將《資治通鑑》標點出版,供廣大幹部閱讀,藉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參譚其驤《學者、才子、為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好幹部——懷念吳晗同志》、蔡美彪《〈資治通鑑〉標點工作回顧》)。
  • 望廬山瀑布,這次李白真的沒有誇張
    繼續沿著山澗往裡走,一路水聲潺潺,遠處的秀峰瀑布在山谷間或隱或現,瀑布的轟鳴聲若有若無,讓登山不是那麼枯燥。來到瀑布之下,秋季的水量不是太大,但水流從45米的高度一瀉千裡,兩邊都是陡峭的萬仞絕壁,氣勢如虹,勢不可擋,頓時感覺李白真的沒有過分誇張。山頂之上有一座黃巖寺,十分清靜,溯溪而上還可以找到瀑布源頭。
  • 韓信和李白喝醉了,李白知道他的酒裡被下毒了,結果…
    韓信突然一個箭步衝到了對面,作勢要搶李白的酒杯,李白伸長了手臂不讓韓信夠著,「韓兄,酒要給會品的人喝才有味道。」說著李白側過臉喝掉了酒杯裡的酒。「媽的!就不讓你喝!」韓信是真怒了,他用力扳過李白的臉,對著那好看的雙唇就印了下去。李白一時吃驚,未喝完的酒就渡到了韓信的口裡。還有一些順著兩人嘴唇間的縫隙留了下來。
  • 王維為什麼「拉黑」李白?
    管家收到了明確要求——今後,凡是那個人參加的論壇、年會、剪彩、酒會、頒獎禮、真人秀,王大人一概不出席。不要問為什麼! 古代文人一般會在作品中表達他們的人生態度,就像今天我們發微博和朋友圈一樣, 可是王維和李白的作品加起來上千首,一次也沒有@對方。
  • 936歲生日快樂,《資治通鑑》
    這一年,窮盡心血的司馬光溘然長逝,沒有等到自己的這部和司馬遷《史記》齊名的史書正式出版。儘管在四十年前的慶曆年間,畢昇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因為工藝的不成熟、印刷成品不美觀等多種原因,《資治通鑑》的印刷依然採用的是木雕版。這部巨著一共有400萬字,需要7000塊雕版才能刻完。這一刻,就是七年,直到1092年,這部萬眾期待的巨著才終於面世。
  • 《資治通鑑》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第一次聽說《資治通鑑》是在中學上老師講的歷史課上,老師說這是北宋年間宰相司馬光編寫的一部史書,它是我國繼西漢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後又一部重要歷史巨作,在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故事裡的小司馬光聰明機靈,勇敢堅強,在一個同伴不小心跌落裝滿水的缸裡時,司馬光沒有像其它小朋友那樣因擔驚受怕而逃跑,他穩重沉著,拿起缸邊的石塊,將缸邊砸了一個洞,水從洞中流出,小朋友得救了。從這個故事不難看出,小小的司馬光具有超常的智慧,所以一提起他的名字,人人都佩服不已。那麼,後來成為宰相的司馬光一定不同凡響,他編寫的《資治通鑑》這本書肯定偉大,事實也果真如此。
  • 《資治通鑑》裡細思極恐的細節,司馬光不敢明寫,只好拐彎告訴你
    大家好,我是弟兄們風緊扯呼,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資治通鑑》裡面的」帝王術「。《資治通鑑》四個字,宋神宗給起的。「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治道,講的就是治國之道。其實在資治通鑑裡面有很多回想起來細思極恐的細節,但是我們沒有注意,等到轉過頭回想一下,你才知道司馬光把大智慧、大陽謀都寫進了這本書裡面。比如說資治通鑑裡面的《完璧歸趙》,對趙國其實是一次失敗的外交活動。
  • 為什麼大多數吉爾吉斯斯坦的老百姓不知道李白呢?
    我國偉大的詩人李白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可為什麼大多數吉爾吉斯斯坦的老百姓不知道李白,僅僅只有少數學者和政府官員知道呢?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1275年,他曾被推薦到同為台州老鄉的賈似道幕下任職,見其冥頑剛愎,不聽正言,乃棄官歸鄉裡。宋亡不仕於元朝,專心注釋《資治通鑑》,年逾古稀去世。胡三省《資治通鑑》注中所表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卓識洞見,陳垣先生在《通鑑胡注表微》裡有精到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