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裡一句美文,了解完史實,再不忍卒讀

2020-12-26 坤坤基地

《資治通鑑》是中國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展示了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曾經出現的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

《資治通鑑》,又被稱作「帝王書」,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資治通鑑》裡有這麼一句話

春燕歸,巢於林木

乍一讀,這句話十分唯美,

春天到了,燕子回歸,在樹林裡做巢生活,多美啊

可是了解完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卻讓人不忍再讀,來跟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有過農村生活的朋友們應該了解,燕子一般都是家燕,喜歡在家裡屋簷下築巢,家裡老人還總是說,燕子窩打不得,不然母燕子要來啄小孩的眼睛,

小時候還經常唱那首兒歌呢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樣。」

燕子向來是喜歡在屋簷下築巢的,那為什麼《資治通鑑》中說「巢於林木」呢?

這背後是黎民蒼生的血淚!

這句話語出《資治通鑑·第一二六卷》

全文為:

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殺掠不可勝計,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

文中記述的場景發生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北方為北魏、南方為宋國,當時的宋國皇帝為宋文帝,就是氣吞萬裡如虎的宋武帝劉裕的兒子,

當時南北朝並立,宋文帝也是一位明君,自然不甘與北魏分治天下,再加上宋朝國力強盛,宋文帝早就下定主意要攻打北魏,

元嘉年間,宋文帝藉口收復失地,向北魏用兵,先後發起了三場戰爭,史稱「元嘉北伐」

後來的詞人辛棄疾在詞中寫道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文帝一心想要像他老子劉裕那樣,封狼居胥,最開始宋軍佔到了一些便宜,就開始意得志滿起來,

不曾想,北魏的拓跋燾也是一代雄主,麾下謀士猛將眾多,抓住機會大敗宋軍,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

一路上,南宋國的兗、徐、兗、豫、青、冀六州陷入戰火之中,北魏軍隊在南方大地上燒殺搶掠,青壯男人一律處死、嬰幼兒用槊穿著,揮舞著戲耍作樂,他們所經過的地方,一律放火燒村,以至於,春天時候燕子回歸,都找不到房屋築巢,只能在樹林中築巢,

想必司馬光寫到此處也不忍再寫下去,

曹操曾在他的名詩《蒿裡行》中寫道:

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太過直白、現實

司馬光只能用唯美的一句「春燕歸,巢於林木」來形容那神州大地,千裡內毫無生機的悲慘形狀,

有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美譽的劉基劉伯溫也曾做詩寫過經過戰爭後的慘烈景象

全詩太長,下面節選片段給大家賞讀:

高門大宅化灰燼,蓬蒿瓦礫塞道周。春燕營巢在林木,深山露宿隨猿猴。三年避亂客異縣,側身天地如浮漚。親朋阻隔童僕散,疏食水飲不自謀。有時惝恍夢閭裡,驚覺五內攢百憂。

出自劉伯溫《題富好禮所畜村樂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全文進行閱讀,

在這首長詩裡,劉伯溫回憶了自己早年在鄉野的生活,那裡是一片世外桃源,地主、農民和諧相處,官府也很簡單不管什麼事情,人民沒什麼事都不願意到城鎮裡去,生活祥和安寧,然而戰爭來了,這一切頃刻間就化為烏有,他不得已流落異鄉、與猿猴為伴,這一切都是戰爭帶來的,

戰爭滿足了當權者的私慾,卻給無辜的百姓帶來深深的不幸,

我們能活到今天,應該感謝我們的直系老祖宗能在那種亂世裡活下來,戰國、楚漢爭雄、三分天下、五胡亂華、隋唐五代之亂,每一次的更替都是百姓在承擔,我們的先人究竟經歷過什麼樣的磨難呢?

真就如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裡說的那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感謝這個強大的國家,給了我們和平安寧的生活!

我是一身之憾,喜歡的話就點個關注評論一句支持一下我吧

謝謝觀眾老爺們

相關焦點

  • 智庫解析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
    司馬光從小聰明伶俐,有一次,他和一群小夥伴捉迷藏,一個孩子不小心掉進水缸裡,其他孩子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搬起一塊大石頭,砸破水缸,水流出來後,那個孩子得救了。司馬光的機智勇敢一直被後世傳為佳話。
  • 《資治通鑑》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舉一個例子,《資治通鑑》對前代的歷史記載,以敘述唐朝的內容最為豐富。兩漢四百餘年,《資治通鑑》不過給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卻佔據了八十一卷篇幅。但當一位讀者嘗試著在《資治通鑑》中尋找李白的蹤跡時,他會發現什麼?他會發現,《資治通鑑》中居然沒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資治通鑑》給予唐朝歷史如此高的關注度,卻為何隻字不提李白?是《資治通鑑》的作者們疏忽了嗎?
  • 《資治通鑑》裡的那些小故事
    前言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對,就是那個小時候砸缸救人的宋朝神童)前後用了19年的時間,主持編寫了一部從戰國到秦亡這一段歷史的編年體通志。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將編好的《資治通鑑》呈報宋神宗。
  • 司馬光《資治通鑑》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我們了解到的幾種《通鑑》讀法。 宋代皇帝如何讀《通鑑》?我們知道,《資治通鑑》一書的成功編纂,離不開宋朝皇帝的支持,「資治通鑑」這個書名就是宋神宗欽定的,宋神宗還為此書寫了序。那麼,宋代的皇帝是如何閱讀《通鑑》的呢?
  • 《資治通鑑》中的三大修身要訣,修成其一足以立世
    在卷帙浩繁的歷史文化典籍中,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它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古人云:「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曝光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書殘稿。這是司馬光《資治通鑑》全世界唯一手稿。手稿為一長卷形狀,共計29行465餘字,記東晉永昌元年事,殘稿改動塗抹處頗多。
  • 歷時19年,編寫出一套大型編年體通史,司馬光和《資治通鑑》
    司馬光可以和司馬遷比肩是因為他編寫了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編年體是以時間順序為軸線的記錄方法,通史是連貫記錄各個時期的史實。《資治通鑑》的編寫工作僅籌備素材就長達十年,紮實的積累工作讓這部史書成為僅次於《史記》的重要史學著作。公元1066年,司馬光正式開始編寫《資治通鑑》,在編寫過程中他注重文字精煉,條例清晰,便於快速瀏覽查閱。
  • 《資治通鑑》問世之謎
    司馬光當時只有26歲,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先後擔任了地方的佐官和縣令。 從慶曆三年,也就是公元1043年開始,範仲淹、富弼、韓琦等人主持了「慶曆新政」,嚴厲懲治地方官員的腐敗,進行政治改革。從慶曆四年下半年開始,改革派逐漸被打壓。
  • 用一句歌詞總結你的2020,你用哪句?【美文】
    用一句歌詞總結你的2020,你用哪句?【美文】 2020-12-30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長啥樣?
    司馬光《資治通鑑殘稿》,縱33.8釐米,橫130 釐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 歲月經歷感悟短詩《我看見我》,詩歌美文賞,當眾生緣註定那生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詩情概要】你真的了解自己嗎?有時候或許換個立場、換個視角,才更能夠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吧。我們似乎總是善變的,時而堅定著、也時而徘徊著。但時光也永遠無情的陪伴我們流逝著,當世間的所有愛恨都已消散,當眾生的緣分都已結果。迷途之中,我們都只是萬千塵埃裡的一粒粒微塵吧。本篇取自流光詩人筆下詩集:「夜非之時」之《我看見我》,帶你走入詩歌美文佳作欣賞,體會精美詩句、人生感悟好詩篇。
  •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在運城歷史上,有兩大史學天才。一位是司馬遷,一位是司馬光,他們屬於同一家族,司馬光是司馬遷的後人。相比之下,司馬光嘔心瀝血19年完成的《資治通鑑》,有數千萬字,毛澤東一生閱讀17遍,可謂受益無窮。
  • 有了這套《柏楊給孩子的資治通鑑》,媽媽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被歷史...
    曾寫下《中國人史綱》的臺灣作家柏楊先生,因為擔心「再沒有現代語文本問世,這價值連城的《資治通鑑》將遭到塵封的厄運」,所以他花費10年時間,把《資治通鑑》翻譯成了白話文,希望使更多的人,有能力閱讀這部沉睡在圖書館裡的智能寶典。
  • 936歲生日快樂,《資治通鑑》
    但是因為工藝的不成熟、印刷成品不美觀等多種原因,《資治通鑑》的印刷依然採用的是木雕版。這部巨著一共有400萬字,需要7000塊雕版才能刻完。這一刻,就是七年,直到1092年,這部萬眾期待的巨著才終於面世。宋哲宗拿到這部書之後,異常興奮,差不多所有省部級以上的幹部,都賜了一套書,以體現「盛世修史」的志得意滿。而這部書的雕版,就一直存放在杭州。
  • 珍惜朋友圈裡給你點讚的人【美文】
    珍惜朋友圈裡給你點讚的人【美文】 2020-12-21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推薦閱讀】王財貴教授:同學們該讀資治通鑑了!
    且舉一代名人胡適之為例:胡適之四歲就背詩,五、六歲開始背古文,九歲就讀古典小說,十一歲點讀資治通鑑。十三歲就讀完左傳了。而沈剛伯(當代歷史學家)自敘說:「四歲時先祖父便教我識字,六歲正式背書寫字,先祖父安排的順序是:第一朱子小學集解、第二孝經、第三論語、第四孟子、第五大學、第六中庸、第七詩經、第八書經、第九易經,這九本書在兩年內背完,而且詩經、書經和四書是連註解都要背的。
  • 大秦賦「三周並立」,是尊重史實還是史實錯誤?讀懂了解三者關係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便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華5000年的歷史,沒有哪一個朝代會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建立秦朝時,曾希望秦朝傳千世萬世,但是最終才二世而亡,所以王朝更迭,興盛榮衰,一直是中華歷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首朗朗上口的朝代歌也讓我們了解中國歷史上主要朝代。我們常說東周分兩代,春秋和戰國,在這之前還有一個西周。
  • 《資治通鑑》中的一段記載:田忌賽馬,這是一場愚蠢的勝利
    不管是已經做父母的人,還是現在還未成家立業的人,都對這個故事有一定的了解。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故事的主人公是田忌、孫臏,以及齊威王。故事的內容是,齊國派了使臣出訪大梁,身為階下囚的孫臏秘密拜訪了他,和他交談了一番。齊國使臣覺得,孫臏這個人還挺不錯,有大能,算個奇人。於是,他偷偷地將孫臏帶到了齊國。
  •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為什麼不稱呼武則天為皇帝,而稱為皇后
    歷史上都已經蓋棺定論認為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那麼,為什麼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不大大方方地稱呼武則天為「皇帝」呢?對於這件事,小編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司馬光在這本「官版」的史書中不稱呼武則天為後補,但不代表司馬光反對武則天當皇帝。
  • 古代怎麼老喜歡在廁所裡搞人?——夜讀資治通鑑51-55
    文/聶輝華【夜讀資治通鑑51-古代怎麼老喜歡在廁所裡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