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中國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展示了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曾經出現的諸多王朝興衰交替的滄桑歷史,揭示了其中蘊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
《資治通鑑》,又被稱作「帝王書」,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
《資治通鑑》裡有這麼一句話
春燕歸,巢於林木
乍一讀,這句話十分唯美,
春天到了,燕子回歸,在樹林裡做巢生活,多美啊
可是了解完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卻讓人不忍再讀,來跟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有過農村生活的朋友們應該了解,燕子一般都是家燕,喜歡在家裡屋簷下築巢,家裡老人還總是說,燕子窩打不得,不然母燕子要來啄小孩的眼睛,
小時候還經常唱那首兒歌呢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樣。」
燕子向來是喜歡在屋簷下築巢的,那為什麼《資治通鑑》中說「巢於林木」呢?
這背後是黎民蒼生的血淚!
這句話語出《資治通鑑·第一二六卷》
全文為:
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殺掠不可勝計,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
文中記述的場景發生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北方為北魏、南方為宋國,當時的宋國皇帝為宋文帝,就是氣吞萬裡如虎的宋武帝劉裕的兒子,
當時南北朝並立,宋文帝也是一位明君,自然不甘與北魏分治天下,再加上宋朝國力強盛,宋文帝早就下定主意要攻打北魏,
元嘉年間,宋文帝藉口收復失地,向北魏用兵,先後發起了三場戰爭,史稱「元嘉北伐」
後來的詞人辛棄疾在詞中寫道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文帝一心想要像他老子劉裕那樣,封狼居胥,最開始宋軍佔到了一些便宜,就開始意得志滿起來,
不曾想,北魏的拓跋燾也是一代雄主,麾下謀士猛將眾多,抓住機會大敗宋軍,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
一路上,南宋國的兗、徐、兗、豫、青、冀六州陷入戰火之中,北魏軍隊在南方大地上燒殺搶掠,青壯男人一律處死、嬰幼兒用槊穿著,揮舞著戲耍作樂,他們所經過的地方,一律放火燒村,以至於,春天時候燕子回歸,都找不到房屋築巢,只能在樹林中築巢,
想必司馬光寫到此處也不忍再寫下去,
曹操曾在他的名詩《蒿裡行》中寫道:
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
太過直白、現實
司馬光只能用唯美的一句「春燕歸,巢於林木」來形容那神州大地,千裡內毫無生機的悲慘形狀,
有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美譽的劉基劉伯溫也曾做詩寫過經過戰爭後的慘烈景象
全詩太長,下面節選片段給大家賞讀:
高門大宅化灰燼,蓬蒿瓦礫塞道周。春燕營巢在林木,深山露宿隨猿猴。三年避亂客異縣,側身天地如浮漚。親朋阻隔童僕散,疏食水飲不自謀。有時惝恍夢閭裡,驚覺五內攢百憂。
出自劉伯溫《題富好禮所畜村樂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全文進行閱讀,
在這首長詩裡,劉伯溫回憶了自己早年在鄉野的生活,那裡是一片世外桃源,地主、農民和諧相處,官府也很簡單不管什麼事情,人民沒什麼事都不願意到城鎮裡去,生活祥和安寧,然而戰爭來了,這一切頃刻間就化為烏有,他不得已流落異鄉、與猿猴為伴,這一切都是戰爭帶來的,
戰爭滿足了當權者的私慾,卻給無辜的百姓帶來深深的不幸,
我們能活到今天,應該感謝我們的直系老祖宗能在那種亂世裡活下來,戰國、楚漢爭雄、三分天下、五胡亂華、隋唐五代之亂,每一次的更替都是百姓在承擔,我們的先人究竟經歷過什麼樣的磨難呢?
真就如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裡說的那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感謝這個強大的國家,給了我們和平安寧的生活!
我是一身之憾,喜歡的話就點個關注評論一句支持一下我吧
謝謝觀眾老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