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中的三大修身要訣,修成其一足以立世

2020-12-15 朗讀者

在卷帙浩繁的歷史文化典籍中,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它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古人云:「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一、淡泊寧靜 以儉養德

《資治通鑑》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誡子書》有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周易》言「君子以儉德闢難」,《左傳》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古語中有很多關於「儉」的箴言,告誡後人要培養儉樸的作風,不斷磨練自己的心性。古人素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的樂趣,更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與平和。常言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人處世,要保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司馬光認為,一個人要擁有修身智慧,淡泊明志的心性和勤儉節約的美德是必不可缺少的。以儉養德是司馬光一生的信仰,並將「儉」列為家風,時時告誡後代「儉能立名,侈必自敗」的道理。司馬光生活的年代,人們競相講排場、比闊氣成了常態,他特意給兒子司馬康寫了一封家書《訓儉示康》,旨在告誡兒子和後代繼承儉樸家風,其中列舉的一句警世名言經久不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在長期身居高位,加上宋朝賞識文官,給他們較高的待遇。在這種情況下,維持相對富足的生活比較容易,但是,司馬光始終堅持「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始終保持「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的生活狀態,將自己收入拿出來當辦公的費用,或散播給生活艱難的窮苦百姓。為什麼他能做到?是因為他懂得「侈,誤之大也」的道理,常問「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這是大賢的深謀遠慮與人生智慧,正所謂「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顏真卿像

二、為人正派 大氣坦然

在《資治通鑑》中,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收錄其中,這並不只是因為他的字寫得好,更是因為其德行好、品德高尚。收錄這樣的案例,旨在告誡後人為人正派、大氣坦蕩的道理。《資治通鑑》曰:「上問公權:『卿書何能如是之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默然改容,知其以筆諫也。」

顏真卿在二十五歲時中了進士,後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用使,為人非常正直,但是卻常常遭到誹謗和排擠。為官後不久,因得罪權貴大臣被朝廷貶官下放,到河北的平原郡當太守。這時,正值河北一帶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由於當時形勢複雜,不少地方官聞風而逃,還有的為了保身成了叛軍。顏真卿不計朝廷之前嫌,挺身而出,自發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打擊叛軍。隨後,他還聯手北海郡太守賀蘭進明一起平叛。但是賀蘭進明才能不大卻喜歡搶功邀賞,愛出風頭,顏真卿非常大度,坦然面對名譽利益,不計較個人得失,凡事以大局為重。幾場大仗下來,顏真卿在百姓中的威信猛增,受到後人的敬仰與愛戴。

大氣坦蕩、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對於個人修身養性十分重要。對於個人而言,養成大氣、坦蕩的品格是重要的人生財富。常言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說的就是一個人如果心胸開闊,才能氣定神閒、舉重若輕。心中無所掛礙才能勇往直前,朝著自己認定的目前努力向前。

慎獨自淑 表裡如一

「慎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見於《文子·精誠篇》,曰:「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禮記·中庸》道:「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東漢鄭玄注《中庸》云:「慎其家居之所為。」北宋司馬光深受先秦儒學思想影響,一生信奉「慎獨」,認為這是一個人的情操和氣節,是一個人最該具備的能力。他經常說,「吾無過人者,但平生之所為,未嘗不可對人言耳」,說的就是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保持住「慎獨」的良知。

《資治通鑑》中收錄了這樣一個例子,說的是東漢安帝年間,荊州刺史楊震發現一個叫王密的人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朝廷接受了楊震的舉薦,委任王密為昌邑令。王密深感楊震的知遇之恩,在一個夜深人靜之時,送上十兩黃金表示感激。並低聲說:「黑夜裡,無人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楊震拒絕接受,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說得王密羞愧難當。這則故事告誡人在無人監督時也要堅守內心的底線,做到不放縱、不越矩,坦蕩做事,清白做人。

司馬光收錄這些相關案例,旨在提醒後人對自己要有嚴格的要求,培養「慎獨」的品性,保持自淑自持的傲然品格。古人云,「君子不欺暗室」,說的就是一個人在私底下是否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獨自淑、表裡如一、品德高尚,是區分「眾人」和「君子」的重要標杆和尺度。

《資治通鑑》中的慎獨智慧、淡泊智慧、正氣智慧對每個人都有重要意義。正如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讀資治通鑑,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資治通鑑》正是一盤智慧的棋局,打開你的歷史視野,開悟你的思維。

只是文言版的《資治通鑑》對今人而言,過於古奧難懂。想要從中獲益匪淺,學習前人智慧,朗讀君向你推薦精品白話資治通鑑(全十冊)。

本書由臺灣學者黃錦鋐攜手臺灣二十七位資深教授傾力合譯。耗時3年,成功將巨著翻譯成白話,一改文言文版的晦澀困難。版本權威,譯文簡潔通俗,一看就懂,讓讀者不再心有餘而力不足。

要看最真實最熱血的歷史故事,資治通鑑當仁不讓,在跨度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戰爭與死亡,建國與亡國都是永恆的主題。翻開這部鴻篇巨製,你會感慨:劉邦規定「非劉氏不得王」,但也止不住呂后的專權;李世民再英武蓋世,也料不到子孫竟為無賴出生的朱溫誅殺;江南世家,門閥大姓,屢經歲月滌蕩,再風光無限最終也被差點被侯景趕盡殺絕……

此版書中有珍貴插畫,制度和時間脈絡,融會於白話譯文之中,閱讀便利快捷,便於理清脈絡,這是市面所罕見的。

如果說一個人物就是一個故事,那麼一個朝代更是一座博物館。無論是縱橫天下的帝王豪傑,或者是從政經略的名臣良將,還是安身立命的芸芸眾生,皆有所取。

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鑑於往事,獲修身齊家處世之智慧,白話資治通鑑,為你揭秘歷史乾坤

大家可以點下面的橫條購買,跟出版社定了一千套,很快就賣超了,現正跟出版社調貨,根據下單先後順序發貨,但價格絕對全網最低

相關焦點

  • 人有三知,足以立世
    「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生活中,常常有人拿捏不好說話的尺度。他們總追問別人的私事,亂揭他人傷疤,以刨根究底為樂,愛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卻不知,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並不會讓自己人生的湯滋味更濃,只會延長別人的痛,讓人難以自愈。
  • 女子立世牙反覆發炎?竟可能癌變!……立世牙究竟該不該拔,專家說明...
    ZAKER 哈爾濱記者 劉菊" 我這幾天牙疼得厲害,是不是立世牙『作妖兒』?"" 我半張臉都腫了,疼得受不了,必須得拔牙嗎?" 立世牙問題,一直是市民關注的問題,牙疼不是事,疼起來真要命。立世牙到底該不該拔?對人有什麼影響?
  • 《資治通鑑》可以這麼看:普通人也可借鑑以修身齊家的好書
    而這些巨作之中,有一部書號稱是「帝王之書」的著作,毛澤東前後讀了17遍之多,它便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及其助手編著的《資治通鑑》。從「三家分晉」開始,直到契丹於後唐絕交,《資治通鑑》共計294卷,三百多萬字,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 讀《資治通鑑》,感悟三種處世大境界
    在卷帙浩繁的歷史文化典籍中,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它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1 淡泊寧靜 以儉養德 《資治通鑑》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誡子書》有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周易》言「君子以儉德闢難」,《左傳》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不過,比起「砸缸」這件軼事,更值得世人銘記和崇敬的是,司馬光耗時十九年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
  •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除此以外,《資治通鑑》中對於個人修身養德的思想,也受到人們的尊崇,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慎獨」,在《資治通鑑》中就有廣泛體現。因此,我非常提倡孩子們讀《資治通鑑》來提高自身修養。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是如何教化人的。
  • 養生與修身的統一
    不過家訓中所談的養生,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緊緊同修身相結合,更多地強調精神因素和道德修養與身體健康的關係。上面提到的《聰訓齋語》,是曾國藩最為推崇的一部家訓。他曾講過,教育子侄,「不在多書」,只要有康熙帝的《庭訓格言》和這一本《聰訓齋語》就夠了,因為此書「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其作者張英,是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他在這部書中,用相當篇幅講了「致壽之道」,有一些道理頗能發人深省。
  • 修身齊家 久久為功:十種中華好書,推薦給新時代的黨員幹部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畫荻教子這樣的故事,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樣的名言警句,更有許多優秀的家訓故事,本期奉上的專題書單,可助您修身、齊家、治事、理政。
  • 資治通鑑:文人讀它看清天下,君子讀它處世安身
    生命在時光中消長。唯有讀歷史的人,活得達觀通透,不易迷失。 讀史明鑑,必少不了《資治通鑑》。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最權威齊全。中國上下幾千年,都歷經了哪些朝代興衰,出現過哪些歷史事件。要系統理清中國歷史,則一定要讀它。
  • 清人家訓中的「致壽之道」養生與修身的統一
    但正如李鴻章在一封家書中所說:「人雖有文章、名譽、金錢,而無強健之身體,亦何所用之?故養生之術,不可不注意也。養生非求不死,求暫時之康健而處安樂之境耳。」(《千家訓》)《聰訓齋語》也說:「父母之愛子,第一望其康寧,第二冀其成名,第三願其保家。」子女的康寧是家長關心的頭一個重要問題,所以家訓中也有不少關於養生的內容。
  • 資治通鑑:使功不如使過,犯過錯的人,用得好就是利刃!
    其一,這人和你有關係,且關係不錯,看在面子上辦了。其二,讓你幹的這件事,你有好處。其三,你和這個人在同一個組織內,他對你有更高的權力,你需要權力上服從。但是還有第四種,就是王溫舒的這種。而絕大多數人都有知恩圖報的想法,這東西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寫在基因中的。但是區別在於,如何施恩,可以是給與,也可以是拿走後再給回來。3.掠功擇郡中豪敢往吏十餘人,以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
  • 《資治通鑑》問世之謎
    任職於地方的司馬光在朝廷政治中還沒有多少發言權,但他沒有放棄對政治的關心,大量閱讀經史,並撰寫了《機權論》《才德論》《廉頗論》《河間獻王贊》等十幾篇史論。其中有一些史論和政論文章,後來經過修改被用到了《資治通鑑》的評論「臣光曰」之中,《才德論》即是一例。
  • 司馬光《資治通鑑》
    當代學者陳尚君先生在《司馬光的團隊》一文(見《濠上漫與:陳尚君讀書隨筆》)中指出《通鑑》編纂得以順利展開,「得益於司馬光的規劃得當,掌控有方」。編纂過程中,司馬光始終堅持親自定稿,親力親為,確保了全書的質量。全書編成之後,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即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可見《通鑑》一書,確是凝聚了他畢生的心血。
  • 修行,正心,修身,治病
    就算你天人合一了,你肉身還在紅塵,你就認為指定修成了嗎?有的人沒事問我,師父這個病怎麼治,我告訴你,你會嗎?你上醫院去心臟撘橋,怎麼不問醫生怎麼搭呢?買個支架自己裝上,有的人總問,在家怎麼修,你微博不看,如瞎子,如乞丐一樣,瞎子,乞丐打聽飛機怎麼開,給你講這些有意思嗎?先看說明,再買汽車,再上道,再有嚮導,導師,再聽話就回家了,有的人不想用車,特煩嚮導指手畫腳的,自大自我,唯我獨尊,這種怎麼修?
  • 記憶音程的要訣
    《變化音程命名要訣》上下不通,擴增縮減。倍增倍減,原路回返。這個表更加清晰簡潔表中音程,每左移一格,就降低半音(1/2音數);反之,每右移一格,就升高半音(1/2音數)。《複音程命名要訣》祛升降、純八,定漢字、留度。
  • 連接三大片區,內江這座大橋已經修成這樣了
    連接三大片區,內江這座大橋已經修成這樣了 2021-01-06 12: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富的要訣 《感應篇彙編白話》
    談到忍辱本來就是修身的重點,然而其次守富的要訣,也在學會吃虧而已。(《集福消災之道》,王潮音整理,福峰圖書光碟有限公司印,2010年版)【資源下載地址】◎《太上感應篇》相關資料百度雲下載連結:http://pan.baidu.com/s/1dEa1Qd7(含MP3+PDF)◎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進入下載頁面。
  • 靜功的要訣
    靜功其「要訣」是秘傳的,呂祖說:「不是真人莫亂傳。」「要訣」是法的歸納,功法是練功的細則,必須先知道功法和練法,有一定基礎和體會,才能用訣在身上,才能產生反應。 初學者不能為省事就用訣而不練法,再好的秘訣,也難以產生應得效果,絕不是有了高師點化,傳你一個秘訣,功夫就立即提高。必須練法有了一定基礎,「訣」才有奇效。
  • 史上著名三大軍師,得其一者得天下!一個諸葛亮還有兩個是誰?
    今天為大家盤點史上著名的三大軍師,得其一者得天下。一個是諸葛亮,還有兩個是誰?史上著名三大軍師一:姜子牙姜子牙為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相傳姜子牙在72歲才遇到周文王,被周文王封為太師。姜子牙憑藉傑出的韜略才能,輔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後世儒家、道家、法家等均尊他為太師,被稱為「百家宗師」。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