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2020-12-11 歷史國學智慧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的著作,

千百年來,其在歷史領域的地位恐怕只有《史記》能與其相媲美。

這本書之所以被尊崇到如此之高的地位,不僅是因為它記載了歷史,

還因為它其中凝聚了歷朝歷代的智慧。古人十分注重從其中汲取領導思想。

直至今天,搜索各大學術網站,你都能搜索到「資治通鑑」和「領導藝術」這兩個關鍵詞之間的緊密聯繫。

除此以外,《資治通鑑》中對於個人修身養德的思想,也受到人們的尊崇

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慎獨」,在《資治通鑑》中就有廣泛體現。

因此,我非常提倡孩子們讀《資治通鑑》來提高自身修養。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是如何教化人的。

慎獨自淑,表裡如一

「慎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最早見於《文子·精誠篇》,曰:

「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

《禮記·中庸》道: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北宋司馬光深受先秦儒學思想影響,一生信奉「慎獨」,認為這是一個人的情操和氣節。

他經常說,「吾無過人者,但平生之所為,未嘗不可對人言耳」

說的就是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保持住「慎獨」的良知。

《資治通鑑》中收錄了這樣一個例子,

說的是東漢安帝年間,荊州刺史楊震發現一個叫王密的人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

朝廷接受了楊震的舉薦,委任王密為昌邑令。

王密深感楊震的知遇之恩,在一個夜深人靜之時,送上十兩黃金表示感謝,

並低聲說:「黑夜裡,無人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

楊震拒絕接受,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

說得王密羞愧難當,急忙起身謝罪,收起金子走了。

這則故事告誡後人在無人監督時也要堅守內心的底線,做到不放縱、不越矩。

司馬光收錄這些相關案例,旨在提醒後人對自己要有嚴格的要求,培養「慎獨」的品性。

古人云,「君子不欺暗室」,說的就是一個人在私底下是否能嚴格要求自己,

做到慎獨、自淑、表裡如一、品德高尚,是區分「眾人」和「君子」的重要標杆和尺度。

淡泊寧靜,以儉養德

《資治通鑑》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誡子書》有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周易》言,「君子以儉德闢難」。

古語中有很多關於「」的箴言,告誡後人要培養儉樸的作風,

從「儉」中去體驗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不斷磨鍊自己的心性

古人素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的樂趣;

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與平和。

常言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保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才能遺大德於世間。

司馬光認為,一個人要擁有修身智慧,淡泊明志的心性勤儉節約的美德是必不可缺少的。

在他漫長的從政歷程中,以儉養德是司馬光一生的信仰,

並將「」列為家風,時時告誡後代「儉能立名,侈必自敗」的道理。

司馬光生活的年代,人們競相講排場、比闊氣成了常態,

他特意給兒子司馬康寫了一封家書《訓儉示康》,

旨在告誡兒子和後代繼承儉樸家風,永不奢侈腐化,

其中列舉的一句警示名言經久不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在朝廷中長期身居高位,加上宋朝賞識文官,給他們較高的待遇。

在這種情況下,維持相對富足的生活比較容易,

但是,司馬光始終堅持「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始終保持「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的生活狀態,

將自己所有收入都拿出來當辦公的費用,或散播給生活艱難的窮苦百姓。為什麼他能做到?

是因為他懂得「侈,誤之大也」的道理,

常問「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這是大賢的深謀遠慮人生智慧

正所謂「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為人正派,大氣坦然

在《資治通鑑》中,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收錄其中,

這並不只是因為他的字寫得好,更是因為其德行好、品德高尚。

收錄這樣的案例,旨在告誡後人為人正派、大氣坦蕩的道理。

《資治通鑑》曰:「上問公權:『卿書何能如是之善?

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默然改容,知其以筆諫也。」

顏真卿在二十五歲時中了進士,為官為人非常正直,但是卻常常遭到誹謗和排擠。

為官後不久,因得罪權貴大臣楊國忠被朝廷貶官下放,到河北的平原郡當太守。

這時,正值河北一帶發生了「安史之亂」,由於當時形勢複雜,不少地方官聞風而逃。

顏真卿挺身而出,自發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打擊叛軍。隨後,他還聯手北海郡太守賀蘭進明一起平叛。

但是賀蘭進明才能不大卻喜歡搶功邀賞,愛出風頭,顏真卿非常大度,坦然面對名譽利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凡事以大局為重。

幾場大仗下來,顏真卿在百姓中的威信猛增,受到後人的敬仰與愛戴。

大氣坦蕩、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僅對於官員十分重要,對個人修身養性也是十分重要。

《資治通鑑》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正向的教化作用

對官員而言,如若能夠心胸寬廣、大氣坦然、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在國家危難面前挺身而出,挽救國家於水火;

對於個人而言,養成大氣、坦蕩的品格也是重要的人生財富。

常言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說的就是一個人如果心胸開闊,才能氣定神閒、舉重若輕,心中無所掛礙才能勇往直前。

資治通鑑》中的慎獨智慧、淡泊智慧、正氣智慧對每個人都有重要意義。

正如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

「讀資治通鑑,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

《資治通鑑》正是一盤智慧的棋局,打開你的歷史視野,開悟你的思維。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提倡青少年讀史、讀《資治通鑑》的原因。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歷史中的人,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榮辱。

讓我們明白人生起起伏伏的必然歷程,讓我們知道人生中堅持本心的意義。

歷史的洪流,讓我們能對世界和生命,保留有一份敬畏之心。

點擊下方商品卡:

相關焦點

  • 300萬字的《資治通鑑》,濃縮10句精華,5分鐘讀懂知人論世
    《資治通鑑》和《史記》並稱,是不朽的史學名著。清代的顧炎武、近代的梁啓超,都對這本書讚賞有加。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從戰國到五代十國,300萬字的《資治通鑑》濃縮出來10句必備精華,讓你5分鐘讀懂知人論世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 《資治通鑑》: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300萬字《資治通鑑》濃縮成精華,就這5句,藏著拍案叫絕的權謀智慧《資治通鑑》是中國傳統史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性史著之一,凝結了中國古代有關國計民生和國家治理的思想精華。將《資治通鑑》確定為本科生通識教育課和原典研讀課的研讀文本,體現了當前大學本科教育中提倡學生讀原著、讀經典,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通識教育理念。300萬字《資治通鑑》濃縮成精華,就這5句,藏著拍案叫絕的權謀智慧一,【盡小者大,慎微者著。
  • 柏楊人性史觀的精華作《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一生不能錯過的...
    於是從1983年到1993年,這十年間,柏楊每個月至少閱讀4萬字左右的文言文(包括標點和註解)原文,寫出7.5萬字左右的初稿,交出15萬字左右的校稿,以及所必需的地圖、附錄。
  • 有了這套《柏楊給孩子的資治通鑑》,媽媽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被歷史...
    但真實的紀曉嵐並非一身正氣、不畏權貴,而是一個奢靡浪費,沉迷美色的人。 但提起正史,別說孩子,就連我們家長都很難讀下去,就拿與《史記》並稱為「史學雙壁」的《資治通鑑》來說,它全書共294卷,共計300多萬字,編撰者司馬光耗時19年,查閱參考近三百餘種史籍,詳盡記錄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事跡。
  • 10副智慧對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此聯意為像孔子這樣的至聖先師還要每日三省,以求達到更高的境界。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餘年修建而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王家大院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晉商文化的建築技術發展及建築藝術特色,是明清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被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
  • 讀《資治通鑑》,感悟三種處世大境界
    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1 淡泊寧靜 以儉養德 《資治通鑑》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誡子書》有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周易》言「君子以儉德闢難」,《左傳》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資治通鑑》中的三大修身要訣,修成其一足以立世
    在卷帙浩繁的歷史文化典籍中,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它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古人云:「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 好精闢3句箴言,濃縮人生精華!
    人的一生就濃縮在這三句話中。一、得失隨緣作家白落梅說:「一切榮辱,皆歸塵土。得失隨緣,才能自在安寧。」一個老和尚養了一盆蘭花,他對這盆蘭花呵護有加,愛之如命。有一天,老和尚要外出會友,就把蘭花託付給了弟子。誰知一名弟子在澆水時,不小心將花盆打翻了,蘭花也被砸壞了。
  •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不過,比起「砸缸」這件軼事,更值得世人銘記和崇敬的是,司馬光耗時十九年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
  • 《資治通鑑》25句至理名言,洞見古人智慧
    ——《資治通鑑•宋紀》釋義: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習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於自己了。3.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鑑•唐紀》釋義:大丈夫答應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12.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資治通鑑•唐紀》釋義: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設法改變現狀。
  • 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方法之一:慎獨
    為什麼要「慎獨」呢?《大學》中說明了原因: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 《資治通鑑》10句金玉良言,對我們每個都有用,建議至少讀一遍
    《資治通鑑》10句金玉良言,對我們每個都有用,一生至少讀一遍一、儉約,所以彰其美也。賞析: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梁紀》。勤儉節約,可以彰顯一個人的美德。二、明者銷禍於未萌。賞析: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漢紀》。聰明的人總是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生的時候。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三、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賞析: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魏紀》。一生沒有說過任何怨恨的話,恐怕連聖人都很難能夠做到。
  • 智庫解析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
    司馬光從小聰明伶俐,有一次,他和一群小夥伴捉迷藏,一個孩子不小心掉進水缸裡,其他孩子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搬起一塊大石頭,砸破水缸,水流出來後,那個孩子得救了。司馬光的機智勇敢一直被後世傳為佳話。
  • 【話說金融家風⑥】馬氏家族:天知地知,君子「慎獨」成家訓
    【話說金融家風⑥】馬氏家族:天知地知,君子「慎獨」成家訓 2020-04-22 14: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楞嚴咒是濃縮的三藏十二部精華
    下邊我們看441句,「摩闍訶囉」,這句咒語是食產鬼王的真言名號,那麼他也是佛,叫做令成水自在佛。那麼我們念到這句咒語就是在以真言的力量,以這個水自在佛放光加被,在果地上超度一切的食產鬼,教化他們令他們改惡向善,念頭一轉他就從鬼道出來了。
  • 小紀熬面,濃縮一桌菜的精華
    一碗熬面的精華所在便是一碗高湯。」儘管年事已高,但因絕技在手,繆樂成還是被利民飯店返聘,繼續為慕名而來的客人製作熬面。「為了保證口感,湯必須當天熬製。一口鍋裡,放滿了新鮮宰殺的草雞和豬大骨。一隻草雞熬出10碗熬面所需的高湯。豬大骨的加入是為了保證高湯的純白、黏稠,成全最佳的口感。」繆樂成說,一鍋湯的熬製需要近3個小時。「火候很重要,小火慢燉,才能湯色清白、口感醇厚。」
  • 專訪演講導師馬克:培養少年正氣,孩子才能自信、自尊、自立
    有句話說得好「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所以我一直想創作一本有根的書——有道的書,但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人們更喜歡標題黨式的圖書,更喜歡一讀就立竿見影式的圖書。如果說《虎口奪單》和《舌行天下》80%是為客戶而寫,20%是為自己而寫,10年後的《少年正氣說:演講口才》80%是為自己而寫,20%是為客戶而寫。《論語》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本書,我更多的堅持為己而寫。
  • 最高級的修行,是慎獨
    兩部儒家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了一個君子品行——慎獨。慎獨,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最高級的修行。1、慎獨,是一種君子的人格何謂「慎獨」?一千多年過去了,白居易慎獨的精神仍為後人讚嘆。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一個表裡如一的人,做事光明坦蕩,事無不可對人言,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慎獨,是一種君子的人格。而且是基本人格、第一人格。
  • 自律的最高境界:「慎獨」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慎獨」,意思是當你獨自一人時,在沒有他人的幹涉和監督時,你可以憑著高度的自覺,不做任何違背道德信念和做人原則的事情。那麼「慎獨」的可靠條件是什麼?其實,就是自律!「慎獨」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力量和高度的自覺性。
  • 《資治通鑑》智慧精髓,讓李白消失無影,卻讓杜甫金句出名
    《唐詩三百首》幾乎是每個孩子少兒時代的必讀書籍。由此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還有初唐四傑的大名也讓人耳熟能詳。仙聖四傑背後,屬於唐朝的大時代,就是一出詩人層出不窮,各領風騷數十年的中國詩歌黃金時代。唯一列外就是宋朝大咖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鑑》。書中對唐朝詩人語焉不詳,縱觀全文近乎絕跡。是司馬光對唐朝不感冒,進而不寫嗎?按《資治通鑑》篇幅而論,作為最接近唐朝的宋朝,司馬光對唐朝可謂非常關照,全篇294卷,唐朝不到300年就佔了81卷,比前後漢合計400年的60卷還要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