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的著作,
千百年來,其在歷史領域的地位恐怕只有《史記》能與其相媲美。
這本書之所以被尊崇到如此之高的地位,不僅是因為它記載了歷史,
還因為它其中凝聚了歷朝歷代的智慧。古人十分注重從其中汲取領導思想。
直至今天,搜索各大學術網站,你都能搜索到「資治通鑑」和「領導藝術」這兩個關鍵詞之間的緊密聯繫。
除此以外,《資治通鑑》中對於個人修身養德的思想,也受到人們的尊崇,
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慎獨」,在《資治通鑑》中就有廣泛體現。
因此,我非常提倡孩子們讀《資治通鑑》來提高自身修養。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是如何教化人的。
慎獨自淑,表裡如一
「慎獨」是儒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最早見於《文子·精誠篇》,曰:
「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
《禮記·中庸》道: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北宋司馬光深受先秦儒學思想影響,一生信奉「慎獨」,認為這是一個人的情操和氣節。
他經常說,「吾無過人者,但平生之所為,未嘗不可對人言耳」,
說的就是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保持住「慎獨」的良知。
《資治通鑑》中收錄了這樣一個例子,
說的是東漢安帝年間,荊州刺史楊震發現一個叫王密的人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
朝廷接受了楊震的舉薦,委任王密為昌邑令。
王密深感楊震的知遇之恩,在一個夜深人靜之時,送上十兩黃金表示感謝,
並低聲說:「黑夜裡,無人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
楊震拒絕接受,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
說得王密羞愧難當,急忙起身謝罪,收起金子走了。
這則故事告誡後人在無人監督時也要堅守內心的底線,做到不放縱、不越矩。
司馬光收錄這些相關案例,旨在提醒後人對自己要有嚴格的要求,培養「慎獨」的品性。
古人云,「君子不欺暗室」,說的就是一個人在私底下是否能嚴格要求自己,
做到慎獨、自淑、表裡如一、品德高尚,是區分「眾人」和「君子」的重要標杆和尺度。
淡泊寧靜,以儉養德
《資治通鑑》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誡子書》有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周易》言,「君子以儉德闢難」。
古語中有很多關於「儉」的箴言,告誡後人要培養儉樸的作風,
從「儉」中去體驗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不斷磨鍊自己的心性。
古人素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的樂趣;
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與平和。
常言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保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才能遺大德於世間。
司馬光認為,一個人要擁有修身智慧,淡泊明志的心性和勤儉節約的美德是必不可缺少的。
在他漫長的從政歷程中,以儉養德是司馬光一生的信仰,
並將「儉」列為家風,時時告誡後代「儉能立名,侈必自敗」的道理。
司馬光生活的年代,人們競相講排場、比闊氣成了常態,
他特意給兒子司馬康寫了一封家書《訓儉示康》,
旨在告誡兒子和後代繼承儉樸家風,永不奢侈腐化,
其中列舉的一句警示名言經久不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在朝廷中長期身居高位,加上宋朝賞識文官,給他們較高的待遇。
在這種情況下,維持相對富足的生活比較容易,
但是,司馬光始終堅持「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始終保持「衣取蔽寒,食取充腹」的生活狀態,
將自己所有收入都拿出來當辦公的費用,或散播給生活艱難的窮苦百姓。為什麼他能做到?
是因為他懂得「侈,誤之大也」的道理,
常問「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
這是大賢的深謀遠慮與人生智慧,
正所謂「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為人正派,大氣坦然
在《資治通鑑》中,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收錄其中,
這並不只是因為他的字寫得好,更是因為其德行好、品德高尚。
收錄這樣的案例,旨在告誡後人為人正派、大氣坦蕩的道理。
《資治通鑑》曰:「上問公權:『卿書何能如是之善?』
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默然改容,知其以筆諫也。」
顏真卿在二十五歲時中了進士,為官為人非常正直,但是卻常常遭到誹謗和排擠。
為官後不久,因得罪權貴大臣楊國忠被朝廷貶官下放,到河北的平原郡當太守。
這時,正值河北一帶發生了「安史之亂」,由於當時形勢複雜,不少地方官聞風而逃。
顏真卿挺身而出,自發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打擊叛軍。隨後,他還聯手北海郡太守賀蘭進明一起平叛。
但是賀蘭進明才能不大卻喜歡搶功邀賞,愛出風頭,顏真卿非常大度,坦然面對名譽利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凡事以大局為重。
幾場大仗下來,顏真卿在百姓中的威信猛增,受到後人的敬仰與愛戴。
大氣坦蕩、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僅對於官員十分重要,對個人修身養性也是十分重要。
《資治通鑑》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正向的教化作用
對官員而言,如若能夠心胸寬廣、大氣坦然、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在國家危難面前挺身而出,挽救國家於水火;
對於個人而言,養成大氣、坦蕩的品格也是重要的人生財富。
常言道,「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說的就是一個人如果心胸開闊,才能氣定神閒、舉重若輕,心中無所掛礙才能勇往直前。
《資治通鑑》中的慎獨智慧、淡泊智慧、正氣智慧對每個人都有重要意義。
正如清代史家錢大昕說,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
「讀資治通鑑,就像看高人下棋。歷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個棋譜。我們看多了,自會下棋了。」
《資治通鑑》正是一盤智慧的棋局,打開你的歷史視野,開悟你的思維。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提倡青少年讀史、讀《資治通鑑》的原因。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歷史中的人,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榮辱。
讓我們明白人生起起伏伏的必然歷程,讓我們知道人生中堅持本心的意義。
歷史的洪流,讓我們能對世界和生命,保留有一份敬畏之心。
點擊下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