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智慧精髓,讓李白消失無影,卻讓杜甫金句出名

2020-12-23 阿鬥不傻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文學著作都有時代符號。

謂之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這文學符號的時代標籤,寓意著當時文學之風尚,也讓時代頂尖大家聲名鵲起。

《唐詩三百首》幾乎是每個孩子少兒時代的必讀書籍。

由此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還有初唐四傑的大名也讓人耳熟能詳。

仙聖四傑背後,屬於唐朝的大時代,就是一出詩人層出不窮,各領風騷數十年的中國詩歌黃金時代。

這黃金時代的影響輻射整個亞洲,讓無數沐浴中華文化圈的民族也好國家也罷,說起唐詩就想起盛唐。

(誰沒讀過唐詩三百首)

各種史書中,也對唐朝詩人記錄詳盡,從作品到生平無所不包重視非常。

唯一列外就是宋朝大咖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鑑》。書中對唐朝詩人語焉不詳,縱觀全文近乎絕跡。是司馬光對唐朝不感冒,進而不寫嗎?

按《資治通鑑》篇幅而論,作為最接近唐朝的宋朝,司馬光對唐朝可謂非常關照,全篇294卷,唐朝不到300年就佔了81卷,比前後漢合計400年的60卷還要多很多。

由此可見,司馬光對唐朝算得上特別關注。

唯一問題就是,《資治通鑑》唐朝81卷中,卻少有詩人出現,詩仙李白壓根沒提過,至於杜甫也僅有一句入列。這個問題無疑值得研究,而研究的起點,就從杜甫入列的那句金句入手吧。

(諸葛亮)

《資治通鑑》中引用了一句杜甫詩詞「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出自杜甫唐詩《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抒發了詩人對於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緬懷之情。

在深切謳歌諸葛亮愛國精神同時,也通過描述諸葛亮表現了自己的赤誠之心,和鬱郁不得志之意。當時的杜甫,恰好定居於成都草堂附近,離武侯祠不遠,想想不得志的仕途,再看看文人榜樣的諸葛亮,自怨自艾也就是難免之事!

因此《蜀相》開篇就用一問一答:」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將詩人不疑而問的感嘆說出,疑問需要有人回答,不需要回答的疑問,就是疑惑,疑惑才是杜甫希望求教諸葛亮的地方。

隨後第二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則通過描述景致,抒發了對於諸葛亮一生功業的追求,最後卻在詞句落尾用「自春色」、「空好音」表達了真實情感。這真實情感就是,諸葛亮如此天縱之才,卻也維護不了家國周全徒留遺憾在人間,自己這點苦楚和諸葛亮比又算的了什麼?

(三顧茅廬)

悲切之情古今感同,唯一區別則是自己看的是景而諸葛亮卻經歷了風華。

風華是個好東西,沒有經歷過而只能幻想的杜甫,只能將情感寄托在詩句中,於是就有了一下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用短短十餘個字概括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

沒有三顧茅廬,如何有三分天下?

沒有三分天下,如何有老臣遺恨?

表意寫諸葛亮,其實也是在感傷自己,未遇名主,未有天時,如果名主天時皆有,又如何讓諸葛亮獨美於前?

最後,杜甫又用一言佳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將諸葛亮的悲情再次放大,將壯志未酬的自己融入到諸葛亮身上,想來寫完這句時,杜甫應是淚流滿面。

共情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大本能,當一個人學會為別人的故事而感傷的時候,才算真正懂得了生活的真諦。那時的杜甫,就是一個共情之人,當他用《蜀相》寫出心中憤恨不甘還有壯志未酬的嘆息時。

(共情是人成熟的標誌)

抱憾的是時代欠自己一個名主,時代欠自己一份功業,時代讓他失去了自我價值的實現。這是屬於政治家的遺憾,也是杜甫不同於李白甚至唐朝無數詩人的格局之別,更是司馬光對杜甫高看一眼的根源所在。

當杜甫滿懷壯志未酬的雄心說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時。他的境界就早已超脫於文人詩人的範疇,進入政治家層面。

最後這句話,也成了後世無數政治家心心念的千古佳句。

不得志時,念念「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也成後世文人政客習慣。

其中就有《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本尊。

司馬光一生看上去光彩無雙,少年聰慧因司馬光砸缸聞名天下,青年科舉順利,後續仕途也算坦途,可卻依然有很多遺憾。

這遺憾根源,就是自認學識無雙,卻無用武之地。

公允的說司馬光為何修書,就是因仕途遇到瓶頸。當時已貴為龍圖閣大學士,言官之首的司馬光,最想做的並不是言官,而是希望用自己影響力,影響變法大政方針。

(司馬光的志向)

那時的宋王朝,建國近百年已然一身毛病。

三冗危機嚴重,冗兵、冗官、冗費,一個一個猶如催命符。

外患雖不大,可地利不在也讓宋朝不得不維持大量禁軍守護中央,冗兵不可避免。

內憂雖不大,但科舉官僚需要晉升之路,維持國家穩定,文官臃腫漸漸尾大不掉,進而行政效率底下。

最後一個內憂外患皆不大的王朝,卻在時代慣性下,不得不保持龐大軍力,保持臃腫的官僚機構,最後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一個看上去民殷國富的朝代,卻深陷危機不可自拔。

如此境況,不變如何存續?

但是基於變革的理解,還有變法的心思,卻在政治鬥爭中在變法革新的主張中屢屢受挫,最後主導變法的成了王安石,一個曾經的朋友今日的政治對手。

(北宋)

一方銳意改革,一方徐徐圖之。

年輕的宋神宗拍板啟用王安石,也讓司馬光深受打擊,進而陷入了對於人生目標的深深思索中。思索後,飽含家國情懷卻又壯志難酬的司馬光,決定改變人生軌跡,將所有精力從政治鬥爭,轉向著書立說。

誓言要給後世留下一部曠古爍今的巨著。

這應是著述《資治通鑑》時司馬光的心路歷程,看上去是不是和杜甫有相似之處。

基於這樣的初心,才有了《資治通鑑》的初心。

在司馬光《進資治通鑑表》中就有對此初心的論述。

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資治通鑑)

這段話翻譯之後,其實包含了兩層意思。

第一:中國古人確實重視歷史,有史鑑之說,但是歷史書也因為重視,太過浩大紛繁,就連閒散的布衣之士,都無暇全部閱覽,更何況日理萬機的帝王,因此我這本《資治通鑑》篇幅一定要簡短精煉,延續時間線同時,最重要的是能讓帝王有時間看完並多次閱讀。

第二: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記錄歷史,而是將歷史中的經驗教訓匯總,最後形成一部政治百科全書,讓翻閱的政治家也好,帝王也罷都能在其中獲取經驗,獲得思考。

由這兩個動機可知,司馬光這本《資治通鑑》重點是」通「和」鑑「。

」通「者全也,」鑑「者省也,看的目的是通曉和鑑別醒悟,進而指導政治生活。

那麼這樣一本致力於史鑑的書籍,最關注的當然是政治家和具有深刻歷史教訓的政治事件,在這樣的文字中,又如何會有詩人存在的土壤?

最後,無數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才子名篇,就此在《資治通鑑》中消無聲息。

漢賦之首司馬相如名篇《子虛賦》、《上林賦》這是歌功頌德的,辭藻華麗卻和治國無關,不要。

楚辭之首屈原名篇《離騷》、《九歌》、《天問》,文採無雙卻和治國無關,不要。

如此邏輯類推,在看李白詩句,即便大氣磅礴也難登《資治通鑑》之堂就不奇怪了。

由此,才有了一本專注於政治的書籍《資治通鑑》的純粹和精煉。

也有了杜甫名句在資治通鑑中的閃光。

更有了司馬光思想的綿延千古。

參考書籍:

《宋史》

《機智勇敢:司馬光》

《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資治通鑑》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舉一個例子,《資治通鑑》對前代的歷史記載,以敘述唐朝的內容最為豐富。兩漢四百餘年,《資治通鑑》不過給了六十卷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卻佔據了八十一卷篇幅。但當一位讀者嘗試著在《資治通鑑》中尋找李白的蹤跡時,他會發現什麼?他會發現,《資治通鑑》中居然沒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資治通鑑》給予唐朝歷史如此高的關注度,卻為何隻字不提李白?是《資治通鑑》的作者們疏忽了嗎?
  • 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載,當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正好詩人高適也路過,於是三個人一起去旅遊。自從杜甫認識了李白之後,就被李白的詩歌水平給深深折服了,一共寫了十幾首關於李白的詩,而李白卻只給杜甫寫了四首詩。可以想見,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 李白與杜甫的故事,大文豪之間的惺惺相惜
    要說站在唐朝詩壇頂端的人是誰,我想大家心裡肯定會浮出兩個名字,李白和杜甫。其實,這兩位偉大的詩人也是惺惺相惜的只有,並有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就現有的記錄講,杜甫與李白有兩次會面,初次相遇是在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東都洛陽, 在這裡, 他遇到了躊躇不得志的杜甫。此時的44歲的李白已名揚全國, 而33歲的杜甫風華正茂, 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這是的李白和杜甫都處於人生的低谷,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李白也在此時寫出了《行路難》的感嘆 .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公元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第一次相識。此時的李白,在朝廷上做了不到兩年的御用文人,感覺自己的才能沒有機會發揮,又受到各種勢力的排擠,不堪忍受,選擇辭官回家。杜甫對李白大名早有耳聞,兩個大才子一見如故,於是相約一起去遊梁宋。
  • 唐代最大的謊言,就是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
    不知從何時開始,李白和杜甫的塑料兄弟情,成了公開的秘密。 在現代人看來,李白和杜甫,是今人眼中最著名的兩大詩人,他們在世人心中的分量可謂不相上下(可能還是李白傲嬌一點),加上他們生辰年月相差不遠,又那麼有名,有名的人和有名的人,當然是好朋友啦。可這種猜測,有真憑實據嗎?
  • 杜甫為什麼這麼推崇李白呢?難道是因為「愛」嗎?
    古往今來,李白就憑著其縱逸的才情、不羈的性格、璀璨的詩文博粉無數,而其中最出名,也是最有能耐的便是和他同級別的「詩聖」杜甫了。杜甫一生寫了n首詩寄給李白,但李白似乎根本就不在乎他,都懶得給他回詩,但杜甫心犟,仍然是不斷地給李白寫詩,李白被流放後,還繼續寫懷念李白的詩,比如「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等。那杜甫為什麼會如此「低聲下氣」地給李白寫信呢,他為什麼如此推崇李白呢?依筆者個人看,大致有三點原因。
  •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們的經濟狀況如何?原來杜甫也做過高富帥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了唐朝時期的三種不同的人生。這裡面最富有的就是李白,其次是白居易,最可憐的則是詩聖杜甫了。非要說什麼層級的話,李白屬於高富帥層級,白居易屬於中產階級,杜甫屬於地主家庭出身的貧農階級。一、李白這一輩子真夠瀟灑的,一般人比不了。李白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是啥意思?
  • 史料記載:杜甫是李白的粉絲?李白和杜甫之間不得不說的奇聞軼事
    有專家考證:杜甫是李白的鐵桿粉絲,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杜甫和李白之間的奇聞軼事吧。杜甫和李白,一位「詩聖」,一位「詩仙」。古語有云:"仙近於天,聖近於地",他們都是詩中的王者。很多人可能會有「王不見王」的想法,認為向他們這樣的「詩中王者」,肯定各自處在不同的時期。
  • 李白與杜甫:情深於辭的李杜之誼
    此時李白四十四歲,已名揚四海;杜甫三十三歲,正風華正茂。李白頭頂宮廷詩人的光環雖已不如往日光亮,但對追星族般的超級鐵桿粉絲杜甫來說,卻依然十分耀眼。兩人縱情談詩論文,切磋詩歌技藝,頗感相見恨晚。 天寶四載(公元745年)初秋,杜甫到魯郡(今兗州)拜訪李白,相約同遊齊魯,訪道尋仙。
  • 杜甫的嘉州與李白的峨眉
    在峨眉山,清晨吃豆腐腦,腦海裡會跳出杜甫的詩句;夜晚品茶望月,李白的詩句便呼嘯而來……今年是杜甫入蜀1260周年,我又一次來到樂山市峨眉山,杜甫蕩舟東歸的畫面和李白仗劍出川的身影也從內心深處次第闖來。公元765年,杜甫的成都朋友圈不論怎麼置頂,都是無人留言的悽楚。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同遊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大唐天寶三載,也就是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洛陽初次相遇了。彼時,李白被賜金放還,杜甫進士不第,兩人都處在人生的失意時刻。
  • 李白瘋狂追捧他的男神,為其寫了14首詩,杜甫:所以愛會消失嗎?
    「追星」這一現象自古以來都存在,就連大名鼎鼎的詩聖杜甫都是一個追星狂,作為謫仙人李白的狂熱粉絲兼知心好友,他寫過許多關於李白的詩,如「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等等都是他為李白寫的驚豔至今的佳句,可見他對李白的情深義重。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追憶
    在李白的傳世詩歌中,公認寫給杜甫的有兩首,一首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寫於兩人第二次分別之際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另一首寫作時間稍晚,是李白送別杜甫回到沙丘之後寫的,抒發了自己無法排遣的「思君」之情,我們一起來欣賞。沙丘城下寄杜甫(唐)李白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 張籍崇拜杜甫,杜甫崇拜李白,李白崇拜孟浩然,孟浩然崇拜王維
    張籍唐代中後期詩人,是韓愈的門生,他最崇拜杜甫,曾將偶像杜甫寫的詩燒掉,把燒完的紙灰拌著蜂蜜吃,每天3勺。好友對他的奇怪做法不理解,就問他,他的理由是吃了偶像寫的詩,自己也可以寫出偶像一樣好的詩,這粉絲也是痴迷到極點了山外有人,天外有天,杜甫自己也有崇拜的人,就是李白了。
  •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的相識相惜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咱們唐朝巨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的巨作《飲中八仙歌》小編覺得從中可以看出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心中頗有豪氣。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稱著為「謫仙人」。這是我們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然後我們繼續稱之為詩仙。
  • 李白和杜甫,是大唐詩人的代表,他們之間的關係真的親密嗎?
    而且,李白屬於那種天才型的詩人,在當時就已經名滿天下了,連皇帝都看重他的才氣,將他召進宮中,當了翰林學士。可以說,李白是當時杜甫這樣的人的榜樣,希望能像他一樣,靠文採得到皇家賞識。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白和杜甫相見時,李白有資格在杜甫面前擺譜,而杜甫對李白的崇拜,也是真誠的。
  • 李白和杜甫各寫一首怒懟詩,李白霸氣十足,杜甫卻讓人無言以對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唐詩的王者,一位被譽為「詩仙」,一位被譽為「詩聖」,一直難分伯仲,所謂「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說得就是二人的地位。雖然二人經常被拿來比較,但卻影響兩人的感情,他們之間沒有文人的相輕,卻有著天才之間的相惜,因為他們知道「高處不勝寒」的孤寂,也有著容天下的胸襟。
  • 李白與道家丨愛李白,還是更愛杜甫?
    李白一生最為輝煌的成就在於詩歌。從時代性意義上說,他的詩歌創作的主要特色,是在盛唐時期以重玄思潮為標誌的道家與道教思想的濃厚浸潤中形成的。重玄的思辨性儘管在李白的詩賦中沒有得到明確的表述,也無法表述,但他亦曾常常寫到與友人論道談玄的事情。
  • 讀詩|詩詞大會易混淆的兩句詩,是李白杜甫不同的人生
    這四句詩,兩兩相似,一首來自李白,一首來自杜甫。單看這幾句詩,不僅字面相似,意象與意境都很相似,難怪讓人容易混淆。但是,兩首詩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李白杜甫不同的精神風貌與人生際遇。在《李白杜甫的20歲》一文中,曾經談過李白少有才名,20歲左右遊歷成都,再次拜謁李邕,然而沒有得到重視,憤而留下《上李邕》表明自己的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之後的他繼續在成都一帶遊歷,增長見識也尋找機會。大概二十四五歲時,李白出蜀,這首詩便是此時所作。
  • 杜甫寫給李白的詩,把李白吹上了天,不愧為千古名篇
    兩個人年齡上相差十二歲,認識的時候,李白已經很有名氣,但是杜甫作為出生於世家大族的身份,讓李白更加願意和他成為朋友。杜甫對於李白也是推崇備至,從寫給李白的詩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今天就來欣賞其中的一首,全詩如下: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