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各寫一首怒懟詩,李白霸氣十足,杜甫卻讓人無言以對

2021-01-09 美詩美文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唐詩的王者,一位被譽為「詩仙」,一位被譽為「詩聖」,一直難分伯仲,所謂「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說得就是二人的地位。雖然二人經常被拿來比較,但卻影響兩人的感情,他們之間沒有文人的相輕,卻有著天才之間的相惜,因為他們知道「高處不勝寒」的孤寂,也有著容天下的胸襟。

但就算如此,當遇上心煩的事,遇到自己看不慣的人,心裡不爽時,詩仙、詩聖也無法排解,只好寫上一首懟人詩,表達憤懣之情。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白和杜甫的兩首懟人詩,李白的這首依然有著詩仙的霸氣,杜甫的卻讓人無言以對。

1:先來李白的:

《上李邕》

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詩的大意是:大鵬終有一天能順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就算是風停了,它的力量之大也能把滄海之水簸幹。世人看見我高談闊論覺得奇怪,聽我狂言都報以冷笑。孔聖人都說後生可畏,大丈夫怎能輕視年輕人!

這首詩作於李白20多歲時,李邕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李白遊渝州的時候和好友一起拜訪他,席間李邕處處表現出對李白這種年輕無名之輩的不屑。李白當場沒有發作,回家後寫了這首《上李邕》,表達了對李邕的不滿。第一句以大鵬自喻,表明自己雖現在默默無聞,終能「扶搖直上九萬裡」,對世人的不解,發出了「丈夫未可輕年少」的吶喊。整首詩豪情沖天,頗有初出牛犢不怕虎的霸氣,不愧是詩仙!

2:再看看杜甫這首:

《戲為六絕句.其二》

杜甫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首詩是杜甫為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抱不平而作。初唐時,眾人仍奉行隋末的華靡豔麗之風,看不起四傑的風格,認為他們的詩上不了颱風,冷嘲熱諷。杜甫實在看不下去,才寫了這首詩。大意是:他們的文章造詣很高,你們這些守舊文人,自己生前微不足道,死了也只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將身名俱滅,但四傑卻能如江河水一樣萬古長流。

看了這首詩,很多人都覺得完全不像一向忠厚老實的杜甫所作,只能說杜甫不懟則已,懟起來也真的是毒辣得很。從人家的生前說到死後,說人家生前微不足道,死後也身名俱滅,這樣的怒懟,估計當時的那些文人想要懟回來,也是沒辦法了。

兩首怒懟詩,李白因自己被輕視而作,霸氣十足;杜甫因他人被諷而作,怒髮衝冠。就這兩首詩而言,小編更喜歡杜甫的詩,不知道各位看官的想法如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再次聲明,品詩如同品茗,喜好全憑已心,詩仙詩聖都是大家喜愛的詩人,沒有高低,只是就他們各自的作品評上一評,是出於對二者的尊敬。)

相關焦點

  • 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載,當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正好詩人高適也路過,於是三個人一起去旅遊。自從杜甫認識了李白之後,就被李白的詩歌水平給深深折服了,一共寫了十幾首關於李白的詩,而李白卻只給杜甫寫了四首詩。可以想見,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 杜甫與李白分別寫了一首詩,借著對李白的惋惜,表達自己的憤懣
    哪個少年不愛李白,不希望像李白那樣仗劍走天涯,活成瀟灑恣意的「謫仙人」。多數少年都不喜歡杜甫,只因為他太過悲傷和愁苦,真實的好像我們身邊的老者一樣。只是隨著年齡增大,人到中年才越來越懂杜甫的辛酸,原來多數人的命運都和杜甫相似,在平凡中過著艱辛且努力的一生。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為何只回了兩首?專家的解釋讓人笑哭
    於是,人們發現,杜甫給李白寫了十幾首詩,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可確定只有兩首,這個,就有點尷尬了。李白和杜甫相見三次,卻懷念了一輩子。有些人,你只認識了幾天,卻好像認識了一輩子。而有些人,認識了一輩子,卻好像只認識了幾天 ,而李白和杜甫是前者。且塑料友情來形容李杜的感情,實在淺薄。
  • 杜甫寫給李白的詩,把李白吹上了天,不愧為千古名篇
    兩個人年齡上相差十二歲,認識的時候,李白已經很有名氣,但是杜甫作為出生於世家大族的身份,讓李白更加願意和他成為朋友。杜甫對於李白也是推崇備至,從寫給李白的詩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今天就來欣賞其中的一首,全詩如下: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為什麼杜甫的詩叫詩,李白的詩不叫詩?
    顧諍舊藏這原是疫情期間,在家校順治本侯方域《四憶堂詩集》之雜記,卻要從「李白的詩不算詩」這個聳人聽聞的話題談起。 前幾天武漢作家方方寫:年輕時,我喜歡李白,因為他的浪漫狂放和天才想像。今天,我更愛杜甫,因為他更像一個堂吉訶德式的戰地記者。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的很長時間裡,對李白的愛才是「正規軍」。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李白寫了一首滑稽的詩《嘲諷》杜甫。第一次閱讀讓人發笑,第二次閱讀讓人哭泣。在唐代詩壇,有兩座巍峨的山峰,即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和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們一起去拜訪隱士和專家,還一起去濟州拜訪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李庸。在杜麗的第三次會議上,李白寫了一首名為《戲贈杜甫》的合唱:山頂上是杜甫,山頂上是戴笠的生日。對不起,別太瘦了。
  • 史料記載:杜甫是李白的粉絲?李白和杜甫之間不得不說的奇聞軼事
    有專家考證:杜甫是李白的鐵桿粉絲,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杜甫和李白之間的奇聞軼事吧。杜甫和李白,一位「詩聖」,一位「詩仙」。古語有云:"仙近於天,聖近於地",他們都是詩中的王者。很多人可能會有「王不見王」的想法,認為向他們這樣的「詩中王者」,肯定各自處在不同的時期。
  • 為何喜歡杜甫和李商隱的比李白多?杜甫的詩更積極,李商隱就算了
    網上很多人說,李商隱、杜甫的詩比李白更受歡迎。個人並不太認可,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杜甫可以和李白相提並論,至於李商隱,到不至於。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精神寄託杜甫是讀書人,出自傳統的耕讀人家,是普羅大眾的代表。他看到的是普通民眾的生活,所想的也代表著普羅大眾。他的作品是為普通人發聲,他是平凡普通人的代言人,更是讀書人的代表。是萬眾之其一,所以是「地才」。凡人集大成者,有孔聖人,有關聖人,所以杜甫是詩聖。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告訴我們要多讀書,書讀得多了,自然寫文章就容易多了。這句話來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當時的杜甫正想通過這首詩把自己推薦給一位韋姓的大官,這句話其實是杜甫對自己的概括。作為詩壇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杜甫留給我們的是大量的詩篇,我們從小就背他的詩,然而在那些古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 有一種情感,叫「杜甫和李白」
    而數學好的同學們,不用掐指就能秒算出李白和杜甫相差11歲吧。2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既然同一個朝代的人,又都是詩歌愛好者,相遇相識的機率就有了。杜甫是湖北襄陽人,他第一次見到李白,是在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的夏天,地點是洛陽。
  • 杜甫的嘉州與李白的峨眉
    在峨眉山,清晨吃豆腐腦,腦海裡會跳出杜甫的詩句;夜晚品茶望月,李白的詩句便呼嘯而來……今年是杜甫入蜀1260周年,我又一次來到樂山市峨眉山,杜甫蕩舟東歸的畫面和李白仗劍出川的身影也從內心深處次第闖來。公元765年,杜甫的成都朋友圈不論怎麼置頂,都是無人留言的悽楚。
  • 李白與杜甫:情深於辭的李杜之誼
    秋天他們相約同遊梁宋,在汴州遇見詩人高適,三人「論交入酒壚」「氣酣登吹臺」(《遣懷》),把盞暢談,評詩論文。初識之際,杜甫寫下《贈李白》,歷述自己在東都「所歷厭機巧」「蔬食常不飽」的遭遇,對李白遠離朝廷「脫身事幽討」表示欽佩,表示欲與李白歸隱山林,訪道求仙。從他用「李侯」敬稱和僅以「金閨彥」籠統讚美李白來看,兩人應屬初交。
  • 張籍崇拜杜甫,杜甫崇拜李白,李白崇拜孟浩然,孟浩然崇拜王維
    張籍唐代中後期詩人,是韓愈的門生,他最崇拜杜甫,曾將偶像杜甫寫的詩燒掉,把燒完的紙灰拌著蜂蜜吃,每天3勺。好友對他的奇怪做法不理解,就問他,他的理由是吃了偶像寫的詩,自己也可以寫出偶像一樣好的詩,這粉絲也是痴迷到極點了山外有人,天外有天,杜甫自己也有崇拜的人,就是李白了。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竟然是跟杜甫開玩笑!
    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風瀟灑飄逸,生性豁達,李白和蘇軾的豁達又有所不同,蘇軾喜歡開別人玩笑,不管是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蘇軾都喜歡說上幾句,蘇軾曾對好友張先說「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面對素未謀面的農婦,蘇軾可以調侃道:「蓬髮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同遊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大唐天寶三載,也就是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洛陽初次相遇了。彼時,李白被賜金放還,杜甫進士不第,兩人都處在人生的失意時刻。
  • 李白贈給杜甫一首詩,初讀覺諷刺再讀太暖了,難怪杜甫一直懷念他
    李白看到杜甫後,寫了一首七絕,名字就叫《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詩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回憶曾經在飯顆山上遇到了杜甫,那時候,杜甫戴著一頂竹笠,時間正好是中午。想問下杜甫老弟,為什麼分別了一段時間,你變得這麼瘦了呢?
  •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的相識相惜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是咱們唐朝巨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的巨作《飲中八仙歌》小編覺得從中可以看出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心中頗有豪氣。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稱著為「謫仙人」。這是我們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然後我們繼續稱之為詩仙。
  • 臨別時,李白送給杜甫一首詩,此後再沒有見面
    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的相遇是浪漫的,那年杜甫33歲,李白44歲。這是唐代最偉大的兩名詩人的會合,也成了文學史上的佳話。只是當時的李白已經有了不少名篇,而杜甫不過才剛剛找到自己的風格,差距還是不小。在一同遊歷過後,分別就在眼前。杜甫要西去長安,李白要重回江東,於是在兗州城東的石門,兩人分手。李白寫了一首詩送給杜甫,不想這竟是兩人此生最後一面。
  • 杜甫想念李白的一首詩,第三句成為寫作名言,三年後李白辭世
    一般來說,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喜歡結交什麼樣的人。就好像,才子喜歡結交才子,杜甫跟李白是好朋友。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在洛陽初遇,次年分手,此生再未見面。然而,短暫的相逢卻滋生了深厚的友誼。757年,李白因李璘事入獄,兩年後被赦。但是,身處偏遠之地的杜甫未能得到李白遇赦的消息,依然深深牽掛好友。
  •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先說杜甫。東魯作別後,李杜兩人天各一方,身如浮萍。杜甫很是思念李白,幾乎每次想起他,都會即興作詩。如果條件允許,有「快遞員」幫忙送信的話,有些詩就會送到李白手中。一來二去,杜甫竟然寫了十幾篇「贈李白」或者「懷李白」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