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贈給杜甫一首詩,初讀覺諷刺再讀太暖了,難怪杜甫一直懷念他

2020-12-16 國風美詩文

後世都說,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偉大的相遇。一次是孔子和老子的相遇,兩個最偉大的思想家,兩種思想,兩種學說,發生了一次奇妙的碰撞,或許還有了交融。

另外一次,則是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一個揮灑浪漫飄然若仙,一個書寫現實令人落淚。兩個詩風迥異的中年男人,無意間邂逅時,相見如故,恍如回到了年少無憂無慮的時光,攜手同遊,大被同眠。

天寶元年,雖然說不上是李白最開心的一年,但很可能是李白最振奮的一年。因為這一年,他得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引薦,奉詔入京,唐玄宗親自在宮前下輦相迎,拉著李白一起入席,並親手調羹。

李白無比榮耀,同時,他以為自己的「願為輔弼,安定天下」的理想就要實現。可短短三年,他就被現實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進入了官場,不一定就能有實權,唐玄宗只是欣賞李白的詩賦之才,同僚也嫉妒李白受到的恩寵。

所以李白待在翰林學士的職位上非常不得勁,只能以酒自遣。「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連喝酒的人都找不到,最後他乾脆辭職了。

世界那麼大,去看看吧。李白走的灑脫極了,唐玄宗還贈給了李白一大筆旅遊經費。天寶三載的夏天,李白走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裡,他遇到了小迷弟杜甫。

雖然說,李白很孤傲,可這只是針對那些庸俗的鑽營之輩,其實遇到對脾氣的,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野叟漁翁,李白都能興衝衝地拉著對方喝酒,談天說地,臨了還會寫下一首真心實意的詩相贈。

所以,杜甫雖然當時沒有什麼名氣,但皇帝都高看一眼的李白並沒有盛氣凌人,也沒有裝出一副折節下交樣子,而是以十分平等的態度,與杜甫相處。

這就比如你喜歡一個大明星,這個明星的咖位已經到了頂峰。而你只是一個還在發展的十八線小藝人。在路上碰到這個大明星之後,你滿懷欣喜,想著和他混個臉熟,能夠說上幾句話便好。結果他直接拉著你的手,請你去吃飯,還和你一起喝酒,在酒桌上吐槽那位領導不懂欣賞自己的才華。

杜甫心中感動不已,決定要跟隨李白的腳步,做他的小弟,一起浪跡天涯(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可是不湊巧,杜甫因為家中長輩去世,需要前往奔喪,只能相約下次見面。古代沒有手機網絡,不能隨時通話,而李白行蹤飄忽不定,寫信也不知道寄往何處。

杜甫處理完事情,來到與李白相約的地方,結果李白還真的來了,並且他們還遇到了另外一個大詩人高適,他們同遊齊梁,這是他們的第二次相見。

天寶四載的秋天,李白杜甫在東魯再次會面,這是他們第三次相見。世界這麼大,方向盡不同,如果不是約好了,很難出現這樣的巧合。李白看到杜甫後,寫了一首七絕,名字就叫《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詩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回憶曾經在飯顆山上遇到了杜甫,那時候,杜甫戴著一頂竹笠,時間正好是中午。想問下杜甫老弟,為什麼分別了一段時間,你變得這麼瘦了呢?肯定是這段時間裡,你作詩太辛苦了吧。

自唐朝的孟棨將此詩認定為,是李白譏諷杜甫作詩太拘束死板之後,後世大多持這種看法。顯然,這是很狹隘的。所謂杜甫作詩拘束,無非是因為他追求嚴謹的格律。

詩歌從初唐開始,一直便趨向于格律化,即便是李白,也寫過很多格律詩,只是盛唐前段時期,格律詩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尤其是七律,所以李白的七律,有些時候看似不那麼規整,但這些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只佔極小的一部分,他大部分的詩,都是合律的。

如果說李白譏諷杜甫作詩太追求格律,那幾乎是在譏諷初唐到盛唐的詩歌發展。而且李白連王侯將相都不怎麼在意的人,若真不認可的杜甫,甚至譏諷他,為何還要三番四次的和杜甫同遊,還同床共被(醉眠秋共被),而且徹夜討論文章呢?

最後與杜甫分別的時候,李白還想著與杜甫再次一起遊玩喝酒(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若真如此,那李白也太虛偽了。杜甫在後半生,多次懷念李白,如果李白真的譏諷他,他聽不出來嗎?還不停地寫詩去懷念李白?那也太沒風骨了吧。

毫無疑問,李白和杜甫的友情是十分真摯的,對於才華,二人也是互相欣賞的。李白寫那首詩,純粹就是另一種方式的關心。他定然是之前看到杜甫寫詩很勤奮,再次會面後,見杜甫瘦了,心有不忍,想勸杜甫不要太辛苦。

如果直接說,有託大之嫌,雖然杜甫將李白視為偶像,但李白不能因此來教杜甫怎麼怎麼做事啊。而且李白生性灑脫,也不會絮絮叨叨的說什麼「你瘦了,要好好愛護自己」之類的話。所以他以玩笑的方式,說杜甫這麼瘦,定然是作詩太苦,這個玩笑的背後,就是讓杜甫注意身體,實際上是非常溫暖的一首詩。

杜甫也是感受到了李白詩中的暖意,所以分別之後,一直對李白念念不忘,寫了很多情真意切的詩來懷念李白,皆流傳後世。

相關焦點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在杜麗的第三次會議上,李白寫了一首名為《戲贈杜甫》的合唱:山頂上是杜甫,山頂上是戴笠的生日。對不起,別太瘦了。我總是對寫詩感到痛苦。這首詩的標題「戲劇禮物」非常有趣和幽默。李白作品中的杜甫形象單薄、樸實,與著名詩人的身份不太相稱。正因為如此,有人把這首詩解讀為李白對杜甫的嘲諷。杜甫在他的傳記中說:「天寶之末的詩人和李白一樣有名,而白卻以他的文風為榮,譏笑他骯髒,譏笑他是個山民。」事實上,這是當時人們對李白的誤讀。這首詩不僅是一種幽默的語言,而且有著深刻的含義。
  •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先說杜甫。東魯作別後,李杜兩人天各一方,身如浮萍。杜甫很是思念李白,幾乎每次想起他,都會即興作詩。如果條件允許,有「快遞員」幫忙送信的話,有些詩就會送到李白手中。一來二去,杜甫竟然寫了十幾篇「贈李白」或者「懷李白」的詩。
  • 李白贈與杜甫的這一首詩,看似有譏諷之意,實則是關心之舉
    ,但那也只是對待那些鑽營之輩,若真是遇見興趣相投的人,即使是正在釣魚的老翁或是販賣的小商戶,李白也能興高採烈的拉著人家喝上一壺酒,若是興致大發,走的時候還會贈上一首美妙的詩。世界很大,而且沒有聯絡方式,若不是提前約好,真的很難再次相遇,天寶四載,李白與杜甫相約在東魯見面,在看見杜甫之後李白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名為《戲贈杜甫》。
  • 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載,當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正好詩人高適也路過,於是三個人一起去旅遊。自從杜甫認識了李白之後,就被李白的詩歌水平給深深折服了,一共寫了十幾首關於李白的詩,而李白卻只給杜甫寫了四首詩。可以想見,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竟然是跟杜甫開玩笑!
    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風瀟灑飄逸,生性豁達,李白和蘇軾的豁達又有所不同,蘇軾喜歡開別人玩笑,不管是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蘇軾都喜歡說上幾句,蘇軾曾對好友張先說「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面對素未謀面的農婦,蘇軾可以調侃道:「蓬髮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 李白太狂了,杜甫看不下去,寫了首詩贈予他,卻成流傳千年的經典
    後來李白終於接見了杜甫,也是由於這次見面讓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在此之後,杜甫曾多次寫詩送給李白,一方面表達自己對他的崇拜,而另一方面也是擔憂李白的處境,或許對於李白來說,人生能有以此知己,足矣。而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這首詩,就是杜甫贈送給李白的這首詩,是在眾多詩中最為感人的一篇,寫於兩人初次見面分別之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詩,躺在沙丘城想念杜甫,最後10字成千古名句
    然而歷史上還就是有這種人,他們還認認真真的去做考證,從歷史中發現一些李杜不和的蛛絲馬跡,然後費盡心思的炒作,希望大家接受自己的觀點,以至於在後世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不是有很多人都認為李白看不上杜甫嗎,杜甫給李白寫了14首,李白卻僅僅給杜甫寫了3首詩。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李白如果看不上杜甫,當初就根本不會與杜甫見面。
  • 杜甫的嘉州與李白的峨眉
    李白仗劍走天涯的一生,終結於安徽當塗。當年,他從峨眉山附近的岷江順流而下,一直在安陸、洛陽與長安之間,轉水,轉山,轉運氣。其間,一心求道的李白與杜甫相遇洛陽,結伴同遊開封、商丘與齊魯,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濃墨重彩,在於二人互贈諸多傳世詩歌。李白的道骨仙風、杯底豪邁和詩中飄逸,是杜甫骨質裡最缺乏的營養,這一次漫長的壯遊可以說也是杜甫的遊學,具體是向李白取經。
  • 杜甫與李白分別寫了一首詩,借著對李白的惋惜,表達自己的憤懣
    哪個少年不愛李白,不希望像李白那樣仗劍走天涯,活成瀟灑恣意的「謫仙人」。多數少年都不喜歡杜甫,只因為他太過悲傷和愁苦,真實的好像我們身邊的老者一樣。只是隨著年齡增大,人到中年才越來越懂杜甫的辛酸,原來多數人的命運都和杜甫相似,在平凡中過著艱辛且努力的一生。
  • 杜甫有一首詩,明明是在罵人,卻被當成誇人,其中名句經常被誤用
    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語言通俗,人人會背,卻鮮有人懂它的真實含義。這首詩就是被收錄到小學語文課本裡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詩中,「錦城」即錦官城,代指成都;「絲管」是弦樂器和管樂器的合稱,這裡泛指音樂。
  • 史上最牛樂師:皇帝伴奏,貴妃伴舞,李白杜甫王維搶著給他寫歌詞
    王維的這首《相思》是唐詩中借詠物而寄相思的名篇,這首詩實在太經典、太著名,以至於不能用「家喻戶曉」來形容,而應該說「人人會背」。紅豆,相思,你是不是一直以為,這是一首關於愛情的詩篇?錯,錯,錯,王維的《相思》又名《江上贈李龜年》,是他寫給好友李龜年的贈詩。(李龜年)李龜年何許人也?
  • 一首詩寫盡李杜兩人肝膽相照的深情友誼,杜甫《夢李白》翻譯賞析
    【題解】《夢李白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記夢詩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後,積思成夢而作。詩以夢前、夢中、夢後的次序敘寫。第一首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對老友吉兇生死的關切;第二首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寫對老友悲慘遭遇的同情。全詩體現了李杜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互勸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誼。
  • 《舊唐書》載,李白看不上杜甫詩作。真是這樣嗎?
    《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這首詩作於天寶五年,李白與杜甫兗州最後一次相遇。詩的大意為:在飯顆山頭與杜甫相遇,正好豔陽高照,杜甫你頭頂鬥笠。怕是這一段歲月裡作詩太辛苦了吧。《舊唐書》認為李白看不上杜甫詩作,證據便在這一首詩。"而有飯顆山之嘲誚"。眾所周知,李白與杜甫詩風不同。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想像豐富、語言奇妙、清新飄逸、意境奇妙,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之如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洩千裡、酣暢淋漓。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為何只回了兩首?專家的解釋讓人笑哭
    (聞一多《唐詩雜論》)兩個偉大的詩人有了交集,按照咱詩詞圈的慣例,得互相贈詩。於是,人們發現,杜甫給李白寫了十幾首詩,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可確定只有兩首,這個,就有點尷尬了。江山總結了杜甫寫給李白的12首詩:《贈李白》、《贈李白》、《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八仙歌》、《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不見》。
  • 杜甫做客將軍府,寫下一首詩,後二首現在成為讚揚人的口頭禪
    從杜甫後來寫給李白的10多首詩,如《李白懷冬》、《李白憶春》、《夢李白二首》等,可以感受到杜甫對李白的崇拜和對他的影響。杜甫後來成為與李白齊名的大詩人,一方面與他的詩作數量關係很大,杜甫57歲去世時,他曾寫了近1500多首詩,當然這不是杜甫成名的主要原因,清代乾隆皇帝也寫了4萬多首詩,但似乎我們對其中的任何一首都不熟悉。
  • 杜甫的這首詩,寫絕了李白的輕狂,還讓一個成語從此變得熱門
    唐朝之所以讓人懷念,不光是因為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四方來朝的高光時刻,更因為那一首首動人的唐詩,永遠在後人的內心中蕩起漣漪。李白和杜甫,又是唐朝詩人的雙子星,他們的存在,是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更讓人感懷的是,這兩位頂尖詩人,生前還是好友。
  • 杜甫寫給李白的詩,把李白吹上了天,不愧為千古名篇
    兩個人年齡上相差十二歲,認識的時候,李白已經很有名氣,但是杜甫作為出生於世家大族的身份,讓李白更加願意和他成為朋友。杜甫對於李白也是推崇備至,從寫給李白的詩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今天就來欣賞其中的一首,全詩如下: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同遊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大唐天寶三載,也就是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洛陽初次相遇了。彼時,李白被賜金放還,杜甫進士不第,兩人都處在人生的失意時刻。
  • 臨別時,李白送給杜甫一首詩,此後再沒有見面
    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的相遇是浪漫的,那年杜甫33歲,李白44歲。這是唐代最偉大的兩名詩人的會合,也成了文學史上的佳話。只是當時的李白已經有了不少名篇,而杜甫不過才剛剛找到自己的風格,差距還是不小。在一同遊歷過後,分別就在眼前。杜甫要西去長安,李白要重回江東,於是在兗州城東的石門,兩人分手。李白寫了一首詩送給杜甫,不想這竟是兩人此生最後一面。
  • 李白和杜甫各寫一首怒懟詩,李白霸氣十足,杜甫卻讓人無言以對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唐詩的王者,一位被譽為「詩仙」,一位被譽為「詩聖」,一直難分伯仲,所謂「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說得就是二人的地位。雖然二人經常被拿來比較,但卻影響兩人的感情,他們之間沒有文人的相輕,卻有著天才之間的相惜,因為他們知道「高處不勝寒」的孤寂,也有著容天下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