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籍崇拜杜甫,杜甫崇拜李白,李白崇拜孟浩然,孟浩然崇拜王維
古代人們對偶像的追捧,會用什麼方式表達內心的敬佩跟崇拜呢?張籍唐代中後期詩人,是韓愈的門生,他最崇拜杜甫,曾將偶像杜甫寫的詩燒掉,把燒完的紙灰拌著蜂蜜吃,每天3勺。好友對他的奇怪做法不理解,就問他,他的理由是吃了偶像寫的詩,自己也可以寫出偶像一樣好的詩,這粉絲也是痴迷到極點了山外有人,天外有天,杜甫自己也有崇拜的人,就是李白了。杜甫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寫詩,他寫了很多關於李白的詩,下面有詩為證。《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
杜甫最崇拜的人是誰,不是李白,這首詩裡有答案
我們讀唐詩,多數的時候是在讀李白和杜甫,因為他們兩個人的詩寫得既多又好。把杜甫的詩當作歷史來讀,心裡就少了很多浮躁。心情抑鬱時,讀讀李白的詩,又會感到豁然開朗。讀詩讀得多了久了,就會發現,杜甫1440首詩中有不少是寫給李白的,大約有14首。李白990首詩中,回應杜甫的詩也有4首吧。
-
杜甫半夜夢見李白,醒來寫詩記錄,8句話寫盡對李白的崇拜和思念
這首詩中我們也能看出來,年少的杜甫與之後歷經滄桑的杜甫完全是兩個個性,至少在於李白暢遊的這段時間裡,他還自信滿滿,豪氣縱橫,是那個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少年。、不過杜甫有著心懷天下的儒家胸懷,即使自己快要過不下去了,也始終念念不忘同樣遭受厄運的知己好友們,他的偶像李白,自然也是被杜甫天天懸掛在心頭的擔心。公元758年李白被流放夜郎,在現在的貴州,不過也沒有去多久,還沒到就遇到了天下大赦,於是他就一葉扁舟,開開心心的回了江陵。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同遊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大唐天寶三載,也就是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洛陽初次相遇了。彼時,李白被賜金放還,杜甫進士不第,兩人都處在人生的失意時刻。
-
李白和杜甫,是大唐詩人的代表,他們之間的關係真的親密嗎?
而且,李白屬於那種天才型的詩人,在當時就已經名滿天下了,連皇帝都看重他的才氣,將他召進宮中,當了翰林學士。可以說,李白是當時杜甫這樣的人的榜樣,希望能像他一樣,靠文採得到皇家賞識。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白和杜甫相見時,李白有資格在杜甫面前擺譜,而杜甫對李白的崇拜,也是真誠的。
-
談談杜甫對李白的友情
李白年長杜甫十一歲,兩人遇見時,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是被曾經在當朝皇帝那裡做過翰林學士被重金賜還的一代文豪,而杜甫當時只是初出茅廬的少年,還沒什麼名氣和社會地位。自然是很崇拜這個當世大家,妥妥的小粉絲一枚。待到真的見到後,發現真的是「飄飄乎謫仙人」,那更是迷的不要不要的,不過也沒有一味溜須拍馬。
-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相知,是唐代最偉大的文學邂逅
郭沫若說:「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李白大杜甫11歲,兩個不同籍貫的人,互不認識的人,他們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33歲的杜甫在洛陽。自從十年前考進士不第後,杜甫就一直遊歷四方,過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
-
杜甫詩風最像李白的一首詩,誕生了一千古名句,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在唐代詩壇上,一向流行後輩對前輩的敬仰和崇拜,李白崇拜比自己大十幾歲的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孟浩然卻一首詩都沒有回給李白。杜甫崇拜比自己大十幾歲的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對誰都深情的杜甫一連給李白寫下了十多首詩,每一篇都是經典力作,但李白回給杜甫的詩歌卻是寥寥無幾。
-
李白與杜甫的關係到底有多好?手拉手?同枕而眠?|百家故事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徵》、《三吏》、《三別》等名作。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揚,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後世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
史料記載:杜甫是李白的粉絲?李白和杜甫之間不得不說的奇聞軼事
有專家考證:杜甫是李白的鐵桿粉絲,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杜甫和李白之間的奇聞軼事吧。杜甫和李白,一位「詩聖」,一位「詩仙」。古語有云:"仙近於天,聖近於地",他們都是詩中的王者。很多人可能會有「王不見王」的想法,認為向他們這樣的「詩中王者」,肯定各自處在不同的時期。
-
李白與杜甫:情深於辭的李杜之誼
初識之際,杜甫寫下《贈李白》,歷述自己在東都「所歷厭機巧」「蔬食常不飽」的遭遇,對李白遠離朝廷「脫身事幽討」表示欽佩,表示欲與李白歸隱山林,訪道求仙。從他用「李侯」敬稱和僅以「金閨彥」籠統讚美李白來看,兩人應屬初交。但李白遭權貴排擠自放出宮的經歷,與杜甫落魄東都的遭遇成為他們相交的基礎,加上喜歡寫詩喝酒的共同志趣,把兩顆渴望理解的心連在了一起。
-
杜甫的嘉州與李白的峨眉
在峨眉山,清晨吃豆腐腦,腦海裡會跳出杜甫的詩句;夜晚品茶望月,李白的詩句便呼嘯而來……今年是杜甫入蜀1260周年,我又一次來到樂山市峨眉山,杜甫蕩舟東歸的畫面和李白仗劍出川的身影也從內心深處次第闖來。公元765年,杜甫的成都朋友圈不論怎麼置頂,都是無人留言的悽楚。
-
話說詩聖杜甫是詩仙李白的「迷弟」嗎?
詩仙李白(701-762年),詩聖杜甫(712-770年),一看就是一對好磕的兄弟情,史稱「大李杜」。當然,他們倆的友誼,僅用一句兄弟情,是無法概括的。曾有人戲稱杜甫是李白的『迷弟』,如《李白我想你了》(贈李白),《我和李白一起去找老範玩》(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我夢見了李白》(夢李白二首),《想起我和李白、高適在一起的日子》(遣懷)。
-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白與杜甫是如何相識的?
人們樂意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不只是出於二人所取得的文學成就,還因為李白和杜甫本就相知相識,有著一段為後人稱道的深厚友誼。但人們樂意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不只是出於二人所取得的文學成就,還因為李白和杜甫本就相知相識,有著一段為後人稱道的深厚友誼。公元744年春末,時任五品官員的李白因觸怒權貴高力士和楊貴妃被排擠出京。離開長安時,李白頭戴道巾,身披道袍,做好了一心求道,遠離朝堂的打算,也希望藉此擺脫朝中敵人的威脅。
-
李白敗走京城,杜甫初見「偶像」,作家眼中的李杜情是什麼樣的?
作家哈金在《李白傳》以一個創作者的敏感體味著這兩位詩人各自的心情——李白「敗走京城,覺得不太光彩,於是他沒有直接回家,又開始了新的一番遊蕩。第一站是洛陽。」而杜甫如同將要見到偶像,「又激動又緊張」。杜甫想去參加李白到來洛陽的盛大接風晚宴,雖充滿忐忑,「但他還是決定去參加聚會。杜甫又想也許自己不必在李白面前表現得太過謙卑。」
-
羅宗強: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李白與杜甫
1962年郭沫若同志在紀念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會上的開幕詞就是這個題目。在開幕詞裡,他說: 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這是對李白和杜甫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地位的確切評價。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追憶
在李白的傳世詩歌中,公認寫給杜甫的有兩首,一首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寫於兩人第二次分別之際的《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另一首寫作時間稍晚,是李白送別杜甫回到沙丘之後寫的,抒發了自己無法排遣的「思君」之情,我們一起來欣賞。沙丘城下寄杜甫(唐)李白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
杜甫在春日寫給李白的詩,極盡讚美之詞,還隱藏著一個絕美成語
的卻如此,一個是永遠抬頭看天自信而浪漫的詩仙李白,一個是永遠俯視大地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儘管他們的年齡相差11歲,性格和詩風也頗為不同,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生的知己。杜甫對李白的崇拜,就像李白對孟浩然高山仰止的仰慕之情。
-
李白太狂了,杜甫看不下去,寫了首詩贈予他,卻成流傳千年的經典
說到唐朝時期最傑出的詩人,大家首先所想到的一定是李白與杜甫,或許是印證了那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兩位傑出的大文豪因文學惺惺相惜,從而結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誼,而且還曾互相作伴一起遊歷中原,這段經歷讓杜甫難以忘懷,在晚年時也經常回想起。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公元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第一次相識。此時的李白,在朝廷上做了不到兩年的御用文人,感覺自己的才能沒有機會發揮,又受到各種勢力的排擠,不堪忍受,選擇辭官回家。杜甫對李白大名早有耳聞,兩個大才子一見如故,於是相約一起去遊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