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曾言:「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詩仙李白(701-762年),詩聖杜甫(712-770年),一看就是一對好磕的兄弟情,史稱「大李杜」。當然,他們倆的友誼,僅用一句兄弟情,是無法概括的。
曾有人戲稱杜甫是李白的『迷弟』,如《李白我想你了》(贈李白),《我和李白一起去找老範玩》(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我夢見了李白》(夢李白二首),《想起我和李白、高適在一起的日子》(遣懷)。杜甫曾寫不少詩贈予李白,但是李白寫給杜甫的,主要只有三首。
那麼,這真的只是一個「迷弟」追偶像的故事嗎?其實不然,我只好說,他們大概是錯過。
初相遇時,李白已經四十多歲了,而杜甫還處在他三十五歲前那段「年少輕狂」時期,他滿懷理想,一腔報國情懷,還未開始他波折的官場生活。而李白是個理想破滅只好飲酒狂放的中年人,他歷經了宮廷官場的無數挫折,在他想建功立業的時候,卻被抓去做一隻會作詩的「金絲雀」,翰林學士不過就是陪同皇帝遊樂作詩的閒職,外加佞臣諂媚陷害,李白最終連一隻金絲雀也做不了,他只好離開,借酒消愁,試圖「與爾同銷萬古愁」。
可是杜甫怎麼會明白呢?他崇拜李白,卻又不理解李白。在文學上,李白才高八鬥,名聲頗高,詩才令杜甫欽佩。但是他不明白,這樣有才的一個人,為什麼不去考取功名為國效力,而是千金散盡,整日飲酒,他更不知道,為什麼飲酒歡心,愁又愁在哪裡呢?
直到十年後,杜甫也失去了曾經青年時的狂傲和理想,他對朝廷逐漸失望,為自己的理想不得實現而痛苦,為無數百姓受苦而痛苦,他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字字泣血,句句誅心,他好像終於明白了,李白為何而愁,為何不以才報國。當年那個痛飲狂歌,飛揚跋扈的李白,其實內心多麼孤單,多麼絕望。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杜甫這時候在心靈上讀懂了李白,可惜已經晚了,他們錯過了十年,他們或許是文學上的知音,可是當杜甫懂李白時,他們卻再也沒有相遇過。
李白沒有為杜甫寫太多的詩,我們只能看到,他們確實是朋友,但不知道這樣的友情在李白心裡是什麼樣的。他會不會在初遇杜甫的時候,笑杜甫年少不知世事艱辛?會不會在聽說杜甫於官場受挫的時候,心裡哀嘆一句:「唉,還是這樣啊。」然後想到自己?可惜不久後,李白就永遠離開世間了。杜甫對他的再多理解,再多思念,也只能隨生命而去。他們只是選了看似不同的人生道路而已。
同樣被大唐背後的腐朽而摧殘,同樣經歷過年少輕狂到中年失意。李白選擇騙自己忘記,選擇飲酒高歌,可最後他仍舊跟著軍隊,不顧年邁體弱,想救國殺賊。杜甫選擇繼續堅守在崗位上,日日關心國事,字字句句為國擔憂,體恤百姓,譴責繁華背後的腐朽。
我們只知道,很久以前,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座山巔,他們的人生那樣相似,他們曾相遇,曾思念,曾離去。死亡才是友情結束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