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寫盡李杜兩人肝膽相照的深情友誼,杜甫《夢李白》翻譯賞析

2021-01-19 可可詩詞

【題解】

《夢李白二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記夢詩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後,積思成夢而作。詩以夢前、夢中、夢後的次序敘寫。第一首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對老友吉兇生死的關切;第二首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寫對老友悲慘遭遇的同情。全詩體現了李杜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互勸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誼。

這首記夢詩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後,積思成夢而作。 詩以夢前,夢中,夢後的次序敘寫。第一首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對老友吉兇生死的關切。

【原文】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蒙。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譯文】

為死別往往使人泣不成聲, 而生離卻常令人更加傷悲。

江南山澤是瘴癧流行之處, 被貶謫的人為何毫無消息?

老朋友你忽然來到我夢裡, 因為你知道我常把你記憶。

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 哪有羽翼飛來這北國之地?

夢中的你恐不會是鬼魂吧, 路途遙遠生與死實難估計。

靈魂飄來是從西南青楓林, 靈魂返回是由關山的黑地。

明月落下清輝灑滿了屋梁, 迷離中見到你的顏容憔悴。

水深浪闊旅途請多加小心, 不要失足落入蛟龍的嘴裡。

【賞析一】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杜初會於洛陽,即成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的幕府而受牽連,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還。這兩首記夢詩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後,積思成夢而作。 詩以夢前,夢中,夢後的次序續寫。

第一首寫初次夢見李白時的心理,表現對老友吉兇生死的關切。第二首寫夢中所見李白的形象,抒寫對老友悲慘遭遇的同情。 「故人來入夢,明我長相憶」。「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這些佳句,體現了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互勸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誼。

【賞析二】

《夢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別」發端,下篇以「身後」作結,形成一個首尾完整的結構;兩篇之間,又處處關聯呼應,「逐客無消息」與「遊子久不至」,「明我長相憶」與「情親見君意」,「君今在羅網」與「孰雲網恢恢」,「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與「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等等,都是維繫其間的紐帶。

但兩首詩的內容和意境卻頗不相同:從寫「夢」來說,上篇初夢,下篇頻夢;上篇寫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寫清晰真切的形象。從李白來說,上篇寫對他當前處境的關注,下篇寫對他生平遭際的同情;上篇的憂懼之情專為李白而發,下篇的不平之氣兼含著詩人自身的感慨。

總之,兩首記夢詩是分工而又合作,相關而不雷同,全為至誠至真之文字。

【賞析三】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詩要寫夢,先言別;未言別,先說死,以死別襯託生別,極寫李白流放絕域、久無音訊在詩人心中造成的苦痛。開頭便如陰風驟起,吹來一片瀰漫全詩的悲愴氣氛。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不說夢見故人,而說故人入夢;而故人所以入夢,又是有感於詩人的長久思念,寫出李白幻影在夢中倏忽而現的情景,也表現了詩人乍見故人的喜悅和欣慰。但這欣喜只不過一剎那,轉念之間便覺不對了:「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繫於江南瘴癘之鄉,怎麼就能插翅飛出羅網,千裡迢迢來到我身邊呢?聯想世間關於李白下落的種種不祥的傳聞,詩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還是死魂?路遠難測啊!乍見而喜,轉念而疑,繼而生出深深的憂慮和恐懼,詩人對自己夢幻心理的刻畫,是十分細膩逼真的。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蒙。」夢歸魂去,詩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從江南而來,又星夜自秦州而返,來時要飛越南方青鬱郁的千裡楓林,歸去要渡過秦隴黑沉沉的萬丈關塞,多麼遙遠,多麼艱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個。「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在滿屋明晃晃的月光裡面,詩人忽又覺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顏依稀尚在,凝神細辨,才知是一種朦朧的錯覺。相到故人魂魄一路歸去,夜又深,路又遠,江湖之間,風濤險惡,詩人內心祝告著、叮嚀著:「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這驚駭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險惡處境的象徵,這惴惴不安的祈禱,體現著詩人對故人命運的殷憂。這裡,用了兩處有關屈原的典故。「魂來楓林青」,出自《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舊說系宋玉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龍」一語見於梁吳均《續齊諧記》:東漢初年,有人在長沙見到一個自稱屈原的人,聽他說:「吾嘗見祭甚盛,然為蛟龍所苦。」通過用典將李白與屈原聯繫起來,不但突出了李白命運的悲劇色彩,而且表示著杜甫對李白的稱許和崇敬。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一首詩寫盡舊友久別重逢的喜悅,杜甫《贈衛八處士》翻譯賞析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相關焦點

  •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和杜甫相遇的時候,李白已經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了。不過他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的明星人物,再加上杜甫年輕,對「大哥」自然十分敬重。當時杜甫生活困頓,但不卑不亢,李白性情灑脫,自然也不會在「小兄弟」面前擺譜,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至少杜甫對李白的友情非常深重。分別的時候,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和商丘一帶)碰面,結伴遊玩。
  • 李白與杜甫超乎常人的深厚友誼,我猜你不知道
    李白與杜甫並稱「大李杜」,一個詩仙,一個詩聖,按常理兩個人是競爭的關係,畢竟「自古文人相輕」,但是,李白和杜甫有著遠超平常人的深厚友誼。這首詩位列《唐詩三百首》,寫於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見面分別後不久。剛分手不久李白就對杜甫深深思念,「思君若汶水」,可見兩人的友情之深。話說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一路遊玩,在洛陽第一次遇見了杜甫。
  • 《舊唐書》載,李白看不上杜甫詩作。真是這樣嗎?
    李白和杜甫,為中國歷史上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並稱「李杜」。正如唐朝文學家韓愈所講:「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可以說,就文學地位而言,兩人是不相上下的。《舊唐書》認為李白看不上杜甫詩作,證據便在這一首詩。"而有飯顆山之嘲誚"。眾所周知,李白與杜甫詩風不同。李白的詩豪邁奔放、想像豐富、語言奇妙、清新飄逸、意境奇妙,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之如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洩千裡、酣暢淋漓。而杜甫的詩沉鬱頓挫、兼容並蓄、鍊字對仗、內容深遠,多表現出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現實主義思想。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為何只回了兩首?專家的解釋讓人笑哭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遇上了32歲的杜甫,「詩仙」和「詩聖」相遇了。聞一多先生稱李杜的相遇,是太陽和月亮相遇。「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 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的相識相惜
    李白的《靜夜思》現在都是我們思念故鄉的代表作。就是這樣的兩個人,一見面就惺惺相惜,有的網友告知現在很多的詩評家常常會對李杜孰優孰劣的進行爭論。雖然現在可能學術界還存在著李杜優劣論,但是大家更願意談論,兩人之間的友情,小編認為兩位詩人的詩都是千古名作各有各的好,但是大家應該更願意談論的是兩人的情誼,畢竟二人之間的友情也是很難得的。
  • 這兩首詩,一首力挺李杜文章,一首看不上李杜文章,針鋒相對!
    李杜二人,聲名顯赫,李杜文章,流傳萬世。今人,無人不知李白杜甫,無人不能吟上幾首李杜的詩作,後人評價中也多顯露出對著兩人的讚譽及敬仰。但孰不知,文人相輕,李白和杜甫這樣的大文豪,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詩風的中唐時期,往往不被重視,甚至還受到一些人的貶損。今天給大家分享兩首關於評價李杜文章的詩,一首是韓愈的《調張籍》,詩中作者力挺李杜文章,對李白杜甫極為崇敬;一首是宋朝詩人陳棣的《題李杜畫像》,詩中有些不屑,勸大家吟詩作詩莫要學李杜。
  • 李白和杜甫各寫一首怒懟詩,李白霸氣十足,杜甫卻讓人無言以對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唐詩的王者,一位被譽為「詩仙」,一位被譽為「詩聖」,一直難分伯仲,所謂「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說得就是二人的地位。雖然二人經常被拿來比較,但卻影響兩人的感情,他們之間沒有文人的相輕,卻有著天才之間的相惜,因為他們知道「高處不勝寒」的孤寂,也有著容天下的胸襟。
  • 杜甫寫給李白的詩,把李白吹上了天,不愧為千古名篇
    杜甫對於李白也是推崇備至,從寫給李白的詩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今天就來欣賞其中的一首,全詩如下: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這首詩的名字叫春日憶李白。唐天寶三年,李白被唐明皇賜金放還,時年44歲。在洛陽期間,李白和杜甫相遇,這一年杜甫32歲。同樣喜歡作詩,同樣才華橫溢,兩個人成了忘年交。接下來的日子,李杜二人一起遊歷了梁、宋、齊、魯等地。
  • 李白和杜甫誰更略勝一籌?對比他們2首寫長江的詩,高低立見分曉
    有人提出,兩人都為長江寫過詩,不如通過這個來進行比較,答案自然就見分曉了。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關於他的身世,任何唐史上都沒有過多的記載,但是有野史上稱,李白其實是流落在外的皇室宗親,這一說法真實與否無法證明,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李白一生都沒能入仕。
  • 杜甫很著名的一首詩,流浪時寫給李白,最後10字的悲涼冠絕古今
    文/顧無【引觴漫談】今天繼續說李白和杜甫的友誼。李白和杜甫一生中沒見過幾次,杜甫跟著李白漫遊了一路,兩人就成為了知根知底,交心的好友。之前有一種言論,說是杜甫和李白之間,只是杜甫的單相思,單相戀。杜甫給李白寫了十幾首詩,幾乎在生活的任何場景,杜甫都能夠觸目生情,想起好友李白,而李白一共給杜甫寫了3首,還有1首不怎麼工整,聽著有打油詩的味道。但是單單從這個角度,是根本不足以判斷杜甫和李白之間的關係的。杜甫天生一個熱心腸,又是儒家心性,關注現實社會,對於社會和集體的重視程度肯定是很高的,所以對於自己的偶像,李白的關心也會來得多一點。
  • 李白與杜甫,千古傳承的詩壇友誼,人散曲終後的餘音繞梁
    李白與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並稱「李杜」。他們的存在,撐起大半個唐朝文壇;他們的詩作,照亮了整個時代;他們的魅力,傾倒了整個華夏。李白歷經盛唐,杜甫輾轉晚唐,兩人年紀雖相差了十一歲,但這文壇二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對忘年交。
  • 詩壇知己:李白與杜甫·同遊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大唐天寶三載,也就是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和32歲的杜甫在洛陽初次相遇了。彼時,李白被賜金放還,杜甫進士不第,兩人都處在人生的失意時刻。
  • 李白太狂了,杜甫看不下去,寫了首詩贈予他,卻成流傳千年的經典
    說到唐朝時期最傑出的詩人,大家首先所想到的一定是李白與杜甫,或許是印證了那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兩位傑出的大文豪因文學惺惺相惜,從而結下了十分深厚的友誼,而且還曾互相作伴一起遊歷中原,這段經歷讓杜甫難以忘懷,在晚年時也經常回想起。
  • 李白與杜甫:情深於辭的李杜之誼
    秋天他們相約同遊梁宋,在汴州遇見詩人高適,三人「論交入酒壚」「氣酣登吹臺」(《遣懷》),把盞暢談,評詩論文。初識之際,杜甫寫下《贈李白》,歷述自己在東都「所歷厭機巧」「蔬食常不飽」的遭遇,對李白遠離朝廷「脫身事幽討」表示欽佩,表示欲與李白歸隱山林,訪道求仙。從他用「李侯」敬稱和僅以「金閨彥」籠統讚美李白來看,兩人應屬初交。
  • 詩仙李白年輕時寫的一首詩,狂放不羈,56字寫盡他的自信與傲慢
    #讀唐詩,必讀李杜,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便是唐詩的兩座大山。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對現實生活的生動記錄,而李白則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上天入地,他的想像力汪洋恣肆,如大江大河,奔湧不息,令人讀來心潮澎湃。李白的性格極度張揚,和他寫的詩一樣,在當時讀李白的詩就像飲了一杯烈酒,火辣辣地刺激著人的神經。
  • 杜甫與李白分別寫了一首詩,借著對李白的惋惜,表達自己的憤懣
    其實杜甫的人生也不是一上來就那麼艱難險阻的,他也有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少年輕狂,年輕的時候杜甫的心氣也高傲過,甚至不比李白差,只是時運不濟,人終究向命運低頭了,從此杜甫走向了現實,成了紅塵俗世的一個普通人,他將生命融入了詩中, 從此成了平凡人中的「詩聖」。杜甫早年的詩充滿了豪情壯志,即使是寫給偶像李白的,也表達了自己的志向。
  •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話說詩聖杜甫是詩仙李白的「迷弟」嗎?
    詩仙李白(701-762年),詩聖杜甫(712-770年),一看就是一對好磕的兄弟情,史稱「大李杜」。當然,他們倆的友誼,僅用一句兄弟情,是無法概括的。曾有人戲稱杜甫是李白的『迷弟』,如《李白我想你了》(贈李白),《我和李白一起去找老範玩》(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我夢見了李白》(夢李白二首),《想起我和李白、高適在一起的日子》(遣懷)。
  • 為什麼杜甫的詩叫詩,李白的詩不叫詩?
    顧諍舊藏這原是疫情期間,在家校順治本侯方域《四憶堂詩集》之雜記,卻要從「李白的詩不算詩」這個聳人聽聞的話題談起。 前幾天武漢作家方方寫:年輕時,我喜歡李白,因為他的浪漫狂放和天才想像。今天,我更愛杜甫,因為他更像一個堂吉訶德式的戰地記者。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的很長時間裡,對李白的愛才是「正規軍」。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詩,躺在沙丘城想念杜甫,最後10字成千古名句
    然而歷史上還就是有這種人,他們還認認真真的去做考證,從歷史中發現一些李杜不和的蛛絲馬跡,然後費盡心思的炒作,希望大家接受自己的觀點,以至於在後世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不是有很多人都認為李白看不上杜甫嗎,杜甫給李白寫了14首,李白卻僅僅給杜甫寫了3首詩。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李白如果看不上杜甫,當初就根本不會與杜甫見面。
  • 李白和高適的塑料兄弟情!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杜甫和李白被後人稱之為「詩聖」和「詩仙」,也是唐詩成就中最高的兩位詩人 ,合稱為「李杜」,並且兩人也是好友。 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見面是在東都洛陽,那時候的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而杜甫只是一個落魄文人。 兩人一見如故,由於當時李白的名氣太盛 ,杜甫就成李白的頭號粉絲,寫了一首《飲中八仙歌》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把李白譽為「酒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