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能把莊子和屈原「合體」,
只有李白才有這能耐
↑晚清民國間海上經學院景刻明崇禎黃子立刊藍印本陳老蓮《屈子行吟圖》。 顧諍舊藏
這原是疫情期間,在家校順治本侯方域《四憶堂詩集》之雜記,卻要從「李白的詩不算詩」這個聳人聽聞的話題談起。
前幾天武漢作家方方寫:年輕時,我喜歡李白,因為他的浪漫狂放和天才想像。今天,我更愛杜甫,因為他更像一個堂吉訶德式的戰地記者。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的很長時間裡,對李白的愛才是「正規軍」。
晚清著名詩人龔自珍就特別喜歡李白,他曾經給李白以極高的評價,說「莊騷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一,自白始。」
翻譯成白話就是,莊子和屈原是兩種風格,不可以合併。能把莊子和屈原「合體」,只有李白才有這能耐。
↑太白行吟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回到當朝,李白就更是茅房拉屎臉朝外的漢子,名氣和地位都不是杜甫可以比的,杜甫充其量算李白的一個優秀粉絲。
據統計,杜甫一生寫給李白的詩共有15首之多。如《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二首》、《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等等,總之就是春天想、冬天想、秋天也想,做夢都想,發個朋友圈也要想想。
而李白,偶爾也會不疼不癢的回覆一下杜甫,比如《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中說「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翻譯成現在的大白話就是,大家好聚好散,不要牽掛。就這樣,杜甫就已經很知足了。
貳
大號帥哥粉絲元稹白居易,
為啥捧杜甫、不捧李白?
↑四部叢刊影鐵琴銅劍樓宋刻本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
但是後世就不一樣了,杜甫去世後的十年間。誕生了兩個他的重量級粉絲。
一個叫白居易,一個叫元稹。
這兩個人搞了一個「新樂府運動」。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為什麼叫「新樂府」,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
漢代的時候,樂府是一個音樂機構,這個機構負責採集民間詩歌,並且通過採集民間詩歌了解民生疾苦。
《公羊傳》裡說: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
這裡要敲~黑~板。
你看,漢朝的時候,人們就知道民間詩歌和文藝是用來表達民生疾苦的。官家出錢養這些文藝工作者,是要把民生疾苦採集起來「以聞於天子」——使天子不出門就知道天下事。
而現在文藝工作者……(你們扒開微信去看看)。
我推測當時的元白,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才提出來「新樂府運動」口號的,並且極力推崇杜甫的詩,給了杜甫最牛逼的一個評價,說他「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 董氏茭門別墅本《元氏長慶集》
翻譯成白話就是,杜詩兼具了古今所有詩歌的優點,杜甫是集才華與才華與才華……於一身的詩人。跟杜甫一比,李白的詩還沒入門呢,更不用說登堂入室了。(「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這個觀點,在宋代又得到了兩位大佬的呼應。
東坡題跋蘇軾說: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
↑明崇禎汲古閣津逮秘書本 東坡題跋 書吳道子畫後 (標紅句為: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
就是寫詩寫到杜甫這個層次,那就到頭了。
黃庭堅就更過分了,說「杜子美以來四百餘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隨世所能,傑出時輩未有升子美之堂者,況室家之好耶?」
↑明嘉靖六年刻本 山谷全書 大雅堂記 (標紅句為:由杜子美以來四百餘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隨世所能,傑出時輩未有升子美之堂者,況室家之好耶?)
意思是說杜甫去世後四百多年中,最傑出的詩人也沒有人能到進杜甫客廳的水平,這就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來歷,更不用說進臥室了。
叄
杜甫亡而詩又亡?
順治本侯方域《四憶堂詩集》
↑元刊本劉辰翁批點《集千家注杜工部詩》
不過南宋呂本中,倒是把黃庭堅掛到了杜甫家客廳。
呂本中作江西詩派圖,列一祖三宗,把杜甫列為江西詩派的始祖,而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並且由於杜甫的粉絲越來越多,南宋劉辰翁還專門出了一本書,叫《集千家注杜工部詩》,此書讓杜甫在宋元期間聲名廣播。自此之後,杜甫的地位全面超越李白。
到了明代,此觀點依然有呼應。近日校順治本侯方域《四憶堂詩集》,卷首賈開宗序中提到李白與杜甫時說:
↑「舊論謂山東李白與甫齊名,然白以氣韻雄,未為知道;甫獨能極眾眩曜折以法度。披其全文,《小雅》譏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庶幾近之。杜甫亡而詩又亡。其後七百年,明有李夢陽、何景明登其堂,正始在焉。」(圖為順治刻本 四憶堂詩集)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向來李杜齊名,李白的詩雖然氣韻雄壯,但不上道。而只有杜甫能承接詩經的傳統,可以《詩經》裡的小雅媲美。從詩經到唐代的數百年之間,只有杜甫的詩才叫詩。杜甫去世之後,就沒有詩可以真正稱得上詩了。又過了七百年,到了明代,有了李夢陽何景明,才又有了像樣的詩。
↑序言開頭,賈開宗序,詩之存亡,豈不以人哉!《易》曰:「修辭立其誠。」誠者性情……誠發為辭,而詩命焉。(圖為順治刻本 四憶堂詩集)
那麼為什麼杜詩的地位越來越高,而李白反而被冷落了呢?
理由是杜詩——關乎世道,關乎人情。
肆
是不是社會越差,
杜甫就越叫座?
↑詩大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圖為明汲古閣津逮秘書本 詩大序)
有情是詩的生命。這是詩歌自詩經以來就堅守的傳統。
對人有情,對萬物有情。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看到石壕村強行拆散夫妻,面對生離死別,杜甫會寫「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人世間有太多的生離死別,身為草民,無可逃避。但有人能看到弱者的哭泣,容他們哭出聲來,也是一種安慰。
面對戰事頻仍,看到同胞無辜送命,杜甫會寫「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無知的少年一腔熱血,不知道「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但僥倖活著,知道有人曾經警醒過他們「古來白骨無人收」,也知道人間尚有溫情。
不是李白不懂風雅,而是杜甫看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時候,李白還在「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不是李白不懂風雅,而是杜甫看到「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時候,李白還在「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圖為津逮秘書本子夏詩序)
真正的風雅,關乎世道,關乎人情,關乎王政所有廢興也。這才是真正的詩。亦如作家方方所言:「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後你們多半會被要求寫頌文頌詩,但請你們在下筆時,思考幾秒,你們要歌頌的對象應該是誰。如要諂媚,也請守個度。我雖然人老了,但我批評的氣力從來不老。」
文至最末,把文章給吾茶看,吾茶很認真地問,「哥哥,我問你個問題,是不是社會越差,杜甫就越叫座?」
「如果是太平盛世無饑饉,是不是杜甫就沒生意了?」
我笑笑,「哪有絕對的太平盛世。生在人間,有不苦的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