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杜甫的詩叫詩,李白的詩不叫詩?

2021-02-13 古書之美

能把莊子和屈原「合體」,

只有李白才有這能耐

↑晚清民國間海上經學院景刻明崇禎黃子立刊藍印本陳老蓮《屈子行吟圖》。 顧諍舊藏

這原是疫情期間,在家校順治本侯方域《四憶堂詩集》之雜記,卻要從「李白的詩不算詩」這個聳人聽聞的話題談起。

 

前幾天武漢作家方方寫:年輕時,我喜歡李白,因為他的浪漫狂放和天才想像。今天,我更愛杜甫,因為他更像一個堂吉訶德式的戰地記者。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的很長時間裡,對李白的愛才是「正規軍」。

 

晚清著名詩人龔自珍就特別喜歡李白,他曾經給李白以極高的評價,說「莊騷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一,自白始。

 

翻譯成白話就是,莊子和屈原是兩種風格,不可以合併。能把莊子和屈原「合體」,只有李白才有這能耐。

↑太白行吟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回到當朝,李白就更是茅房拉屎臉朝外的漢子,名氣和地位都不是杜甫可以比的,杜甫充其量算李白的一個優秀粉絲。

 

據統計,杜甫一生寫給李白的詩共有15首之多。如《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二首》、《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等等,總之就是春天想、冬天想、秋天也想,做夢都想,發個朋友圈也要想想

 

而李白,偶爾也會不疼不癢的回覆一下杜甫,比如《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中說「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翻譯成現在的大白話就是,大家好聚好散,不要牽掛。就這樣,杜甫就已經很知足了。

 

大號帥哥粉絲元稹白居易,

為啥捧杜甫、不捧李白?

↑四部叢刊影鐵琴銅劍樓宋刻本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 

但是後世就不一樣了,杜甫去世後的十年間。誕生了兩個他的重量級粉絲。

 

一個叫白居易,一個叫元稹。

 

這兩個人搞了一個「新樂府運動」。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為什麼叫「新樂府」,這裡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

 

漢代的時候,樂府是一個音樂機構,這個機構負責採集民間詩歌,並且通過採集民間詩歌了解民生疾苦。

 

《公羊傳》裡說: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

 

這裡要敲~黑~板。

 

你看,漢朝的時候,人們就知道民間詩歌和文藝是用來表達民生疾苦的。官家出錢養這些文藝工作者,是要把民生疾苦採集起來「以聞於天子」——使天子不出門就知道天下事。

 

而現在文藝工作者……(你們扒開微信去看看)。

 

我推測當時的元白,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才提出來「新樂府運動」口號的,並且極力推崇杜甫的詩,給了杜甫最牛逼的一個評價,說他「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 董氏茭門別墅本《元氏長慶集》

翻譯成白話就是,杜詩兼具了古今所有詩歌的優點,杜甫是集才華與才華與才華……於一身的詩人。跟杜甫一比,李白的詩還沒入門呢,更不用說登堂入室了。(「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這個觀點,在宋代又得到了兩位大佬的呼應

 

東坡題跋蘇軾說: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

↑明崇禎汲古閣津逮秘書本 東坡題跋 書吳道子畫後 (標紅句為: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

就是寫詩寫到杜甫這個層次,那就到頭了。

 

黃庭堅就更過分了,說「杜子美以來四百餘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隨世所能,傑出時輩未有升子美之堂者,況室家之好耶?」

↑明嘉靖六年刻本 山谷全書 大雅堂記 (標紅句為:由杜子美以來四百餘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隨世所能,傑出時輩未有升子美之堂者,況室家之好耶?)

意思是說杜甫去世後四百多年中,最傑出的詩人也沒有人能到進杜甫客廳的水平就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來歷,更不用說進臥室了。

 

 

杜甫亡而詩又亡?

順治本侯方域《四憶堂詩集》

↑元刊本劉辰翁批點《集千家注杜工部詩》

不過南宋呂本中,倒是把黃庭堅掛到了杜甫家客廳。

 

呂本中作江西詩派圖,列一祖三宗,把杜甫列為江西詩派的始祖,而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並且由於杜甫的粉絲越來越多,南宋劉辰翁還專門出了一本書,叫《集千家注杜工部詩》,此書讓杜甫在宋元期間聲名廣播。自此之後,杜甫的地位全面超越李白。

 

到了明代,此觀點依然有呼應。近日校順治本侯方域《四憶堂詩集》,卷首賈開宗序中提到李白與杜甫時說:

↑「舊論謂山東李白與甫齊名,然白以氣韻雄,未為知道;甫獨能極眾眩曜折以法度。披其全文,《小雅》譏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庶幾近之。杜甫亡而詩又亡。其後七百年,明有李夢陽、何景明登其堂,正始在焉。」(圖為順治刻本 四憶堂詩集)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向來李杜齊名,李白的詩雖然氣韻雄壯,但不上道。而只有杜甫能承接詩經的傳統,可以《詩經》裡的小雅媲美。從詩經到唐代的數百年之間,只有杜甫的詩才叫詩。杜甫去世之後,就沒有詩可以真正稱得上詩了。又過了七百年,到了明代,有了李夢陽何景明,才又有了像樣的詩。

↑序言開頭,賈開宗序,詩之存亡,豈不以人哉!《易》曰:「修辭立其誠。」誠者性情……誠發為辭,而詩命焉。(圖為順治刻本 四憶堂詩集)

那麼為什麼杜詩的地位越來越高,而李白反而被冷落了呢?

 

理由是杜詩——關乎世道,關乎人情。

 

 

是不是社會越差,

杜甫就越叫座?

↑詩大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圖為明汲古閣津逮秘書本 詩大序)

 

有情是詩的生命。這是詩歌自詩經以來就堅守的傳統。

 

對人有情,對萬物有情。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看到石壕村強行拆散夫妻,面對生離死別,杜甫會寫「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人世間有太多的生離死別,身為草民,無可逃避。但有人能看到弱者的哭泣,容他們哭出聲來,也是一種安慰

 

面對戰事頻仍,看到同胞無辜送命,杜甫會寫「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無知的少年一腔熱血,不知道「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但僥倖活著,知道有人曾經警醒過他們「古來白骨無人收」,也知道人間尚有溫情。

 

不是李白不懂風雅,而是杜甫看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時候,李白還在「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不是李白不懂風雅,而是杜甫看到「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時候,李白還在「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圖為津逮秘書本子夏詩序)

 

真正的風雅,關乎世道,關乎人情,關乎王政所有廢興也。這才是真正的詩。亦如作家方方所言:「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後你們多半會被要求寫頌文頌詩,但請你們在下筆時,思考幾秒,你們要歌頌的對象應該是誰。如要諂媚,也請守個度。我雖然人老了,但我批評的氣力從來不老。

 

文至最末,把文章給吾茶看,吾茶很認真地問,「哥哥,我問你個問題,是不是社會越差,杜甫就越叫座?」

 

「如果是太平盛世無饑饉,是不是杜甫就沒生意了?」

 

我笑笑,「哪有絕對的太平盛世。生在人間,有不苦的嗎?」

(完)

相關焦點

  •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先說杜甫。東魯作別後,李杜兩人天各一方,身如浮萍。杜甫很是思念李白,幾乎每次想起他,都會即興作詩。如果條件允許,有「快遞員」幫忙送信的話,有些詩就會送到李白手中。一來二去,杜甫竟然寫了十幾篇「贈李白」或者「懷李白」的詩。
  • 杜甫寫給李白的詩,把李白吹上了天,不愧為千古名篇
    兩個人年齡上相差十二歲,認識的時候,李白已經很有名氣,但是杜甫作為出生於世家大族的身份,讓李白更加願意和他成為朋友。杜甫對於李白也是推崇備至,從寫給李白的詩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今天就來欣賞其中的一首,全詩如下: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李白和杜甫各寫一首怒懟詩,李白霸氣十足,杜甫卻讓人無言以對
    但就算如此,當遇上心煩的事,遇到自己看不慣的人,心裡不爽時,詩仙、詩聖也無法排解,只好寫上一首懟人詩,表達憤懣之情。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白和杜甫的兩首懟人詩,李白的這首依然有著詩仙的霸氣,杜甫的卻讓人無言以對。1:先來李白的:《上李邕》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 李白和杜甫的這兩句詩頗為相似,為什麼意境和心情卻大不相同?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們堪稱詩詞界的「雙子星」。我們在讀李白和杜甫詩作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天,我們欣賞這兩首詩,感受李白和杜甫寫這兩首詩的心境。《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 杜甫與李白分別寫了一首詩,借著對李白的惋惜,表達自己的憤懣
    哪個少年不愛李白,不希望像李白那樣仗劍走天涯,活成瀟灑恣意的「謫仙人」。多數少年都不喜歡杜甫,只因為他太過悲傷和愁苦,真實的好像我們身邊的老者一樣。只是隨著年齡增大,人到中年才越來越懂杜甫的辛酸,原來多數人的命運都和杜甫相似,在平凡中過著艱辛且努力的一生。
  • 讀詩|詩詞大會易混淆的兩句詩,是李白杜甫不同的人生
    這四句詩,兩兩相似,一首來自李白,一首來自杜甫。單看這幾句詩,不僅字面相似,意象與意境都很相似,難怪讓人容易混淆。但是,兩首詩所呈現出來的卻是李白杜甫不同的精神風貌與人生際遇。在《李白杜甫的20歲》一文中,曾經談過李白少有才名,20歲左右遊歷成都,再次拜謁李邕,然而沒有得到重視,憤而留下《上李邕》表明自己的志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之後的他繼續在成都一帶遊歷,增長見識也尋找機會。大概二十四五歲時,李白出蜀,這首詩便是此時所作。
  • 李白最搞笑的一首詩,竟然是跟杜甫開玩笑!
    唐代大詩人李白詩風瀟灑飄逸,生性豁達,李白和蘇軾的豁達又有所不同,蘇軾喜歡開別人玩笑,不管是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蘇軾都喜歡說上幾句,蘇軾曾對好友張先說「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面對素未謀面的農婦,蘇軾可以調侃道:「蓬髮星星兩乳烏,朝朝送飯去尋夫。」
  • 杜甫想念李白的一首詩,第三句成為寫作名言,三年後李白辭世
    就好像,才子喜歡結交才子,杜甫跟李白是好朋友。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在洛陽初遇,次年分手,此生再未見面。然而,短暫的相逢卻滋生了深厚的友誼。757年,李白因李璘事入獄,兩年後被赦。但是,身處偏遠之地的杜甫未能得到李白遇赦的消息,依然深深牽掛好友。
  • 杜甫最崇拜的人是誰,不是李白,這首詩裡有答案
    我們讀唐詩,多數的時候是在讀李白和杜甫,因為他們兩個人的詩寫得既多又好。把杜甫的詩當作歷史來讀,心裡就少了很多浮躁。心情抑鬱時,讀讀李白的詩,又會感到豁然開朗。讀詩讀得多了久了,就會發現,杜甫1440首詩中有不少是寫給李白的,大約有14首。李白990首詩中,回應杜甫的詩也有4首吧。
  • 李白贈給杜甫一首詩,初讀覺諷刺再讀太暖了,難怪杜甫一直懷念他
    杜甫心中感動不已,決定要跟隨李白的腳步,做他的小弟,一起浪跡天涯(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可是不湊巧,杜甫因為家中長輩去世,需要前往奔喪,只能相約下次見面。古代沒有手機網絡,不能隨時通話,而李白行蹤飄忽不定,寫信也不知道寄往何處。
  • 李白和杜甫之間為何如此相惜,這首詩來告訴你
    #的詩,最令人熟悉的莫過『』床前明月光『』了吧!李白在小編的眼中,是最灑脫豪放的詩人,就連豪放派鼻祖蘇軾得讓其三分,李白被人們稱為詩仙,他的身上真有一種仙俠劍客之氣,他的詩更是狂放。從『』君不見黃河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奔騰之勢到『』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氣勢,無一不透漏著他狂放不羈的個性。這樣的人不乏有狂熱的粉絲,在眾多鐵粉中有一位非常鐵的粉絲那便是詩聖杜甫。
  • 臨別時,李白送給杜甫一首詩,此後再沒有見面
    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的相遇是浪漫的,那年杜甫33歲,李白44歲。這是唐代最偉大的兩名詩人的會合,也成了文學史上的佳話。只是當時的李白已經有了不少名篇,而杜甫不過才剛剛找到自己的風格,差距還是不小。在一同遊歷過後,分別就在眼前。杜甫要西去長安,李白要重回江東,於是在兗州城東的石門,兩人分手。李白寫了一首詩送給杜甫,不想這竟是兩人此生最後一面。
  • 杜甫誇李白的兩句詩,幾乎人人聽過,但大部分理解錯了意思
    比如有一句誇讚李白的詩,我們時常掛在嘴邊,耳熟能詳,幾乎人人聽過,但大部分都理解錯了詩句的意思。這句詩詩出自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杜甫誇讚的「飲中八仙」分別是賀知章、魯陽王李璡、左丞相李謫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
  • 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載,當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正好詩人高適也路過,於是三個人一起去旅遊。自從杜甫認識了李白之後,就被李白的詩歌水平給深深折服了,一共寫了十幾首關於李白的詩,而李白卻只給杜甫寫了四首詩。可以想見,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 李白寫了首「譏諷」杜甫的搞笑詩,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李白寫了一首滑稽的詩《嘲諷》杜甫。第一次閱讀讓人發笑,第二次閱讀讓人哭泣。在唐代詩壇,有兩座巍峨的山峰,即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和被稱為「詩聖」的杜甫。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這首詩的標題「戲劇禮物」非常有趣和幽默。李白作品中的杜甫形象單薄、樸實,與著名詩人的身份不太相稱。正因為如此,有人把這首詩解讀為李白對杜甫的嘲諷。杜甫在他的傳記中說:「天寶之末的詩人和李白一樣有名,而白卻以他的文風為榮,譏笑他骯髒,譏笑他是個山民。」事實上,這是當時人們對李白的誤讀。這首詩不僅是一種幽默的語言,而且有著深刻的含義。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為何只回了兩首?專家的解釋讓人笑哭
    為什麼李白寫給杜甫的詩這麼少,有人說,在唐代,多是少者給長者寫詩,杜甫小李白11歲,所以,杜甫寫的多一些。江山卻喜歡另一個網友的回答:有人找李白:太白,聽說杜甫給你寫詩了,給我們看看,李白大手一揮:拿去。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詩,躺在沙丘城想念杜甫,最後10字成千古名句
    然而歷史上還就是有這種人,他們還認認真真的去做考證,從歷史中發現一些李杜不和的蛛絲馬跡,然後費盡心思的炒作,希望大家接受自己的觀點,以至於在後世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不是有很多人都認為李白看不上杜甫嗎,杜甫給李白寫了14首,李白卻僅僅給杜甫寫了3首詩。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李白如果看不上杜甫,當初就根本不會與杜甫見面。
  • 為何喜歡杜甫和李商隱的比李白多?杜甫的詩更積極,李商隱就算了
    網上很多人說,李商隱、杜甫的詩比李白更受歡迎。個人並不太認可,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杜甫可以和李白相提並論,至於李商隱,到不至於。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精神寄託杜甫是讀書人,出自傳統的耕讀人家,是普羅大眾的代表。他看到的是普通民眾的生活,所想的也代表著普羅大眾。他的作品是為普通人發聲,他是平凡普通人的代言人,更是讀書人的代表。是萬眾之其一,所以是「地才」。凡人集大成者,有孔聖人,有關聖人,所以杜甫是詩聖。
  • 李白太狂了,杜甫看不下去,寫了首詩贈予他,卻成流傳千年的經典
    不過早前李白對杜甫卻並不待見,在他第一次前去拜訪李白的時候,還曾吃了一個閉門羹。不過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有些朋友會覺得是李白自視甚高,畢竟李白的狂是人盡皆知,所以他瞧不起杜甫,實際上卻並不是,要知道杜甫在世時,他的名聲並不是很顯著,直到他去世之後才成為大家公認的文學大師,但是李白卻早早成名,在詩壇的成就無人能及。
  • 杜甫在春日寫給李白的詩,極盡讚美之詞,還隱藏著一個絕美成語
    的卻如此,一個是永遠抬頭看天自信而浪漫的詩仙李白,一個是永遠俯視大地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儘管他們的年齡相差11歲,性格和詩風也頗為不同,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生的知己。杜甫對李白的崇拜,就像李白對孟浩然高山仰止的仰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