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般來說,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喜歡結交什麼樣的人。就好像,才子喜歡結交才子,杜甫跟李白是好朋友。
744年,32歲的杜甫和43歲的李白在洛陽初遇,次年分手,此生再未見面。然而,短暫的相逢卻滋生了深厚的友誼。757年,李白因李璘事入獄,兩年後被赦。但是,身處偏遠之地的杜甫未能得到李白遇赦的消息,依然深深牽掛好友。
於是,杜甫在759年寫下了這首《天末懷李白》。此時,杜甫已經47歲,李白也已經58歲了。三年後,李白與世長辭,卒於762年。又過了八年,770年,杜甫去世。
天末懷李白唐代:杜甫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涼涼的微風從天邊吹來,李白你現在的心情怎麼樣呢?
"天末"指的是天的盡頭,此時,作者杜甫流落居住在邊塞古城秦州,因此是天邊,秦州涼風忽起,景象蕭條,杜甫觸景傷情,不由得想到了前幾年因事獲罪入獄的好友李白。本句的"君子"自然是指的李白,杜甫對好友的尊稱。
首聯,杜甫運用了起興的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出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在本詩中,杜甫先寫"涼風"起興,引出真正的主題即思念牽掛好友李白。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你什麼時候才能收到我的書信,只怕江湖上波橘雲詭、風浪險惡。
古時多用鴻雁傳書,因此,本詩中的"鴻雁"指的是書信,晏殊《清平樂》中也有"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之句,王安石《明妃曲》中也有"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之句。
首聯中,杜甫想要了解李白的心境,頷聯中,他就開始想著鴻雁能夠快點傳遞書信,好讓他能儘早了解到李白的情況。同時,杜甫也知道江湖的險惡,鴻雁傳書不可能那麼順利,因此流露出了無奈落寞之感。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有才華的人總是不能飛黃騰達,奸佞小人最喜歡人們犯錯誤。
頸聯中的"文章憎命達"是本詩中傳播最廣的句子,乃因其蘊含哲理,簡單易懂。只不過,意思稍微有點變化。在原詩中,這句話的意思是,有才華的人大多命運不好,而現在,則被很多人理解為想要寫好文章,命途就不能太順暢。
"魑魅"本來是指鬼怪,但是很多時候都用來代指奸佞小人,本詩中即如此。此外,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的《梁甫吟》中也有"屈原懷沙子胥棄,魑魅叫嘯風悽悽"之句,用來為被小人讒言害死的屈原和伍子胥打抱不平和深感心痛。
剛好,杜甫本詩的尾聯也提到了屈原,看來,屈原確實是一個愛國忠臣冤死的代表符號了。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你或許會跟冤死的屈原傾訴交流,寫下詩歌投贈到汨羅江裡。
《周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那麼杜甫作為李白的好友,當然十分理解李白,他知道,李白在流放的途中,經過湘江,應該會想到屈原,想到賈誼,想到屈原的冤屈,想到賈誼憑弔屈原。於是,杜甫認為李白作為一代才子,定然也會寫詩贈予屈原,穿越時光與同樣遭饞的先賢對話。
杜甫自己身陷囹吾,居住在偏遠的秦州,卻仍然心系好友李白,二人的友誼令人感動。
以後,再提起"李杜",不僅要知道他們的文學水平相當,還請知道他們的情誼之深。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