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25句至理名言,洞見古人智慧

2020-12-16 上遊新聞

1. 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木心不直,它的紋理就會歪歪斜斜,用這種木材製造的弓,雖然強勁,可是發射出去的箭矢也不會直飛目標。

2. 能擇善者而從之,美自歸己。——《資治通鑑•宋紀》

釋義:能選擇別人的長處去學習它,這種長處自然也就屬於自己了。

3.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4. 不誠於前而曰誡於後,眾必疑而不信矣。——《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事前不誠實而事後卻表白自己誠實,這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懷疑而讓人不相信自己。

5. 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厲威嚴,恣強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爭強好勝,不願意聽到別人提缺點,喜歡放開自己的舌尖而馳騁辯才,顯示小聰明,對人過於苛刻嚴厲,頑固不化且自以為是。這六點,都是君主應當特別加以警惕的毛病。

6. 千鈞之弩,不為鼷鼠發機;萬石之鐘,不以莛撞起音。——《資治通鑑•漢紀》

釋義:千鈞重的弩弓,不會為了射一隻小鼠而開動;萬石重的大鐘,不會因為一根草莖碰撞而發出聲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處,大事不會因小的動靜而啟動。

7. 聰明流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資治通鑑•漢紀》

釋義:聰明通達的人要警惕過於明察;聽得少、見得少的人要避免閉塞無知。

8. 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資治通鑑•陳紀》

釋義: 獲得財物卻喪失了德行(得不義之財), 這樣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9. 去就以道,可謂君子矣。——《資治通鑑•晉紀》

釋義:離開自己的職位,或繼續留任,都能出於正理,這就是高尚的人了。

10. 夫登進以懋庸,黜退以懲過,二者迭用,理如循環。——《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讓他升任,是為了獎勵他的功勞;罷免他,是為了懲罰他的過錯。這兩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11.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大丈夫答應別人一句話,即使許以千金也不會改變。

12. 凡人之情,窮則思變。——《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設法改變現狀。

13.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潔。——《資治通鑑•漢紀》

釋義:標杆彎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頭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潔潔的。

14. 老禾不早殺,餘種穢良田。——《資治通鑑•陳紀》

釋義:殘留在地裡的頭季稻穀不早點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會使良田荒蕪。

15. 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資治通鑑•晉紀》

釋義:立功的人擔心自己的信義不顯著,而不必憂慮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高。

16. 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難,豈可以獨生乎?——《資治通鑑•漢紀》

釋義: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難,怎麼可以獨自活下來呢?

17. 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聽人說的不如親身經歷,親耳聽到不如親眼見到。

18. 明主用人也,使能者不敢遺其力,而不能者不得處其任。——《資治通鑑•魏紀》

釋義:賢明的君主在用人時,能使有才的人竭盡全力,而不讓不學無術的人白白佔著位子。

19. 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資治通鑑•魏紀》

釋義: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聖人也難以做到。

20.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發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怒而常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人,這種人是最難讓人猜測的。

21. 面從後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鑑•魏紀》

釋義: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背後反對。

22. 明者,銷禍於未萌。——《資治通鑑•漢紀》

釋義:聰明的人總能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生的時候。

23. 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資治通鑑•周紀》

釋義:家道貧困的時候就希望有個能持家的好妻子,國家大亂的時候就希望有個治國有方的好宰相。

24.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資治通鑑•周紀》

釋義: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是才能的統帥。

25.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的話,就會愚昧不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
    《資治通鑑》300萬字,濃縮3句精華,讓孩子學會:慎獨、正氣《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的著作,千百年來,其在歷史領域的地位恐怕只有《史記》能與其相媲美。這本書之所以被尊崇到如此之高的地位,不僅是因為它記載了歷史,還因為它其中凝聚了歷朝歷代的智慧。古人十分注重從其中汲取領導思想。
  • 300萬字的《資治通鑑》,濃縮10句精華,5分鐘讀懂知人論世
    《資治通鑑》和《史記》並稱,是不朽的史學名著。清代的顧炎武、近代的梁啓超,都對這本書讚賞有加。清代曾國藩:「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從戰國到五代十國,300萬字的《資治通鑑》濃縮出來10句必備精華,讓你5分鐘讀懂知人論世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 《增廣賢文》的5句至理名言,道盡人性現實,中年人值得一看
    《增廣賢文》的5句至理名言,道盡人性現實,中年人值得一看《增廣賢文》是編於我國明朝時期的兒童啟蒙書籍,儘管是讓小孩兒看的,可放到現在依舊不失為一部皇皇巨著。《增廣賢文》搜集了我國各地的諺語、格言,還是很有嚼勁的。
  • 古人云: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從這句話就能看出,這些諺語和俗語,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有些諺語和俗語只要能汲取其中的智慧,為人處世都繞不過古人說的話。古人云: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其中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自古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砍柴生火,那時候出門也沒有地圖需要問路,所以我們古人就給我們留下了「砍柴砍小頭,問路問老頭」的這句俗語。這句俗語的表面意思是:砍柴要砍樹枝的小頭,問別人路最好找年齡較大的老頭去問。但這其中還深藏為人處世的智慧!
  • 《資治通鑑》智慧精髓,讓李白消失無影,卻讓杜甫金句出名
    唯一問題就是,《資治通鑑》唐朝81卷中,卻少有詩人出現,詩仙李白壓根沒提過,至於杜甫也僅有一句入列。這個問題無疑值得研究,而研究的起點,就從杜甫入列的那句金句入手吧。隨後第二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則通過描述景致,抒發了對於諸葛亮一生功業的追求,最後卻在詞句落尾用「自春色」、「空好音」表達了真實情感。這真實情感就是,諸葛亮如此天縱之才,卻也維護不了家國周全徒留遺憾在人間,自己這點苦楚和諸葛亮比又算的了什麼?
  • 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10句至理名言,絕對受用終生
    我們就用他最讓人津津樂道的10句至理名言,從他智慧人生中吸收他的「營養」吧! 所以,在他95歲生日這一天,我們整理了他最讓人稱讚的10句名言,來祝福他健康! 多談談你的失敗歷程、少吹噓你的成功經歷,這樣對你好。
  • 張國剛 |讀《資治通鑑》的三篇序言
    故賜書名曰《資治通鑑》,以著朕之志焉耳。宋神宗說得非常清楚,讀史書,知往事,見得失,銘「商鑑」,對於他的求索治道,非常有益。史書中所載的「治道」是什麼呢?神宗用了十二個排比句:「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敎,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
  • 古人的智慧之談!
    這些俗語全都是經過千錘百鍊的,是警示你讓你少走彎路的至理名言。更何況我們中國是一個十分講究尊師重道的國家,長輩們常常在教育晚輩時會特別強調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許多的結論都是上一輩自己的經驗之談,這裡面有著血的教訓,淚的洗禮。
  • 古人言:「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古時的有一句非常經典的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兩腮無肉不可交」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腮幫子上沒有什麼肉的人,最好不要深交。而在古人看來,如果女性是這種面相,一般是很有心機的,在交友的時候要謹慎一點。但是這樣的人一般很有腦子,想法很多,與這樣的人待在一起,會有無形的壓力,所以遇到這樣的人還是儘量保持距離。而古人的這句話流傳至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這句話的後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下半句就是「滿臉橫肉為兇相」。
  • 古人說「勸賭不勸嫖」,下半句十人九不知,古人處世智慧讓人佩服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古人的處世智慧卻從不落伍,即使科技發達的今天仍然有著不可或缺的警示作用。這些俗語不僅讓人讀來上口,而且仔細琢磨不難發現箇中滋味,就好比這句「勸賭不勸嫖」,一個「不」字讓人百思不解,而且下句更是聞所未聞,但卻言之有理,我們不妨來一起看看。
  • 讀《資治通鑑》,感悟三種處世大境界
    古人云:「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古人素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的樂趣,更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與平和。常言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人處世,要保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司馬光認為,一個人要擁有修身智慧,淡泊明志的心性和勤儉節約的美德是必不可缺少的。
  • 古人言:「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經典,蘊含上千年的智慧
    其實,老人家向後生宣傳的思想,很多皆是提煉於古人之言。在《智囊全集》中,包含了許多這類前人的真知灼見。而"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蘊含了上千年的智慧。
  • 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有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30部國學名著,30句至理名言,句句說到心坎裡!千百年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很多人只知道這句「兩腮無肉不可交」,但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滿臉橫肉為兇相。一臉橫肉的人,往往都是些兇狠額角色,這樣的人給人一種不好相處的感覺。這句俗語的重點就在一個「橫」字,古人更是將「橫」描述為「兇紋」。
  • 為什麼說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資治通鑑》?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古人云:「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與史記不同,資治通鑑是史學家司馬光,專門寫給後人借鑑和應用的史書。它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國家民生的興衰歷史,同時又分析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總結經驗。
  • 《孟子》10句至理名言,字字珠璣,道出人生真諦!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作品,記錄了孟子及其弟子關於政治、倫理、教育等的言行和思想觀點,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為人處世之道,而以下從中精選的這10句至理名言,更是字字珠璣,精闢有深意,值得我們反覆品讀!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古人云「有錢能使鬼推磨」,後半句更耐人尋味,佩服古人處世智慧
    為了告誡後代,老祖宗會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總結出一句句膾炙人口的俗語諺語流傳下來。而這些俗語經過人們的口口相傳,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損失遺忘,明朝時間有一位馮夢龍先生,集半生心血,創作了一本匯集老祖宗俗語智慧的千古謀略之書《智囊全集》。
  • 《資治通鑑》中的三大修身要訣,修成其一足以立世
    在卷帙浩繁的歷史文化典籍中,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以「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名傳千古、聞名於世,它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古人云:「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可以說,司馬光奉獻給後人的《資治通鑑》是史書,更是古人處世修身智慧的寶藏。
  • 古人言:「有錢能使鬼推磨」,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而此句中,竟然能夠通過金錢,就讓「鬼」來幫人類推磨。這句話是對於金錢的諷刺,也是對當今社會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現象的不滿。一語中的,比喻的十分形象。那這句話出自於哪裡呢?這句話出自明代大才子「馮夢龍」之口,關於這句話,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從前榆村有個叫榆苗的人。四十歲那年,被小鬼勾走,在去陰間的路上,榆苗對小鬼說:「我每年送你五萬冥錢,你就放了我吧。」小鬼一聽有利可圖,就把他放了。勾走了個叫榆樹的老頭兒。
  • 《資治通鑑》10句金玉良言,對我們每個都有用,建議至少讀一遍
    《資治通鑑》10句金玉良言,對我們每個都有用,一生至少讀一遍一、儉約,所以彰其美也。賞析: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梁紀》。勤儉節約,可以彰顯一個人的美德。二、明者銷禍於未萌。賞析: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漢紀》。聰明的人總是把禍患消滅在沒有產生的時候。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三、沒齒而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賞析: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魏紀》。一生沒有說過任何怨恨的話,恐怕連聖人都很難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