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在向後生宣揚自己的觀點時,常常喜歡帶上一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雖然是誇張,可這卻足以證明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
其實,老人家向後生宣傳的思想,很多皆是提煉於古人之言。在《智囊全集》中,包含了許多這類前人的真知灼見。
而"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蘊含了上千年的智慧。
可是,我們從老人家口中聽慣了這句話,卻很少有人知道後半句。其實《智囊全集》中便向世人點明了後半句話,其背後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卻是絲毫不亞於前句。
首先,我們不妨來品一品載於《智囊全集》中的這句蘊含真知灼見的前半句。
中國古代其實一直有信仰神靈的習俗,或者說是敬而遠之的態度。每逢遇到生活上有不如意之事,古代人往往會求助於神靈,在寺廟中用上香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敬仰,訴說自己的請求。
古代人認為,神是有萬知萬能的能力,這種信仰被濃縮成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
舉頭三尺有神靈,便是在告誡世人,行事必須對得起自己,因為抬頭自有神靈在監督。
這前半句,無疑是完美詮釋了中國人行事的準則。而在《智囊全集》中,則是為世人道出了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
這句話同樣是蘊意深奧,可惜的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和前半句的銜接關係。
這句話背後其實有一個典故。在古代,有一個官員名為葉存仁,此人名為存仁,而他的行政也同樣是心懷仁慈,所以其在位十幾年,也算是惠及一方水土。
在他由於年紀漸長將離開政壇時,送行的下屬在分別之際,送了他一葉扁舟。
這種行為絕對沒有包含什麼利益上的因素,無非就是因為下屬敬重其人品,用一葉扁舟表達美好祝福罷了。可葉存仁卻宛然謝絕,留下一詩送於下屬,其中有一句便是"不畏人知畏己知"。
由於這句話背後的教育意義,後人將其和"舉頭三尺有神靈"並列,合為同一句,併入了《智囊全集》中。
其實,這兩句話被並列的原因並不難猜想。前半句表示,人在天地必須要行得正,走得直。因為在天上,會有神靈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可這其實只是人們為了培養價值觀而塑造出的形象罷了。
事實上,真正要做到光明磊落還是要靠自己。
所以,前半句的意思,其實和後半句一樣。做事起碼要對得起自己,不違背心中的價值底線。這是為人的基本準則。
在現代社會,法律是人必須要遵守的,而道德卻是要靠人們自發去維護的。法律和道德,其實兩者皆是同等重要。
曾國藩就曾經在品到《智囊全集》這一句話時感慨有加,曾國藩一生起於平凡,最終卻是以一個漢人身份,在滿清朝廷中混得風生水起,這和他對於規則和天地的尊敬,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那麼,這本《智囊全集》究竟是怎樣一本奇書,為何其內隨意摘出的簡簡單單一句話,都足以讓後人受益無限?這顯然是出自於這本書自帶的魅力。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馮夢龍,想必大家對於這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其一生為世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財富,而《智囊全集》便是其一生作品中的精髓之作。
回顧歷史,不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亦或者是紀曉嵐,都曾經拜倒在這本書的魅力下,甚至康熙稱其為"國之利器"。
馮夢龍自己在書成之後,更是放下一句看似狂妄之言"天下無餘智"。這聽起來是囂張的很,事實上,這本書的確有囂張的資本。
從秦至明,書內竟然包含了一千多則智慧故事,它涉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小故事道盡中國千年積累的智慧。
在當代,這樣一本智慧之書,同樣是永遠也不會過時,一句"學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趨吉避害。"足以道明,這本書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可以為我們趨利避害,辨明腳下的路正確與否。
其實,《智囊全集》最開始只是很普通的一本冊子,流傳至今,也出版過很多版本,但是由於古人都是文言文,並且沒有斷句,很多版本人們讀起來非常費勁!
再加上有些版本沒有白話文翻譯,更沒有注釋,人們讀起來枯燥乏味。
因此建議大家看一看白話文版的《智囊全集》,以現代白話文的精美解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書中蘊含智慧。這是出版這本書最真實的原因。
總敘、分敘,各篇之後的評語,文中的夾批,全部都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了馮夢龍的政治態度、人生價值和愛憎之情,是研究馮夢龍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家長在看的同時,孩子也可以跟著一起看,從小接受國學文化的薰陶。
馮夢龍自己也說:"天下無餘智",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讀此書如入寶山,金玉琳琅,美不勝收。
這樣一本古人的智慧之書,可以讓我們在人生路上悟透一切變數。
只需要79元,那麼你還在猶豫什麼,點擊下方連結,和古人學一學變與不變的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