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經典,蘊含上千年的智慧

2020-12-17 小一歷史筆記

老人家在向後生宣揚自己的觀點時,常常喜歡帶上一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雖然是誇張,可這卻足以證明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

其實,老人家向後生宣傳的思想,很多皆是提煉於古人之言。在《智囊全集》中,包含了許多這類前人的真知灼見。

而"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蘊含了上千年的智慧。

可是,我們從老人家口中聽慣了這句話,卻很少有人知道後半句。其實《智囊全集》中便向世人點明了後半句話,其背後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卻是絲毫不亞於前句。

首先,我們不妨來品一品載於《智囊全集》中的這句蘊含真知灼見的前半句。

中國古代其實一直有信仰神靈的習俗,或者說是敬而遠之的態度。每逢遇到生活上有不如意之事,古代人往往會求助於神靈,在寺廟中用上香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敬仰,訴說自己的請求。

古代人認為,神是有萬知萬能的能力,這種信仰被濃縮成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

舉頭三尺有神靈,便是在告誡世人,行事必須對得起自己,因為抬頭自有神靈在監督。

這前半句,無疑是完美詮釋了中國人行事的準則。而在《智囊全集》中,則是為世人道出了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

這句話同樣是蘊意深奧,可惜的是,很少有人知道,它和前半句的銜接關係。

這句話背後其實有一個典故。在古代,有一個官員名為葉存仁,此人名為存仁,而他的行政也同樣是心懷仁慈,所以其在位十幾年,也算是惠及一方水土。

在他由於年紀漸長將離開政壇時,送行的下屬在分別之際,送了他一葉扁舟。

這種行為絕對沒有包含什麼利益上的因素,無非就是因為下屬敬重其人品,用一葉扁舟表達美好祝福罷了。可葉存仁卻宛然謝絕,留下一詩送於下屬,其中有一句便是"不畏人知畏己知"。

由於這句話背後的教育意義,後人將其和"舉頭三尺有神靈"並列,合為同一句,併入了《智囊全集》中。

其實,這兩句話被並列的原因並不難猜想。前半句表示,人在天地必須要行得正,走得直。因為在天上,會有神靈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可這其實只是人們為了培養價值觀而塑造出的形象罷了。

事實上,真正要做到光明磊落還是要靠自己。

所以,前半句的意思,其實和後半句一樣。做事起碼要對得起自己,不違背心中的價值底線。這是為人的基本準則。

在現代社會,法律是人必須要遵守的,而道德卻是要靠人們自發去維護的。法律和道德,其實兩者皆是同等重要。

曾國藩就曾經在品到《智囊全集》這一句話時感慨有加,曾國藩一生起於平凡,最終卻是以一個漢人身份,在滿清朝廷中混得風生水起,這和他對於規則和天地的尊敬,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那麼,這本《智囊全集》究竟是怎樣一本奇書,為何其內隨意摘出的簡簡單單一句話,都足以讓後人受益無限?這顯然是出自於這本書自帶的魅力。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馮夢龍,想必大家對於這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其一生為世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財富,而《智囊全集》便是其一生作品中的精髓之作。

回顧歷史,不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亦或者是紀曉嵐,都曾經拜倒在這本書的魅力下,甚至康熙稱其為"國之利器"。

馮夢龍自己在書成之後,更是放下一句看似狂妄之言"天下無餘智"。這聽起來是囂張的很,事實上,這本書的確有囂張的資本。

從秦至明,書內竟然包含了一千多則智慧故事,它涉及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小故事道盡中國千年積累的智慧。

在當代,這樣一本智慧之書,同樣是永遠也不會過時,一句"學其十中有二,便可安身立命,趨吉避害。"足以道明,這本書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書。可以為我們趨利避害,辨明腳下的路正確與否。

其實,《智囊全集》最開始只是很普通的一本冊子,流傳至今,也出版過很多版本,但是由於古人都是文言文,並且沒有斷句,很多版本人們讀起來非常費勁!

再加上有些版本沒有白話文翻譯,更沒有注釋,人們讀起來枯燥乏味。

因此建議大家看一看白話文版的《智囊全集》以現代白話文的精美解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書中蘊含智慧。這是出版這本書最真實的原因。

總敘、分敘,各篇之後的評語,文中的夾批,全部都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了馮夢龍的政治態度、人生價值和愛憎之情,是研究馮夢龍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家長在看的同時,孩子也可以跟著一起看,從小接受國學文化的薰陶。

馮夢龍自己也說:"天下無餘智",普天下所有的智慧皆囊括於此。

讀此書如入寶山,金玉琳琅,美不勝收。

這樣一本古人的智慧之書,可以讓我們在人生路上悟透一切變數。

只需要79元,那麼你還在猶豫什麼,點擊下方連結,和古人學一學變與不變的處世哲學:

相關焦點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最為經典,深藏處世的大智慧
    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等,這些張口就來的俗語,其實蘊藏著大智慧。在《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上半句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後半句。在《智囊全集》中便向世人點明了後半句話,其背後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卻是絲毫不亞於前句。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在《智囊全集》中的這句蘊含真知灼見的前半句。
  • 俗話「舉頭三尺有神明」何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很多人不知道
    比如古人創造了很多警示名言,流傳了一個有一個時代,一直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予我們啟示。我們經常在老人口中聽到很多俗語和名言,不過年少時的我們只覺得是嘮叨,而當自己經歷了世事之後,回過頭來才發現那些被忽略的話中蘊含著大智慧。很多人都曾聽說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同樣的也有一句類似的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哪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從善良變成邪惡的人,也有從邪惡變成善良的人,但從本質上而言,雙方是截然不同的。或許也有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既善良又邪惡的人,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非常善良,而在另一方面卻又十分邪惡。但不管怎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做危害人民百姓生命安全的事情。一.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你聽說過嗎?
    《漢書·枚乘傳》:「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引言在人世間,無論任何時代,都有好人也有壞人。古人對於善惡有著充分認識,通過各種方法勸人從善。比如古人就曾說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就是對於惡人的勸誡,但是還有後半句,很多人不知道。一、舉頭三尺有神明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所有的惡人都能受到懲罰,很多惡人做了壞事之後都會掩飾自己,從而躲避懲罰。還有很多人扮演成好人,然後做壞事,甚至在眾人面前,他一直是好人的身份。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莎士比亞:「惡人的友誼一下子就會變成恐懼,恐懼會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結果,總有一方或雙方得到咎有應得的死亡或禍根。」 我們有時會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好人更多還是壞人更多?好與壞是對立存在的,正如善良與邪惡一樣,雙方互相對立,彼此之間互不相容。
  • 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讓人受益匪淺
    作為禮儀之邦,古人對禮儀非常重視,即便一個人沒有觸犯律法,但如果他做出違背道德的事,肯定會被人唾棄,甚至口誅筆伐,成為世人眼中的小人。自律之人不需要監督,面對巨大的誘惑毫不動心,這才配得上君子的名號。有人就要問了,缺少別人監督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自我約束呢?
  •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老話吧,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只知道前半句,後半句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就說老祖宗就我們流傳下來的一些名句,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會當作口頭禪或者警醒自己或者是世人,就像我剛剛說的那句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有一句很類似的話,叫做人在做,天在看,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意義是很相似的,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底線。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一句更經典,老俗語深藏大智慧
    經常聽到老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其實有時候老人說的話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仔細品味之後,都會發現深藏大智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意思是人抬頭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在看著,也就是說神明離我們很近,所以人不能做壞事。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
    為了讓這個世界更加正常運轉,所以有了法治的出現,這就是為了更好地維持世界平衡,不至於好人與壞人之間逐漸分不清界限,可是在沒有法治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來進行這種權衡呢?古人曾經在沒有法治的時候提出過一句話,叫做「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經常老人勸誡說「人在做,天在看,其實這句話就是從《智囊全集》中延伸出來的原話說的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和作用都跟「人在做,天在看」差不多:其實就是勸誡世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圖去隱瞞真實情況,不管你做什麼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還有下半句,老祖宗對後人的告誡
    「神明」為何物誰也不知道,如果將其物化之後可以發現,所謂的「神明」就是自己的內心和思想。正所謂「念成魔,一念成佛」。一、「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後半句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曾聽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 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
  • 老祖宗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精彩,處世智慧值得學習
    老祖宗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精彩,處世智慧值得學習老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人們總是相信天道有輪迴、風水輪流轉,「現世報應」是佛家的說法,是在人們無力改變所面臨現狀時只能從精神上尋求自我安慰的一種暗示。
  • 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一句其實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所以民間流傳的俗語,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雖然俗語的表面意思一看便知,但是要理解其中的內涵,還是需要自己研讀的。比如本期和大家說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這句話的意思說,一個人不要做壞事,因為人在做,天在看,距離頭頂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的存在,而這些神明會把我們做的好事壞事記錄下來。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這麼一句關乎於道德準則的俗語,它經常用於哪一些場景呢?就是人們有機會做一些不是那麼好的事情的時候,可能其他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們依然不會去做,哪怕這種不好的程度其實非常小。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雖然別人都不知道,但是天上的神明們都知道,祖宗的在天之靈也知道,所以大家因此而嚴於律己。
  • 《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為經典,受益終生!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全書收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智囊小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因此 有一句老話「人在做,天在看」,而取自這句話老話誕生的俗語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想來很多人都了解,但你知道這句話俗語的下半句嗎?剛開始聽到此俗語還是在孩提時代,那時候就有一個疑惑,「舉頭三尺」確實有神明嗎?
  • 舉頭三尺有神明,做人一定要有敬畏心
    自古以來,咱們中國人就有敬神、拜神的習俗,在每個重大節日裡,都會用非常隆重的方式來表達虔誠。燒香、拜神、上供…每個環節都有眾多相應規範,而這一切,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就是期望自己可以獲得神明的護佑。在期望神明護佑同時,賞罰分明的天道也同樣給與世人以警醒、約束,所以古語有言:「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告誡眾生多發善心,常結善緣,多持善行。其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並不是完整的。這句話還有非常經典的下半句,看似簡簡單單的7個字,恰恰是這句俗語的精華。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
  • 俗語中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何意嗎?
    中華上下五千年,古往今來,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警示名言、啟示名言,流傳了一個又一個時代,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時刻給我們警示,時刻給我們啟示。還記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那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嗎?你知道這句話想表達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