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一句其實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2020-12-17 國學大觀園

俗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口口相傳。而我國自古以來又是禮儀之邦,人們也一直遵循禮法來辦事,而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慢慢就和俗語有了很大的關聯,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多引導作用。

比如我們常說的「朋友妻,不可欺」其實就是在告訴人們要按照禮法行事,不能做出出格的事情,否則連朋友都沒辦法做成,還有一句俗語說「不擺三道菜」,而這裡的三道菜,其實並沒有特指哪三道菜,而是說「三」這個數字在古代是表示祭祀的,而請別人吃飯擺了三道菜,就會讓人心裡十分不舒服。

本來請客吃飯是為了增加感情,但是由於不懂禮數,反而會讓宴席不歡而散,這樣就萬分的不愉快了。所以民間流傳的俗語,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雖然俗語的表面意思一看便知,但是要理解其中的內涵,還是需要自己研讀的。

比如本期和大家說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這句話的意思說,一個人不要做壞事,因為人在做,天在看,距離頭頂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的存在,而這些神明會把我們做的好事壞事記錄下來。

其實這是一句勸人向善的老話,很多家庭教育中,長輩們也經常拿這句話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其實「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原話是「頭頂三尺有神明」,出自清代葉存仁之手。古人信奉神靈,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通常都會寺廟中跪拜和祈福,而人們去寺廟上香,桌案上擺的香火,神明就在供桌上三尺的地方看著你,所以要很虔誠才能得到神靈的庇佑。

到後來這句俗語慢慢就變成了「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這裡的「舉頭」和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含義相同,都是抬頭的意思。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上一句更加精彩,也更加耐人尋味,但是卻少有人知,那就是「莫為暗處無人欺」。

這句話是有出處的,唐代李商隱在《明神》中曾說「明神司過豈令冤,暗室由來有禍門。莫為無人欺一物,他時須慮石能言。」不要一味暗室無人,就可以掌握一片天地,因為總有一天石頭也會吐露真言。

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要因為自己貧窮,就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即便在沒人知曉的情況下,也要做到「慎獨」這2個字。畢竟隔牆有耳,天底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個人如果做了壞事,想要不被人發掘是很難的。短期可能會逍遙法外,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終究難以逃脫法律的嚴懲。

俗語的前半句「莫為暗處無人欺」也就根據李商隱的《明神》一詩而得來。我們仔細讀這句俗語,其實背後反映的是老祖宗的諄諄善誘,要嚴格的要求自己,做人要有原則和底線,對自己負責,也就是對他人負責,進而才能對社會負責。

易經曾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做人總是要憑良心,謹記「莫為暗處無人欺,舉頭三尺有神明」,嚴於律己的人,人生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也必將有個美好的前途。

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 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一句更經典,老俗語深藏大智慧
    經常聽到老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其實有時候老人說的話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仔細品味之後,都會發現深藏大智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意思是人抬頭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在看著,也就是說神明離我們很近,所以人不能做壞事。
  •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老話吧,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只知道前半句,後半句是什麼,你們知道嗎?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你在什麼地方,你做了什麼事情,你頭上三尺神明都會把你做所的所有事情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你要以為你做了什麼壞事,別人就不知道了,有神明在看著你呢。舉頭三尺的下一句話是:不畏人知畏己知。
  • 俗話「舉頭三尺有神明」何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很多人不知道
    比如古人創造了很多警示名言,流傳了一個有一個時代,一直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予我們啟示。我們經常在老人口中聽到很多俗語和名言,不過年少時的我們只覺得是嘮叨,而當自己經歷了世事之後,回過頭來才發現那些被忽略的話中蘊含著大智慧。很多人都曾聽說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同樣的也有一句類似的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經常老人勸誡說「人在做,天在看,其實這句話就是從《智囊全集》中延伸出來的原話說的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和作用都跟「人在做,天在看」差不多:其實就是勸誡世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圖去隱瞞真實情況,不管你做什麼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後面還有一句精華,是拒絕賄禮的名言
    他在清乾隆年間任河南巡撫,離任時,部屬們在更深夜靜時送來很多禮物。葉存仁十分感慨,即興賦詩一首拒不收禮:「 明月清風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葉存仁的意思是說,你們送給我禮物,我不怕別人知道,就怕自己知道,也就是說自己的良心過意不去。
  • 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讓人受益匪淺
    有人就要問了,缺少別人監督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自我約束呢?關於這個問題,古人早就給出答案,那就是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大自然比較敬畏,甚至產生一些迷信的思想,相信鬼神之說,就連孔子他老人家都說:「敬鬼神而遠之。」世上究竟有沒有鬼神?估計沒有人見過,基本都是道聽途說,或者虛構出來的。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還有下半句,老祖宗對後人的告誡
    每一句俗語,其實都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從這個角度來講,俗語也是一種無法磨滅的文化現象。而且時至今日依然被人們使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俗語的魅力。在古裝影視劇中,「舉頭三尺有神明」 是一句經常被提起的臺詞。如果從其表面意思去分析,就是無論做任何事情,天上的「神明」都會看得一清二楚。
  • 《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為經典,受益終生!
    因此 有一句老話「人在做,天在看」,而取自這句話老話誕生的俗語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想來很多人都了解,但你知道這句話俗語的下半句嗎?剛開始聽到此俗語還是在孩提時代,那時候就有一個疑惑,「舉頭三尺」確實有神明嗎?之前有古代人將自身沒法理解的事情稱作「神跡」,長此以往人們創造出來的神越來越多,最終構成了一個神仙宇宙,不說西方的古希臘神話,我們國家的古代神話就絢麗多姿。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你聽說過嗎?
    比如古人就曾說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就是對於惡人的勸誡,但是還有後半句,很多人不知道。一、舉頭三尺有神明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所有的惡人都能受到懲罰,很多惡人做了壞事之後都會掩飾自己,從而躲避懲罰。還有很多人扮演成好人,然後做壞事,甚至在眾人面前,他一直是好人的身份。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最為經典,深藏處世的大智慧
    我們在生活中,老人們總提的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好像是告誡,也好像是約束。老人們之之所以說這樣的話,其實也是在宣傳自己的觀點。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等,這些張口就來的俗語,其實蘊藏著大智慧。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上半句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後半句。「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就是勸誡世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圖去隱瞞真實情況。有一句話叫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要以為自己做的壞事沒人知道,只要你一抬頭就會看到「神明」。
  • 古人言:「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經典,蘊含上千年的智慧
    而"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蘊含了上千年的智慧。可是,我們從老人家口中聽慣了這句話,卻很少有人知道後半句。其實《智囊全集》中便向世人點明了後半句話,其背後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卻是絲毫不亞於前句。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哪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從善良變成邪惡的人,也有從邪惡變成善良的人,但從本質上而言,雙方是截然不同的。或許也有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既善良又邪惡的人,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非常善良,而在另一方面卻又十分邪惡。但不管怎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做危害人民百姓生命安全的事情。一.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哪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從善良變成邪惡的人,也有從邪惡變成善良的人,但從本質上而言,雙方是截然不同的。或許也有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既善良又邪惡的人,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非常善良,而在另一方面卻又十分邪惡。但不管怎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做危害人民百姓生命安全的事情。
  •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什麼意思呢?
    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這句話大家經常會聽到,但是還有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其實這幾個字可以用正大光明來形容,告訴人們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你想騙取別人以獲得信任,結果只是騙取了自己的良心。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 舉頭三尺有神明,做人一定要有敬畏心
    自古以來,咱們中國人就有敬神、拜神的習俗,在每個重大節日裡,都會用非常隆重的方式來表達虔誠。燒香、拜神、上供…每個環節都有眾多相應規範,而這一切,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就是期望自己可以獲得神明的護佑。在期望神明護佑同時,賞罰分明的天道也同樣給與世人以警醒、約束,所以古語有言:「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告誡眾生多發善心,常結善緣,多持善行。其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並不是完整的。這句話還有非常經典的下半句,看似簡簡單單的7個字,恰恰是這句俗語的精華。這句話的下半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
    為了讓這個世界更加正常運轉,所以有了法治的出現,這就是為了更好地維持世界平衡,不至於好人與壞人之間逐漸分不清界限,可是在沒有法治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來進行這種權衡呢?古人曾經在沒有法治的時候提出過一句話,叫做「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這麼一句關乎於道德準則的俗語,它經常用於哪一些場景呢?就是人們有機會做一些不是那麼好的事情的時候,可能其他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們依然不會去做,哪怕這種不好的程度其實非常小。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雖然別人都不知道,但是天上的神明們都知道,祖宗的在天之靈也知道,所以大家因此而嚴於律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