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2020-12-22 風蕭品史

莎士比亞:「惡人的友誼一下子就會變成恐懼,恐懼會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結果,總有一方或雙方得到咎有應得的死亡或禍根。」

我們有時會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好人更多還是壞人更多?好與壞是對立存在的,正如善良與邪惡一樣,雙方互相對立,彼此之間互不相容。哪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從善良變成邪惡的人,也有從邪惡變成善良的人,但從本質上而言,雙方是截然不同的。或許也有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既善良又邪惡的人,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非常善良,而在另一方面卻又十分邪惡。但不管怎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做危害人民百姓生命安全的事情。

一. 善良與邪惡的劃分

善良與邪惡之間有界限嗎?其實沒有明顯的界限。我們對於善良和邪惡的區分,是從人性以及法律的角度來看。如果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有的人做出的一切事情都沒有違背人心的道理,也沒有觸碰法律的底線,那麼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善良的人,反之他則是邪惡的。但這個劃分也不能說非常準確,畢竟人的善良與邪惡,不能用是否違法犯罪來區別開來,這樣的話,這個範圍實在是太廣了。

我們今天覺得難以區分,在古代其實也同樣如此。哪怕在封建主義社會,人們的生存仰賴於統治者,也有賴於那些朝廷官員和高門大戶,但是人們之間也有一個最基本的關於善良的區分。但這基本上是基於每個人自身的判斷,如果說有一個具體的劃分準則,大概就要依靠儒家的思想,依靠人自身的本性。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二. 神明對人類生活的知曉

「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想必已經不需要多說,幾乎人人都聽說過。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人們的心中其實沒有太多關於法律的認知,對於人類世界的存在,更是非常模糊。而因為古代迷信思想的造就,人們統一認為,是天上的神明創造出了我們人類,而神明是無時無刻都在的,不管我們在幹什麼事情,神明都能夠看得一清二楚。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只有自己知曉,天上的神明也同樣知曉。

而古人雖然沒有太多關於法律知識的認可,但卻同意因果報應這句話,認為你現在做盡了壞事,天上的神明總有一日會讓懲罰降臨到你自己的身上。因此,好人才能夠長命百歲,而壞人卻只會草草結束自己的生命。哪怕這樣的理論沒有科學依據,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卻的確束縛了人們的行為。然而,「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的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才是真正的經典句子,更能夠體現出咱們老祖宗的智慧。

三. 恐懼源於內心

我們今天常說,相由心生,如果一個人的內心邪惡,那麼從面貌上來看,就會顯得非常陰暗醜陋。對於鬼神這件事情,我們今天也同樣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鬼的,所有的鬼都來源於你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做了虧心事,那麼就會感到害怕,擔心會有鬼來找自己的麻煩。「不畏人知畏己知」,體現的正是這個含義,你做了什麼壞事別人或許不知道,但是你自己是最清楚不過的。你能夠欺騙的了所有人,但是卻無法欺騙自己,當你午夜夢回時,總是會忍不住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壞事。就算一時沒有得到報應,但是自己內心的壓迫會越來越大,會不由自主的認為有人來報復自己,久而久之,心理肯定就會崩潰。

老祖宗所說的這句話就是如此,也算是對於人本身行為的一個約束。人們不要想著幹了壞事沒有被人發現就是最好的,但做壞事這件事情自己是知道的,而在做了壞事之後,日常生活中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使自己戰戰兢兢。時間長了,人們甚至會忍不住幻想,是不是任何時候都有人準備來找自己麻煩,說不定他們就會在下一刻出現。等到夜晚,自己因為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到無法入睡已經成為內心的常態,恐怕用不了多久,心理與生理都會同時崩潰。

結語

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就已經能能夠體會到老祖宗意在何為。在一個沒有具體內容來約束人類行為的時代,人們做任何事情都只能依靠於自身的約束。如果本身無法很好的約束自己,那就只能靠古人的這些話語來約束。

相關焦點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智慧
    但這基本上是基於每個人自身的判斷,如果說有一個具體的劃分準則,大概就要依靠儒家的思想,依靠人自身的本性。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 古人言:「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經典,蘊含上千年的智慧
    其實,老人家向後生宣傳的思想,很多皆是提煉於古人之言。在《智囊全集》中,包含了許多這類前人的真知灼見。而"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蘊含了上千年的智慧。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你聽說過嗎?
    比如古人就曾說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就是對於惡人的勸誡,但是還有後半句,很多人不知道。一、舉頭三尺有神明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所有的惡人都能受到懲罰,很多惡人做了壞事之後都會掩飾自己,從而躲避懲罰。還有很多人扮演成好人,然後做壞事,甚至在眾人面前,他一直是好人的身份。
  • 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讓人受益匪淺
    自律之人不需要監督,面對巨大的誘惑毫不動心,這才配得上君子的名號。有人就要問了,缺少別人監督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自我約束呢?關於這個問題,古人早就給出答案,那就是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大自然比較敬畏,甚至產生一些迷信的思想,相信鬼神之說,就連孔子他老人家都說:「敬鬼神而遠之。」世上究竟有沒有鬼神?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最為經典,深藏處世的大智慧
    在《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出自於古人之言,被一代代的有識之士記住,並視為指導人生的指路明燈。可是,這句"舉頭三尺有神明"並不是一整句的俗語,而是俗語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很少被人提及,但卻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絲毫不亞於前句。我們來品一品《智囊全集》中的這句"舉頭三尺有神明"。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才是精華,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上半句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後半句。在《智囊全集》中便向世人點明了後半句話,其背後蘊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智慧,卻是絲毫不亞於前句。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在《智囊全集》中的這句蘊含真知灼見的前半句。
  • 俗話「舉頭三尺有神明」何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很多人不知道
    比如古人創造了很多警示名言,流傳了一個有一個時代,一直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予我們啟示。我們經常在老人口中聽到很多俗語和名言,不過年少時的我們只覺得是嘮叨,而當自己經歷了世事之後,回過頭來才發現那些被忽略的話中蘊含著大智慧。很多人都曾聽說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同樣的也有一句類似的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後半句才是精華
    為了讓這個世界更加正常運轉,所以有了法治的出現,這就是為了更好地維持世界平衡,不至於好人與壞人之間逐漸分不清界限,可是在沒有法治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來進行這種權衡呢?古人曾經在沒有法治的時候提出過一句話,叫做「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就是將一些冥冥中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的事情交給上天來權衡,人們只需要正常做事即可。
  •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老話吧,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只知道前半句,後半句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就說老祖宗就我們流傳下來的一些名句,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會當作口頭禪或者警醒自己或者是世人,就像我剛剛說的那句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有一句很類似的話,叫做人在做,天在看,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意義是很相似的,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底線。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一句更經典,老俗語深藏大智慧
    經常聽到老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其實有時候老人說的話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仔細品味之後,都會發現深藏大智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意思是人抬頭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在看著,也就是說神明離我們很近,所以人不能做壞事。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 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還有下半句,老祖宗對後人的告誡
    「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就是勸誡世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圖去隱瞞真實情況。有一句話叫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不要以為自己做的壞事沒人知道,只要你一抬頭就會看到「神明」。事實上「舉頭三尺有神明」, 其實也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經常老人勸誡說「人在做,天在看,其實這句話就是從《智囊全集》中延伸出來的原話說的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意思和作用都跟「人在做,天在看」差不多:其實就是勸誡世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圖去隱瞞真實情況,不管你做什麼
  • 老祖宗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精彩,處世智慧值得學習
    老祖宗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精彩,處世智慧值得學習老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人們總是相信天道有輪迴、風水輪流轉,「現世報應」是佛家的說法,是在人們無力改變所面臨現狀時只能從精神上尋求自我安慰的一種暗示。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十人九不知
    「舉頭三尺有神明」便是這麼一句關乎於道德準則的俗語,它經常用於哪一些場景呢?就是人們有機會做一些不是那麼好的事情的時候,可能其他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們依然不會去做,哪怕這種不好的程度其實非常小。因為「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雖然別人都不知道,但是天上的神明們都知道,祖宗的在天之靈也知道,所以大家因此而嚴於律己。
  • 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一句其實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比如本期和大家說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這句話的意思說,一個人不要做壞事,因為人在做,天在看,距離頭頂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的存在,而這些神明會把我們做的好事壞事記錄下來。其實這是一句勸人向善的老話,很多家庭教育中,長輩們也經常拿這句話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 《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為經典,受益終生!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全書收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智囊小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因此 有一句老話「人在做,天在看」,而取自這句話老話誕生的俗語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想來很多人都了解,但你知道這句話俗語的下半句嗎?剛開始聽到此俗語還是在孩提時代,那時候就有一個疑惑,「舉頭三尺」確實有神明嗎?
  • 俗語中的「舉頭三尺有神明」你知道何意嗎?
    中華上下五千年,古往今來,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警示名言、啟示名言,流傳了一個又一個時代,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時刻給我們警示,時刻給我們啟示。還記得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聽到的那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嗎?你知道這句話想表達什麼嗎?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後面還有一句精華,是拒絕賄禮的名言
    後來人們把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跟葉存仁這首詩的後面這句連起來就成了:「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格律詩歌發展到清代已經式微,很少人能寫出唐詩的氣象。有人說「唐朝人是吟詩,宋朝人是寫詩,明清人是填詩」,生動地概括了格律詩歌發展的水平過程。但是到了清朝,還是有一些令人難忘的著名詩句的,比如「不畏人知畏己知」就非常好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