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惡人的友誼一下子就會變成恐懼,恐懼會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結果,總有一方或雙方得到咎有應得的死亡或禍根。」
我們有時會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好人更多還是壞人更多?好與壞是對立存在的,正如善良與邪惡一樣,雙方互相對立,彼此之間互不相容。哪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從善良變成邪惡的人,也有從邪惡變成善良的人,但從本質上而言,雙方是截然不同的。或許也有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既善良又邪惡的人,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非常善良,而在另一方面卻又十分邪惡。但不管怎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做危害人民百姓生命安全的事情。
一. 善良與邪惡的劃分
善良與邪惡之間有界限嗎?其實沒有明顯的界限。我們對於善良和邪惡的區分,是從人性以及法律的角度來看。如果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有的人做出的一切事情都沒有違背人心的道理,也沒有觸碰法律的底線,那麼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善良的人,反之他則是邪惡的。但這個劃分也不能說非常準確,畢竟人的善良與邪惡,不能用是否違法犯罪來區別開來,這樣的話,這個範圍實在是太廣了。
我們今天覺得難以區分,在古代其實也同樣如此。哪怕在封建主義社會,人們的生存仰賴於統治者,也有賴於那些朝廷官員和高門大戶,但是人們之間也有一個最基本的關於善良的區分。但這基本上是基於每個人自身的判斷,如果說有一個具體的劃分準則,大概就要依靠儒家的思想,依靠人自身的本性。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二. 神明對人類生活的知曉
「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想必已經不需要多說,幾乎人人都聽說過。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人們的心中其實沒有太多關於法律的認知,對於人類世界的存在,更是非常模糊。而因為古代迷信思想的造就,人們統一認為,是天上的神明創造出了我們人類,而神明是無時無刻都在的,不管我們在幹什麼事情,神明都能夠看得一清二楚。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只有自己知曉,天上的神明也同樣知曉。
而古人雖然沒有太多關於法律知識的認可,但卻同意因果報應這句話,認為你現在做盡了壞事,天上的神明總有一日會讓懲罰降臨到你自己的身上。因此,好人才能夠長命百歲,而壞人卻只會草草結束自己的生命。哪怕這樣的理論沒有科學依據,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卻的確束縛了人們的行為。然而,「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的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才是真正的經典句子,更能夠體現出咱們老祖宗的智慧。
三. 恐懼源於內心
我們今天常說,相由心生,如果一個人的內心邪惡,那麼從面貌上來看,就會顯得非常陰暗醜陋。對於鬼神這件事情,我們今天也同樣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鬼的,所有的鬼都來源於你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做了虧心事,那麼就會感到害怕,擔心會有鬼來找自己的麻煩。「不畏人知畏己知」,體現的正是這個含義,你做了什麼壞事別人或許不知道,但是你自己是最清楚不過的。你能夠欺騙的了所有人,但是卻無法欺騙自己,當你午夜夢回時,總是會忍不住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壞事。就算一時沒有得到報應,但是自己內心的壓迫會越來越大,會不由自主的認為有人來報復自己,久而久之,心理肯定就會崩潰。
老祖宗所說的這句話就是如此,也算是對於人本身行為的一個約束。人們不要想著幹了壞事沒有被人發現就是最好的,但做壞事這件事情自己是知道的,而在做了壞事之後,日常生活中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使自己戰戰兢兢。時間長了,人們甚至會忍不住幻想,是不是任何時候都有人準備來找自己麻煩,說不定他們就會在下一刻出現。等到夜晚,自己因為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到無法入睡已經成為內心的常態,恐怕用不了多久,心理與生理都會同時崩潰。
結語
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就已經能能夠體會到老祖宗意在何為。在一個沒有具體內容來約束人類行為的時代,人們做任何事情都只能依靠於自身的約束。如果本身無法很好的約束自己,那就只能靠古人的這些話語來約束。